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主播's Blog – November 2016 Archive (7)

家明·中藥在新加坡現代化之淺見

中藥跟著第一代的華族移民到新加坡至少也有近200年了,它在本地也曾有過蓬勃發展的時期。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中藥在新加坡有漸漸式微而被“邊緣化”的趨向;反之,中藥在世界各地開始受重視,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承認了中藥中醫,也接受了中國在中醫中藥與西藥的綜合療法(參考註一)。所以,在長遠來看,這有數千年悠久傳統歷史的醫學,實在是有其繼續發揚的價值。

2003年夏季,範瑞平博士在美國南卡羅來大學發表的報告中指出,學者把新加坡的中醫在醫藥保健的地位與香港等同歸於“被歧視與排斥”類(參考註二),這語氣或許是重了點,但根據筆者的經驗,政府過去一向來采取的是“不鼓勵也不排斥”的態度,到近幾年來才開始正視這問題。究竟中藥在新加坡的現代化面對了些什麽樣的挑戰?筆者在這裏以有限的研究時間,發表一些不成熟的個人看法。…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6, 2016 at 12:13am — No Comments

家明·中藥學裏的“英國歷代地圖”

友人是“Y-世代”(Generation-Y),算是雙語人士;但他自高中後就沒與中文有進一步接觸。最近受到“講華語運動”的影響,叫我推薦實用又能接觸中國文化的課程。我提議他去學中藥,因為中藥裏有“英國歷代地圖”,聽到的人都一頭霧水。

“英”是指英文。近代中藥已國際化,許多討論和研究的文獻都有英文版。尤有甚者,所有中藥植物都跟隨國際標準分類,用拉丁文命名;所以學中藥也要兼學點英文和拉丁文。另有一例:新加坡國家博物館裏展出60多種香料,其中有肉豆蔻和小豆蔻,但無論是外形,氣味都看不出相似之處。原來小豆蔻cardamom是姜科,與肉豆蔻科的肉豆蔻nutmeg不同,尤其是身價,小豆蔻可是肉豆蔻的三倍!

“國”是中國的國語,國學。中藥可有數千年的淵源,博大精深,是個寶庫。學藥理,學藥方藥劑,還有無數與中藥有關的典故和有趣的醫古文。…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3, 2016 at 9:19pm — No Comments

家明·“絕世好椅”

小時候家裏有六張椅子,圍著一張圓桌,那就是我們一家的活動中心。椅子底部印有“波蘭制造”字樣,但不知為什麽大家都叫它們做“花旗椅”。因為人口大過“椅口”,所以椅子常被搬來搬去;我記得後來還添了一張高木凳,是向過街賣木凳的馬來小販買的。因為每天晚餐都要等到全家人到齊才開飯,所以幾乎每天都會聽到大人喊:“xx擔凳出來開飯!”現在想想,人到齊才開飯是因為當時家貧,菜肴本就不多,所以再東留西留的話,剩下的那還夠吃?

開始工作不久,因為要在非常小的空間裏裝置軍用雷達,為了提高操作員的效率、安全以及健康和舒適度;就接觸了人因工程學(ergonomics)。從那時開始,我就決定要為自已找一張“絕世好椅”。我對“好椅”的要求其實並不高,只要實用,舒服,長用也不傷身和價廉物美就行了。…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2, 2016 at 6:37pm — No Comments

家明·民族英雄漢都亞

《民族英雄漢都亞》是我小學華語課本裏的一篇文章,雖然文章的具體內容已不大記得了,不過因為那是我接觸的第一個馬來英雄的故事,所以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後來在電視上看了幾部不同版本的影片,才知道漢都亞的傳說和故事。

月前連接科學園通道和波斯陶路的路段開始通車,開車經過時,偶然看到右手邊有一條叫“漢澤拔”的小路(Jalan Hang Jebat)。我記得漢澤拔是漢都亞的兄弟和戰友,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便開進了這條小路瞧瞧。小路全長不到400米,路的盡頭是一座以漢澤拔命名的小回教堂。那是一個清靜的下午,回教堂裏的人不多,可惜友善的教徒們除了說這是紀念漢澤拔,和告訴我一些漢澤拔的事跡外,沒能回答我小路和回教堂背後的故事和歷史。

漢都亞的故事,最初記錄在《馬來紀年》(Sejarah Melayu)和《漢都亞傳》(Hikayat Hang…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21, 2016 at 10:04pm — No Comments

家明·文化鑰匙

聽我老爸說我爺爺是廣東省順德縣的“師爺”,生活不錯但無產業。爺爺去世時老爸年紀還小,姑婆“梳起”養蠶不嫁人,爸爸就跟著村人到香港紙花店當學徒。爸爸說當時紙花在香港只有一個旺季,那就是過年。後來聽人說新加坡每年過四次年,想起來發展機會很大,於是跟著師兄們南來。被四個年(陽歷,農歷,馬來開齋節和印度興都族的屠妖節)“騙”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的老爸,也不知怎樣學了一口流利的“巴剎馬來語”和幾句英文,就靠一手紙花手藝,養活了我們一家七口。我相信就算他還沒過世,也不會明白現在所謂什麽新舊移民,移民“情意結”這回事,只因他一到南洋,就已生活在“廬山”(移民社會)中。

三十多年前,輪到我要離家到法國讀書六年。當時媽媽千囑萬咐,千千萬萬不要為了學好法文而娶個“法國鬼妹”;生個碧眼黃冉孫兒事小,不回國得賠錢給政府事大。想來當時就已有找個“另一半”是融入別的國度和文化的捷徑了的想法。…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4am — No Comments

家明·“工匠”看電影

關於30 到70年代的電影發展,各學員都已做了很多討論和分享。我想在這裏從工藝及其他角度看看電影。

西方有籍可考的電影記載大約可推溯到1671年由德國人Athanasius Kirche寫的魔幻燈籠 (Magic Lantern)。 而東方的記載或可從司馬遷的《史記》裏關於漢武帝看“燈影戲”開始(見註);可惜中國人只發展到“走馬燈”就打住了。

現在世界一般上都承認電影是由法國盧梅爾兄弟於1827年首次在巴黎放映的。盧梅爾(Lumière) 在法文是“亮光”的意思,無巧不成書,難道天註定要他門發明電影?他們放映電影的那家咖啡館,Le Grand Café 就在巴黎歌劇院區,目前還在24小時營業,享受一頓晚餐和看個短劇大約也要 70 歐元(~S$140)。…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8, 2016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家明·“走寶”

屈指算來,坐火車經過比利時不下20次,到那兒旅遊也至少有3次,就是沒有在安特衛普(Antwerp)停留過。仔細想來,原因可能有三:

第一:自以為是。比利時的文化,其實略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法文區,北部是荷蘭區,也稱為“法蘭德斯”區(Flanders)。自以為在法國呆了幾年,就摸透了鄰國比利時的風土民情,卻不知比利時北部還有另一番天地。所以忽略了北部許多好地方。

第二:先入為主。當初還是懵懂小子,朋友為我開竅,介紹歐洲藝術文化的時候是以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為主。所以不覺得法國以北的國家會有豐富的藝術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3, 2016 at 9:32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