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沉浸在創想與技藝的美好時光;安靜,美好的物和美好的情,正在誕生。說故事,聽故事,也是這樣的一種心靈狀態;可是,故事是什麼?故事,究竟又是為了什麼?

Feature Photo: ... by Shoaib www.facebook.com/mirza.m.shoaib

Shoaib: Work as a flower breeder, do bit of photography and think very widely!! Life is wonderful!...have a great life!!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5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ly 3, 2021 at 9:34pm


上帝也有個人喜好與個性選擇


在古希臘時期,文學就用神話、英雄傳說、史詩、戲劇、詩歌、散文、演說詞等各種方式,講述各種不同的故事。到了中世紀則出現了宗教文學、傳奇文學、城市文學,近代則有人文主義文學、古典主義文學、啟蒙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及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現代則有現代主義文學,而後現代則出現了後現代主義文學。

這些文學思潮、流派不但采用的方式不同,講述的“事情”更是五花八門。盡管各種思潮、流派內部有共通、相似之處,但每一部文學文本都是獨創的、獨特的。


中國的詩歌從“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到《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經歷了從二言到多言再到錯落有致的長短句,可見即使是一種文體也是處於不斷運動變化之中的。

從文學理論上看,由亞里士多德創建的“摹仿說”到近代的“遊戲說”、“移情說” 、“心靈表現說”、“直覺說”、“情感表現說”、“再現說”等經典理論,在解構主義面前也灰飛煙滅。


從以上的敘述中,不難看出它們的差異性。文本只不過是作者在不同社會、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情境、不同心緒狀態下偶然創造的。他們只不過採用了不同的方式,講述著不同的故事而已,這一事實是無可爭辯的。

每一種新文學都是對傳統法規的反叛,但同時又在反叛中建構新法規,法規一旦形成,便趨於保守,而德里達的這一無原則的原則,使新法規的建構成了泡影。

尤其在市場化的世俗社會、物化社會情境下,文學文本已經商品化,買方市場已經形成,消費者——“上帝”會根據自己的品味選擇自己喜好,且符合自己本性的文學文本進行消費和再生產。

因此,讀者也獲得了消費和生產的雙重身份。文學創作也必定得遵循市場的規律,最終將被市場所整合。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可能比所有的封閉體系理論更有力、更強大。其次,建構了文學批評指向性無原則的原則。
(北京大學韓廣信,2004,論德里達的詩性哲學與哲性詩學)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ne 17, 2021 at 12:14am


羅龍·講故事在中國教學中的應用

曾記得一位名家這樣說過:故事像一隻神鳥,讓孩子們騎在背上,然後張開彩色的翅膀飛向一個廣闊新鮮而神奇的天地。神鳥當然是會說話的,用非常有趣的語言,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自然的偉大創造,什麼是人更偉大的創造。給他們智慧,給他們勇氣,給人們理想。這就告訴了我們,故事的本身就具有無窮的魅力。那麼,講故事在教學中到底有何妙用呢?


一、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堅定學生的信念和自信心。一次,我和同學們到野外郊遊,回來的路上,許多同學都顯得疲憊不堪,有的同學甚至帶著哭腔說:“老師我餓得快要走不動了。”此情此景,我便想起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故事,便給大家講起來:紅軍長征時,每個戰士的身上至少要背七、八十斤重的東西——槍支彈藥、背包乾糧等,每天要趕二、三百里路……等到故事講完時,我發現同學們的疲倦消除了,一個個變得精神抖擻,再也沒人喊苦叫累了。從後來的一些,我明顯地看出同學們的信念和自信心都增強了不少。



二、運用講故事,可以提高學生明辯是非的能力。在一堂課上,我給同學們講了岳飛的故事,岳飛怎樣和匈奴(侵略者)勇猛作戰,贏得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稱號,怎樣被奸臣秦儈害死在風波亭……當我講到岳飛怎樣怎樣的“精忠報國”時,同學們對岳飛的敬仰之情簡直溢於言表。又當我講到秦儈的賣國求榮,挑撥離間害死忠良時,同學們的憤慨之情簡直可呼之欲出。通過故事,同學們懂得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他們心中的那桿稱,能將善惡的斤兩準確地稱了出來。


三、運用講故事,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得到訓練。當你講故事給學生聽的時候,學生用的不僅僅是耳朵,他們的大腦時時刻刻都在跟著故事的內容旋轉、飛躍,他們的想象和聯想可以隨故事飛到遠古時代,飛到五洲四海……加之每個故事的結尾都幾乎留有很大的空間余地……一則《狼和小羊》,結尾說狼在理屈詞窮的情況下,向小羊撲去,結果如何?有的同學說狼把小羊吃了,有的說在那關鍵時刻獵人的槍響了,小羊獲救了,有的甚至說小羊一讓,狼撲了個空碰到了井壁上,一命嗚呼。我們不難看出講故事對於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是多麼重要,同時又使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得到了有力的訓練。



四、運用講故事,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社會在不斷進步,同樣學生也是在不斷進步和變化的。雖然我們學校也一直在強調素質教育,可是難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上課。如果我們一味地沿用老的一套教學模式,那麼作為教師就會跟不上形式,教學勢必要落後。因此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來上課,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所以作為教師只有認清形勢,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才能在上課中體現“學生是主體,老師是主導”的地位,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好奇”是學生的天性。教師在上課時若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懸念,運用一些故事,來提出問題引人深思,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的註意力引入課堂學習中。


五、運用講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古代也好,現代也好。凡成名的大人物,沒有一個不首先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沒有一個不刻苦努力的,我從小就愛聽偉人們的故事,這些故事時刻滋潤著我的心田,激勵著我上進。到後來終於實現了自己的願望,當上了一名人民教師,還發表了不少的文學作品等。在上課的十來年中,我總愛拿牛頓專注於實驗把懷表當雞蛋煮,愛迪生發明電燈經歷了成千上萬次的實驗,吃睡都在實驗室;高爾基小時候當過木匠,補鞋匠、看門人等;彭德懷小時候幫地主放過牛、砍過柴……一個個偉人的故事來激勵著學生,致使學生們的上進心一次又一次被激發。現在許多同學都踏上了工作崗位,有的現在正在大學、師範等深造。和他們在一起閑聊時,他們總說我講給他們聽的許多故事,現在還銘刻在記憶深處。



生活當中需要故事,教育的陣地更少不了講故事,講故事的作用和魅力是人所共知的,只要因情因景,因人因事,講得恰到好處恰如其分。我堅信我們龐大的教師隊伍中,廣泛是講故事的能手,把這種才華很好地發揮吧!


雖然,講故事有那麼多的妙用,但作為一名教師,要上好一堂課,離不開精深的專業知識水平。因為學生上課還是主要掌握大綱所要求的內容。課堂上,教師處於“主導”的地位。不要小看這個“導”字,一旦有誤導的話,“主體”學生就會犯一系列錯誤。這個“導好”或“導壞”,就取決於上課教師,假如說,你沒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口才再好,也講不出什麼內容,更不可深陷在只為講故事而講故事的泥潭中,這樣你怎麼把大綱要求的知識傳授給你的學生呢?



作者簡介:
羅龍,生於1972年2月,男,貴州納雍人,中學高級教師(副校長),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現代青年》、《散文詩》、《齊魯文學》、《綠風》詩刊、《華語詩刊》、《貴州日報》、《貴州都市報》幾十種報刊雜誌,入選《中國漢詩年鑒》、《新世紀詩選》等。獲中國詩歌網2014年度十大詩人等獎項。(原載:2015 中國豆瓣平台)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y 26, 2021 at 4:16pm


羅蒂·背棄理論,轉向敘事

羅蒂作為後形而上學文化的提倡者,不再從形而上學角度把握“想象力”,無論是“先驗”還是“存在論”都為羅蒂放棄,羅蒂繼承發展的是杜威的“道德想象力”概念。

盡管杜威《藝術即經驗》指出了藝術與道德的內在聯系,卻並未清晰界定“道德想象力”的內涵,按其思路,是人類作為“活的生物”對其環境做出的反應,因而“道德想象力”是一個經驗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概念。

美國學者費什米爾將杜威意義上的“想象力”,區分為兩類:

一,是“移情投射”———“采取他人的立場刺激我們克服我們偶爾麻木不仁的狀態”‘

二,是“創造性地發掘情景中的種種可能性”———即“根據事物之能是而具體感知所面臨的事物之所是的能力”( 費什米爾99) 。可以說,這兩重意義的“想象力”都為羅蒂所繼承發展。

羅蒂對於納博科夫小說《洛麗塔》的闡釋,就從“敘事倫理”角度解讀出韓伯特從麻木不仁到敏感到他人的痛苦,因而這類美感享樂為主的小說也有道德啟迪意義,所以羅蒂主張“背棄理論,轉向敘事”( against theory and toward narrative)


羅蒂對於奧威爾和狄更斯之類作家的重視,就在於小說作為“敘事”比哲學理論更能直接展現個體所經受的“殘酷”,從而發揮“不要殘酷”的作用。
(李曉林《論理查德·羅蒂“想象力”概念》,
2018,文藝理論研究2018 年第5 期)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23, 2021 at 3:07pm

本雅明·恰如陶工的手跡遺留在陶土器皿上

口傳故事是交流經驗的能力,故班雅明指出了兩大類擁有故事的人:“遠行人”、“螫居一鄉的人”。
前者是以空間的角度來看,有朋自遠方來,想必會累積多姿多采的經驗,或是多地文化,或是遊歷世界的心得,總之會從他們的憶述當中讓人大開“耳”界;後者是以時間的角度來看,在固定地域中落地生根,跨越世代, 這片土地上總會有過一兩部世代相傳的故事、人物事蹟,或者是民間傳說,最起碼,上百年所養成習俗的風土人情會成為外來人聽起津津樂道的故事。

所以班雅明說:“偉大的講故事者總是扎根於民眾”。

班雅明又比較“消息報道”與“講故事”的差異:“講故事……把世態人情沉浸於講故事者的生活,以求把這些內容從他身上釋放出來。”

假如口傳故事是歷史的理型,那麼,歷史必須富於生活感, 充滿人情味,能接通歷史傳遞者 (說故事的人)與接收者 (聽故事的人)的關係。

如何理解班雅明說“講故事人不把故事當作自己親身經歷”,但他們的“蹤影依附於故事”?

這兩句話再次證成論述主體性的存在,就算部分故事是道聽塗說,講者也不置身於故事當中,可是,更重要的是,一則故事/二手報道的呈現,卻充滿講者的視角、價值觀,從他如何切入故事、他的剪裁、他強調的情節,到他最終想透過故事傳達的訊息,一一受講者主宰,“恰如陶工的手跡遺留在陶土器皿上”,講者的世界觀亦烙印於故事當中。

在《說故事的人》中,然而,班雅明判斷講故事的能力已然消亡,正如他認為歷史岌岌可危。主要原因是大環境轉變,可提供的生活方式轉型,“匠藝人的環境”式微,“鄉村日漸衰竭”,“聽眾群體失散”,取而代之,是資本主義日漸興起,消息傳播技術應運而生,城市化、現代工業化的全球趨勢讓在地生活不再受到注意, 悠閑散漫、百無聊賴的生活經驗被剝奪,人不再給予故事累積的空間,也無意去發掘故事,傳承故事。

班雅明的斷言有其準備性,至少,如香港一類被徹底“摩登化”的大都市,“榕樹下講古”的自然街頭景觀已一去不復返。而前述兩類講故事的人,亦很難再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找到蹤跡,只剩下像雄仔叔叔一類拚命拯救“講故事藝術”的文化專家。

可是,“故事從此絕種”的判斷無疑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講故事不可能徹底消失,而班雅明指出的,其實是講故事的某幾類意向式微,包括為教誨下一代而流傳的故事、在傳統社區中為解悶而群集的講故事形態、異鄉人相互交換文化經驗的故事。

然而,如上述所言,故事與主體性是相輔相承的關係,主體性存在,故事便會存在。(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文化研究@嶺南,58)(另見: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19, 2021 at 10:47pm

斯蘭姆:溫習一下如何說故事
JD Schramm:A Refresher on Storytelling 101


臨睡前,我說故事給安娜和諾亞聽。我是他們的教父,他們的父母請我照顧這兩個孩子。他們愛聽故事的程度讓我吃驚,一再懇求「只要再說一個」,然後又是「只要再說一個」。看來我們天生都喜歡聽講得好的故事。


我們長大後,並不會失去愛聽故事的渴望。我在史丹福商學院和未來的領導人合作,協助他們發想出引人入勝的故事,以達到他們的管理目標。我已經研究出在作簡報及商務會議上成功說故事的公式,共分七個部分。


直接切入,不要說序言。最優秀的說故事人,立即引導我們進入故事的情節中,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並為獨特的觀眾體驗設定基調。開場時避免說「我想告訴你們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學到……」。相反地,要讓聽眾立即進入情節中,稍後才把學到的教訓提出來。


謹慎選擇開場和結尾的話語。我們永遠沒有第二次機會給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你不需要把故事背起來,但卓越的領導人完全知道要怎麼開場和結尾,並且能毫不猶豫說出來。要善加利用強有力的開場與結論的影響力。

細節採用「金髮姑娘」(Goldilocks)的理論。要給聽眾「恰好的分量」。如果你給了太多細節,聽眾會迷失,甚至更糟,會覺得很無聊。如果你給的細節不足,聽眾可能不知來龍去脈,無法充分了解故事,或者無法對你的故事感同身受。可能的話,找來幾個背景和你的聽眾類似的朋友,測試你的故事;讓他們幫你判斷細節的適當分量。

說故事時一次只想到一個人。對團體說故事時,一次專注在一個人身上,為時四到七秒。在你說故事時,可能的話嘗試與每一個人交流。不要讓眼神像燈塔那樣掃過眾人,而是要確實與個人作眼神接觸。在你說故事時,甚至可考慮選擇一位觀眾擔任故事中的一個角色。


考慮運用詩的力量。使用較少字眼來傳達較多含義。我的高中英文老師韋斯林(Wessling)先生,用「神奇運穀車」的比喻來教我們詩。他說:「想像一下,如果有一輛神奇卡車,可讓農民運載的穀物量是一般卡車的七倍?」我們把這種卡車的好處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較少的運送次數、較少的燃料、較多的空閒時間等等,然後他得出結論:「孩子們,這就是詩。只用少數幾個精心挑選並仔細安排的字眼,來蘊含比平常重得多的意義。」三十多年前的這個意象,一直提醒我詩的力量。


用靜默來影響和強調。作曲家為交響樂寫總譜時,如果需要靜寂無聲,就在音樂中放一個休止符。那個休止符就跟音符一樣,也是音樂的一部分。說故事時,靜默是強大的工具,卻未受到充分利用。馬修.梅伊(Matt May)不久前在《哈佛商業評論》發表的部落文中闡述了這一點。刻意的靜默,強調了靜默之前才剛說,或者強調靜默之後即將要說的話,並讓其他人自行詮釋那些話。

了解你的聽眾、意圖、訊息。你的聽眾是誰,你的意圖是什麼,你的訊息是什麼?使用這個簡單的架構,以確保訊息明確、抓住觀眾,並激發你想要的行動。這個架構來自瑪麗.蒙特(Mary Munter)與林恩.羅素(Lynn Russell)合著的書:《簡報指南》(Guide to Presentations)。


運用這七個策略的領導人,可以說出較巧妙、較有意義的故事。



這裡有兩個例子。最近,著名作家傑佛瑞.克魯格(Jeffrey Kluger)上了「塞斯晚間脫口秀」(Late Night with Seth Meyers),宣傳他以自戀為主題的新書。他有效利用這七項原則,在不到五分鐘內提供了兩則簡短的故事。其中一則故事談的是他在撰寫「阿波羅13號」(Apollo 13)時,和太空人吉姆.洛維爾(Jim Lovell)的互動;第二則故事是關於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美國總統柯林頓一事。在這兩個簡短的故事中,他只提供足夠的細節,讓我們掌握情節背景。雖然很多人從來沒有到過橢圓形辦公室,傑佛瑞讓我們很容易想像置身其中是什麼感受,並且很容易了解為什麼總統的行動對他有重大影響。


若要舉個在簡報會上說故事的例子,我建議大家觀看馬克.貝佐斯(Mark Bezos)2011年在TED的演講,題目是「一位義務消防員人生中的重要一課」。貝佐斯在三分鐘內講述了一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還配上道具。尤其是他挑選的結尾字眼,「拯救那雙鞋」,為他的訊息做了簡明而富有詩意的總結。他也刻意選擇了要提到和要忽略那場火災的哪些細節。我們知道屋主是在室外,打著傘、赤著腳;但我們不知道街道名稱,也不知道著火的房屋是什麼樣式。貝佐斯只提供我們傳達故事重點所需要知道的事情。

故事可以充滿吸引力和娛樂性。故事可以教導和影響。故事讓我們的訊息令人難忘。用這七個策略磨練並精進你說故事的技巧,達到你身為領導人與溝通者想要達到的結果。(侯秀琴譯,2014/10/24,哈佛商業評論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March 17, 2021 at 2:55pm

泰.蒙塔古:如果你想抬高售價,先想個好一點的故事吧!
Ty Montague:If You Want to Raise Prices, Tell a Better Story

若你問任何一位執行長,想不想花一大筆錢來分析他們公司的故事,他們可能會把你趕出辦公室。但如果你告訴他們說,你有很獨到的深入見解,能幫助他們提高所有產品的售價,他們可能會邀你到家裡吃晚飯。換句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不幸的,大部份的公司仍不太知道故事對定價策略的影響力,或至少並未充分運用這個方法。

                                                              Storytelling through Unconventional Portraiture


定價策略通常採取以下四種做法當中的一種。

1.由下而上:計算出製造一項產品的所有成本,然後再加上不錯的利潤率。

2.由側面切入:分析並採用競爭者產品的價格。

3.由上而下:以某個人口或經濟能力族群為目標消費群,然後依據預定的產品售價來設計產品。

4.動態做法:進行複雜的即時計算,來衡量供需狀況,這種做法常需仰賴演算法。


你應該從沒聽過第五種做法,我把它稱為故事分析(story analysis):分析某項產品滿足人類某個深層需求的各種能力,向顧客訴說一個讓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的故事。在一個物資豐富的世界,你的產品能為顧客做些什麼固然重要,但重要性遠不及產品對他們的意義。而後者,也就是你產品的故事,能夠產生最大的定價力量。


半信半疑嗎?參考以下的故事。


2006年的夏天,《紐約時報雜誌》的專欄作家羅伯.渥克(Rob Walker),想探究為什麼一個物件會比另一個物件更有價值。有哪些因素讓一雙鞋的價格高過另一雙,雖然兩雙鞋都能夠提供基本的功能,像是舒適、耐穿、保護雙腳等?為什麼會有藝術品一件要價八百萬,而有的只要一百元?是什麼原因讓一台烤吐司機只賣20美元,但有的卻賣到400美元,它們的功能不都是烤吐司?渥克在反覆思量過這些問題後做出結論,他認為,創造價值的關鍵不在物件本身,而是情境(context),也就是物件的由來。換句話說,價值並非包含在物件裡,而是在故事裡、或是物件對擁有者所代表的意義裡。

渥克決定用一種簡單且直接的方式,來測試他的結論。他和一位朋友開始在低價商店隨機買一些無用或低價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售價從一到四美元不等,包括老木槌、遺失的飯店鑰匙、塑膠香蕉等。這些東西真的都是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可以隨手丟棄的東西。


下一步,渥克找來幾位匿名作家寫故事,每一篇故事都包含一件上述物品。故事不是直接以這些物品為主題,但讓那些物品處於一個與人有關的情境裡,賦予它們新的意義。

然後,渥克把這些東西放到拍賣網站eBay上去賣,並且附上那些故事。結果相當令人詫異。平均而言,東西的價值升高了2,700%。我沒打錯字,真的是2,700%。一個美奶滋小罐以不到一美元購入,卻賣了51美元。一個有破損的陶製馬頭用1.29美元買到,賣出的得標價是46美元。這些原本被丟棄的破銅爛鐵,搭配了一個故事之後,身價突然神祕地一飛沖天。


渥克的計畫相當成功(且有趣),因此他們連續做了五次,並將成果放在網路上,最後甚至寫成書。

渥克的實驗用清楚、非常具體的方式來提醒我們,價值的概念在人類大腦裡的運作方式:開罐器就只是開罐器,除非它是支由麥可•葛瑞夫(Michael Graves)所設計,永久收藏在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鞋子就只是鞋子,但若是一雙TOMS的鞋子,意義就不同了。我每買一雙TOMS,就會有一位從來都買不起鞋的兒童,獲贈一雙鞋。突然間,這些物品都變成具啟發性的故事裡的一部份—我可以用這個故事,向別人展現與我有關的某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就是我會願意掏腰包買下的商品。


真正的定價力量,就是由此產生的。


在全世界,產品和品牌的數量增加的速度激增,定價的力量也隨之持續提高。1997年,世界上只有250萬個品牌。那麼今天呢?這數字已逼近一千萬。因此當前的趨勢,就是任何東西都迅速大量商品化。在人們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富裕年代,一個真誠、充滿意義的故事,就變成推升公司利潤率的最重要因素。

有誰想邀我共進晚餐嗎?(陳佳穎譯,2013/8/20 哈佛商業評論)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February 8, 2021 at 11:40pm

《信息的價值》

班雅明對消息傳播的批判:“每天早晨都把全球的新聞帶給我們,但我們卻缺少值得注意的故事”,消息的意義僅停留於“今天發生過的其中一件事”送到耳邊,無關乎生活,更難以扣連到每人自身的成長脈絡,因此亦迅速又被另一宗消息所蓋過。

由是觀之,故事必須是在地的,涉足微觀的自然與人際關係,而更關鍵的是,故事是以記憶的交流串聯講故事的人與聽故事的人。(古卓嵐 (2017)。人即故事,重讀班雅明《說故事的人》 。文化研究@嶺南,58。檢自http://commons.ln.edu.hk/mcsln/vol58/iss1/9/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February 1, 2021 at 4:16pm


《叙事行動公共藝術》觀察

嚴瑞芳從研究中,發現到城市人面對一些“敘事體驗”—— 


1 爲錢的人而來的人,不願意敘說自己的故事;而願意參與的,其實並不在乎錢。

2 “藝術”、“陌生人”,“故事”,是三個能引起極大好奇的名詞,促成了不可預知或簡化的想像力;以及參與的意願與信賴感。

3 即使還不清楚有關的具體藝術實踐如何,所有說故事的人已感覺“經歷了很特別的事件”。 

4 他們以親身記憶,回應這特別的事件。即使傾訴對象是個陌生人,他們說的,多數是關於本身的成長與家庭故事。

5 是否同意顯示電話號碼;在公共空間講述私人故事;允許私人物件公開展覽;想讓人留意到自己的存在,卻又不想展示自己等,是隱私與公共領域之間常發生的摩擦。難免有所矛盾。 


作為“社會參與行動”,這項藝術的邊界是模糊的、形式混雜的。然而,集體凝聚並演繹出其生活感染力,最後能接觸有關的矛盾。

作者說:“我相信透過故事,我們能找到一個排解的出口。” (参考:嚴瑞芳《說故事的解放:社會參與式藝術一種美學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2011年8月 碩士論文)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27, 2021 at 4:11pm


馬奎斯,木匠活

馬奎斯 (另譯:馬爾克斯) 于1998年接受訪談時曾說:“文學創作就是催眠。作者給讀者施催眠術,讓他什麼都不想,只想作家正跟他說的這個故事。想讓讀者長眠不醒,得要大量的釘子、螺釘和鉸鏈。我把這個叫木匠活。也就是講故事的技巧,寫作技巧和電影製作技巧。靈感是一回事,情節是另一回事,如何將情節呈獻出來,變成真正能吸引讀者的文學作品,沒木匠活,做不了。” (馬奎斯,另一個故鄉,見《我不是來演講的》,中國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17頁註腳)

Comment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anuary 23, 2021 at 10:55pm

A culture so divided against itself can only seek resolution from fairy tales — Charles Dickens

一個內部總是充滿分裂和矛盾的文化,只可從童話故事尋找解決的途徑。——狄更斯

故事,從来不只是一個故事。——陳明發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