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大致可以分為基本加工過程、知識的表征和組織、信息的使用和操作以及認知的個體和情景差異等四大部分。通常具有操作性的認知方法大致如下:

(1)符號表征的認知規律。

符號表征的認知規律即語言的智能處理。語言處理是語言的原則和心理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包括生成和理解話語的內部過程,也包括學習運用的過程、策略和范疇化、隱喻、轉喻和轉指等認知規律。 [3]

(2)認知圖式。

認知語言學認為,在現實與語言之間存在「認知」這一中介,即「現實—認知—語言」,認知是語言運用的心理過程的基礎。認知過程中的心理圖式理論是心理學與語言學相結合的產物。圖式理論指當人們通過不很精確的描寫和不很強調同一性,去除差異點,從不同結構中抽象出來的共性。人類具有對過去經歷進行總結的能力,能從過去的經歷中概括出各種類型並確定它們的共同性,然後建立起知識結構,並將其儲存在記憶中,用於以後理解類似的文本,若遇到與以往經歷相同的文本時,就會自動地運用這種知識結構理解當前的語篇。圖式是先前知識結構在人腦中的結構化,是慣例的或習慣性的結構化,它在經驗的組織或理解過程中的作用相當於「概念骨架」。人類在認識感知世界時,客觀世界的人、物和事件在人腦中留下的印跡就是心理圖式,這種印記的體現方式包括意象和知識腳本。 [3]

(3)編碼解碼的認知過程。

認識心理學將認知看作由不同環節組成的信息流動、加工過程,如「刺激-感覺-記憶-反應」等,其中的每個具體環節便是一個具體活動,整個藝術認識活動便是由許多具體活動構成的。「文化是所有具有意義的現實世俗,它在社會上的建立和鞏固是通過傳播來達到的。文化塑造出我們的思維、感受和行動的方式。」 [6]
「在大眾傳播媒介制造的符號程序與受眾的不斷互動中,文化在不斷地被創造、被修復、被改變。」 [7]

在此基礎上便可以進一步分析這些活動之間的關係,找出其中的規律。

(4)社會認知。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指的是能促進同種個體間行為應答的信息加工過程,是一種有益於復雜多變的社會行為的高級認知過程。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社會環境下的認知(角色心理、社會規范和群體影響);第二,對社會環境或現象的認知(社會知覺、刻板印象、網絡行為)。 [5]

參考資料

1. 蘇曉軍 .《復活節翅膀》的認知符號學分析 .外語學刊 .2007年第1期

2. 趙毅衡.符號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 劉麗 .認知符號學 .唐小林、祝東 編 .符號學諸領域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12年

4. 胡壯麟 .認知符號學 .外語學刊 .2010年第5期

5. 何華.新視野下的認知心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第1頁

6. 斯坦利·巴倫著,劉鴻英譯.大眾傳播概論——媒介認知與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6頁

7. 亢海玲.透視方言欄目劇的生存空間——基於受眾認知心理視角的探析.現代試聽.2008年第7期

原載:https://wap.sciencenet.cn

延續閱讀:

認知詩學:認知轉向下的後經典「文學學」

史丹佛符號系統學系

Views: 1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