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很後現代's Blog (312)

許戈輝·王偉忠:眷村是個小中國

  王偉忠,1957年生,祖籍北京。

  他被臺灣綜藝圈稱為“綜藝教父”。自打入行進入綜藝圈,他便一手引領臺灣綜藝圈的風潮,由他捧紅的藝人多不勝數,由他打造的王牌節目一個接一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來了》《全民大悶鍋》《超級星光大道》《王牌大賤諜》《國光幫幫忙》……

  他把這樣的成功歸於自己來自眷村。在如今人人見他皆要恭敬地叫一聲“偉忠哥”的時代,眷村裏那些老前輩們一聲聲“小偉忠、小王八蛋”的笑罵,會讓他格外開心。

  在眷村裏長大,從眷村出發,王偉忠對這個環境充滿著眷戀的情感。為此,他整整“追”了賴聲川兩年,和他吃飯、聊天,不斷地向他講述自己的故事——兩年後,《寶島一村》終於出爐。…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8, 2015 at 3:59am — No Comments

許戈輝·高金素梅:苦難是人生的必修課

  高金素梅,1965年出生,父親是安徽人,而母親則是臺灣山地民族泰雅族人。

  也正是因為母親的身份,讓她的名字從“金素梅”變成了“高金素梅”——“高”是母親的漢姓,她以此來強調與母族的聯系,並給自己取了泰雅族名:吉娃斯·阿麗。

  曾有人將活躍在臺灣政壇上的12個女人湊成了“政壇十二金釵”,高金素梅分到的是賈探春,贊她如探春一樣有能力而有個性,在大觀園裏獨樹一幟。…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5, 2015 at 10:00am — No Comments

許戈輝《素描台灣》白先勇:一半是土 一半是水

       白先勇,1937年生於桂林,回族。

  他有顯赫的出身,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之子;他也有極高的成就,被稱為“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他還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曾讓外界猜疑和詆毀,也曾讓無數人為之感動不已。多麽具有傳奇性的人生!而他本人卻斯文淡雅,並不色彩繽紛。

  2003年,臺灣公視推出的電視劇《孽子》成為金鐘獎的最大贏家。這部根據白先勇早年著作改編而成的連續劇一舉囊括了六個獎項,而小說原作也在出版十七年後,重新登上暢銷書榜,再次證明了作者白先勇經久不衰的文學魅力。也正是這一次的成功,讓“白先勇”三個字迅速地在大眾視野裏泛濫,比以往更加廣為人知。…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December 2, 201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許戈輝·林懷民:雲門舞不盡

  林懷民,1947年生於嘉義。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曾祖父是清朝秀才,祖父是留學日本的醫生,父親是嘉義首任縣長。如此家族出身,所從事的常常非文即政,他卻一改家人的厚望走上了舞蹈之路。

  “世界一流現代舞團掌門人”、“世界級編舞大師”、“中國人的光榮”——多年後,林懷民的頭頂戴上了如此的耀眼光環。他的成績,成了華人社會與現代舞的一次絕妙碰撞,讓世人都驚嘆不已。…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9, 2015 at 11:56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7)(下)

文壇奇人文懷沙

紺弩生前在病床上告訴我,胡喬木同志曾建議他對《散宜生詩》可考慮出註釋本,我也有“但恨無人作鄭箋”的想法。紺弩本人則覺得為其作註甚不易,但“不易”非必“不能”。紺弩在《散宜生詩》一書的自序中援引《莊子》釋散宜生,並說:“假定‘名以義取’,則恰為‘無用(散)終天年’(適宜於生存)。”“無用之用,實為大用(茍活偷生的大用)。”我覺得這是作者故意把話扯遠了。然則“散宜生”是什麽意思呢?根據我對作者的了解,我以為可釋為:“我是你們啃不爛咬不動的硬木頭、硬骨頭,我將永遠生意盎然,有詩為證,你們其奈我何!”因為無論紺弩其人或其詩,都浸透著作為一個社會鬥士的魂魄,他是莊子精神的反動,他無愧是魯迅精神的繼承者!…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9, 2015 at 11:29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7)(上)

文壇奇人文懷沙

世人公認文懷沙先生是奇人,現在他已經被冠上“國學大師”的桂冠。文老今年已百歲,仍精神矍鑠,睿智樂觀。他雖閉門謝客,但時不時在電視臺的訪談節目中露面,美發長髯,瀟灑飄逸,引經據典,高談闊論。

文懷沙祖籍湖南,1910年生於北京,十幾歲便開始迷戀那些連大人都不敢看的書。童年的文懷沙似懂非懂地讀《離騷》,屈原的筆鋒漸漸把內向、多愁的文懷沙,變成了一個棱角分明的人,養成了他特立獨行的個性。…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9, 2015 at 11:28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6)

大師雲集宗白華門下

在青草萌生的時候,送別了朱光潛先生,在白雪紛飛的時節,宗白華先生又離開了我們!一年之間中國失去了兩位美學巨匠,我失去了兩位尊敬的師長,怎不令人黯然神傷!

1985年夏天,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綠色低迷、紅英爛漫的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居住著兩位享譽海內外的美學老人,一位是朱光潛教授,一位是宗白華教授,說來也巧,二老同齡,今年都是88歲……前幾年大家都說朱先生的身體比宗先生的好,因為他練氣功、打太極拳和慢跑,而宗先生無意鍛煉,只是在茶余飯後在未名湖畔獨自散步。但朱老自前年夏天患腦血栓後,身體差多了,走路需人攙扶,而宗老前年冬天患眼疾住院施行了手術後,卻安然無恙,仍可讀書看報、散步,並能與客人聊上個把小時。”(見《人民日報》海外版)…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23, 2015 at 4:39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5)

郭沫若的“崛起”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國最優秀的新詩詩集,《女神》的誕生使郭沫若成為中國新詩中的巨人,奠定了他在這個新文學史上的地位。

青年朋友們,你大概並不了解《女神》的誕生同一個人很有關系,他可以算作是《女神》的“催產婆”,這個人就是宗白華先生。

宗白華先生是中國現代著名的美學家和詩人,1918年他就參加了王光祈、李大釗等人發起的少年中國學會的籌備工作,以後被選為這個組織的最初領導人之一。翌年8月,上海《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主編郭虞裳受該報負責人張東蓀的委托聘請宗白華協助編輯《學燈》。11月郭虞裳赴英,22歲的宗白華正式擔任《學燈》主編。宗白華就是在編輯《學燈》期間,發現和扶植了郭沫若。…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19, 2015 at 3:27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4)

別了,朱光潛(1)

1986年3月6日淩晨,一代美學宗匠朱光潛老師告別了他的事業,與世長辭了,而我得到這個噩耗已是下午了。

那天上午,我正在朱先生的老友李可染大師處,李老向我詢及朱老的近況,我說:“看起來比去年秋天好多了,由人攙扶著可以走動,頭腦也比前些時候清楚多了……”

我這樣講是有理由的,我是以欣慰的口吻講這一番話的,因為1月20日我去拜望朱老,他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15, 2015 at 4:56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3)

三松堂再拜客

士方同志:

三月二日來信早已收到,遲遲未復,請原諒,原因是久未用毛筆寫字,又懶得磨墨,實在沒有勇氣“塗鴉”。現在覺得不能再拖了,“下定決心”,日內寫幾個字奉上。所謂《學術精華錄》實際上一點也不“精華”,蒙不棄,當奉贈一冊請教。

下星期您若有時間過舍下,字和書一並面交。我家裏的電話是5002695。

問近好

馮至1989.4.4…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13, 2015 at 9:03p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2)

馮至奔告艾青

萬事開頭難,但只要邁出了第一步,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訪問三松堂後,我又拜訪了另一位老先生,他就是馮至。

馮至先生是著名的詩人、翻譯家,他1905年生於河北涿州,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德文系,後赴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獲哲學博士學位。1964年,他受命創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並首任所長。曾被選為瑞典皇家文學、歷史、文物研究院外籍院士,並獲得“歌德獎”、“格林兄弟獎”、德國“大十字勛章”等。他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直接參與者和成就斐然的作家,他的《十四行詩》為中國新詩寫作開創新體。他的《杜甫傳》迄今“著名於學術史,據為典要”。…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9, 2015 at 8:42am — No Comments

鄒士方·藝術大師的流年碎影(1)

癸亥年拜見馮友蘭

癸亥年歲尾的一天,我同徐盈先生去看望馮友蘭先生。推開北京大學燕南園一處院落的門扉,院中三棵挺拔的青松映入眼簾……

走進工作室,八十八歲的馮友蘭先生正埋在書山之中。四壁是書,桌上是書,椅子上也是書。老先生須發皆白,思維清晰,談興甚濃。…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November 4, 2015 at 7:28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解構主義、“他者”之正義與啟蒙精神 (下)

  四, 馬克思的幽靈、彌賽亞與正義

  …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30, 2015 at 8:09am — No Comments

鄧歡:後現代史學的實踐與反思 (上)

鄧歡:後現代史學的實踐與反思——以何偉亞的《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為中心

摘要:後現代主義既具破壞性又具建設性,它對歷史學的挑戰集中體現在對西方現代歷史編纂學的理論和實踐及其闡發的重要歷史觀念的批判,以及對歷史主觀性的強調,沖擊了現代史學賴以存在的主要基礎,但同時也有助於我們修正和思考現代史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無疑對歷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學者何偉亞於1995年出版的《懷柔遠人:馬嘎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一書,被視為後現代史學實踐的典範:其對中英禮儀之爭的現代主義闡釋模式的挑戰,從文本的深層結構質疑史料與歷史、歷史解釋之間的關系,對歷史事件所處時空語境的強調等,都展現了後現代史學所取得的成就。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場“世紀末之爭”,迄今未息。倘由此引申開去,這場爭論關乎到後現代史學評價等史學要旨,值得我們今天繼續予以深入剖析與反思,其理論價值與學術意義都是非凡的。…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25, 2015 at 8:28pm — No Comments

鄧歡:後現代史學的實踐與反思 (下)

何偉亞認為,“中國中心觀”並沒有對中華帝國對外關系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因為以中國為中心的取向本身質疑了這樣的觀念,即中國文化是在遙遠的往昔中形成的一系列價值觀和信仰;並由此開啟了一種可能,即對被費正清構建進其關於中國對外關系之朝貢模式的許多假定——特別是其確認中國的對外關系只是中國一成不變的文化態度在外部關系上的投射——進行再分析”…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24, 2015 at 6:30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解構主義、“他者”之正義與啟蒙精神 (上)

引言:八十年代“新啟蒙”與九十年代解構主義

德里達在六十年代出版了一本文集,名字為《書寫與差異》。這本書在2001年被翻譯成中文,進入漢語思想界,這一年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來中國訪問。2004年,他離開人世,沒有來得及對他的中國之行進行評論。但是來中國之前,在接受《書寫與差異》的中文譯者張寧采訪的時候表示,他的學說從一開始,對中國的想象性參照“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為在一個國際化的視野中,中國不可或缺。[2]讀過他的書,就應該明白,這個說法並不是客套,正是基於一個基本的立場,——所有的“他者” 立場,德裏達從哲學到政治對西方中心主義進行了持續而艱苦的反思與批判。病重期間,曾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做“最後的談話”,他“微笑而不謙虛地說,人們還沒有開始讀我的書”[3]——這句遺言含義深遠。…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20, 2015 at 9:52pm — No Comments

湯一介:儒家思想及建構性的後現代主義

我們處於什麽時代?

從世界角度來看,我們現處的時代可能被看作是一個過渡期,從18世紀初期開始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啟蒙運動到後現代社會的“二次啟蒙”。從中國角度來看,我們的時代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實現偉大民族復興的嚴峻時刻。總之,現在的這個時代對人類社會來說將是走向新時代的一次難得的機遇。

自從18世紀的啟蒙時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歷了大約300年,在此期間西方世界實現了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化”。但是現在,“現代化社會”正在遭遇越來越多棘手的問題。康德(見圖)主張啟蒙運動的標語應該是理性,但是近年來該“理性”面臨著自身的…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7, 2015 at 9:30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

德里達(見圖)這一頁似乎要被匆忙地翻過去,這充分顯示出當代理論和批評的輕狂。解構主義在西方畢竟已經有三四十年的歷史,而且廣泛地被人文學科所吸收。當代多元主義變得油嘴滑舌,這不過是從解構主義那裏搞了點皮毛。而一元論和獨斷論依然盛行,這說明解構的任務並沒有完成。相反,當代思想文化對解構主義完全采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不折不扣的拿來主義。…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5, 201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陳曉明:起源性的缺乏——論德里達的“補充”與海德格爾的“在場”

【摘要】尼采、海德格爾和德裏達構成三位一體的後現代思想的前提,建構富有活力的後現代話語依然有必要回到解構主義,因而有必要梳理他們在一些共同論題上的內在聯系。特別是海德格爾與德裏達的關系,這是深入把握解構主義必須進入的論域。把德裏達的“起源缺乏”與海德格爾對在場的論說相聯系,可以看出德裏達的這一思想是在與海德格爾持續展開批判性對話中來闡發他的觀點的。海德格爾一方面解構了西方形而上學歷史中的“在場”的謬誤,另一方面他要尋求早期希臘思想中的“在場”所具有的真理性。在德裏達看來,一切起源都是不可靠的,都是補充和替換的結果。西方形而上學的理性歷史,就是通過對起源之空缺的填補,而後展開其歷史性。德裏達將這樣的起源與歷史性放置到補充與延異構成的場域中,對於他來說,起源與歷史性只能在“延異”中加以闡釋。

  

【關鍵詞】起源、補充、在場、延異…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2, 2015 at 4:30pm — No Comments

楊黎·後現代詩選

鳥之二

好鳥

飛在看不見的

空中

繞一個彎後

又回到

看不見的地上

好鳥的翅膀

是我所喜歡的

那種顏色

和天的顏色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October 10, 2015 at 5:11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