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推進“創意城市”,政府能夠有所為不?應該有所為不? “無為而治” 能否?從英國、澳大利亞、韓國等國的經驗看,發展創意產業,企業是主體,政府要主導。只有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才有資格任由市場自我發展。中國也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來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由顧問波尼?阿斯科魯德曾說過“中國創造”面臨的癥結:有的時候,政府並沒有意識到創意產業作為整體的存在,因此不能夠正確作出政策和投資的決定,就無法切實地得到落實。[6]要推動整個社會創意產業的發展,還是要靠更廣泛資本的大力扶持,包括政府的支持力度。中國多方面的體制問題還制約創意產業鏈的發展,比如在現在的體制環境下,媒體還沒有辦法進行跨媒體的運作,報紙、電視臺、出版社相互分割,不能實現資源整合和資源優化。一些可以市場化的領域被國有單位壟斷。在體制外,盜版則是制約創意產業發展的另一重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政府有所作為。而一個城市要與另一個城市競爭,一般來說,需要優惠性的政策,不要“優惠”更看中“規范”的企業畢竟是少數。政府可以設立“創意產業引導資金”,考慮對創意產業實施貸款貼息等獎勵措施。政府要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應該探索“非權利管理模式”,建立“創意產業的公共領域”來推進創意產業。如上海創意產業中心是經上海市經濟委員會、上海市社團局批準設立,從事推動上海創意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它可以整合上海發展創意產業資源,制定上海創意產業的發展目標及策略,強化導向、構築平臺、推動集聚、形成體系,逐步形成以中心為平臺、各個創意產業企業和創意產業集聚區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構架,整體推進上海創意產業發展。在某種意義上,“中心”相當於協會的作用。政府可為之處,就大的方面來說,集中在園區建設與人才環境、創意氣氛的營造上面。
建設產業園區有其必要性。園區可以形成規模效應、品牌效應,利於在園區內形成產業鏈,降低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的市場機會。一個城市的創意產業能夠分散發展,就應該可以集群發展。一個宣稱要發展“創意產業”的城市如果連一個真正的“創意產業園區”都無法形成,其發展“創意產業”的基礎是值得懷疑的。建設園區,從短期作用來看,對推廣概念,形成氛圍,都有直接的效果。當然,也有人對建設園區持反對意見。只要利大於弊,則可為之。“創意產業園區”怎麼做?可以不新增用地,依托老廠房,利用工業用地建設園區,或依托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科技園、文化街區、文化產業園等建設創意產業園。在建園初期,對一些有基礎的企業、基地授牌、正名是必要的。但僅僅如此則不行。一定要通過園區建設公共技術平臺、公共市場體系,打造產業鏈,推廣新業態。
相對來說,園區建設屬於短期行為,真正要為一個城市的創意產業打下基礎,根本的在於人才環境的營造。工業經濟時代,企業區位吸引人,企業辦在什麼地方,人就往什麼地方流動;在創意經濟時代,有創造力的人吸引企業和資本,企業和資本更傾向於朝有創造力的人才樂意居住的地方流動和集聚。一個城市有“創意人”才是最大的“創意資源”。往者不可諫,來者尤可追。哪怕過去人才基礎不是特別好的城市,要想在“創意”浪潮中有所作為,可能核心的戰略問題還是人才戰略。特別是立足於開拓國際市場的城市,尤其要高度注意海歸創意人才的重要性,要想辦法吸引相關海歸人才到位。國際眼光與海外人緣非常重要,而一般來說,有海外經歷的人才更容易擁有這些條件。海歸對本土人才也會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創意產業要大規模可持續地發展,不可能光靠“海歸”,大量基礎人才還是要靠本地培養。兩者結合方是理想的創意人才結構。而我們必須注意到,中國內地的學校教育與時代需求嚴重落後。大區域中心城市往往都布局有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而中國大學以“求是、創新”為訓者亦夥矣。從理論上說,“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最適宜最能夠培養“人文”與 “科技”,“浪漫”與“規范”、“創意”與“經營”相結合的“創意階級”。但中國的大學官本位嚴重,行政色彩太濃,創新動力不足。加之一些學校學科本位主義普遍,屬一所大學的不同學院、不同學科,相互鄙薄,老死不相往來,學科生長乏力的現象比較普遍。不少名牌綜合性大學觀念陳舊,對時代反應往往滯後。從教學體系上對創意產業作為迅速反應的倒是中國傳媒大學、上海戲劇學院、四川西華大學、雲南文化產業學院等這樣一些“非高水平綜合大學”。綜合性大學要發揮培養創意人才主力軍的作用,就必須破除學科本位主義,切實推進學科交融,大力發展創意型人文教育,而不僅是傳承型人文教育(當然更不能忽略人文教育),要培養具有強烈的“ 創意沖動”、“創意快感”,“喜新而不厭舊”,能迅速進入“創意狀態”的復合型人才。而從城市與大學的關系來說,高水平大學都是直屬教育部,與城市不存在隸屬關系,兩者之間有體制隔膜。城市與高水平大學應密切互動。城市要主動“發招”,要提出問題,讓大學明白市場需要,明白時代任務,通過出資“共建”促使高校教育改革,培育名副其實的“高水平大學”。而大學要積極響應,要主動服務地方建設,適應時代的需要,增強自己的創意能力與培養創意人才的能力。
從更基礎的層面來說,一個城市的精神環境、創意環境是“創意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這是創意人才與創意消費市場的基礎。首先需要創意的政治文化氣氛。中國正在建設“創新性國家”,口頭明確反對創新的人不多(當然也有)。但在實際生活中,自覺不自覺地對創新行為進行遏制的行為卻不少。因為創新難免挑戰陳規,挑戰既有的利益格局,包括物質利益格局、精神利益格局。這需要政治包容。人們要包容中心城市的創新改革,要給予其相應的“政治信任”,增強其創新主體的便利性,協調省市、條塊等關系。城市內部也要同樣如此,要在體制上保障創新,促進創新。當然,一個城市的創新創意氛圍與文化傳統也有很大關系。一個城市要發展創意產業,就要加強創新型城市與創新型市民文化建設,提倡包容(歐洲創意指數之“3T”指標就包括包容:tolerance)、多元的文化精神,要積極提高市民創意性。中國的文化傳統中, “一刀切”思想、群氓跟風思想盛行,缺乏兼容並包的文化彈性,連席間喝酒全國都習慣用一套標準衡量“感情”,中國太需要寬松的文化環境了。此外,中國“致用”的文化傳統太過發達,凡事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設定、要求太多或“可行性”、“可操作性”先行的思想容易占上風,社會缺乏空想、幻想的氛圍。在第九屆科博會主題報告會上,世界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表示:“創意經濟的基礎是那些使用自己的想像力、夢想和幻想的人。”“我確信,在21世紀,一個國家只有設法將個體作為具有思想和創造力的人融入其經濟體系,才能獲得成功。”缺乏創意精神的城市怎麼可能有創意產業的大發展!有志於“創意產業” 的城市,特別是歷史積澱深厚的城市,政府應該肯定純粹思想、純粹創意的社會合法性,培養國民對創意的欣賞與需求,在全社會營造“創意”與“空想”的氛圍,不要讓“文化”、“規范”與“操作”成了負擔。很明顯,政府掌握著宣傳、引導的工具,在這里,政府長期有用武之地。
主要參考文獻:
1蔡尚偉、溫洪泉等著《文化產業導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2林拓、李惠斌、薛曉源主編:《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報告(2003-200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4月
3葉取源等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4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主編《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5胡惠林主編《文化產業概論》,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6李懷亮《當代國際文化貿易與文化競爭》,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7李向民 、王晨等著《文化產業:變革中的文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6月
8金元浦《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勃興》,見厲無畏、王如忠主編《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11月
9《創意產業經濟發展中國家面臨哪些挑戰》http://cci.cuc.edu.cn/Html/Cydz/A5/2006-6/3/20060603000538604.html
10《新經濟導刊:創意產業不能庸俗化》http://www.2ndvisual.com/2ndvisual/creative/corp/1164.html
11《京滬創意產業園生存狀況堪憂》http://finance.cjn.cn/syfb/200607/t127043.htm
12《中國創意經濟分布失衡》http://yhygx.blogchina.com/4862920.html
[1] 王如忠、徐清泉《 創意產業的特質及其在中國的實踐》,見厲無畏、王如忠主編《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02頁
[2] 葉取源等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頁
[3] 王如忠、徐清泉《 創意產業的特質及其在中國的實踐》,見厲無畏、王如忠主編《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的新引擎》,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06頁
[4] 《中國城市創意產業發展報告》http://www.photo.sh/Article/Changyi/200605/1542.html
[5] 《創意產業千億市場待開發 面臨人才缺乏瓶頸》http://tech.sina.com.cn/it/2006-03-24/1652877267.shtml)
[6] 《創意產業憂思:中國之路該怎麼走》,見《市場報》 2006年2月24日 第12版(愛思想網站 2009-03-03)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