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席耶《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1)

本書探討了14個事件或說14個時刻,從溫克爾曼筆下的赫拉克勒斯殘軀,到詹姆斯·艾吉所拍的阿拉巴馬州農戶,間有黑格爾在美術館的一次到訪,愛默生在波士頓的一場演說,馬拉美在女神遊樂廳的一晚觀賞,舉辦於巴黎或紐約的一場展出,上演於莫斯科的一幕戲劇,建在柏林的一座工廠,通過這些或聞名或隱秘的場景,我們可以探詢何為藝術,以及何是藝術所為。通過各章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感悟、闡發藝術的體制,消除了各類藝術的專門性以及藝術與日常經驗間的界限,由此得以成立並轉型。我們可以知道,一座缺損的雕像如何成為一件完美的作品,一幅貧民孩子的畫像如何達成一種理想的呈現,一群雜耍藝人的翻騰如何飛入詩意的天空,一件家具如何被尊為一座殿堂,一段臺階如何塑造一個人物,一件補丁累累的工裝如何展現一種高貴的品行,一道航帆的折縫如何暗示宇宙的源起,一段加速的蒙太奇如何表達共產主義的感性現實:這是一段藝術現代性的歷史,它絕不同於現代主義的正統。

   [愛墾注:参照海德格爾“存在論”的敞開哲學]


本書以十四幕場景探討了同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已在書名中揭示:美學(Aisthesis)。而“審美”(esthétique,也指美學),是西方兩個世紀來沿用的範疇,它所涵蓋的,是塑造可感的肌理提供認知的形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藝術”。在其他幾本書中,我已強調過這樣一點:在藝術史上,藝術的發端固然可以追溯到洞窟壁畫萌生的史前時期,但“藝術”這個概念,這種特殊的感受形式,卻是在18世紀末才在西方出現。當然在它形成之前,人們已經有了多種的技藝、多樣的制作方式,其中一小部分產物占有優越的地位,這種地位,並不代表它們本身的出色,只意味著它們在社會處境的劃分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而美術(les beaux arts),就誕生於“人文”(libéraux)藝術。人文藝術之所以不同於技工(mécaniques)藝術,是因為它用來提供娛樂,它屬於自由的人、有閑的人,這些人因其本來的身份,不會在一名藝匠甚或一個奴隸的實物作品中追求極致的美。當不同生活方式間的這些層級開始動搖的時候,西方的藝術就開始成形了。不過,我指出藝術出現的這些條件,並不是為了提出一個藝術的一般概念,也不是為了將美歸結到一種關於人或是世界、關於主體或是存在的普遍思想。因為我們對這些概念的推導,本來已經借助了一種轉變,在其中,感性體驗的形式、進行認知的方式、受到影響的存在,這些都發生了改變。因此,我們從中的發現,是這種得到認知的模式,是它像這樣重構了經驗。

雅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西方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阿爾都塞的學生,是當今世界最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歧義:政治與哲學》《無知的大師》《哲學家和他的窮人們》等。

(《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法] 雅克·洪席耶 著 I 趙子龍 譯 I 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出版 I本文摘自《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序言,略有刪節)

第一章 分離而出的美(1764年,德累斯頓)

第二章 流浪的小天使(1828年,慕尼克一柏林)

第三章 底層青年的夢(1830年,巴黎)

第四章 新世界的詩人(1841年,波士頓-1855年,紐約)

第五章 不可能的絕技(1879年,巴黎)

第六章 光照中的起舞(1893年,巴黎女神遊樂廳)

第七章 無動作的戲劇(1894年至1895年,巴黎)

第八章 裝飾藝術作為社會藝術:神廟、住所、工廠

(巴黎一倫敦一柏林)

第九章 表面的雕塑師(1902年,巴黎)

第十章 神廟內的臺階(1912年,莫斯科一德累斯頓)

第十一章 機器和其光影(1916年,好萊塢)

第十二章 一刻間的莊嚴(1921年,紐約)

第十三章 透過物而觀看(1926年,莫斯科)

第十四章 存在者的悲光(1936年,黑爾郡——1941年,紐約)

Views: 4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