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詩歌的「詩」字,其繁體字為「詩」,可見「詩」字由「言」和「寺」組成。國內神話學研究的代表人物——學者葉舒憲提出,「詩」字的造字本義應追溯到祭祀主持者的語言活動,即「寺人之言」。這一觀點得到了許多學者的支持,並認為「詩」字的形成與宗教祭祀密切相關。今晚我也來探討下「詩」字的本義與「寺中之言」的關係。
從字形結構來看,「詩」字,最早見於戰國文字,尚未見於甲骨文和金文。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詩」是「志也,從言,寺聲」,即「詩」的本義與「言志」相關,而「寺」作為聲符,起到輔助發音的作用。《說文解字》將「詩」釋為「志也」的說法,我是心存質疑的。而且「寺」應該不僅是作為聲符,而是直接體現為祭祀場景,有指祭祀中伴隨著某種動作、音樂、歌詩和舞蹈的一種特定行為的意義。每個文明都經歷過自己的巫術階段,在上古的巫術文化中,詩歌舞是三位一體的。此外,有學者認為,「寺」在甲骨文中表示祭祀主持者或祭司,因此「詩」也可以理解為「寺人之言」,即由主持祭祀的人所言。
從歷史和文化背景來看,「詩」的概念應該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其本義是「在寺之言」,即在宮廷或宗教場所中所言。這種語言活動往往具有神聖性和法度性,與祭祀、禮儀密切相關。例如,《尚書·堯典》中提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表明詩歌最初是表達志向和情感的一種方式,並與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結合。進一步分析,「寺」字的含義也經歷了演變。在金文中,「寺」表示治理、侍弄或主持之意,這與祭祀活動中主持者的角色相符。而「詩」字的造字本義可能源於祭祀時的祝辭、頌辭,這些語言活動通常帶有神聖性和莊嚴性。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也有不少學者對「寺中之言」提出質疑。例如,以吳小如為代表的一些學者質疑葉舒憲對甲骨文的過度解讀,他們認為「詩」字本義可能更接近於「言志」而非「寺人之言」。另有學者指出,「寺」字的語源可能與勞動或祭祀主持者無關,而是與「持」、「止」等字同源。他們認為「詩」字的形成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祭祀活動、語言表達以及文化背景等,「詩」字所代表的活動不僅限於宗教祭祀,還可能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生活領域。關於「詩」字本義的兩種解釋:一種是「志也」說,一種是主祭者之「言」說,你更贊同哪一種呢?
從我個人的理解而言,這種分歧其實源於對「詩」的不同理解。我認為詩可以劃分為兩種向度:一種是法度之詩,一種是通靈之詩。法度之詩指的是遵循傳統格律、結構嚴謹的詩歌,為社會現實服務,偏向於人間關懷,具有較強的現實法則,這類詩歌注重形式和技巧,樹立法則和尺度。而通靈之詩更偏向於靈感、直覺,表達更深層的情感和思想,往往來自於人的心靈世界某種神秘不可解的迷狂狀態。
比如科舉制時代大量的試貼詩(中國封建時代的一種詩體,常用於科舉考試,也叫「賦得體」),「晚節漸於詩律細」的杜甫七律,「用法甚嚴」的王安石詩,「下字運意,皆有法度」的周邦彥詞,皆可作為法度之詩的代表,而屈原的楚辭、李商隱的無題詩、李賀的鬼詩,還有天馬行空、縱橫四海的李白詩,可能更偏向通靈。西方的話,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強調起承轉合,而波德萊爾的《惡之花》則更具像徵和超現實色彩。前者是日神精神的文體,理性明晰;後者則是酒神狄奧尼索斯式的文體,充溢著絢爛的色彩,被這種文體襲卷的讀者們,無法看清楚其中的每一件事物,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繽紛的文字眩惑了自己的眼睛,沉浸於某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意味和通感體驗中。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