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寧竹:新媒體網絡環境下曲藝如何發展 下

鼓曲是唱給人聽的,觀眾是決定一個藝術門類發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楊妤婕認為,浸染、熏陶需要時間,培養觀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急不得。她以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播放《曲苑大觀》節目為例,「這個節目每天在固定時段播放京韻大鼓、梅花大鼓、單弦、北京琴書等,據我所知起碼有40年了,天津的很多觀眾都是從這裡接觸並喜歡上鼓曲的」。

楊菲的青春鼓曲社現在所做的另一項工作就是培養社會各年齡段的曲藝愛好者,普及和尋找鼓曲傳承人,讓大家有一個可以學習曲藝的地方。

沒有新作品等於「零」發展

網絡資訊的發達讓一些相聲從業者過度依賴、盲目追隨,一旦從網上找到新段子、新包袱、網絡流行語,就迫不及待地加入到作品中,忽略了曲藝表演最重要的東西:原創和基本技法。苗阜曾在多個研討會上發言提出,曲藝要想發展首先要繼承,不僅要繼承傳統,還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用新的思維和觀念發展曲藝藝術,而且最重要的是應該團結起來,搞好曲藝的生態建設。「現在好的相聲作品越來越少,靠寫相聲作品難以維持生計,因此沒人願意寫。很多編劇退而求其次,改寫電視劇、網絡劇」。為了引領更多的編劇回歸曲藝隊伍,苗阜提議聯合全國的小劇場成立類似於評審委員會的部門,適當給予編劇獎勵資金,他深信曲藝說得再好,無論怎樣的傳承,沒有創新的作品等於零發展。

地方曲藝立足於地域文化,方言成為其特點。從產生來講,由於以前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在特定的方言區域和文化區域產生了一些獨特的曲藝藝術。而如今地域間的交流已基本沒有障礙,這種情況下,方言曲藝的生存空間也開始逐漸被壓縮,傳播發展也面臨著壓力和挑戰。對此,王登渤認為,地方曲藝的出路在於要拿出被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的作品,「任何一個藝術從產生到接受的過程都是兼收並蓄、博采眾長,一個藝術樣式永遠也不可能定型,還在不停的完善之中。長遠來看,地方曲藝仍舊擁有十分可觀的發展前景」。

楊菲的曲藝工作室近年來為曲藝的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青春鼓曲社的演員平均年齡在22歲左右,是非常有青春朝氣和活力的團體。今年2月,青春鼓曲社赴台灣舉辦了7場演出,此次演出是國台辦和中國文聯合作的文藝精品走出去重點項目之一。讓楊菲和鼓曲社的演員們始料未及的是,台灣觀眾熱情表達了對大陸地域文化的尊重和喜愛,演出得到了他們的高度認可。楊菲表示:「用青春的面孔唱響古老的旋律是我一直以來想要做的事情。靈活、輕便、快又精是曲藝的優勢,這一優勢正適應於現代城市的快節奏生活,所以我們需要把節目精練化,變得短小精悍,不僅出精品,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抓住觀眾的眼球,選材上不要老是唱過去的故事,要唱好當下新故事,還要把握好節目的節奏,相對加快」。(原見:2025/03/19 文藝報) 

Views: 1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