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庫's Blog (264)

孫惠柱:傑出的“表現藝術”

——從譚盾 《天頂上的一滴水》說起

譚盾是個超常的藝術家,很難按傳統的方式歸類。國人往往把他看成是一位另類的先鋒音樂家,他又作曲又指揮,有時候還演奏加演唱——記得當年在紐約他為我外百老匯的戲作曲之後,就親自演奏了所有的樂器和曲子,還有一段是親口吟唱的。後來我離開了紐約,去其它城市的大學戲劇系任教,聽到音樂系的教授說,他已是全世界最頂尖的五六位作曲家之一,立刻去CD店買他的新作欣賞,不料找了半天沒找到,去問營業員,他們說譚盾?當然有,在“古典音樂”的架子上放著呢!大概中國的文化實在古老,所以喜歡采用中國文化元素的譚盾再新潮也應該算是“古典”的。…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6:00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笑話和人文素養

媒體和受眾都喜歡看文化人出錯別字的笑話,證明了一個喜劇理論:角色的表現與公眾期待打架會讓人笑。堂堂故宮博物院送錦旗作秀,居然寫錯字,還強詞奪理更讓人笑話。如今哪兒都要高學歷,故宮的公關竟不如小學水平,還敢秀給媒體看!

幾年前清華校長主持貴賓演講時鬧笑話,也是因為錯別字——讀不出自己送人的禮物上的字,又把送禮說成“捐贈”。不過那錯誤還算情有可原,校長雖貴為院士,卻不夠老,誰能指望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懂篆體?但故宮也犯錯,這就忍無可忍了。後來院方說是保衛部門做的,原來如此!潛臺詞:誰說在文化機構任職的都得“有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55pm — No Comments

郭齊勇: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瓶頸是國民的人文素養(下)

文匯報:現代社會高度分化,以便社會可以更快速高效地不斷重組整合。這與儒家推崇的親緣性社會中的穩定結構顯然是相矛盾的。您也曾提到,傳統社會的組織和結構的解體,讓儒家缺乏了依托。今天我們如何面對這種社會分化,以及分化帶來的社會失范、價值缺失等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51pm — No Comments

郭齊勇: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瓶頸是國民的人文素養(上)

《文匯報》2014年9月22日第9版·本報記者任思蘊實習生祁濤 

 宋代張載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在郭齊勇教授看來,這恰是中國歷朝歷代知識分子,不管在潦倒還是得意時,不管是進是退,都要為社會做貢獻的抱負和擔當。前不久,郭齊勇教授來滬授課,匆忙行程間,他圍繞傳統文化、儒家文化等話題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儒家的擔當意識,現在尤其需要…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50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看戲、遊樂與托夫勒的“體驗業” (上)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有過一次阿爾文·托夫勒熱,他的《第三次浪潮》以及同名電視片在這里掀起了一個巨大的浪潮。其實《第三次浪潮》已經是托夫勒的第二部重要著作,他的成名作是1970 年出版的《未來沖擊》。2001年 12月2日晚,這位早已名揚世界但遠未成為歷史的美國未來學家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對話》節目中,嘉賓們一個個興奮地回憶起當年如何為《第三次浪潮》所振奮。不過在我看來,那天晚上最有見地的一個問題是關於他的《未來沖擊》的,提問的嘉賓特別提到了書中的一個重要觀點:繼制造業之後大為繁榮的是服務業,但服務業以後又將有一種代表社會發展更高水平的經濟興盛起來,叫做“體驗業”(Experiential Industry)。差不多就在那一周里,《南方周末》也采訪了托夫勒,也問到關於“體驗經濟”的問題。由於時間的限制,托夫勒對媒體的回答語焉不詳,於是我把原版《未來沖擊》又找出來一看,發現他在書里是這樣寫的:…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47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創意產業之創意何來?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注意是復數)在我國還是一個新名詞,在國際上出現的時間也不很長,它不僅指設計、動漫、電子遊戲等新興的產業,也包括曾被很多人誤以為是“夕陽行業”的戲劇、舞蹈等傳統藝術。這個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創意——為高新技術注進持久發展的活力,也把許多本來分散的力量整合起來。

當今世界上創意產業的超級大國無疑是美國,然而這個新名詞卻是英國人首先提出來的。美國人在三十多年前提出了一個相似的概念叫做“體驗產業” (Experiential Industry),也許過於超前,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那個說法是從消費者的眼光來看,而莎士比亞的後代巧妙地從創造者的角度著眼,提出要發展創意產業,而且用了復數,強調這是個產業群。這一新概念通過英國政府的喉舌在全世界廣為傳播,近年來全球各地的創意產業園區紛紛崛起。…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35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戲劇和刊物:從悲情到希望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34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草根藝術和創意產業

在這本雜志上談“草根”,好像有點不諧調,印得這麼精美的雜志怎麼能和“草根”沾上邊?記得兩年前上海市中心一個區政府請我到他們組織的文化發展會議上出謀劃策,我報了個關於草根文化的提綱,就被建議改掉草根這個詞,因為聽起來好像是講農民的事。

其實,草根這兩個字倒還真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英文grassroots的直譯,在歐美說草根,一點也不會掉份。草根的反面是貴族和精英,貴族多已是過氣的名號,而當今真有影響的精英絕不會蔑視草根。政治家想要每個選民都來投他的票,當然要做草根的工作;藝術家無論是商業的還是非營利性的,都要吸引盡可能多的受眾,營銷也必須從草根做起。我們這里則很奇怪,自從走出了一片紅一片藍的一統天下,媒體和先富起來的精英乃至一般的白領都越來越盯上了國外的高檔階層,無奈多數人條件還差得遠,於是退而求其次,紛紛自詡為“小資”。殊不知在他們所向往的歐美,“小資”一詞(petty…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27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藝術節的意義在於藝術的公共性

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有不少新的亮點,節目的數量質量都比往年有所提高,但最讓我興奮的還是一條某些高雅人士可能不屑一顧的消息:在市文化發展基金會的資助下,藝術節推出了50元的優惠票,讓低收入者也能看上戲。…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17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 1

——在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的演講



現在大家都在談金融危機,這個時候我還來談文化,是不是有點太奢侈了?如果是的話就不用讓我來講了,所以回答看來是不。好,我先講一個例子和一個理論。…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12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 2

這一方面因為百老匯的票價事實上很低。(10年前我回來的時候最高票價75元,那個時候大約是紐約人平均工資的3%,如果按上海平均工資是1000人民幣來算,就是上海大劇院的最高票價應該是30元,但是實際上上海劇院300元、1000元的票早都有了。)人家知道舞臺演出作品要細水長流,知道這是一輩子要做的事情。中國這30年經濟搞得這麽好,相比之下舞臺表演藝術實在太可怕了,我們居然還有勇氣賣這麽高的票價,到底賣掉了幾張?我就不懂誰來管他們的賬。…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11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 3

提問和回答:

喬依德(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讓我們以熱烈地掌聲謝謝孫院長。提問之前,我想簡單講兩句。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要分開,這個很對。但是中國的問題恐怕不單單是這個。現在有一些藝術劇院正在從國家養著的事業單位改制,要成為你所說自負盈虧的企業,他也在做。能不能夠以後國家就不用再給錢了,變成像百老匯的劇團一樣的自負盈虧呢?

孫惠柱:最後國家還是會給錢,不然肯定死掉,因為現在全世界沒有長期運作的營利性劇院,只有人力成本極低的草臺班子例外。

喬依德:這個話我不同意。你看今天報紙上講現在浙江這一代都有草根劇院,國家根本不管。…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08pm — No Comments

孫惠柱: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 4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07pm — No Comments

厲無畏:以創意產業推動文化創新

中共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提出是順應經濟發展規律的要求提出的,而在當前來看更是應對金融危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之舉。世界經濟發展經驗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GDP達3000—4000美元時,就應進入創新驅動發展階段。目前我國人均GDP已達3700多美元,在經歷了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快速發展階段,也面臨著資源、環境的約束;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如不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會犯嚴重的戰略性錯誤。…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June 3,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西方電影史(50)

福爾曼.施隆多夫

早年在巴黎攻讀政治學,然後進入巴黎高等電影學院學習電影制作。他曾做過馬勒、雷乃和梅爾維爾的副導演,也是從短片開始創作生涯的。1966年,他的處女作《青年特爾勒斯》‘‘預示了新德國電影的覺醒”,影片編劇是他後來的妻子和主要合夥人特洛塔。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y 20, 2017 at 9:46pm — No Comments

西方電影史(49)

亞力山大·克魯格也是先驅人物之一。他出生於1932年,曾做過法學家、律師、作家等,他導演了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別》(1966年)。影片表現了一個從民主德國來到聯邦德國的妨娘阿尼塔·G的艱難生活,她處處受到人的打擊,被人踐踏利用。影片劇情大幅度跳躍,采用了不少紀錄手法和漫畫式的表演。“影片之所以產生好的效果,不僅由於影片的敘事手法,還由於影片對主要人物命運的同情,對社會的批判,發人深思的諷刺和它特定的內容”。這部展現‘‘冷漠、落後、家長式作風,當權者的變態心理”的影片曾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銀獅獎。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y 20, 2017 at 9:45pm — No Comments

西方電影史(47)

第十章·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

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美學觀念的沖擊下,世界各國電影或遲或早地都在產生著新的變化。而在這一變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於六、七十年代的新好萊塢電影與新德國電影的變化。雖然,這一變化在今天已經在某種程度上由他們自己所顛覆,或以新的科技手段所取代,但它仍舊是世界電影發展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和一個極為重要的現象。它使半個世紀以來舊的電影制片體制產生了動搖,使傳統的美學觀念又一次遭到了深刻的打擊。它從更普遍的意義上證實了法國“新浪潮”時期電影美學革命的真正意義。 

 

第一節·新好萊塢電影所產生的背景…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y 11, 2017 at 12:29pm — No Comments

西方電影史(46)

“新浪潮”與“左岸派”的大致比較:



1.從他們各自的成分看:“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讚創辦的《電影手冊》雜志的評論員,他們是些影迷,由到電影俱樂部中看影片、在雜志上寫評論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壇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幹將們:特呂弗、戈達爾、夏布洛爾、裏維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們則是聚集在塞納河左岸“門階出版社”這一左翼作家團體的周圍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羅伯—格裏葉等;有戲劇家雷乃、亨利·高爾比;有記者阿爾芒·卡蒂;有攝影師阿涅斯·瓦爾達等。而真正搞電影的只有克裏斯,馬克一人。 



不同的經歷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講,“左岸派”導演的文化修養要比“新浪潮”導演高。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y 11, 2017 at 12:29pm — No Comments

西方電影史(45)

第四節、“左岸派”在創作上的主要特征

主題:1、偏愛回憶、遺忘、記憶、杜撰、想象、潛意識活動,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心智過程搬上銀幕。2、描寫入的責任心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聯系。比如《廣島之戀》中姑娘愛上了敵占軍士兵,《長別離》中戰爭奪去那個軍官的記憶,等等。影片大多都是描寫中產階級、二流演員、酒店老板等等。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y 11, 2017 at 12:28pm — No Comments

西方電影史(44)

第三節、“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

“左岸派”(又稱:作家電影‘)的導演算不上電影的新人,他們對於電影藝術的探索要早於“新浪潮”。同時,“左岸派”的導演們認為,他們與“新浪潮”有著共同的愛憎,但無法代替他們共同的美學思想和人生觀。他們公開拒絕“新浪潮”。然而,由於1959年《廣島之戀》的出現正好趕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們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廣島之戀》是爆炸了一顆精神原子彈。 …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May 6, 2017 at 6:49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