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工哲學's Blog (195)

小僧《私人味覺》窮途末路的京菜

小時侯和師父母去過北京一次,對北京飲食唯一印象是豬肉燉粉條。那時也不知什麼原因,師父師母逢餐必點此菜,直到我一聞那味就作幹嘔方才作罷。

兩年前和大師兄去北京公幹,閑暇到北海遊玩,在附近的一家小餐館用飯。由於對北京的大師傅們有成見,不敢亂點菜,只要了一盤京醬肉絲和一盤餃子,外加個時令小菜。心想這位師傅要連這兩道菜都做不好當真該找面墻自個兒撞死。

京醬肉絲端上來,色香已不及格。單說那味,不鹹不甜,鹽沒放夠,醬也沒夠。沒嚼著幾下,本來就很吝嗇的味全跟著唾沫遊進肚子裏了,可肉條還在嘴裏沒嚼爛呢,接下來感覺像吃白味的豬肉。…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y 28, 2016 at 8:11am — No Comments

錦瑟《私人味覺》西安飲食印證

一路揣著事先已經打探好的美食藏寶圖,迫不及待地等待西安的臨近。從洛陽一路第一站是到華山,雖然華陰是小小的縣城,但到底離西安已近,火車上便聽人說起西安的面食養人,尤其養女不養男,哈,這回減肥又要失敗了。

旅行團的簡陋晚餐我是分毫未動,直接上街溜達去了。晚上7點多鐘的光景,到處擺滿了小吃攤子,香氣四溢,卻不知道吃什麼好了。路邊有一家面食館,叫做岐山面,來之前就聽說這個味道很不錯,呵呵,既然這裏碰到,索性先來嘗個鮮吧。要了大刀鍘面帶湯的,哨子肉夾饃,孜然炒肉。小姐很熱情,我們自己帶的可樂,還給我們準備杯子。這個面和北京的手搟面不一樣,很薄,又很筋鬥,連湯帶面一起吃,味道好極了。孜然炒肉以為是類似孜然羊肉的菜肴,其實是豬肉和青椒一起炒,香辣可口。湯足面飽,縱使不爬華山,也可滿意而歸了。真正在西安的行程安排由於車票等的原因,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好容易等到了晚上的空閑,直奔鼓樓大街而去。…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y 20, 2016 at 10:03am — No Comments

老牙《私人味覺》肥牛

聽說一個MM要請客,連忙打電話給一個酒肉朋友,征詢西安最近有什麼好吃的,朋友說南二環開了一家肥牛火鍋,看上去和北京的差不多,不禁大喜過望。舍它其誰?就宰她一頓肥牛吧。

北京常去,肥牛常吃,思念如織。入冬,傍晚時分,沿北京街道走去,路邊火鍋店門楣上的霓虹燈總是五彩繽紛地閃著,從闊大的玻璃窗望進去,裏面熱火朝天。隨便進一家看看,都是熱氣氤氳火光炎炎場景,人聲鼎沸。在挨挨擠擠的食客中間找個位子坐下,環顧四周,人人抱一燒酒精的小單鍋,面前擺幾盤紅艷艷的肥牛。不過這樣的地方有些吵鬧,幾百號人擠在一起鼓起腮幫子大嚼,厲聲勸酒的,高談闊論的,有人捂著耳朵打手機,還有女同誌站在走道裏喊孩子。三五知己,欲推心置腹,最好找個小包間,關上門,慢條斯理坐下,悠哉悠哉地調制著蘸料,一邊就著紅心蘿蔔或是爽口西芹喝兩盅。等鍋燒開,一邊涮一邊聊,隔著桌子和蒸汽看對面的青春面龐,乃人生至福。…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y 11, 2016 at 8:27am — No Comments

錦瑟《私人味覺》牡丹燕菜“真不同”

很早以前就得聞"洛陽燕菜"的名頭。傳說武則天當政時期,民間出現一個碩大無比的蘿蔔,百姓敬獻上來,武則天很是喜歡,便命禦廚制作菜肴。禦廚冥思苦想精心制作了一道菜,將蘿蔔切成細絲,裹以綠豆粉,烹制而成,另配有瘦肉絲、蝦仁、魷魚絲……武則天品嘗後,龍顏大悅,遂命名為"假燕菜",自此流傳下來。

從少林寺一路風塵仆仆的歸來,直奔市中心而去。夜晚的老城區,狹長的街道,亮起的燈光,總是匆匆而來,匆匆歸去,兩天之內反復經過的市區,但是始終沒有看得仔細。

"真不同"的招牌熠熠生輝,在這個城市裏,就如同北京的全聚德一般的名頭吧。…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y 7, 2016 at 3:48pm — No Comments

老牙《私人味覺》魚頭

袁枚說,雞魚鵝鴨,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棄,是勸人不要暴殄天物,浪費東西。過去北方人少吃魚,魚頭更是鮮有問津。現在席間也常見一條魚身子零落像是梳子,而頭顱碩大渾圓,不改原型,一雙死滅的白眼陷著。其實現在上桌多是活魚,魚頭但吃無妨。

話雖如此,可我還是不善吃魚頭。自家做魚,魚頭內定要淘洗幹凈。大概太富於聯想,看著魚的口腔,總想起它曾呼吸吞吐,故而在外面吃飯,很少打魚頭的主意。同事有一女士,聚餐魚頭非她莫屬,別人剔肉,她總是叉開筷子把魚頭撚走,盤子裏頓時少了一半東西,原本完整的魚也瞬間變得淒慘無比。有一長輩,絕少吃魚,偶動雅興,只吃一口:魚下唇帶腭那一小片。前不久在外地開會,對方公司宴請,上一條清蒸桂魚,坐上首的就把那一片先夾給我,說是整條魚身上的精華,先敬貴賓,而我不覺得有特殊的味道。…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y 4, 2016 at 4:14pm — No Comments

cherry 《私人味覺》蘇州吃處

蘇州老字號的糕點和零食以甜食居多,不喜甜食者不會覺得好。至於老飯店,基本上有幾個招牌菜,但是做法比較傳統,吃不慣也是有的。比如得月樓的櫻桃汁肉,我是愛死了的,可也有朋友不喜歡,因肥肉多。又如松鶴樓天下第一菜,委實是擔了虛名,還不如普通小店的三鮮鍋巴。銀魚也是太湖美味,可在太監弄那裏,從沒遇到好的,倒是普通人家的主婦手藝卓絕。

陸稿薦在觀前街的店(臨頓路頭),還沒有步行街的時候,那裏的白肉確是美味,宜冬天去吃。那時周末醒來,總突然想念,就會沖去火車站到蘇州,急趕去陸稿薦買一盒白肉,然後在對面一個極小的面店裏要一碗青菜面。那面湯是熬煮過的肉骨頭湯,十分鮮美。配白肉,嘖嘖,人間至味。後來改了步行街,什麼都如黃鶴一去不復返了。…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8, 2016 at 3:57pm — No Comments

太陽出世《私人味覺》吃在西湖之樓外樓

去往上海的火車上我就叫嚷著要去杭州西湖,同一臥鋪隔斷裏的兩個男生正好是工作在上海的北京人。他們告訴我,去了西湖一定要去樓外樓吃飯。有名有實,東西做的地道,還不貴。於是在我的計劃表裏牢牢記下了“西湖·樓外樓”……

到杭州的那個早上格外的冷,我薄薄的衣衫被冷風一吹就透了,瑟瑟中的我被杭州車站上下兩層的露天結構搞得暈頭轉向,不停地和朋友通電話還用了十分鐘才接上頭。在杭州的第一餐是在酒店裏吃的,要的菜有西湖醋魚、龍井蝦仁、脆炸響鈴、白灼香螺,還有幾個記不住名字的菜,只說都是典型的杭州菜。我吃在嘴裏味道極其一般,心中竟生出些厭倦。所以盡管朋友一再告之每頓飯最好都在酒店吃,有他簽單,我依然再沒踏入那間餐廳,只期待樓外樓不會掃我的興………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6, 2016 at 7:57pm — No Comments

老牙·羊蹄子

豬蹄子肥腴,羊蹄子味香。普通人以為羊蹄子四個幹木橛,沒什麼吃的,那是不曾吃過。怎麼吃?連皮吃。

羊蹄子拔毛是件苦差使。羊毛本來細若花針,蹄子上的更纖弱一些。有些飲食攤點把松香化了,羊蹄子浸在裏面,冷卻後敲下來,羊毛一根不留,是很聰明的辦法,但松香這東西據說有毒,並不可取,但嗜羊蹄子的諸公並不介意,反正自己不曾看見。用松香拔毛也許還是好的,有的攤點用的是瀝青,那可就更有些為人不恭。曾經見過一個退休工人自己做羊蹄子,坐在樓前陽光下用鑷子拔毛,從午間直到日落,姿勢不曾有絲毫改變,這需要極大的涵養。…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4, 2016 at 9:17pm — No Comments

老牙·小米稀飯

上學時老師常用沈甸甸的谷穗來教育我們要謙虛,因結滿實的谷穗是彎腰低頭的,而長了稗谷的谷穗則高揚著頭。大概聽得多了,我現在就很謙虛。學生當年要下鄉"幫秋",幫農民收割莊稼,在田間就看見過谷子,一小片,大概是種來改口味的,喏,粗大的谷穗,可直垂地面。谷子去殼,就是小米,不常吃,因為是被視為雜糧的,即使現在農村也不是很多。零星地喝過幾回小米稀飯,有些糙,感覺不是很好,直到吃了陜北的小米稀飯,觀念才大為改變。…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2, 2016 at 11:55am — No Comments

老牙·肥牛

聽說一個MM要請客,連忙打電話給一個酒肉朋友,征詢西安最近有什麼好吃的,朋友說南二環開了一家肥牛火鍋,看上去和北京的差不多,不禁大喜過望。舍它其誰?就宰她一頓肥牛吧。

北京常去,肥牛常吃,思念如織。入冬,傍晚時分,沿北京街道走去,路邊火鍋店門楣上的霓虹燈總是五彩繽紛地閃著,從闊大的玻璃窗望進去,裏面熱火朝天。隨便進一家看看,都是熱氣氤氳火光炎炎場景,人聲鼎沸。在挨挨擠擠的食客中間找個位子坐下,環顧四周,人人抱一燒酒精的小單鍋,面前擺幾盤紅艷艷的肥牛。不過這樣的地方有些吵鬧,幾百號人擠在一起鼓起腮幫子大嚼,厲聲勸酒的,高談闊論的,有人捂著耳朵打手機,還有女同誌站在走道裏喊孩子。三五知己,欲推心置腹,最好找個小包間,關上門,慢條斯理坐下,悠哉悠哉地調制著蘸料,一邊就著紅心蘿蔔或是爽口西芹喝兩盅。等鍋燒開,一邊涮一邊聊,隔著桌子和蒸汽看對面的青春面龐,乃人生至福。…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13, 2016 at 11:25am — No Comments

老牙·羊羔肉

一到冬天,就特別想念寧夏的羊羔肉,該有朋友捎來一兩只小羊羔了吧,何以還不見動靜?羊羔剝了皮,赤裸裸裝在蛇皮袋子裏,用車拉來,在砧板上卸成幾大塊,凍在冰箱裏,吃時剁成拇指大小的碎塊,下油鍋爆炒,鮮嫩無比,吃得滿口油汪清香,可以忘憂。…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9, 2016 at 12:08am — No Comments

老牙·螃蟹

又是一年吃蟹時。昨晚與從北京來客一起吃飯,有一盤大閘蟹。客人說,北京最近不知從哪兒來了那麼多螃蟹,都臭街了,十五塊錢一斤,最便宜的十二塊。確是便宜,西安炭市街三兩左右團臍的要賣到四十塊。

對螃蟹的了解,源於鄉下溪流,搬開一塊石頭,底下就有這黑乎乎的蠢物遊走,眼疾手快,一把就抓上來了。抓上來有什麼用?玩。北方山溪的野蟹沒有肉,少有人吃。偶爾小孩會把它殼內東西全掏了,糊上面芡,在油鍋裏炸了來嚼。南方有一種面拖蟹的吃法,大概就是這樣,但南方螃蟹大,要攔腰斬了,然後再做。周作人感嘆螃蟹無頭無頸只能腰斬,或是囫圇蒸煮,說這是一種非刑,卻無從改良。小時候讀《紅樓夢》,見賈母一幹人等在藕香榭河中亭子裏吃螃蟹,賞桂花,不覺其妙,對林黛玉詠蟹的"螯封嫩玉"、"殼凸紅脂"也無法想象,倒是寶釵諷刺世人的一句"皮裏春秋空黑黃"記憶深刻。鄉間野蟹秋天剝殼後,裏面黑的黃的一團,當時以為是泥屎,覺得很惡心。…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7, 2016 at 5:16pm — No Comments

老牙·內蒙手把肉與寧夏手抓肉

多年以前,在內蒙沙漠裏,殘陽落盡,夜幕在天邊開始扯上來了,有五個穿著油汙工服的小夥子,拎著安全帽和手套,饑腸轆轆地走進一個叫陶利的蘇木,我是其中之一。因為野外施工上銜接問題,我們一整天沒有吃過東西。蘇木裏沒有別的,只有羊肉,走進一家腥膻油膩的飯館,院子裏一蒙人蹲在地上殺羊,皮恰要剝完。用刀剁成三五斤的大塊,下鍋煮了,上桌來,是放在白瓷臉盆裏的,一人一塊,盆子就空了;老板嘩啦一聲給桌上倒了一捧生蒜,有個要醋的,老板給端來半碗。那時剛參加工作,還沒吃過羊肉,據說很多人第一次吃羊都要皺眉頭的,但我沒有,實在是餓極了,雙手把牢骨頭兩端,半拉臉紮進肉裏,氣已不出,哪還有功夫做愁眉狀。半個小時,我們把那只羊吃光了,由此開端,羊肉當無不食。…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4, 2016 at 6:25pm — No Comments

沈宏非:虛擬的盛宴

上學的時候,學生宿舍晚上十一點準時熄燈,不過熄燈只造成上床,並不能導致睡覺。一房六七個"早上八九點鐘的"男生,就這樣在八零年代的黑暗中有一搭沒一搭地瞎聊著。聊得最多的,是吃。這些人來自五湖四海,各自家鄉的吃食都有各自的美味。要知道,在黑暗中談吃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聊天,當然聊女生也很刺激,不過在夜裏十一點以後聊女生這個話題通常都不會有實時的結果,最快也得等到天亮。談吃就不同了,這個話題之所以不僅刺激而且危險,是因為它比女生更具有操作性,因為聊著聊著,各人的肚子就開始感覺到餓了,黑暗中甚至聽得到從空洞的腹中傳出的咕嚕咕嚕的聲音,而結局則往往是:黑暗中終於有一個人忍不住從床上坐了起來,接著,就有更多的人也從床上坐了起來。正所謂坐言起行,坐起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偷電,與此同時,有人負責點亮蠟燭,有人從床底上抽出校方嚴格禁用的電爐,也就是說,一頓扣人心弦的夜宵就要開始制作。…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April 2, 2016 at 11:10am — No Comments

梁實秋·漫談讀書

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希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簡,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制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鈔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29, 2016 at 2:30pm — No Comments

老牙·魚頭

袁枚說,雞魚鵝鴨,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棄,是勸人不要暴殄天物,浪費東西。過去北方人少吃魚,魚頭更是鮮有問津。現在席間也常見一條魚身子零落像是梳子,而頭顱碩大渾圓,不改原型,一雙死滅的白眼陷著。其實現在上桌多是活魚,魚頭但吃無妨。

話雖如此,可我還是不善吃魚頭。自家做魚,魚頭內定要淘洗幹凈。大概太富於聯想,看著魚的口腔,總想起它曾呼吸吞吐,故而在外面吃飯,很少打魚頭的主意。同事有一女士,聚餐魚頭非她莫屬,別人剔肉,她總是叉開筷子把魚頭撚走,盤子裏頓時少了一半東西,原本完整的魚也瞬間變得淒慘無比。有一長輩,絕少吃魚,偶動雅興,只吃一口:魚下唇帶腭那一小片。前不久在外地開會,對方公司宴請,上一條清蒸桂魚,坐上首的就把那一片先夾給我,說是整條魚身上的精華,先敬貴賓,而我不覺得有特殊的味道。…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26, 2016 at 7:16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書 房

書房,多麼典雅的一個名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一個書香人家。書香是與銅臭相對的。其實書未必香,銅亦未必臭。周彜商鼎,古色斑斕,終日摩娑亦不覺其臭,鑄成錢幣才沾染市儈味,可是不復流通的布泉刀錯又常為高人賞玩之資。書之所以為香,大概是指松煙油墨印上了毛邊連史,從不大通風的書房裏散發出來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蘭薰,也不是黴爛餿臭,是一股混合的難以形容的怪味。這種怪味只有書房裏才有,而只有士大夫家才有書房。書香人家之得名大概是以此。…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23, 2016 at 3:52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雅 舍

到四川來,覺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經濟。火燒過的磚,常常用來做柱子,孤零零地砌起四根磚柱,上面蓋上一個木頭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嶙,單薄得可憐;但是頂上鋪了瓦,四面編了竹篦墻,墻上敷了泥灰,遠遠地看過去,沒有人能說不像是座房子。我現在住的“雅舍”正是這樣一座典型的房子。不消說,這房子有磚柱,有竹篦墻,一切特點都應有盡有。講到住房,我的經驗不算少,什麼“上支下摘”、“前廊後廈”、“一樓一底”、“三上三下”、“亭子間”、“茆草棚”、“瓊樓玉宇”和“摩天大廈”,各式各樣,我都嘗試過。我不論住在哪裏,只要住得稍久,對那房子便發生感情,非不得已我還舍不得搬。這“雅舍”,我初來時僅求其能蔽風雨,並不敢存奢望,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雖然我已漸漸感覺它是並不能蔽風雨,因為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縱然不能蔽風雨,“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18, 2016 at 11:46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舊

“我愛一切舊的東西——老朋友,舊時代,舊習慣,古書,陳釀;而且我相信,陶樂賽,你一定也承認我一向是很喜歡一位老妻。” 這是高爾斯密的名劇《委曲求全》(She Stoops to Conquer)中那位守舊的老頭兒哈德卡索先生說的話。

他的夫人陶樂賽聽了這句話,心裏有一點高興,這風流的老頭子還是喜歡她,但是也不是沒有一點慍意,因為這一句話的後半段說穿了她的老。這句話的前半段沒有毛病,他個人有此癖好,干別人什麼事?

而且事實上有很多人頗具同感,也覺一切東西都是舊的好,除了朋友、時代、習慣、書、酒之外,有數不盡的事物都是越老越古越舊越陳越好。所以有人把這半句名言用花體正楷字母抄了下來,裝在玻璃框裏,掛在墻上,那意思好像是在向喜歡除舊佈新的人挑戰。…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15, 2016 at 9:30pm — No Comments

梁實秋·送行

“黯然銷魂者,別而已矣”。遙想古人送別,也是一種雅人深致。古時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見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驪歌,灞橋折條楊柳,甚至在陽關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剛要啟碇,汪倫老遠地在岸上踏歌而來,那幅情景真是歷歷如在目前。其妙處在於淳樸真摯,出之以瀟灑自然。平素莫逆於心,臨別難分難舍。如果平常我看著你面目可憎,你覺得我語言無味,一旦遠離,那是最好不過,只恨世界太小,惟恐將來又要碰頭,何必送行?…

Continue

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March 10, 2016 at 9:02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