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3,220)

江笑:杜威藝術理論的教育學意義(1)

—— ——基於《藝術即經驗》的解讀

 杜威(JohnDewey,1859—1952)在75歲高齡時出版了美學專著《藝術即經驗》(ArtasExperience,1934),以經驗哲學為基礎系統闡述了他的藝術理論。一些研究者對它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如比厄斯利·門羅於1966年宣稱《藝術即經驗》“被廣泛地認為是我們這個世紀迄今為止以英語(或許是以所有語言)寫作的美學著作中最有價值的一部”[1]。在中國,杜威的教育學理念以及眾多的教育學著作為廣大教育學研究人員所熟知;而杜威的美學專著在2005年才獲得翻譯出版[2],在教育學界尚未得到足夠的關注。…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3, 2017 at 10:33pm — 1 Comment

王海東:藝術即經驗:另一種超二元論的美學視域——杜威美學思想研究(下)

通過日常生活行動、實踐和藝術,人不斷改變自己與環境的關系,使之形成有利於自身發展的局面;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經驗也在不斷形成。而且從事寫作藝術哲學的人,還肩負著一項重任,就是“恢復作為藝術品的經驗的精致與強烈的形式,與普遍承認的構成經驗的日常事件、活動,以及苦難之間的連續性”。由此可見,活的生物、經驗和藝術是共生的。沒有經驗和藝術,人無法成為人,也無法抵禦自然的威脅。

藝術以人的經驗為源泉,離不開生活“藝術作品並非疏離日常生活,它們被社群廣泛欣賞,是統一的集體生活的符號。但是,它們對創造這樣的生活也起著非凡的幫助作用。”但同時,藝術對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斷地豐富人類的經驗,將生活推向開放的未來。

  …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3, 2017 at 10:23pm — No Comments

王海東:藝術即經驗:另一種超二元論的美學視域——杜威美學思想研究(中)

首先,並沒有某種藝術品生來就是高雅或者通俗,這種價值判斷是文明與欲望的結果,而不是評價判斷。是一種事後的,不關涉事物本身的判斷。所謂高雅與通俗之分,只是一種設定的在先的價值,而非事實本身如此。如果一定要對藝術進行分類,那也是在具體經驗中,從其實際出發來進行的分類,比如,繪畫藝術、音樂藝術、舞蹈藝術影視藝術等等。而不是先設定某種價值尺度,然後進行裁剪。…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3, 2017 at 10:23pm — No Comments

王海東:藝術即經驗:另一種超二元論的美學視域——杜威美學思想研究(上)

摘要:在反思與批判西方傳統哲學二元論、邏各斯中心主義和本質主義的哲學陣營中,歐陸哲學家廣受關註,尤其是海德格爾主義,而古典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則遭受冷遇;事實上,杜威的哲學美學思想不僅為超越二元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而且還開了海德格爾和維特根斯坦等諸多哲學家思想的先河。杜威以“經驗的自然主義”為圓心,劃了一個無限大的超二元論之圓,力求彌合人與自然,藝術與非藝術的人為裂痕,恢復有機統一體的觀念,改變二元論視域下的偏離性價值判斷,重塑健康的意義場和常識域。…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3, 2017 at 10:23pm — 2 Comments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下)

關於鄭和艦隊的編制、裝備及技術



鄭和下西洋的艦隊,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特混艦隊”,李約瑟甚至認為,“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艦隊人數達27000余人,相當於明朝軍隊的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而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著名遠洋航行的人數,至多僅200余人。雖然隊伍精干可能表明效率較高,但是僅僅能夠解決27000余人經年遠航的給養,也已經足以顯示國力的強盛。…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6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下)

中國被逐出海洋國家的行列,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在世人印象中,中國是陸地國家,是神秘、封閉、與世隔絕的,也是落後的。從歷史造成的這一負面形象來看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活動,就有更深層次的意義,這就是: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更重要的在於要走向海洋,還我們海洋大國應有的地位。

四、建海洋大國為海洋強國

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不僅僅是沈醉在對往事的自我滿足上,而是要充分確立中國在海洋史上的地位。…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3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中)

從鄭和下西洋船隊的編排陣勢看,當時保持了那麽整齊的編隊,又是如何做到的?更何況是在滔天大海。現代船隊即使有現代的通訊設備,要保持編隊也非常困難。為什麽鄭和與他的船隊能做到編隊整齊?盡管史冊上記載,鄭和的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左右相挽,前後相維。但如此大的一個船隊在海上究竟怎麽管理?這始終是一個謎。無論如何,鄭和下西洋表明我們的管理實際上非常先進。…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43pm — No Comments

張聖坤:鄭和下西洋的歷史遺產(上)

——在上海市歐美同學會的講演

鄭和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我們一定要把鄭和介紹給全世界,讓全世界人都知道,我們中國也是一個海洋國家。今天,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也是為了記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深刻認識到,歷史曾經給過中國以機會,我們再也不能喪失機遇了。我們紀念鄭和下西洋,實際上也是希望通過紀念,弘揚我們的海洋文化,弘揚我們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的精神,進一步增強全體國民的海洋意識,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江曉原:鄭和下西洋(上)

自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先後七次奉命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出海遠航。艦隊規模達到240多艘船艦,船員及官兵兩萬七千余人,毫無疑問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

鄭和的遠洋艦隊訪問了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及地區,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國,最遠曾達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甚至可能到過今天的澳大利亞。

持續二十多年的遠洋航行,其間包括了友好訪問、雙邊貿易,甚至也有小規模的戰爭。如此有聲有色的活動,卻在1433年戛然而止。鄭和病逝,遠航終結,神話般的龐大遠洋艦隊仿佛人間蒸發......…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中國歷史疆域的再現(下)

對比修訂後的公開本,人們不難發現這三個例子的變化:1)每一幅總圖本身都根據同一標準年代編繪,以顯示該年的實際形勢。一個時期可由不止一幅總圖反映前後變化,但同一幅圖嚴格按同一年代繪成。2)對確實以長城為邊界的時期或地段即按實際畫出,對中原王朝與邊疆政權之間、漢族政權與非漢族政權之間的界線也完全根據歷史事實。3)臺灣島始終用與鄰國不同、而與中國一致的較深色,但從秦至明均不與大陸同色,至清代設府後才與大陸用同一顏色。…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28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中國歷史疆域的再現(上)

——評《中國歷史地圖集》



自從班固編纂成第一部斷代史以後,傳統的史書都是以中央王朝或某一政權為體系的,反映在地圖繪制上也是如此。直到清末民初,楊守敬編繪出版《歷代輿地圖》,也只反映歷代中原王朝,而不包括邊疆地區的非漢族政權,盡管這些地區早已是清朝版圖的一部分。本世紀以來,特別是五十年代開始,中國的史學家大多已經注意到並在實際上打破舊的王朝體系,但如何確立新的體系卻並沒有真正解決。…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7:28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下)

我們知道,最後門閥世族把持了漢朝和魏晉的權力升遷途徑。九品中正制發展的結果是“上品無寒門”,例如我們都在體制內任職,便互相推舉對方的孩子,接班人都是紅色後代,只要是高官,就沒有一個出身低賤的。這本身就是潛規則。皇帝讓你舉孝廉,結果你舉的都是官員的孩子,他們還未必孝,未必廉。這樣就造成了門閥貴族權力的世襲化和私有化。漢跟明清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一點。隋唐吸取經驗教訓,發明了科舉考試,明清進一步完善,潛規則在官員選拔方面的作用反而減弱了,公正性和平等性提高了。在這個意義上,說明清的潛規則弱於漢代,反而更有道理。…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中)

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好

鳳凰歷史:在網上的歷史論壇里,很多人對清朝的評價非常低。比如有人說:清朝初期搞大屠殺,清軍入關殺了兩億漢人;乾隆朝搞文字獄;還有所謂的康乾盛世也只是恢復性增長;到後期,清朝割地賠款,完全耽誤了中國現代化。對網上存在的“揚明貶清”這種現象,您怎麽看?您怎麽評價清朝?

吳思:要讓我評價,我覺得明朝的皇帝大體都不怎麽樣,而清朝的皇帝大體都還不錯。要從皇帝個人的表現即才德這兩個方面綜合評價,明朝皇帝多數不及格。明孝宗還不錯,但三十多歲就死了。清朝的多數皇帝都在及格線以上,還有兩個出類拔萃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吳思: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上)

嘉賓簡介:吳思,著名作家、記者、歷史學者,“2013第八屆中國作家富豪榜最佳經典暢銷書”得主。1957年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任《農民日報》總編室副主任、群工部副主任、機動記者組記者。1996年在《炎黃春秋》雜誌擔任執行主編、副社長。現為《炎黃春秋》雜誌社常務社長、總編輯。著有《陳永貴:毛澤東的農民》、《潛規則》、《血酬定律》等書。

鄭和下西洋無法讓中國成為世界帝國…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59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5)

鄭和下西洋,1405到2005,已經整整600年了。世界歷史上最不可思議、中國歷史上最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早已從一段歷史本事,變成持續不斷的現代敘事,變成文化隱喻或象征,意義深遠而宏大。然而,在那深遠而飄渺、宏大而空幻的意義中,歷史與烏托邦的界限,時而模糊,時而明朗。

祭奠鄭和下西洋600年,對我們今天,究竟意味著什麽?對中國、海外華人、整個世界,對國家復興、移民安全、世界和平,究竟意味著什麽?2001年元月,《參考消息》曾經摘登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的文章,贊譽“鄭和為尋求貿易和信息而進行的海上航行,與後來以征服為目的的歐洲帝國的航行,形成鮮明的對照”。國內同類敘事更多,構築鄭和下西洋的世界和平神話。…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5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3)

好端端的事業,為什麽嘎然而止,僅因為新皇帝的一個念頭、一紙詔書?實際上也不盡然。停止下洋,自有道理。大明帝國的遠航難以為繼,首先因為它缺乏社會結構的合理性,在經濟政治上,都是一種“揮霍”。“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從經濟角度看,時人的指責並非沒有道理。籌備遠航已成為時下一大苛政,官軍匠戶紛紛畏避逃亡。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記鄭和七下西洋28年間,南京區手工業的匠戶銳減達四分之三以上。有人強調鄭和下洋的貿易實質,可是,當我們了解了朝貢貿易厚往薄來的原則和貿易品的性質,就不難猜測其荒唐的經濟實質。每次出使,朝廷都要備大量的賫賜品;貢使來朝,又有大量賞賜,這些物品多為陶器、緞匹、紗絹、絲棉、鐵貨之類的用品。如果是貿易,就要有出有入,船隊長駛遠駕、充舶而歸的又是什麽呢?大多是香料珍寶之類供皇宮與上流社會玩好的奢侈品,與國計民生無關。“由是明月之珠,鴉鶻之石,沈南、龍速之香,麟獅、孔翠之奇,樟腦、薇露之珍,珊瑚、瑤琨之美,皆充舶而歸。”[7]…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2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2)

第六次下洋在1421年1月,使命除例行辭還貢使外,似乎主要是貿易。此時大明國勢盛極,數次出洋,從南海到印度洋的中國勢力格局已形成,在滿剌加、蘇門答剌、古里等地已有帝國的常設機構,“官廠”(倉庫)、宣慰司之類。從這些地方,船隊分宗遠航,西抵南非海岸,甚至可能繞過好望角,進入大西洋西南非洲海岸;向南船隊到達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甚至澳大利亞沿海島嶼,“去中華絕遠”,歷時3、4年。高潮時刻到來了,像是最隆重的閉幕典禮。第七次遠航在8年以後。永樂皇帝去世,仁宗朱高值熾登基,詔令停止下洋。1422至1430年間,鄭和及其下洋將士守備南京,直到宣宗即位,想起祖父當年“萬方玉帛風雲會,一統山河日月明”的盛況,才又派鄭和出使西洋。第七次出洋的航程基本上與第三、四次相同,歷時3年。行前在江蘇太倉、福建長樂、湄洲島大祭天妃宮,樹碑立傳。與其像是乞保來程平安,更像對往事的紀念。…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1pm — No Comments

周寧:光榮或夢想:鄭和下西洋600年祭(1)

今年是2005年。距今整整600年前,1405年,鄭和率領龐大的明朝皇家船隊,自福建五虎門放洋……世界歷史上不可思議、中國歷史上難以忘懷的偉大遠航,鄭和七下西洋,從此開始了。…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一帶一路”不是鄭和下西洋對外撒錢,關鍵在互利共贏(下)

(五)“一帶一路”這件事,我們不得不做,也必須做



主持人:隨著國際關系的演變,“一帶一路”的推進似乎面臨很多不確定因素。因為沿線的國家有了更複雜的利益考量,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有了比以往更複雜的文化沖突和歷史形態的矛盾。您對於這些挑戰有怎樣的觀察?

葛劍雄:機遇跟挑戰往往是並存的。

挑戰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政治風險。保持這片地區的穩定,靠中國一家是行不通的,要跟對方合作。…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葛劍雄:“一帶一路”不是鄭和下西洋對外撒錢,關鍵在互利共贏(上)

【導讀】“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中國日報網、騰訊網聯合推出系列高端訪談《一帶一路,大家三講》,邀請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作家余秋雨、經濟學家陳鳳英,從歷史、文化、經濟三個維度全面解讀。本期對話中,葛劍雄教授圍繞普通民眾對歷史上“絲綢之路”的認識誤區逐條解析。





(一)絲綢之路的概念,是德國人和日本人提出來的





主持人: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發展構想,但實際上很多人對相關的歷史背景並不很了解。我們首先來談一下陸上絲綢之路,這條路當年是怎麽出現的?…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23, 2017 at 6: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