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 《文創技能系列 105》創意空間是磁場

倫敦,是我在歐洲走動的“根據地”。理由很簡單,手持馬來西亞護照,到英國無需簽證。在倫敦機場海關取得入境蓋章,便能在歐盟二十幾個國家自由進出。

把倫敦當跳板,當然對不起這宜動宜靜的大都會。所以,每一回落腳總會待上幾天,尤其要到泰晤士河兩岸轉轉。


泰晤士河上的感悟


我得承認,是倫敦教懂了我何謂“空間創意”;那一瞬間的領悟,發生於泰晤士河上的千禧橋。橋的一端是河的北畔,聖保羅大教堂所在的倫敦市中心,對面的南岸,卻原來是荒涼破落的工廠區。可是,在英國政府的積極改造下,曾是舊倫敦叱咤一時的制造業重地絕地逢春;在千禧年到來時,以“酷斃”的風采,成為泰晤士河畔的文化走廊。


酒吧、餐廳、戲院、劇場、畫廊、咖啡座和小型博物館,還有倫敦眼摩天輪,以及莎士比亞留下來的環球劇場……,在眾多重生的老建築中,象征符號最強烈的,要數蛻變自老發電廠的泰德現代美術館。雖然,高聳入雲的煙囪依然在,巨大廠房的外貌也照舊;最粗獷的歷史場所所呈獻的,卻是當前藝術家心靈最敏感的那部分。

角色轉換後的舊工廠,隔著泰晤士河,遙對著古老的聖保羅大教堂。建築大師佛斯特就在這兩座古跡之間的河面上,建起用鋼索縣掛的千禧行人橋。簡潔輕盈的後現代結構,像是畫龍點睛般,恰到好處的溝通了倫敦市中心和人氣旺起來的南岸。

第一次從聖保羅這頭走向美術館,在千禧橋上我忽然明白了,就是那麽一道橋,進一步活化這一段泰晤士河的兩岸。也就在那河上我體驗到,空間創意是一種磁場,能奧妙的給人感悟。


馬路變成大廣場

從泰德現代美術館出來,拐左走,經過倫敦眼,越過西敏寺橋到北岸去,行經聖詹姆斯公園,便來到特拉法加廣場。在這裏,一樣讓人深深感得,作為世界的創意之都,倫敦人的巧思奇想,絕不是蓋的。

世界上許多大城市,為了疏通市內交通,不惜拆掉舊樓房,或把公共空間擴建成道路。而在某些發展中國家,當家的甚至把公共空間挪為私用。但是,我卻在倫敦看見,市政府把特拉法加廣場旁的一條大馬路,拼進原來的廣場,使它變成全倫敦在公園綠肺以外最大的公共空間。

大家以為倫敦“沒有地方“了,前市長肯恩李文斯敦創意的擴大了特拉法加廣場,卻不影響原來的交通動脈。更多的人平時可在此交往、活動;每年聖誕、過年,在此倒數迎接,聆聽鐘聲從倫敦大笨鐘那兒沈穩可靠的傳過來。至於大小抗議、示威或發表群眾演說,那更是這廣場的一部分傳統。

最可觀的空間創意,是交通要道變成大廣場的一部分後,整個地區的建築群,連接成一個動脈活潑的有機地帶。大家可在廣場、國家畫廊、國家肖像畫廊和聖馬丁教堂等建築之間便捷走動。不管是激情澎湃的抗爭,還是心靈沈靜的欣賞、省思或祈禱,這地方滿足了大家各得其所的需要。


天光照進羅浮宮


因為倫敦千禧橋與特拉法加廣場的啟示,我到了巴黎羅浮宮後,一看見那玻璃金字塔,似乎馬上就明白了貝聿銘的用意。心想,好的創意往往可以在一瞬間,魔棒一揮,把問題轉為動力。在舊區復興的議題上,既能善用資源復興原有的地方;不抹煞歷史,又能給原有的景觀、遺產註入新的想像,新的活力。

羅浮宮是歐洲宮殿之首,也是文藝復興風格的極致建築。變成博物館以後,它的收藏品,可以從年頭觀賞到年尾。來頭雖說嚇人,它卻曾經像一位飽讀經典卻悶死人的老學究,誰挨近他都覺得很喘。理由是,它原來的參觀動線,令人覺得好像走入陰沈、曲折而復雜的古堡。

貝聿銘發揮名師的創想,在羅浮宮的一個地下大殿之上,鑿開一面采光的天井。自然的光線從此照進這原來幽深的空間。天井之上,就是曾讓法國人爭議不休的玻璃金字塔,充作新的入口處。以此作為聚散的中心,參觀者的走向簡化成三條路線。再以三個較小的玻璃金字塔,讓天光投入三者的入口處,產生一種視覺上、感覺上的明快舒暢。人們與藝術真跡之間的對話,自然變得有條理、夠寫意。(2010年2月10日 南洋商報經濟版專欄)

Views: 1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