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席耶《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2)

而“美學”一詞,就是指一種體驗模式,兩個世紀以來,我們正是在這種模式下,對制作技法和供給對象各有不同的許多事物產生認知,將其一并看作藝術。此處的關鍵,並不是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可”。重點在於,藝術作品得以產生,是靠一種塑造了感性體驗的肌理。這種肌理,關聯著一些實際狀況,比如表演和展覽的空間,流傳和復制的形式,同時,它也關係到認識所處的模式、情感所受的制約、作品所屬的分類、作品的評價和闡釋所用的思考圖式

正是這種種的狀況,讓一些言辭、一些形式、一些動作、一些韻律,成為了給人帶來感動和思考的藝術。所以,盡管有人強調藝術是一種事件,只注重藝術家創造性的工作,不考慮各種體系、實踐、情感模式、思考圖式所構成的肌理,但其實,正是這種肌理,讓一個形式、一抹色彩、一段激調、一處留白、一發動作、一層平面上的一點閃光,給人帶來了感動,讓其成為事件,然後才來聯系到藝術創作的理念。

盡管也有人執意認為,藝術和審美只產生了輕浮的理想,並無法脫離它們極為凡俗的處境,但其實,正是那些藝術的理想,讓他們找到了研究的目標,然後才能對其除魅(démystifier)。盡管,還有人表示不滿,認為現在的美術館不夠完善,作品收藏受到過多市場影響,但其實,這只是美術館成立時的革命所附帶的影響之一。

美術館的誕生,本來就離不開這些因素:人們初次見到民間風情畫展覽,是因為王室畫廊向公眾開放,而這些深受德國王侯喜愛的異國風情畫,本是他們買自荷蘭商人手中;盧浮宮展出的一些王室肖像和宗教作品,讓當時操辦展覽的共和派很難抉擇,而這些畫作,本是法國革命軍從意大利宮殿與荷蘭美術館中掠奪而來。藝術,是作為一個獨自的世界而存在,它歡迎任何事物的到來。這一點,也是本書的主旨之一。

本書將揭示出,一種認識藝術、感悟藝術、闡釋藝術的體制,是如何成立、如何轉型,如何將那些看似與高雅藝術的理念最為抵觸的影像、物品、表演一並納入其中,諸如:民俗畫的粗俗人物,自由詩所贊頌的最凡俗的活動,雜耍戲院的特技和小丑表演,工廠廠房和機器節拍,機械設備所復制的火車和航船尾煙,一反常規對窮人生活用品的列舉。本書將揭示,藝術絕沒有因為世上的平凡事物加入其中而衰退,相反,藝術在不斷地自我更新,帶來改變,比如,它總是將故事、形式、畫面中的理想再次展現,從而促起行動、產生啟迪、帶來發現,它總是打破先前藝術特有的定義,模糊日常生活和藝術間曾有的邊界,建造它獨有的領域。

[愛墾註:参照德勒兹/柏格森的“綿延”哲學(萬物生長)]

(《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法] 雅克·洪席耶 著 I 趙子龍 譯 I 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出版 I本文摘自《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序言,略有刪節)

Views: 5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