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席耶《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5)

所以,讀者可以認為,這些場景所寫的內容,是一部“藝術現代性”的反面歷史。不過,本書並沒有采取百科全書式的寫法。本書並不求全面地展現兩個世紀以來的藝術整體景象,而只關注人們對藝術的認識所發生的一些變動。當然,本書各章還是以編年為序,從1764年寫到1941年。本書的開篇,即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從德國的溫克爾曼的筆下,藝術開啟了它至今的旅程,它並沒有依靠自閉取得一種超凡脫俗的自治,恰恰相反,它找到了一個新的主體,即人民,找到了一個新的空間,即歷史。對這些關鍵詞,本書中還有幾章探討了其中的關聯。但本書並不建立在章節的進展上,各章之間只有一些交叉照應和相互延伸。而且,本書也不想從這些章節中推出一個最佳場面或是最終結論。當然,這本書可以寫到離現在更近的時代,也可以再加幾章內容,有一天,這也許會實現。但在我看來,這本書現在已經可以告一段落,並結束於這樣一個意義深遠的交叉點:現代主義的理想,在這時的美國,在詹姆斯·艾吉(James Agee)的筆下,煥發出最後也是最亮的一道閃光,讓藝術在這最為平淡的時刻和最為日常的生活中,依然延續著恒久的感召;與此同時,青年馬克思主義批評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卻宣告,這個時代已經沒落,而所謂的現代主義,也從過去造起了它的根基,它雖未能創造任何藝術價值,卻借著先鋒的旗號在日後聲名鼎盛,並且獨斷地篡寫了一整個世紀的藝術風波史。

因此,本書既已完成,又並未終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它可以在將來有所追加,也因為它可以理出多條脈絡,將單獨的一些章節分別貫穿。比如有這樣一條線索,始自《貝爾維德爾的阿波羅》(Torse du Belvédère),一群自由人民作出的表達,然後是穆里羅(Murillo)畫中的小乞丐、鋼索劇場的油燈、闖蕩城市的流浪漢、蘇聯“電影眼派”(les Kinoks)導演所拍蘇維埃治下的中亞內陸遊牧民族,最後到美國阿拉巴馬的農民棚屋,順著這條路線,讀者如同在人民所處之地上作了一次短暫的旅行,關於這個主題,我已寫過一本專著。或者,從這座貝爾維德爾的殘軀出發,到漢隆·李斯劇團(Les Hanlon Lees,19世紀中後期的劇團,擅長體操表演)拼成的人體、洛伊·福勒藏於裙下的真身、羅丹那些沒有手足的軀幹以及脫離軀幹的手足、吉加·維爾托夫(Dziga Vertov,蘇聯導演,“電影眼”理論的創始人)在電影中分解重組的人體動作,到最後農家女童將小瓷兔摔成的碎片,這樣一條路徑,也可以構建出一個藝術體制的一種歷史,它講述的,是一個原本高大的身體的碎裂,以及嶄新的身體從碎片中的誕生和疊加。還有一個角度,可以讓讀者看到,源自過去的多次轉型如何滋養了現代:奧林匹亞的諸神,怎會變成貧民少年的形象;古代的神廟,怎會換成沙龍的家具擺設和劇場的舞臺布置;古希臘花瓶上的飾畫,怎會啟發滿載美國自然風情的舞蹈。在本書中,還有諸多這樣的轉型。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