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寫詩歌時,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對倫敦的轟炸。艾略特是民防隊員,倫敦遭轟炸後他參加了救火。艾略特說德軍的轟炸機噴出來的火像鴿子一樣,但是我們一般把鴿子看作和平的象征。“噴火的鴿子”意義是很含混的,因為在基督教中鴿子是聖靈,將噴火的聲音比作聖靈的聲音,那是新奇的,超越仇恨的。詩人暗示,我們要在鴿子吐火的舌頭裏面來得新生。要在罪惡裏面有種新生。這種表述和通俗文學表現的戰爭場景有著很多的差別。最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模式。

這也牽涉到一個民族自己的歷史記憶。作為一個英國人,凱恩斯在三十年代經常對英國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評。他認為對《凡爾賽公約》,英國也需要反省,法國和美國的知識界也要有這種自省。這種自省是個人的自省,也是民族的自省。

在辛亥革命發生前,關於中國社會的種種弊端,社會上有各種聲音。孫中山講的“共和”實際上是各省獨立。而嚴復認為中國需要的是長時期的教育。嚴復認為中國的“民智”、“民德”、“民品”都不夠理想,他甚至還說過中國老百姓是“無政教之民”,也許他過於悲觀了,但是他有些話是發人深省的。比如他說中國的狀況並不簡單由滿人造成,我們漢人負有極大的責任(因為那個時候通行的話是“驅除韃虜”)。漢民族也得自省。

順便說一句,“驅除韃虜”這句話是日本人教給中國革命黨人的。在甲午戰爭爆發時,中國有很多的日本浪人。這些人融入中國社會,支持這一派或者那一派。但是不管他們支持哪一派,都是謀求日本國的最大利益。很多在華日本浪人漢語說得極為流利,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日俄戰爭時有很多給俄國人做小工的日本人,俄國人以為他們是中國人,但實際上他們是日本間諜。1894年宗方小太郎用中文寫了一份《告十八省英雄豪傑》,號召漢人起義反滿。為什麽他們覺得中國只有十八省?這又是中國英雄上當的一個地方。武昌起義時有一面旗就叫鐵血十八星旗,這就是接受了日本的描述,認為中國只有十八個省,而東北不算中國。日本鼓勵漢人英雄豪傑起來造反,要充分利用中國的民族矛盾。我們可以看到,強勢民族將弱小民族玩弄於股掌之間。缺少政治覺悟就無法真正強大。

像嚴復這種人是很有經驗的,他會看出中國問題的癥結。可是當時沒有報紙願意登載嚴復的言論,這是很可悲的。1911年以後,中國社會沒有變化,甚至是更加渙散了。孫中山在南京是沒有任何省向他交稅的,可以說他空有一個臨時大總統的名號卻沒有實權。

九一八事件之前就有很多日本人住在東三省。我們一直以為是蔣介石下令張學良不許抵抗日本,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史料告訴我們,這只不過是張學良給自己找的借口。就像托尼給自己找借口一樣。張學良不希望自己的武裝部隊與日軍交鋒,覺得最好的方式是將自己的部隊移到更安全的地方,讓其他的部隊來抵抗日本人。這種事情讓我們很痛心。這表明一個國家缺少真正的凝聚力,缺少為國家獻身的精神。也是因為有這樣的問題,中國當時並沒有真正站立於世界民族之林。1949年後中國的實力有了大大提升。美國人七十年代末研究中國,給出了一系列驚人的數字。晚清時中央政府根本不能調動地方資源,這種能力遠遠比不上1860年的日本和俄國。美國有些史學家對中國49年以後的成就是很感佩的,中國政府開始真正調動全國各地的資源了。這樣的國家才會走向強大,才有戰鬥力。以往中央政府徒有帝國名號,地方資源一點都不能調動,還有什麽戰鬥力?

近代史上中國一系列不幸的事件,我們一回顧會發現很多環節都很難。我們現在有很多標準版本的抗日文學,起到積極的鼓舞士氣的作用,但是要翻譯出來在世界上有號召力很困難。就像《金陵十三釵》等等。我們不要看日本人看了這樣的描寫會有什麽樣的反應,而要看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他們是否會接受這樣的表述。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德國軍隊和日本軍隊一點戰鬥力都沒有。實際上日軍強大戰鬥力一部分來源於對國家的忠誠。忠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也是日本從中國文化中吸取並成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怎麽看待國民黨的士兵脫下自己的衣服換上平民的衣服(後者可能還是搶來的)?這種行為讓我們很難受。一個偉大的國家的士兵永遠不會脫下自己的軍裝,因為軍裝是自己的榮譽。一方面我們為他們悲慘的命運而譴責侵略者,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自己文化中缺少一些東西。六七十年代還不斷有新聞報道,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森林裏有日本老兵跑出來,身上就穿著幾十年前的破軍服。

有部電影叫《桂河大橋》,講一群被日軍俘虜的英國兵為日軍修橋的故事。表面上英軍為日軍修橋,但實際上他們的組織結構一點都沒有被破壞,沒有一個士兵會出賣他的上級。即便是俘虜,英國兵也要以造出優品質的橋來保持自己的榮譽感。我們不要簡單以為他們為日本人造橋就是叛變。造橋的英國軍人對英國的忠誠不會改變。

有一次我們的電視上介紹一個居住在山東的美國人,他是朝鮮戰爭時被志願軍俘虜的。志願軍對美軍展開思想工作,他就是其中和中國人走得特別近的美國人。一個美國軍官就對他說,回國後我要把你送上軍事法庭。我在聽到這個小細節時,心裏咯噔一下。那些美軍雖然是俘虜,但是上下級基本結構沒有破壞,等級制度完全保存。我希望這位山東美國人是因為愛中國而留在中國,而不是因為想逃避審判而留在中國,這樣就很被動。

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在講述戰爭時,我們往往忽略隱含的內容。在講述我們的民族記憶時,如何才能講出新的東西、使得我們像托尼、布里奧妮一樣?通過回憶能夠認識到自己以前的偏差,然後希望自己有所變化,這才是收獲。在《終結的感覺》,小說家一點沒有說托尼成為一個好人,但是讀者可以通過他的描述,看到托尼關心周圍的人要多於自己,而不是沈溺於小小的自我。我們可以把這種變化提升到一個民族的層面上來。由這點出發,我在想我們的文學史應該怎樣寫作?我從來不相信我們有一個被動消極的文學史:所有的作品都在這裏啦!這算什麽文學史?有人想編《全清詩》,把所有清代的詩搜集起來出版,這種工作我覺得意義不大。我覺得更有意義的是拎一首詩出來,談談我為什麽喜歡它或不喜歡它,要談得能夠讓人理解並接受。我們的文學不是一些現成的東西堆在那裏,文學因我們不斷地、積極地參與而在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們多了自我反省的精神之後來看抗戰文學,就會發現很多問題。我不太喜歡張愛玲的《色·戒》,尤其是電影。易先生出現時,模樣是吸引人,燈光是亮的,人是有色彩的。我們再看抵抗部隊的老吳,不管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他的出場都是灰色的,色調是單一的,是沒有人性的。當王佳芝把寫給父親的信交給他時,他轉身就燒掉了。然後就拿出一粒毒藥,讓王佳芝在遇到危險時吞下。這種方面李安完全沒有把握好。李安可以揭示在日占區或汪偽政權下生活的難處(人們得過日子),但不應該用這樣單一的色調來描寫抵抗的人。老吳最起碼應該和易先生有同樣的光彩,或者是更多的人性魅力。但是電影不是這樣處理,讓我們的同情首先放在易先生身上。

有些抗戰小說是出於戰爭的宣傳,簡單化處理中日關系,但是長遠來看這些作品在文學上會有多大的意義,我是不太確定的。但是我們看蕭紅的《呼蘭河傳》雖然也是寫抗戰,不是簡單追究其他人的罪責,讓我們有種說不出來的痛。但是這種痛對我們是有幫助的,能夠讓我們警醒,而不是沈溺於譴責一個現成的、外在的妖魔。責怪後者,我們的自我感覺就會非常良好,但這是陷阱。蕭紅在故事中把自己也放進去了,她也是呼蘭河的一員。這種敘述超越了簡單的敵我敘事,可能價值更持久一些。我們如果把日本過分妖魔化,也許很解氣,但是會讓人覺得幼稚。需要把日本政界的右派與普通民眾區別開來。

我小時候看《平原遊擊隊》、《地道戰》等作品,從來沒有想過為什麽是八路軍。我們以為抗戰的只有八路軍。按理說有八路,就應該有六路七路。我們就有一個思維定勢。後來慢慢發現自己對整個抗戰的回憶是不完全的。雖然也有真實的成分,但整個圖景要更複雜。我們如果要成人的話,就應該看到更複雜的圖景。

我們總要看到自己的過去並不是那樣的光芒四射。十九世紀的美國人總是要說美國的建立是基於一個崇高的目標:自由。實際上美國歷史是充滿貪欲和血腥的。華盛頓就是一個大地主,老想擴大自己的莊園,蠶食印第安人的土地。而英國政府是不希望他們和印第安人發生沖突的。十九世紀的一些美國史家總是不斷美化自己的歷史。我們也要看到我們的歷史是彎彎曲曲走過來的,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歷史中有哪些偏差,問一問在新的時代應該怎樣去認識。新的認識不是為了批判,而是為了我們未來更加強大,一種心理上的強大,這樣可以避免很多失誤。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小說一樣,每個人都有一座堅固的記憶之城,只有依靠外力和內力的共同作用才能打破,能夠更坦然地面對自己,以前需要扭曲很多東西來作出有利於自己的偽裝,有了悔悟的精神後就不需要這層偽裝了。民族也要從自己的過去走出來,成為一個有遠見的能夠自立於民族之林的國家。

我們在寫文學史時也要意識到怎樣把我們新的意識體現出來,而不是跟著我們的詩人說“無人信高潔”,然後就認為這個人品格高尚。因為這是沒有自省能力的。我們要走到一個更高的層次,讓我們的文學作品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喜愛,也能夠走到世界上去。有些作品,我們一直以為是沒有好的翻譯家,不然一定會受到全世界的喜歡。這是一個很幼稚的假定。小說人物要善於反省,要同自己慣性的記憶打仗。一個民族也要是這樣,慢慢會有新的因子進入文學創作,這是非常美好的。莫言在去年得茅盾文學獎時說,我們在批判社會時,刀鋒十分銳利,難的是把這樣的刀鋒對準自己,一旦敢於向自己開刀,就進入另外一個境界,而中國傳統文化中剖析自己的行為是不多的,絕大多數自傳屬於自我辯解一類。敢於和自己對話,質疑自己,那樣的作品就會贏得人心,那個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中國人的經歷帶有普世意義,也能夠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要走出這一步實在太重要了。我們一起遠行。(愛思想網站2015-07-11)

Views: 79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