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梅·風笑天:文創青年:「去内捲化」的實踐邏輯 1

【摘要】本研究通過實地觀察、深度訪談等方法,以文化社會學視角分析文創青年「去内捲化」的主體、實踐邏輯,發現:文創青年的「去内捲化」首先以自主性興趣探索為邏輯起點,從興趣作為抗爭的自我探索,發展到興趣轉向職業的社會支持,以及興趣聚合趣緣的群體認同;其次通過區別於主流文化生產的非「復制」、反「類型」和祛「異化」勞動,呈現青年的主體創造、個性表現和人格完善的文化內涵;最後指向彈性生活方式的價值目標,其間面臨著時間彈性的自由與失衡、空間彈性的景觀與遮蔽等現實矛盾。相較於當下對「内捲」困境的社會熱議,文創青年提供了一種「去内捲化」的可能性,凸顯出社會轉型中青年群體的主體實踐特征。

一、研究緣起:「文創青年」與「去内捲化」

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雙創」政策背景下,許多從事動漫插畫、服飾設計、樂器演

奏和手作工藝的青年,紛紛投身創業大潮中。他們最初湧現於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並被各類媒體稱為「文創青年」,比如《文創青年引領「峰」尚》《25歲文創青年如何打造出「反」互聯網社群教育模式?》《浦東新區文創青年聯誼會正式成立,浦東青年工作又添新品牌》,等等。近一兩年,二三線城市也出現了不少本地或返鄉的文創青年,如《廣邀文創青年,2018寧波青年文創藝術節啟動!》《寧德「文創青年」和他們的「文創集市」》《1+100青春行|文創青年走進黃鶴樓》《唐山市豐南區成立「文創青年匯」》等。

「文創青年」是指文化產業領域中獨立或合伙從事文創產品創作和經營的青年創業者。他們從自己的興趣、技能出發,以個人獨立或團隊合伙的方式創意、設計、制作和銷售文創產品,

並在工商部門注冊文創品牌或工作室。除了少數是大學在校生或應屆畢業生,文創青年大多

從企事業單位辭職、離職或停薪留職,有的甚至轉換了專業或行業。文創青年一方面不同於文

化產業領域中的青年「上班族」,他們試圖擺脫後者朝九晚五、科層化、分工單一的「内捲化」工作模式,進而追求自由、靈活的工作時間、地點,並在扁平化的自組織中主持、跟進創意、設計、制作、銷售等各個環節;另一方面,他們不像一般創業青年以謀取財富或事業成功為人生目標而陷入高度競爭、發展停滯的「内捲化」,更關注於探索發展自身興趣、潛能,從而在創業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和愉悅感。因此,在當下青年普遍身處「内捲化」的困境中,文創青年已然開啟自覺反省、擺脫「内捲化」的主體實踐,這恰好契合黃宗智等學者所謂的「去内捲化」[1]。

「内捲化」的拉丁文詞源為involutum,相對於「進化」(evolution)一詞而言,有「捲繞或包捲」之意。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人類學者戈登威澤和格爾茨提出,前者認為一種文化模式發展到最終形態,如果無法穩定或轉變,就只有在內部變得日益複雜化[2],而後者則聚焦於「農業内捲化」,即在有限的資本、土地和相對穩定的技術條件下,「系統內部不斷精細化和複雜化」[3]。學者黃宗智在引介格爾茨的「農業内捲化」的基礎上,強調「内捲化」的高度競爭導致「沒有發展的增長」、邊際報酬遞減等新內涵[4]。

[參考文獻]

[1]黃宗智:《小農經濟理論與「内捲化」及「去内捲化」》,載《開放時代》,2020年第4期。


[2][3]Geertz C. Agricultural Involution: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3,p.82,p.80.


[4]黃宗智:《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6頁。


(原題:文創青年:一種「去内捲化」的實踐邏輯——基於典型個案的質性研究;作者單位: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江蘇南京210023;原載: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1年第六期78-86,“青少年與社會發展”專頁;【關鍵詞】文創青年;去内捲化;興趣探索;勞動策略;生活方式)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