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政治的本質是歧感(dissensus),它並非是全然的衝突,而是對可感性之物內部裂隙的展現,在裂隙之間存在著顛覆的可能性。審美作為一種元政治,本身就將政治生活的感性結構包蘊其中。對平等的追求是左翼思潮的基石,在2013年旅中的一次演講中,洪席耶談到藝術的真正自治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而是事關平等,是對每一個人的能力平等的認識和重審,是對不可感之物的再發現7。因此,在工人解放運動中,被奴役的人群所做的努力不僅有反抗,還有對一個新的感性世界的創建——他們宣佈自己成為這個共同世界的主體。這是政治革命基礎上的審美革命,是審美化的政治和政治化的審美。朗西埃堅信工人的話語是自足的,在語詞的自由遊戲中,他們可以自我表述、自我呈現,可以顛覆原有的共同體集體感性秩序,使之在新的可感性分配基礎上重構。…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30, 2022 at 10:30am — No Comments
一、審美-政治:勞工解放話語與批判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另譯雅克·朗西埃)所言的政治不同於以往,既不是孟德斯鳩式的對權力的精細分割,也不是作為風俗畫的文學藝術創作背景,而是一種從感性體驗出發的審美元政治,是對「治安」(police)體系的打碎與重構,與「可感性」的重新分配息息相關。「政治」是配置共同體的特殊形式,是組建一種特殊的經驗領域並劃分出作為成分的客體與具有指派能力的主體。在治安系統的「可感性的分配」(distribution of the…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30, 2022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在本書的多種歷史中,有一種隨書的進展而越發突出,這段歷史將讓我們看到,審美的範式和政治共同體之間存在著矛盾的關係。溫克爾曼認為,那座缺損的赫拉克勒斯雕像,表現出了希臘人民最高層次的自由,於是他率先提出,政治的自由在於放棄行動,在於背棄從屬於共同體的身體。如此建立的審美範式,就打破了之前的再現規範(l’ordre représentatif)。在過去的規範下,言語被看成一個四肢服從比例的身體,詩歌等同於情節…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30, 2022 at 9:00am — No Comments
所以,讀者可以認為,這些場景所寫的內容,是一部“藝術現代性”的反面歷史。不過,本書並沒有采取百科全書式的寫法。本書並不求全面地展現兩個世紀以來的藝術整體景象,而只關注人們對藝術的認識所發生的一些變動。當然,本書各章還是以編年為序,從1764年寫到1941年。本書的開篇,即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從德國的溫克爾曼的筆下,藝術開啟了它至今的旅程,它並沒有依靠自閉取得一種超凡脫俗的自治,恰恰相反,它找到了一個新的主體,即人民,找到了一個新的空間,即歷史。對這些關鍵詞,本書中還有幾章探討了其中的關聯。但本書並不建立在章節的進展上,各章之間只有一些交叉照應和相互延伸。而且,本書也不想從這些章節中推出一個最佳場面或是最終結論。當然,這本書可以寫到離現在更近的時代,也可以再加幾章內容,有一天,這也許會實現。但在我看來,這本書現在已經可以告一段落,並結束於這樣一個意義深遠的交叉點:現代主義的理想,在這時的美國,在詹姆斯·艾吉(James…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7, 2022 at 5:00pm — No Comments
所以說,以下這十四個章節,就相當於一些微縮的世界,我們將在其中看到這個體制下的邏輯是怎樣形成、怎樣轉型,怎樣將新生的領域合并,並為此而構建新的圖景。而這些章節所選的寫作對象,難免會讓人吃驚;在其中,讀者將不會看到那些在藝術現代性的發展史上至為關鍵的奠基作品:其中沒有寫到《奧林匹亞》(Olympia, 莫奈的畫作,作於1863年)、《白上之白》(Carré blanc sur fond blanc, 馬勒維奇的油畫,作於1918年)、《泉》(Fontaine, 杜尚以小便池作成的藝術作品,制作於1917年),也沒有提及《伊紀杜爾》(Igitur, 馬拉美的文章殘篇,初筆於1869年)或是《現代生活的畫家》(Peintre de la…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5,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奧爾巴赫《摹仿論》
我提出藝術來自於可感肌理的變換,這樣一來,對藝術的論述,也必將涉及對其他一些經驗領域的論述,所以我對這種變換的研究,是借所選的一些個別場景而展開。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美感論》對前人的一本著作有所借鑒。本書的書名借鑒了埃里希·奧爾巴赫的《摹仿論》…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1,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而“美學”一詞,就是指一種體驗模式,兩個世紀以來,我們正是在這種模式下,對制作技法和供給對象各有不同的許多事物產生認知,將其一并看作藝術。此處的關鍵,並不是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可”。重點在於,藝術作品得以產生,是靠一種塑造了感性體驗的肌理。這種肌理,關聯著一些實際狀況,比如表演和展覽的空間,流傳和復制的形式,同時,它也關係到認識所處的模式、情感所受的制約、作品所屬的分類、作品的評價和闡釋所用的思考圖式。
正是這種種的狀況,讓一些言辭、一些形式、一些動作、一些韻律,成為了給人帶來感動和思考的藝術。所以,盡管有人強調藝術是一種事件,只注重藝術家創造性的工作,不考慮各種體系、實踐、情感模式、思考圖式所構成的肌理,但其實,正是這種肌理,讓一個形式、一抹色彩、一段激調、一處留白、一發動作、一層平面上的一點閃光,給人帶來了感動,讓其成為事件,然後才來聯系到藝術創作的理念。…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0, 2022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本書探討了14個事件或說14個時刻,從溫克爾曼筆下的赫拉克勒斯殘軀,到詹姆斯·艾吉所拍的阿拉巴馬州農戶,間有黑格爾在美術館的一次到訪,愛默生在波士頓的一場演說,馬拉美在女神遊樂廳的一晚觀賞,舉辦於巴黎或紐約的一場展出,上演於莫斯科的一幕戲劇,建在柏林的一座工廠,通過這些或聞名或隱秘的場景,我們可以探詢何為藝術,以及何是藝術所為。通過各章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感悟、闡發藝術的體制,消除了各類藝術的專門性以及藝術與日常經驗間的界限,由此得以成立並轉型。我們可以知道,一座缺損的雕像如何成為一件完美的作品,一幅貧民孩子的畫像如何達成一種理想的呈現,一群雜耍藝人的翻騰如何飛入詩意的天空,一件家具如何被尊為一座殿堂,一段臺階如何塑造一個人物,一件補丁累累的工裝如何展現一種高貴的品行,一道航帆的折縫如何暗示宇宙的源起,一段加速的蒙太奇如何表達共產主義的感性現實:這是一段藝術現代性的歷史,它絕不同於現代主義的正統。
…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18, 2022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