内捲中國未來的脊梁:教育+服務專業 3

如今越來越多的商家會都在用低價比商品為誘餌,去掌握更多消費數據,當用戶累計到一定程度,就會自然產生盈利模式,比如小米就是這樣的公司:

首先小米本身的產品性價比都很高,而是設計感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品味,最關鍵的是小米根本就不靠產品掙錢,它的產品只是一個鏈接,是小米用來鏈接消費者的,當著幾千萬消費者被鏈接起來之後,就組建了一個生態系統,也就是消費大數據,這才是小米最值錢的財富,也衍生了很多盈利模式。

也就是說,雖然商家前端的產品沒有利潤了,但是商家卻靠後端的服務賺錢了,這也是利潤的後延,可以稱為商業上的「延遲滿足」。

隨著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未來會有很多商家會用低利潤(甚至0利潤/負利潤)的產品去交換「消費數據」,吸引大家聚集而來,然後靠經營這些龐大的用戶去賺錢,因為未來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消費大數據」。

可喜的是:未來越來越多的產品都是0利潤或者是免費提供的,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按需分配,隨著物質的豐富,我們一定能進入這個狀態。

可悲的是:未來只有「平台型企業」和「頭部企業」才能賺到大錢,因為他們掌握了社會的「消費大數據」,依靠這「消費大數據」可以精准的洞察每個人的消費傾向/特征/需求等等,牢牢佔據商業和財富的制高點。

而普通的商家賺錢將越來越難,因為「消費數據」都集中到了平台或頭部企業手裡,商家自己掌握的「消費數據」(自己的消費者/會員等等),這在平台面前是不值一提的。

未來只有在某個領域遙遙領先才能賺到錢,他們將賺走整個行業99%的錢,而剩下的廣大普通人加一起只能賺那1%的錢。

人類就會分裂成兩個階層:1%的人掌握了大數據,是有產者,剩餘的99%的人都將成為被數據掌控的無產階層。

4

除了「消費大數據」之外,還有一種東西能賺到大錢,那就是「供應鏈金融」?

所謂「供應鏈金融」,就是充分利用核心資源優勢,讓上自己的上下游供應商都離不開自己,然後不斷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讓他們都來這裡借錢去謀發展,一邊剝削他們的利潤,一邊賺取他們的利息。

而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就是面向大眾提供金融產品,讓大家一邊在平台上借貸,一邊在平台上消費。

比如像阿裡巴巴/美團這種互聯網巨頭,早就在布局供應鏈金融了,它們既有面對大眾消費者(C端)的金融產品,比如支付寶的花唄/借唄。美團的新功能「月付」,也有面對商家(B端)的金融產品等等,滴滴/神州這種也有自己的金融產品了,比如先充值再打車(給你一定優惠),這使大家的現金流被它們控制。

對於傳統企業來說,就是把下游經銷商的現金流把控住,實行押金和預繳,你如果周轉不開我來幫你,但是你要付利息給我,中國很多家電巨頭都在做「供應鏈金融」,但是這就導致本來就利潤微薄的下游商家們,純利潤更低了。

我們必須看到一個趨勢:未來只有金融,甚至是供應鏈金融才能掙到錢。任何企業和人都很難再靠某種產品本身賺錢,因為未來的生產也是全開放式的,你能生產出來某種產品,就有人會以跟更低的價格生產出來,然後賣的更便宜,必須縱向布局供應鏈,鎖住你的群體,才能建立壁壘。

可嘆的是,未來也只有平台企業和頭部企業能組建供應鏈金融,普通商家只能佔有其中一兩個環節,根本無法構建自己的供應鏈金融。

很多網紅看上去有幾百萬粉絲,其實賺不到錢幾個錢。因為她們不掌握產品供應鏈,更不可能布局供應鏈金融。

5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趨勢:科技越發達,流通性就越好,於是所有資源就會加劇流向更有資源的人手裡。

舉幾個例子:

1:之前很多縣城一直盼望能通高鐵,這樣就方便本地人才回來了,結果高鐵開通之後發現:本地的人才不僅沒能留住,反而加速流向大城市,就是這個道理。

2:互聯網平台為了制造標桿效應,它們把99%的資源和流量都給了排名最靠前的1%的頭部商家(網紅/主播等),於是導致剩下的99%的商家網紅/主播等只能去爭搶那1%的流量,這已經不再是二八定律,這是1比99定律!

3:社會的財富會流向更有錢的人,因為他們更容易實現金錢的增值。人賺錢越來越難,錢賺錢越來越容易;

Views: 13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