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艾略特寫詩歌時,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對倫敦的轟炸。艾略特是民防隊員,倫敦遭轟炸後他參加了救火。艾略特說德軍的轟炸機噴出來的火像鴿子一樣,但是我們一般把鴿子看作和平的象征。“噴火的鴿子”意義是很含混的,因為在基督教中鴿子是聖靈,將噴火的聲音比作聖靈的聲音,那是新奇的,超越仇恨的。詩人暗示,我們要在鴿子吐火的舌頭裏面來得新生。要在罪惡裏面有種新生。這種表述和通俗文學表現的戰爭場景有著很多的差別。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模式。
這也牽涉到一個民族自己的歷史記憶。作為一個英國人,凱恩斯在三十年代經常對英國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評。他認為對《凡爾賽公約》,英國也需要反省,法國和美國的知識界也要有這種自省。這種自省是個人的自省,也是民族的自省。…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y 11, 2017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托尼在中學裏有兩個好朋友,形成三人幫,他們的手表表面從來戴在手腕內側,後來這“鐵三角”增加了艾德裏安·芬。艾德里安智力超群,他喜愛的作家是加繆和尼采,可見高出同學一截。他在課堂上表現出色,看來是讀書的好料子。艾德里安的母親早就離家出走,父親一人撫養他和妹妹。小團夥裏的同伴用粗魯的語言追問艾德里安,他母親究竟為什麽離開,艾德里安不知道,他的回答十分平和。他說自己“愛母親,敬重父親”。奇怪的是艾德里安沒有因為成長於單親家庭而憤世嫉俗,怨天尤人。反之,他待人接物顯得比“鐵三角”中的成員都要成熟,對少年人故意沖撞的用語,他小心回避。他獲得獎學金進入劍橋,大家並不意外。…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y 11, 2017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布里奧妮慢長大,13歲時的這件事成為她心中的一個大疙瘩。布里奧妮漸漸意識到當年自己對羅比和塞西莉亞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她的想象,摧毀了羅比和塞西莉亞一生的幸福。在小說的大部分中,成為作家的布里奧妮,虛構了羅比和塞西莉亞的短暫的幸福生活,通過小說來贖罪。可是事實上羅比和塞西莉亞再也沒有在一起,雙雙死於二戰的戰火之中。
實際上當年真正的施暴者是巧克力巨頭的兒子保羅,而羅拉對保羅實際上是半推半就。當羅拉發現無辜的羅比成為替罪羊時,出於種種私心的考慮,她並沒有說出真正的施暴者。並且後來羅拉和保羅結婚了。讀完小說我們會覺得羅拉和保羅才是真正的罪人,因為他們明明知道有人替他們無辜受難卻沒有勇氣說出實情。而布里奧妮是有勇氣的,她通過寫作來向羅比和塞西莉亞懺悔。…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y 11, 2017 at 12:00pm — No Comments
(二)網絡共同體:原子化個人的網絡團結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變化,社會流動的加速,以及單位制度的變遷,使得中國社會正在由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化,人們之間的聯結弱化,原子化個體與文化社群和公共生活的割裂日益明顯,使得社會成員普遍具有共同體情結,並被推動去尋求建立各種形式社會團結的平台和可能。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網絡空間逐漸成為人們建立社會團結的空間之一,網絡團結也便成為了社會團結的表現形態之一。…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12, 2017 at 11:00am — No Comments
今天我畫菊,卻畫野菊花,因為這是菊之根本。
我把秋的風,冬的霜潑灑宣紙,寫一朵野菊,根植在險峻的山崖,展一抹綠,再一點鵝絨黃,靜靜綻放。
我張揚山崖,以顯示野菊的風範——“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
我題款“東籬”。這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一種象征——遠離塵俗、潔身自好。
於是今天我去郊外,在秋天與冬天的邊緣,我便久久地註視著一朵野菊花。
她如一位美麗的少女,古曲風格,唐宋韻味,獨自著芬芳,悠然著心情。孤傲而高潔,冷寂而純凈,恬靜淡雅著展示出超凡脫俗的氣質。…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7, 2017 at 11:09pm — No Comments
那天晚上,我在陽台上納涼,突然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有如地震一般,幾乎晃動著整個樓層,簡直驚嚇了我的魂魄,老婆旁邊解釋說是炸玉米花的,我的心平靜了許多。多少年沒吃上玉米花了,也沒聽過炸米花的聲響,沒看過炸米花的人,更沒有感受炸米花的情境了。
我走下樓梯,來來到小區門口,現場看到斷斷續續的來去炸花的老人或者孩子,熙熙攘攘的老奶奶捂著孫子的耳朵,站在炸米花的旁邊指指點點。看不出很擁擠,看不出熱鬧的氣氛。炸花的人穿得衣衫襤褸,滿臉布滿灰塵,他嫻熟地一手搖著炸桶,一手推著風箱。通紅的火苗映紅了他淳樸而很風霜的臉龐,姿態和古銅似的臉色昭示了他的老實與寒酸。有時他還停下來等候,神態上看得出他因為生意慘淡而顯得焦急。目睹此景,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上世紀70年代炸花的人和炸花的熱鬧氛圍。…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7, 2017 at 11:08pm — No Comments
摘要:“網絡狂歡”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社會成員的“第二生活”,網絡狂歡現象也顯現為網絡社會生活的重要景觀。在以網絡事件、網絡流行語等為核心凝聚紐帶的網絡狂歡中,人們聚到一起,享受狂歡活動帶來的群體同在感與共同感,形成網絡狂歡共同體。包括狂歡共同體在內的諸多網絡共同體的出現反映了互聯網時代社會成員的共同體需求,反映了個人與共同體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在傳統共同體逐漸消解的形勢下日益原子化個體尋求的網絡團結,是風險社會視域中個體群體歸屬感在網絡空間中的顯現。同時,這些網絡共同體的出現,也反映了互聯網時代中共同體對社會秩序的重要支撐和維系。…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7, 2017 at 11:0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March 3, 2017 at 9:47pm — No Comments
話歸正傳,我問這位月台上萍水相逢的青年大學生,你喜歡什麽流派的詩歌,他說,他們有他們一代人的想法與思考,還說不出什麽流派來。粗看起來,他似乎與南部農村來讀書的青年差不多,仔細觀察,在他身上還能依稀感覺到那麽一點南國文學青年的氣質。厚厚的眼鏡下面,是一對有幻想力的單純的眼睛。…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27, 2017 at 4:05pm — No Comments
前言:兩年以前的春夏之際,我應邀在台灣訪問一個月,其間,乘火車南下,單身一人從台北到花蓮、台東、台南、屏東、苗栗等地旅行了一周。每到一地,就會有一位當地朋友按預先的約定,到火車站接待我,帶我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第二天,我繼續乘火車南行。下一站又有一位新朋友應約在車站等候著我。於是新的一天旅程又開始了。這些都是我的一位熱心的台北朋友C先生的精心安排。我於是享受到一個漂泊者的旅行感受。我每天用手提電腦把當天的新鮮感受寫下來,於是就有了以下這篇一萬多字的台灣南行日記。…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27, 2017 at 4:05pm — No Comments
4.“齊天大聖”和人定勝天…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7, 2017 at 9:54am — No Comments
所有想成佛的人都想修到“本心”,有些調皮的就想找捷徑,中國一句話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這樣一個方便法門。…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5, 2017 at 10:4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3, 2017 at 8:43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February 3, 2017 at 8:42am — No Comments
在完成了人類歷史寫作和人類歷史資料匯編之後,還需要進一步挖掘人性的形成過程,以便在新的時代(也就是在現代)條件下更好地培養和發展人性。於是,一部涉及到人類心靈的歷史著作也就被赫爾德列入了寫作計劃,赫爾德稱之為《人類教育和基督教教育手冊》(Ein Buch zur menschlichen und christlichen Bildung),計劃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
1、人類對自我(肉體和靈魂)的認識。赫爾德指出,人類從內在到外在,每一個器官、每一種天賦都恰倒好處,不容缺失。人應當學會順其自然。這裏,赫爾德把盧梭的回歸自然奉為圭臬。…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anuary 12, 2017 at 10:54pm — No Comments
赫爾德就是這樣帶著一腔希望踏上了人生的不歸路。但是,從赫爾德的記述當中我們不難發覺,他是在一片茫然和一陣沖動之下離開裏加的。希望之於他,不過是一種自我激勵和自己安慰。在匆匆踏上旅程的時候,赫爾德顯然沒有自己的明確目標:
“6月3日,我離開裏加,6月5日,上了船,我並不知道我要去哪裏。我們一生的大部分都是偶然決定的結果。我就是偶然才到了裏加的,又偶然得到了神職,在偶然的情況下又放棄了它。同樣,我在偶然之中踏上了旅程”。
按照赫爾德自己的隨機設想,他應當先到丹麥的哥本哈根。赫爾德的動機很單純,就是想去拜訪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anuary 9, 2017 at 5:52am — No Comments
18世紀70-80年代,在德國文化史上被稱為“狂飆突進”(Sturm und Drang)時期。當然,這是泛泛而論,不同的學科,還各有自己的一套說法。比如,在政治學上叫做“專制主義時代”;在經濟學中則有“重商主義時代”一說;在思想史上則成為“啟蒙時代”,而在美學史上還有“天才時代”的美名。
人們常說,山雨欲來風滿樓。按理說,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的到來,總該有些前兆吧。可是,不論我們如何翻閱德國歷史,我們都很難發現,1769年或更早的一些年頭會有什麽特別值得註目的地方。這些年裏的確發生了不少事情,但究其本質似乎都和“狂飆突進”這個名字沾不上邊。按照這個思路思考下去,我們多少會感到有些黯然沮喪的。
然而,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一本專門研究“狂飆突進”的德文著作,該書的其他論述都很平平,惟有一個觀點令人叫絕,它把德國思想家赫爾德(Johann…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anuary 9, 2017 at 5:51am — No Comments
時下,文學與藝術意義上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發展,文明進程意義上的現代主義(一般只稱為現代性)、後現代主義,這些概念十分奇怪地糾纏在一起,混淆,混亂到了荒唐的地步,真個變成了"荒誕派理論"了。
例如在有的論述中,把啟蒙理想,主體性和理性至上等現代社會的現代性特征等同於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征,以此來區別於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反啟蒙,非理性,消彌主體的特征。
而其實,現代性(主義)社會與現代主義文學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後現代主義社會與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關系相對密切一些,但也絕不可混淆。
我們有必要用一種相對統一的邏輯把這些澄清一下。…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December 16, 2016 at 11:36am — No Comments
潛藏在人的內心的精神世界裏,構成一種情結性的本體體驗的觀念,是最根深蒂固的,它不動聲色,不聲不響地蹲伏在那裏,卻制命地制約著人的一切行為;它是那樣的頑固,具有那樣可怕的穩定性和滯後性,哪怕這世界的外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的內心裏的,體驗中的精神傾向和精神結構,卻很可能長時間裏一如既往。
人們可以已經認識到宇宙無絕對"中心",卻未必能保證人們去改變政治的絕對"中心"觀念和狀態;人們即使以改變了政治生活中的絕對"中心"觀念與狀態,卻也未必能去除人內心體驗中的絕對"中心"傾向。而不從內心的精神世界中根本去除絕對"中心"傾向,人們實際上是無法真正徹底地改變政治生活中,認識領域中的絕對"中心"狀態的。人們是如此習慣性地在任何地方都要尋個"第一",都一定要理清"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關系等,便可資明證。…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December 2, 2016 at 11:12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