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海德格爾完全是從一種特別的時間性出發來論述詩人對於民族共同體的作用,即詩人通過傾聽語言自身的言說,可以預先經驗尚未存在但將要存在之事,並將它帶向語言,帶到民族之中,而且讓這種「未來」自身歷史化,即讓它走進民族的歷史,從而對民族的當下存在形成一種指引。詩人作詩因而根本上具有本體論意義上的三重作用:
(1)顯示:讓尚未存在者顯示出來,讓其被看見。(2)保存:通過創作,此尚未存在者作為先行道說得以保存和拯救,只要我們閱讀詩歌,我們就可以在詩意語言中不斷經驗它,紀念它。(3)指引:對尚未存在者的紀念具有一種籌劃作用,它指引了民族共同體當下的生活,它作為一種「本真性」而給出了一種要求,一種應當。[32]…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4, 2024 at 4:30am — No Comments
這就是說,「詩並非對任意什麼東西的異想天開的虛構,並非對非現實領域的單純表象和幻想的悠蕩飄揚。作為照亮著的籌劃(lichtender Entwurf),詩在無蔽狀態那里展開的和先行拋入形態之裂隙中的東西,是詩讓其發生的敞開領域,並且作為如此,現在敞開領域才在存在者中間將存在者帶向閃耀和鳴響」。[24]詩不是文學上任意的虛構,或者詩人情感、幻想或者想象的表達,詩本性上乃是照亮著的籌劃。那麼如何理解這一籌劃呢?在早期,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的籌劃指的是此在從自身的可能性而來對自身的理解,它對自己說:「成為你所是的」,「籌劃是使實際上的能在得以具有活動空間的生存論上的存在建構」,[25] 此時的籌劃是世界性的,它是此在在世生存的一個基本環節。而在中期,「籌劃是一種投射(Wurf)的觸發,作為這種投射,無蔽把自身派送到存在者本身之中」。[26]…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從民族共同體的歷史來看,我們生存的所有彼此「關聯關係」是通過語言作為紐帶而建立起來的。海德格爾說:
存在的贏獲或者失去都是在語言之中。語言是民族的歷史性此在的世界構形和保存中心的存有;
語言是歷史性的,這無非是說,語言在承擔存在的綻出性直臨中,被移交給存在者整體的發生之中。
語言的本質存在於它作為世界構形力量出現的地方,即它首先預先對存在者的存在進行構形並將它們帶入構造的地方。[17]…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20,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這就是說,我們要從此在的生存活動的「關聯關係」出發,而不是從「我」出發,來理解活動主體所關涉的「自身」,從而回答生存活動中的「人是誰?」的問題。「我」並不先於「我們」,它更不先於「自身」,而且「我」也並不排斥「我們」,仿佛在「我們」之中就不存在著實現本真性的「我」的可能。「我」和「我們」是理解「自身」並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維度。…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9, 2024 at 12:3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講道:你是誰?你自身是誰?我自身是誰?我們自身是誰?此「誰-問題」指向了作為「自身」的存在者之一般。我們現在可以將預先提出的問題的答案確定為:
人是一個自身(ein Selbst)。[8]…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8,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本文首先論述海德格爾對個體此在(「我」)與民族共同體(「我們」)的哲學建構,再論述語言對於民族共同體的奠基性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海德格爾如何論述作詩指引了一個民族的本真性存在方式,最後分析海德格爾這一思想在文明互鑑視野下所具有的當代意義。
一、「我」與「我們」:「自身」(SSeellbbsstt)的不同存在方式
近代主體性哲學興起之後,康德將哲學的根本問題總結為:「人是什麼?」[3] 海德格爾在早期思想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中曾指出,人作為此在…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摘要】海德格爾將「自身」(Selbst)作為「人是誰?」這一問題的追問基礎,並指出「我」與「我們」都同樣源初地奠基於「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與「本真性的我們」一直是海德格爾哲學思考中並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維度。通過對海德格爾20世紀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讀,我們發現海德格爾的詩學所強調的另一個維度被我們所忽視了,詩人不僅建基供個體此在詩意棲居的家園,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體。
作者簡介:賀念,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國哲學、現象學與海德格爾、西方美學。…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6,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唐·艾德(Don Ihde)與貝爾納·史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雖然立場不同,但他們都在研究技術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探討技術對人類知覺、認知、記憶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兩位學者的學說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共通之處:
技術作為人類經驗的中介
唐·艾德認為技術是一種中介…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喬治·巴塔耶的情色-內在體驗理論與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s)之間雖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兩者在某些層面上存在著有趣的共通點,特別是在探討內在體驗、意識狀態的超越、個體認知的擴展等方面。
意念科學關注的是人類意識、心靈與物質世界的相互作用,研究直覺、超常感知、心靈與宇宙的關係等超越常規理性框架的現象。而巴塔耶的理論則聚焦於內在體驗(inner experience),尤其是通過極限體驗(如情色、暴力、死亡等)打破常規意識,進入一種超越性、非理性、無法言說的狀態。以下幾點展示了巴塔耶的理論與意念科學領域的可能聯系——…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3,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