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菜一斤
  • Male
  • 蒲種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冬菜一斤's Friends

  • Sindumin
  • Host Workshop
  • 厚數據才厲害
  • ili 河
  • 楊薇
  • 有格 台
  • se.gamat
  • Batu Empatbelas
  • Krásná duše
  • Dhuup
  • idée créative
  • Suan Lab
  • 開麥啦 馬來西亞
  • 創客有多熱
  • Le Destin

Gifts Received

Gift

冬菜一斤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冬菜一斤's Page

Latest Activity

冬菜一斤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玩得哥和妹0.5: 故事的吸引力在那里?

"福樓拜誕辰200年~薩特、巴特和朗西埃眼中的福樓拜  從福樓拜(法语:Gustave…"
Monday
冬菜一斤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玩得哥和妹0.5: 故事的吸引力在那里?

"於是羅蘭·巴特相信,是福樓拜開啟了回到寫作自身、不必及物的文學變革:一方面,福樓拜不再試圖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見解,不追求通過作品與他人交流,這里顯然是指在《包法利夫人》中,隱含作者的聲音無跡可尋。…"
Sunday
冬菜一斤 commented on Host Studio's photo
Thumbnail

玩得哥和妹0.5: 故事的吸引力在那里?

"而在朗西埃的分析中,愛瑪之所以死亡是因為她首先混淆了藝術與生活,她作為農家少女卻總是憧憬著小說中高貴奢侈的生活方式,她會購買漂亮的窗簾、各式各樣小巧玲瓏的擺件,這種「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就是把「文學錯當成了生活」(Rancière,2008,234)。 Rancière. (2008). 『Why Emma Bovary Had to Be Killed,』 Critical Inquiry, Vol. 34, No. 2, pp. 233-248.…"
Apr 11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6

三置之於西方文學思潮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指涉性」思想的出現實在並非偶然。就雅各布森的「自我指涉性」的兩個要點而言,皆明顯地植根於兩個背景之中,一是「向內轉」的理論傾向,二是在向外指涉中獲得重要性的訴求。而這兩者,歸根結底又都是「身份危機」的產物。「向內轉」的傾向,始於18世紀末德國浪漫主義以降對文學本身的關注。在19世紀的唯美主義、像徵主義的宣言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思想傾向。比如,戈蒂耶在唯美主義的綱領《莫班小姐·序言》中認為藝術與政治無關,也與一切實用的功利目的無關。這是針對當時將文學看作政治和道德的工具的觀點提出的。而文學淪為外在目的的工具,就是我們所說的「身份危機」。正是意識到這種危機,才有了「為藝術而藝術」這樣的口號。像徵主義的旗手馬拉美和瓦雷里認識到了日常語言和詩歌語言的分別,並借此區別來確立詩歌之所以為詩歌的特性。這一思想明顯啟發了雅各布森對文學性的探索。瓦雷里明白地提倡「使詩擺脫功利性、實指性和目的性,成為脫離外在世界的自足的審美藝術形式」,(馬新國:330)這就是著名的純詩論。為了爭取文學獨立的身份,出現了上述從擺脫外在的目的,到擺脫「實指…See More
Apr 10
冬菜一斤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4

"陳明發:自我表達機制 中國學者陳思和(許紀霖等,1996)曾預測,當知識越來越普及,經商的、當官的以及從事各種行業的人,都可能有較高的學歷。但他也憂慮,對於世界的人文關懷,並不是人人能做的;這使到人文學科的知識分子具有特殊的地位。這個社群,秉承了入世態度,對世界、對社會有著獨特的理解方式和介入方式。什麼方式呢?就是從政治中分離出來後,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表達機制。 許紀霖、陳思和、蔡翔等:《道統、學統與正統》,載王曉明編 《人文精神尋思錄》,文匯出版社,1996,第55頁。(見:陳…"
Apr 7
冬菜一斤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Mar 28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5

正如詹姆遜所指出:「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從字面意義上正是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Jameson:58)二者的含義也是相通的,只是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主要發生在文學程式的層次上,其更新意識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文學程式的意識形態批判力量。巴特在評論時說布萊希特「擯棄所有導致逼真的風格」。(Barthes,1972:35)逼真是傳統的意義機制,「間離效果」就是對這一傳統程式的挑戰。布萊希特的戲劇阻止觀眾與人物的共鳴,觀眾為了理解戲劇,就必須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反思其藝術手法。在反思中,逼真這一文學程式將在與「間離效果」的對比中遭到質疑,進而這種質疑也將擴展至戲劇所講的故事。所以,「布萊希特的形式主義是對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錯誤的『自然』觀(11)…See More
Mar 21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4

巴特強調文學作為自身的存在,集中體現在他對現實主義寫作不透明性的揭露。一直以來,現實主義寫作被人們認定是對現實的透明再現,這種「形式的透明性」既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讀者的信念。作為創作的訴求,出現了以加繆為代表的所謂「中性寫作」(neutral writing),一種「對最終可能達到『天真』(innocence)狀態的寫作模式的追求」。(Barthes,1968:67)對這種以「天真」為目標的中性寫作,巴特(以加繆的《局外人》為例)說「沒有什麼比白色寫作⑩…See More
Mar 19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3

上面我們提到,自我指涉性思想發源於俄國形式主義,而其進一步發展,是在布拉格學派時期。在這一階段,雅各布森和他的同事們引入了符號學的概念,試圖用符號和客體的關係來更准確地界定文學性,而不像俄國形式主義時期那樣籠統地界定為「有組織的變形」,這可以從上文所引雅各布森對符號與客體關係的闡述中見出。而且這不僅是雅各布森一個人的觀點,也是貫穿於整個學派的發展線索。…See More
Mar 15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2

重複就是語言自身獲得分量,吸引注意的一種方式。再比如我們熟悉的一句詩,「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海子:236)其詩性就表現在不尋常的「詞的組合」中。「溫暖」和「名字」的反常組合,使得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它作為表達的存在,並進而思考為什麼要採用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語言的特殊用法,構成一種近乎強制性的力量,將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表達方式自身。對此,雅各布森還從符號學角度加以說明:「除了將符號等同於客體(A即A1)的第一感覺,我們還必須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看法之不足(A非A1)」。(Jakobson,1976:175)「符號等同於客體(A即A1)」,說的是語言符號的指稱用法,而「這種看法之不足(A非A1)」,…See More
Mar 6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1

內容提要:「自我指涉性」是當代西方文論中一個重要的概念,貫穿於從俄國形式主義到法國結構主義乃至後結構主義的歷史過程,在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的思想建構和學術轉變中有著十分複雜而深刻的意義。有鑑於此,本文將沿著從羅曼·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的線索,梳理這一思想的萌芽及發展的歷史脈絡,並在更為廣闊的背景中考察其來龍去脈。「自我指涉性」(self-referentiality),…See More
Mar 1
冬菜一斤 commented on 超人偶爾飛's photo
Thumbnail

舒靈的詩《问题》

"陳明發:從歐陽修的「擬歌先斂」,談「情動時刻」~~「擬歌先斂」源於宋代歐陽修的《訴衷情·清晨簾幕卷輕霜》: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Feb 26
冬菜一斤 commented on OVEPI's photo
Thumbnail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4

"托卡爾丘克[ 愚蠢] 有兩種學習方式:從外部學習和從內部學習。前者通常被以為是最好的,或者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因為人們常常是通過旅行、觀察、閱讀、上大學、聽課來進行學習——他們依賴那些發生在他們身外的事物學習。人是愚蠢的生物,所以必須學習。於是人就像貼金似的往自己身上粘貼知識,像蜜蜂似的搜集知識,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於是便能運用知識,對知識進行加工改造。但是在內裡,在那「愚蠢的」需要學習的地方,卻沒有發生變化。(引自第13頁, 《太古和其他的時間》 [波蘭]…"
Feb 13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朱光潛〈創造與模仿〉下

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從這段話看,可知「氣」與聲調有關,而聲調又與喉舌運動有關。韓昌黎也說過:「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聲本於氣,所以想得古人之氣,不得不求之於聲。求之於聲,即不能不朗誦。朱晦庵曾經說過:「韓昌黎、蘇明允作文,敝一生之精力,皆從古人聲響學。」所以從前古文家教人作文最重朗誦。姚姬傳與陳碩士書說:「大抵學古文者,必須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朗誦既久,則古人之聲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跡,「拂拂然若與我之喉舌相習」,到我自己下筆時,喉舌也自然順這個痕跡而活動,所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要看自己的詩文的氣是否順暢,也要吟哦才行,因為吟哦時喉舌間所習得的習慣動作就可以再現出來。從此可知從前人所謂「氣」也就是一種筋肉技巧了。關於傳達的技巧大要如此,現在再講關於媒介的知識。什麼叫作「媒介」?它就是藝術傳達所用的工具。比如顏色、線形是圖畫的媒介,金石是雕刻的媒…See More
Feb 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朱光潛〈創造與模仿〉上

「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造與格律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和它密切相關的問題,就是創造與模仿。因襲格律本來就已經是一種模仿,不過藝術上的模仿並不限於格律,最重要的是技巧。技巧可以分為兩項說,一項是關於傳達的方法,一項是關於媒介的知識。先說傳達的方法。我們在上文見過,凡是創造之中都有欣賞,但是創造卻不僅是欣賞。創造和欣賞都要見到一種意境。欣賞見到意境就止步,創造卻要再進一步,把這種意境外射到具體的作品上去。見到一種意境是一件事,把這種意境傳達出來讓旁人領略又是一件事。比如我此刻想像到一個很美的夜景,其中園亭、花木、湖山、風月,件件都了然於心,可是我不能把它畫出來。我何以不能把它畫出來呢?因為我不能動手,不能像支配筋肉一樣任意活動。我如果勉強動手,我所畫出來的全不像我所想出來的,我本來要畫一條直線,畫出來的線卻是七彎八扭,我的手不能聽我的心指使。窮究到底,藝術的創造不過是手能從心,不過是能任所欣賞的意象支配筋肉的活動,使筋肉所變的動作恰能把意象畫在紙上或是刻在石上。這種筋肉活動不是天生自在的,它須費一番功夫才學得來。我想到一隻虎不能畫出一隻虎來,但是我想到「虎」字卻能信手寫一個…See More
Jan 27
冬菜一斤 posted a blog post

朱光潛:空中樓閣——創造的想像 下

「懷古」「憶舊」的作品大半起於接近聯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蘇東坡,看到遺衣掛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類似聯想在藝術上尤其重要。《詩經》中「比」「興」兩體都是根據類似聯想。比如《關關雎鳩》章就是拿雎鳩的摯愛比夫婦的情誼。《長信怨》裡的「玉顏」在現在已成濫調,但是第一次用這兩個字的人卻費了一番想像。「玉」和「顏」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只因為在色澤膚理上相類似,就嵌合在一起了。語言文字的引申義大半都是這樣起來的。例如「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詞中三個動詞都是起於類似聯想的引申義。因為類似聯想的結果,物固然可以變成人,人也可變成物。物變成人通常叫作「擬人」。《長信怨》的「寒鴉」是實例。鴉是否能寒,我們不能直接感覺到,我們覺得它寒,便是設身處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鴉在這裡是班婕妤所羨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寵者,它也許是隱喻趙飛燕。一切移情作用都起類似聯想,都是「擬人」的實例。例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和「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See More
Jan 24

冬菜一斤's Blog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6

Posted on February 7, 2025 at 11:00am 0 Comments

置之於西方文學思潮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之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指涉性」思想的出現實在並非偶然。就雅各布森的「自我指涉性」的兩個要點而言,皆明顯地植根於兩個背景之中,一是「向內轉」的理論傾向,二是在向外指涉中獲得重要性的訴求。而這兩者,歸根結底又都是「身份危機」的產物。…

Continue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5

Posted on February 1, 2025 at 11:00am 0 Comments

正如詹姆遜所指出:「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從字面意義上正是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Jameson:58)二者的含義也是相通的,只是布萊希特的「間離效果」主要發生在文學程式的層次上,其更新意識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文學程式的意識形態批判力量。巴特在評論時說布萊希特「擯棄所有導致逼真的風格」。(Barthes,1972:35)逼真是傳統的意義機制,「間離效果」就是對這一傳統程式的挑戰。布萊希特的戲劇阻止觀眾與人物的共鳴,觀眾為了理解戲劇,就必須在一定的距離之外,反思其藝術手法。



在反思中,逼真這一文學程式將在與「間離效果」的對比中遭到質疑,進而這種質疑也將擴展至戲劇所講的故事。所以,「布萊希特的形式主義是對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錯誤的『自然』觀(11)…

Continue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4

Posted on January 11, 2025 at 11:00am 0 Comments

巴特強調文學作為自身的存在,集中體現在他對現實主義寫作不透明性的揭露。一直以來,現實主義寫作被人們認定是對現實的透明再現,這種「形式的透明性」既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讀者的信念。作為創作的訴求,出現了以加繆為代表的所謂「中性寫作」(neutral writing),一種「對最終可能達到『天真』(innocence)狀態的寫作模式的追求」。(Barthes,1968:67)對這種以「天真」為目標的中性寫作,巴特(以加繆的《局外人》為例)說「沒有什麼比白色寫作⑩ 更不真實了」。…

Continue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從雅各布森到羅蘭·巴特 3

Posted on January 7, 2025 at 11:00am 0 Comments

上面我們提到,自我指涉性思想發源於俄國形式主義,而其進一步發展,是在布拉格學派時期。在這一階段,雅各布森和他的同事們引入了符號學的概念,試圖用符號和客體的關係來更准確地界定文學性,而不像俄國形式主義時期那樣籠統地界定為「有組織的變形」,這可以從上文所引雅各布森對符號與客體關係的闡述中見出。而且這不僅是雅各布森一個人的觀點,也是貫穿於整個學派的發展線索。



比如布拉格學派的穆卡洛夫斯基就認為:「正是這種對標凖語言凖則的違反,這種有系統的違反,使詩歌式地使用語言成為可能」,(Mukarovsky,1964:18)「在詩歌中,語言的實際功能……較之美學功能退居其次,這時符號本身成為注意力的中心」。…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