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納所說的「精神氣候」有三個主要元素:環境、種族、時代。

「種族」是一個民族天生的傾向,猶太人精明、法國人浪漫,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民族精神與特徵;「環境」包括物質上的地理環境、自然氣候,還有文化上的風俗習慣等;「時代」包括精神思想、社會體制與政治思想等。種族是「內部動力」,決定藝術的本質;環境是「外部壓力」,給予前進的動力;時代是「後天動量」,限定了發展的方向,三種元素同時作用,便形成了藝術的興衰流變。

總的來講,「精神氣候」就是「人類非順從不可的各種形勢的總和」;這些形勢引起人們相應的「需要」、「才能」、「感情」;當這些「需要」、「才能」、「感情」全部強烈地表現在一個人身上時,這個人便成為一個「中心人物」,即這個時代的典型,比如法國大革命後的迷茫青年典型維特、浮士德。最後,聲音、色彩、線條、文字把中心人物變成藝術形象,「一切藝術只不過竭力要表現或討好他。」這就是藝術產生的四個階段,丹納相信,通過這個規律,「各個民族流派的區別,各種風格的不斷的變遷,直到每個大師的作品的特色,都能找出本源。」

除了種族、環境、時代等外在因素以外,丹納認為藝術還有部分存在於藝術家的內在因素,丹納稱之為「自發的強烈的感覺」,就是人們口中的「靈感」、「天才」等等。

這種強烈的感覺是藝術家在事物面前被事物的本質特徵所刺激的,「一個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類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細致。他憑著清醒而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能辨別和抓住種種細微的層次和關係。」比如說,面對一組聲音,他能分辨出是哀怨還是雄壯;面對一組色彩,他能分辨出是華麗還是樸素。這種強烈的印象在藝術家的腦海中形成相應的觀念,並激發藝術家的創作欲,「他會手舞足蹈,做出各種姿態,急於把他所設想的事物形諸於外」,藝術家增減調整事物的次要特徵來表現這種觀念,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也就創作了藝術。這種觀念不是物自體刺激藝術家產生的外直觀,按照丹納的思路,藝術家在發生感性直觀以後會「迅速又細致」地抓取物自體的表象「本質」。

可以說,這本身就是在腦內的一次「加工」,當他進行創作調整事物的其他特徵時,已經是「二次加工」了。藝術家有選擇特徵的權利,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主題主要就是聖經故事,不同畫家的作品都是相同的題材,但作品面貌卻大相庭徑,除了技法的差異以外,還由於他們捕捉放大了不同的特徵。達芬奇畫的利達有著自然和異教氣息;米開朗基羅畫的利達勇猛剛強。藝術家根據自己的觀念選擇不同特徵,創作出不同作品。但並非所有人都擁有這種天賦,丹納坦言這「便是天大的苦工天大的耐性也補償不了的一種天賦,否則只能成為臨摹家與工匠」,這大概是丹納實證、科學的藝術哲學中最為唯心的部分。按道理這種「強烈的感覺」也是藝術創作的先決條件之一,但根據丹納的論調,藝術,尤其是某一種風格的藝術的產生主要還是決定論的。

四、藝術的評價

正如前文所述,事物最根本的特徵就是事物的本質,藝術家對基本特徵先構成觀念,然後按照觀念改變實物,不同的藝術家又會抓取不同的本質,但這並不代表只要與藝術家觀念符合就是理想的事物,表現了藝術家觀念的藝術品就是優秀的藝術品,否則所有觀念都是平等的,只要符合藝術家口味即可。丹納認為,藝術品不可能都是理想的,藝術的價值取決於藝術家觀念的高低,也就是藝術家意圖表現的特徵的高低。藝術批評就是要評價藝術的價值,因而這歸根結底還是要去評價特徵的價值。

藝術的價值和等級由群眾估定和裁定,藝術批評界也和其他領域一樣有著眾所公認的真理。比如說,倫勃朗是荷蘭歷史上最優秀的畫家,丟勒是德國畫家無法超越的高峰。丹納相信,「後世所下的最後判斷,可以用判斷的過程證明判斷的可靠。」這些共識或「真理」並不是憑空出現,而是經過一代一代的不斷修正補充形成。首先是和藝術家同時代的人評價,這個意見已經很有分量,因為這個時代的群眾有著不同的學識和品味,經過衝突後的平衡和互相補充,意見則變得相當中肯;下一個時代帶來新的思潮,融合新的意見;如此這般,每個時代都將這些評價重新加以審查,或證實或修正。如果一個作品經得起一個個時代的審判,那麼對它的判決則大抵可靠了。



原作者:東京鐵T;原載:https://book.douban.com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