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簡介:如我們一般的智能系統如何產生感知、思維、夢境、創造性等現象經驗?或者說,這些現象經驗當真只歸功於你我顱腔中那團「重約3磅的肉質器官」嗎?夜空中的蝙蝠、沙發上的貓、船舷邊的海豚是否擁有這些現象經驗?如果是,這些經驗又會是怎樣的?大腦、身體、行動和環境如何彼此整合,使複雜動力系統得以靈活適應,並得以思索「一切神秘中最為神秘」的那個問題?
自達爾文演化論後又一種有望囊括萬物的理念。對終極問題的回答在神經科學、心理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學等多學科交匯處湧現。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哲學、心理學和語言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含人工智能、具身認知、機器人學和預測心智。…
Added by quién soy on October 18, 2024 at 6:18pm — No Comments
預測編碼最初是一種為實施信號處理而開發的數據壓縮策略(相關歷史見Shi&Sun, 1999)。以一類基本任務,如圖像傳輸為例,在大多數圖像中,一個像素點的值穩定地預測其鄰近像素點的值,除卻一些例外情況——這些例外情況反映了圖像某些重要的特征,如對象之間的邊界。這意味著:通過僅對意料之外的變動(即真實值與預測值發生偏離之處)進行編碼,一幅圖像的代碼可以由一個「充分知情」的接收裝置進行有效地壓縮。一個最為簡單的預測原則是相鄰的像素點都具有相同的值(如相同的灰度值),當然更為複雜的預測也是完全可能的。只要存在可檢測的規律性,就可以實施預測(進而可以實施特定類型的數據壓縮)。我們感興趣的是真實值與預測值的偏離,它們被量化為實際信號和預測信號之間的差異(即「預測誤差」)。這種數據壓縮策略大大節約了帶寬,而節約帶寬正是20世紀50年代James…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13,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人們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算法,其中以「睡眠-覺醒法」(wake-sleep algorithm,見Hinton et al., 1995)最為典型,該算法讓識別(recognition)與生成(generation)任務彼此引導,允許系統在迭代評估(iterative…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7,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以此觀之,預測加工過程是一種典型的「無上限自舉」。舉個例子,要想預測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熟練掌握英語語法是很有好處的。而熟練掌握英語語法的一條有效途徑,就是尋找最好的辦法預判句子中的下一個單詞。這正是世界本身自然地提供給我們的訓練方式,因為對應句子中下一個單詞的聲音或形狀會緊隨著預測呈現出來。由此,你可以一步步地引導自己建構起關於英語語法的知識,這些知識又會在後續的預測任務中派上用場。如果處理得當,這種自舉(即某種形式的「經驗貝葉斯方法」,見Robbins, 1956)能夠成為一種非常強大的訓練機制。…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September 1,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這種刺激分布的模式如何讓具身的、情境化的大腦成為一個具有重大價值的節點(同時也是一個消耗大量新陳代謝能量的器官),以輔助有機體靈活的適應性反應?請注意,這個問題已經與本章開始時不同了:我們不再關心有機體如何在外界環境與自身內部狀態間建立起「映射」(mapping),而是要借助多變的傳入信號本身推斷出信號源(世界)的性質。
3. 自舉式學習
這看似無望,但預測驅動的學習提供了一個非常強大的方法,讓事情有望柳暗花明。要理解這種方法,我們需要首先回顧一下另一種學習策略:人們會為參與學習的系統安排一個「老師」,但這個「老師」通常不是人類,而是一個自動化信號,其任務是根據當前輸入准確地告訴系統應該做些什麼,或不該再做些什麼。這被稱為「監督式學習」。一些最為著名的監督式學習系統依賴所謂的「誤差反向傳播」(如Rumelhart, Hinton,…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August 23,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2.2采用動物的視角
不管是預測,還是(我們將要談到的)行動都需要基於某些知識,這些知識一開始又是從哪兒來的?要獲得這些知識並據此進行預測,我們是否需要首先對環境進行直觀的經驗(看來確實如此)?畢竟獲取知覺經驗不需要預測加工過程的參與,不是麼?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將能量模式經由感覺通道的傳遞,和系統產生知覺經驗的過程清楚地區分開來。唯有基於能量模式的傳遞與自上而下的合理預期,我們才能獲得對真實世界的生動知覺。這樣一來,問題就變成了:我們能否基於單純的能量傳遞生成並運用合理的預期?故事的動人之處在於,學習和在線反應或許基於同一類過程(試圖預測當前的感知輸入)。
一些學者…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August 17,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導語
由「萬物解釋者」、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卡爾·弗里斯頓(Karl Friston) 基於著名的「自由能原理」(Free Energy Principle)搭建的預測加工框架,旨在為認知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認知機器人學,或一切無法繞開認識論前提的實證科學分支提供心智現象的通用機制。哲學家與認知科學家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 將這套雄心勃勃的框架與富有說服力的具身認知相關見解結合起來,試圖為心智現象描繪一套真正意義上的 「大一統理論」。《預測算法:具身智能如何應對不確定性》這部開創性的著作或許將一舉終結身體與心靈的亙古之謎。…
Added by quién soy on August 11, 2024 at 2:00am — No Comments
在這一意義上說,它是更為發達的符號。解釋項作為符號決定著另一符號,這另一符號反過來又充當解釋項:這樣,解釋項通向新的符號過程,發展了符號過程,新的符號便出現了。的確,每當出現新的符號的時候,除了「第一符號」以外,還有「第三符號」,即經過了中介作用的符號、一種響應、具有解釋性的新符號、一個解釋項。因此,一個符號本質上就是一個解釋項(參見Petrilli,1998e:I.1)。解釋項(第三符號)可以是符號(第一符號),而符號(第一符號)也可以是解釋項(已經是第三符號),這一事實使得符號置身於一個開放性的解釋項網絡之中。於是,我們就得到了皮爾斯的無限符號過程的原則,或者叫無限解釋項的原則(參見CP 1.339)。…
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ne 21,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當我們說符號首先是解釋項的時候,我們是說,符號首先是一種響應。我們也可以說,符號是一種反應——但前提是:「反應」得理解為「解釋」(這是查爾斯•莫里斯的行為主義所確立的,它與機械論相對立)。
為了避免字面的聯想,我們傾向於使用「誘發—響應」這對術語,而不是「刺激—反應」。即使是對某一刺激(或者更恰當地說,是誘發)所作的「直接」響應,也絕不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接,因為這種響應要以解釋為「中介」。除非我們是研究「反射作用」,否則的話,表達響應就意味著識別誘發,將其置於某一語境,使之與已知行為參數相關聯(這些行為參數可能涉及簡單的行為類型,如獵物—捕食獵物者模式,也可能涉及人類世界中更為復雜的與文化價值相關聯的行為)。因此,符號首先是一種解釋項,是一種響應,通過這種響應的解釋,另外某種東西才能被看作符號,從而成為被解釋項,而且,還能夠生成一個開放的、由其他符號組成的符號鏈。…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ne 10,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這部由西比奧克和羅蘭•波斯納、克勞斯•羅伯林主編的作品共計四卷,三千多頁,呈現了來自35個國家175位作者的178篇文章。它代表了描寫符號學和應用符號學的最新研究現狀;它已不僅僅是單個學科甚至跨學科領域研究的文集。其觸角伸向了醫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數學、邏輯學、語法學、文體學、詩學、音樂學、美學、哲學等等。該指南依據第一至第三章的文章所闡述的總體符號學總的原則,收錄的文章不僅僅局限於跟人類文化(包括社會機構、日常人類交際、機器信息加工、科學研究中的人類認知過程、文學作品、音樂和其他各種藝術的生產與闡釋,等等)相關的符號過程的研究。除了這些方面(即人類文化的研究)以外,該指南還呈現了涉及人類以外動物的、涉及有機體新陳代謝的、涉及所有生物行為的符號過程和交際活動的研究。
I.2 主角:符號…
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ne 9,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在《符號形式哲學》(Cassirer,1923—1929)中,恩斯特•卡西爾將symbol用作sign的同義詞。人通過符號建構文化,因此是一種符號動物。符號與符號形式相關聯,這催生了卡西爾的符號理性批判,或者說,對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語言、神話和宗教)的批判。
對於奧格登和理查茲來說(Ogden與Richards,1923),symbol也表示sign。他們的符號模式是從符號(他們稱為symbol)、思維(或指稱關係)與指稱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來呈現意義的。…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ne 7,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其目的是進行診斷和預後,並針對即將走向自我毀滅的全球化的世界,提出可能的療法,為總體化、為健康的符號過程創造美好的未來。
第十,權當結語:整個計劃描繪了具有巴里—萊切符號學學派特色的符號學的方向,我們對其施以洗禮,將它命名為符號倫理學。
導言:步入符號學之旅
I.1 符號學的兩個意義
「符號學」既指專門的人類符號過程,也指一般符號科學。…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ne 4,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一般符號理論所提出的一般符號模式的建構不可基於言語符號。這種語言本位主義的符號學研究方法建立於下述謬誤的基礎之上:我們研究任何類型的符號唯有通過言說、通過言語符號才能完成。關於一般符號模式的建構,我們的模式應該使符號最難以進行言語翻譯、最具抵抗力、最難以簡化、最具他性。有一種符號對這些特征作出了響應,那就是音樂符號,亦即音樂語言。音樂符號回避了話語的帝國主義。因此,音樂符號的研究不能使用符號論中實際發生的語言本位主義符號學研究方法。
第二,理解為一般符號理論的符號學必須是音樂符號學。換言之,一般符號理論應該參照音樂語言符號,以此驗證其本身的一般特征,驗證其作為普通符號學的效力。這不是將符號學應用於音樂的問題,而是建構一種考慮音樂的符號學研究方法:在這一意義上,「音樂」是主格而不是賓格。…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May 26,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這就是與世界和他者身體之間具有重要的、牢不可摧的關係的身體。關注中心由身份(無論是個體的,如自我意識,還是集體的,即社團、歷史性語言或整個文化系統)向異他性的轉移本身就是一種哥白尼式革命(Ponzio,1997a)。隨著這樣的革命中心轉移,巴赫金的對話理性批判不僅開始質疑西方哲學總的趨向,而且還質疑催生西方哲學的文化主流趨向。…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May 17,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符號的解釋項是第一個符號在解釋者心中創造的另一個符號,「一個對等的符號,或者也許是一個更為發達的符號」(Peirce,CP 2.228)。因此,解釋項符號不可能等同於被解釋符號;它不可能是一種重復,正是因為它是經過中介促成的,是解釋性的,因而永遠是新的。對於第一個符號來說,解釋項是一種反應。它就這樣開啟了一個新的符號過程。從這一意義上說,它是一個更為發達的符號。作為符號,解釋項決定另一符號,而這一符號又會充當解釋項:因此,解釋項通往新的符號過程,發展著符號過程,是新的符號事件。因此,符號的意義是一種反應,是一個解釋項,這種反應或解釋項需要另一反應或解釋項。這暗示了符號與符號過程的對話性。一個符號在另一對它作出反應的符號中獲得意義,而這另一符號也會成為符號,條件是,另外再有一個符號對它作出反應,對它進行解釋;如此往復,以至無窮。用我們的術語來表述,符號過程三分關係中的「第一符號」,即通過符號中介而獲得意義的對象,是被解釋項,而賦予意義的是解釋項;解釋項可以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May 1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作為一般理論、一門科學或一門學說,今天的符號學漸趨成為「總體符號學」;此處的「總體」表明一種方向、一種趨勢、一項工程。因此,總體符號學是打開邊界的符號學。符號、傳達、解釋是生物專有的特權。憑借「總體性」或「全局性」方法走近符號學,對「符號的生命」的研究立刻與對「生命的符號」的關注聯系起來。符號過程源於生命最初的萌芽。而今天的符號科學幾乎完全局限於帶有人類本位主義、語言本位主義、語音本位主義、字母本位主義和種族本位主義偏見的、「研究社會生活內部的符號生命的科學」(索緒爾語)。…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May 15,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認知心理學大致可以分為基本加工過程、知識的表征和組織、信息的使用和操作以及認知的個體和情景差異等四大部分。通常具有操作性的認知方法大致如下:
(1)符號表征的認知規律。
符號表征的認知規律即語言的智能處理。語言處理是語言的原則和心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包括生成和理解話語的內部過程,也包括學習運用的過程、策略和范疇化、隱喻、轉喻和轉指等認知規律。 [3]
(2)認知圖式。…
Added by quién soy on April 28,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或許可以說,心理活動是人類思考和交流的一種特有能力。而「認知心理學是以信息加工觀點或原理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含心理加工過程的整個范圍——從感覺到知覺、神經科學、模式識別、注意、意識、學習、記憶、概念形成、思維、想象、記憶、語言及其發展過程等。「 [5]
實質是研究心理的表征,這是貫穿整個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
擴展
符號學「屬於全部人文事實中一個非常確定的領域」,人們面對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符號世界。隨著認知符號學的興起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嘗試將認知符號學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嘗試。 [3]…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April 16,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認知符號學 (cognitive semiotics) 是一門從認知的角度研究意義的科學,它試圖對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文化符號進行認知研究,尋求對人類意義生成的理解。認知符號學的任務就是闡述結構符號模型,對認知領域的研究結果予以綜合考慮,從而將兩方面的基本貢獻融為一體。 [1]
試圖追尋並分析意義研究的最新發展,探索和其他學科進行融合與對話的可能,促進人文科學的跨學科互動。
中文名…
ContinueAdded by quién soy on April 15,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羅馬7日訊)2名政府消息人士星當地時間周三告訴路透社,意大利已正式通知中國它將退出「一帶一路」倡議,結束過去幾個月來各界的猜測。英媒BBC和彭博社也報導,意大利政府已證實這項決定。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意大利總理梅洛尼政府已通知北京當局,將於今年底最後期限前,停止參與「一帶一路」。彭博社指,這對北京當局擴張這項大規模投資計劃的雄心造成新沖擊。
仍期望與北京保持良好關係
據報導,意大利外交部長塔加尼周三於意媒Adnkronos在羅馬主辦的活動上表示,這項協議「沒有產生預期效果」,並且不再是「優先事項」。…
Added by quién soy on December 7, 2023 at 12:00pm — 1 Commen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