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 布達米亞's Blog (275)

耿洪洲: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路徑選擇

緊緊圍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目標

打造國際合作的新平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但建設“一帶一路”不是我們一家的事。“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要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堅持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超越舊的全球治理理念,與現有國際合作機制互為助力、相互補充。 …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ugust 2, 2018 at 9:12pm — No Comments

鄭永年:“一帶一路”五年評估(下)

薛力:“一帶一路”最大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麽?

鄭永年:最大的優點就是發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缺少發展動力,中國和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問題,西方也自顧不暇。1980年代開始,西方為世界經濟提供發展動力,中國也加入它們。但一旦西方出現問題,那麽就會缺乏動力。“一帶一路”提供了新的機遇,基礎設施對經濟發展十分重要。

最大的不足是沒考慮好如何利用基礎設施引發其他經濟活動,即有了基礎設施我們應該拿來做什麽。僅僅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不可持續,很難獲利,而且民眾也沒有獲得好處。對民眾而言,大規模基礎設施需要與民生經濟結合。中國不一樣,中國自身的基礎設施與制造業和工業化結合,但海外的基礎設施沒有和其他產業相結合。…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ugust 2, 2018 at 9:00pm — No Comments

鄭永年:“一帶一路”五年評估(上)

薛力 註: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到2018年9月將滿五周歲。“一帶一路”是世紀工程,五年只能算開了個頭。但五年的時間也不算短,以此為一個小周期對“一帶一路”建設進行評估、改進,大有必要。…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August 2, 2018 at 8:56pm — No Comments

余華·靈感 (下)

柴可夫斯基在給梅克夫人的信中,指責了有些人認為音樂創作是一項冷漠和理性的工作,他告訴梅克夫人“您別相信他們的話”,他說:“只有從藝術家受靈感所激發的精神深處流露出來的音樂才能感動、震動和觸動人。”柴可夫斯基同樣強調了靈感來到時的唯一方式──激發。在信中,柴可夫斯基仔細地描述了靈感來到時的美妙情景,他說:“忘掉了一切,像瘋狂似的,內心在顫栗,匆忙地寫下草稿,一個樂思緊追著另一個樂思。”…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9,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余華·靈感 (上)

什麽是靈感?亞裏斯多德在《修辭學》裏曾經引用了伯裏克利的比喻,這位希臘政治家在談到那些為祖國而在戰爭中死去的年輕人時,這樣說:“就像從我們的一年中奪走了春天。”是什麽原因讓伯裏克利將被奪走的春天和死去的年輕人重疊到一起?古典主義的答案很單純,他們認為這是神的意旨。這個推脫責任的答案似乎是有關靈感的最好解釋,因為它無法被證明,同時也很難被駁倒。…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9, 2017 at 10:00am — No Comments

余華·重讀柴科夫斯基 (下)

記者:要是柴科夫斯基與勃拉姆斯相比呢?勃拉姆斯的交響曲,公認為是充滿了理性思考深度的,你怎麽認為?

余華:勃拉姆斯讓我想起法國新小說派的代表人物羅布-格裏耶,這樣的比較可能貶低了勃拉姆斯。勃拉姆斯的交響曲給我的感覺是結構非常嚴謹,技巧的組合非常非常高超,他差不多將海頓以來的交響曲形式推向了無與倫比的完美,雖然偉大的作曲家和偉大的作家一樣,對結構的把握體現了對情感和思想的把握,可是勃拉姆斯高高在上,和我們的距離不像柴科夫斯基那樣近。

記者:勃拉姆斯相比之下,是不是比較掩飾或者壓抑自己的情感,去追求結構和德國式的理性思考?…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6pm — No Comments

余華·重讀柴科夫斯基(上)

——與《愛樂》雜志記者的談話

時間:1994年11月9日

地點:北京

記者:請問余先生哪一年開始聽西洋古典音樂?



余華:我開始聽古典音樂的時間比較晚,今年3月剛剛買音響。以前,也用Walkman聽過一些磁帶,但從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今年剛剛開始。

記者:您是一位作家,您認為音樂比小說還重要嗎?…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6pm — No Comments

余華·音樂的敘述(下)

這就是那個偉大時代的開始。差不多是身在德國的荷爾德林看到了滿街的工匠、思想家、牧師、主子和奴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可是看不到一個“人”的時候,年輕一代的藝術家開始了他們各自光怪陸離的叛逆,他們的叛逆不約而同地首先將自己打扮成了另一種人,那種讓品行端正、衣著完美、纏著圍巾、戴著高領、正襟危坐的資產階級深感不安的人,就像李斯特的手在鍵盤上掠過似的,這一小撮人使整個十九世紀像鋼絲一樣晃動了起來。他們舉止粗魯,性格放蕩,隨心所欲,裝瘋賣傻;他們讓原有的規範和制度都見鬼去;這群無政府主義者加上革命者再加上酒色之徒的青年藝術家,似乎就是荷爾德林希望看到的“人”。他們生機勃勃地,或者說是喪心病狂地將人的天賦、人的欲望、人的惡習盡情發揮,然後天才一個一個出現了。…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5pm — No Comments

余華·音樂的敘述 (中)

《第一交響曲》讓維也納欣喜若狂,這是勃拉姆斯最為熱愛的城市。維也納人將他的《第一交響曲》稱作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連漢斯立克都說:“沒有任何其他作曲家,曾如此接近貝多芬偉大的作品。”隨後不久,勃拉姆斯又寫下了充滿溪流、藍天、陽光和涼爽綠蔭的《第二交響曲》,維也納再一次為他歡呼,歡呼這一首勃拉姆斯的《田園》。維也納人想貝多芬想瘋了,於是勃拉姆斯在他們眼中就是轉世的貝多芬,對他們之間的比較超過了音樂上的類比:兩人都是單身漢,都身材矮小,都不修邊幅,都愛喝酒,而且都以壞脾氣對待圍攻他們的人。這使勃拉姆斯怒氣沖沖,有一次提到貝多芬時他說:“你不知道這個家夥怎麽阻止了我的前進。”為此,勃拉姆斯為他的《第一交響曲》猶豫不決了整整20年。如果說勃拉姆斯對貝多芬是愛恨交加的話,那麽對待巴赫他可以說是一往情深。當時的巴赫很少為人所知,勃拉姆斯一生中的很多時間都在宣傳和頌揚著他,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巴赫作品中超凡脫俗的品質也出現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4pm — No Comments

余華·音樂的敘述(上)

這是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大提琴和塞爾金的鋼琴。旋律裏流淌著夕陽的光芒,不是熾熱,而是溫暖。在敘述的明暗之間,作者的思考正在細水長流,悠遠和沈重。即便是變奏也顯得小心翼翼,猶如一個不敢走遠的孩子,時刻回首眺望著自己的屋門。音樂呈現了難以言傳的安詳,與作者的其它室內樂作品一樣,內省的精神在抒情裏時隱時現,仿佛是流動之水的跳躍,沈而不亮。在這裏,作者是那樣的嚴肅,一絲不茍,他似乎正在指責自己,他在揮之不去的遺憾、內疚和感傷裏,讓思想獨自前行,苦行僧般地行走在荒漠之中,或者佇立在一片無邊無際的水之間,自嘲地凝視著自己的倒影。重要的是,無論是指責還是自嘲,作者都表達了對自己深深的愛意。這不是自暴自棄的作品,而是一個無限熱愛自己的人,對自己不滿和失望之後所發表的嘆息。這樣的嘆息似乎比欣賞和讚美更加充滿了愛的聲音,低沈有力,緩慢地構成了他作品裏最動人的品質。…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4pm — No Comments

余華·色彩(下)

有一個問題是,薩蒂他們是否真的堵住了瓦格納洪流?雖然他們都是浪漫主義的反對者和印象主義的擁護者,然而他們都是聰明人,他們都感受到了瓦格納音樂的力量,這也是他們深感不安的原因所在。薩蒂說:“我完全不反對瓦格納,但我們應該有我們自己的音樂──如果可能的話,不要任何‘酸菜’。”薩蒂所說的酸菜,是一種德國人喜歡吃的菜。由此可見,印象主義者的抵抗運動首先是出於民族自尊,然後才是為了音樂。事實上瓦格納的影響力是無敵的,這一點誰都知道,薩蒂、拉威爾和德彪西他們也是心裏明白。這就是藝術的有趣之處,強大的影響力不一定來自學習和模仿,有時候恰恰產生在激烈的反對和抵抗之中。因此,勳伯格作為局外人,他的話也就更加可信,他說:“理查?瓦格納的和聲,在和聲邏輯和結構力量方面促進了變化。變化的後果之一就是所謂和聲的印象主義用法,特別是德彪西在這方面的實踐。”…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余華·色彩(中)

從《回憶錄》來看,拉赫瑪尼諾夫是一個愉快的人,可是他的音樂是陰郁的。這是很多藝術家共有的特征,人的風格與作品的風格常常對立起來。顯然,藝術家不願意對自己口袋裏已經擁有的東西津津樂道,對藝術的追求其實也是對人生的追求,當然這一次是對完全陌生的人生的追求,因為藝術家需要虛構的事物來填充現實世界裏過多的空白。畢加索的解釋是藝術家有著天生的預感,當他們心情愉快的時候,他們就會預感到悲傷的來臨,於是提前在作品中表達出來;反過來,當他們悲傷的時候,他們的作品便會預告苦盡甜來的歡樂。拉赫瑪尼諾夫兩者兼而有之,《回憶錄》顯示,拉赫瑪尼諾夫愉快的人生之路是穩定和可靠的,因此他作品中陰郁的情緒也獲得了同樣的穩定,成為了貫穿他一生創作的基調。我們十分輕易地從他作品中感受到俄羅斯草原遼闊的氣息,不過他的遼闊草原始終是灰蒙蒙。他知道自己作品中缺少鮮明的色彩,或者說是缺少色彩的變化。為此,他尊重裏姆斯基-科薩柯夫,他說:“我將永遠不會忘記裏姆斯基-科薩柯夫對我的作品所給予的批評。”…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3pm — No Comments

余華·色彩 (上)

“我記得有一次和裏姆斯基-科薩柯夫、斯克裏亞賓坐在‘和平咖啡館’的一張小桌子旁討論問題。”拉赫瑪尼諾夫在《回憶錄》裏記錄了這樣一件往事──這位來自莫斯科樂派的成員與來自聖彼得堡派“五人團”的裏姆斯基-科薩柯夫有著親密的關系,盡管他們各自所處的樂派幾乎永遠是對立的,然而人世間的友誼和音樂上的才華時常會取消對立雙方的疆界,使他們坐到了一起。雖然在拉赫瑪尼諾夫情緒開朗的回憶錄裏無法確知他們是否經常相聚,我想聚會的次數也不會太少。這一次他們坐到一起時,斯克裏亞賓也參加了進來。

話題就是從斯克裏亞賓開始的,這位後來的俄羅斯“印象派”剛剛有了一個新發現,正試圖在樂音和太陽光譜之間建立某些關系,並且已經在自己構思的一部大型交響樂裏設計這一層關系了。斯克裏亞賓聲稱自己今後的作品應該擁有鮮明的色彩,讓光與色和音樂的變化配合起來,而且還要在總譜上用一種特殊的系統標上光與色的價值。…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2pm — No Comments

余華·高潮 (4)

這時候,霍桑的敘述進入了第二十二章──“遊行”。協奏曲轟然奏響,淹沒了屬於海絲特的鋼琴主題。市場上歡聲四起,在鄰近的街道上,走來了軍樂隊和知事們與市民們的隊伍,丁梅斯代爾牧師走在護衛隊的後面,走在最為顯赫的人中間,這一天他神采飛揚,“從來沒有見過他步伐態度像現在隨著隊伍行進時那麽有精神”,他們走向會議廳,年輕的牧師將要宣讀一篇選舉說教。海絲特看著他從自己前面走過。

霍桑的敘述出現了不安,不安的主題纏繞著海絲特,另一個陰暗的人物西賓斯夫人,這個醜陋的老婦人開始了對海絲特精神的壓迫,她雖然不是羅格·齊靈窩斯的同謀,可是她一樣給予了海絲特驚慌的折磨。在西賓斯夫人尖銳的大笑裏,不安的敘述消散了。…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1pm — No Comments

余華·高潮 (3)

納撒尼爾·霍桑和肖斯塔科維奇,一位是1804年至1864年之間出現過的美國人,另一位是1906年至1975年之間出現過的俄國人;一位寫下了文學的作品,另一位寫下了音樂的作品。他們置身於兩個迥然不同的時代,完成了兩個絕然不同的命運,他們之間的距離比他們相隔的一個世紀還要遙遠。然而,他們對內心的堅持卻是一樣的固執和一樣的密不透風,心靈的相似會使兩個絕然不同的人有時候成為了一個人,納撒尼爾·霍桑和肖斯塔科維奇,他們的某些神秘的一致性,使他們獲得了類似的方式,在歲月一樣漫長的敘述裏去經歷共同的高xdx潮。



《第七交響曲》和《紅字》…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1pm — No Comments

余華·高潮 (2)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1pm — No Comments

余華·高潮 (1)

肖斯塔科維奇和霍桑…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9:50pm — No Comments

余華《古典愛情》(4)

行不多遠他止住腳步,心說此處便是偏門。偏門處自然也是荒涼一片。柳生繼續行走,來到了往日的後花園處,一截頹垣孤苦伶仃站立著,有半扇門斜靠在那裏。這後門倒還依稀可見。柳生踏上廢墟,深淺不一地行走過去,細細分辨何處是九曲石橋,何處是荷花滿蓋的池塘,何處是涼亭和朱欄,何處是翠竹百十竿,何處是桃杏爭妍。往日的一切皆煙消雲散,倒是兩棵大楓樹猶存,可樹幹也已是傷痕累累。那當初尚是柘黃的楓葉,入了秋季,又幾經霜打,如今紅紅一片,如同塗滿血一般,十分耀眼。幾片落葉紛紛揚揚掉落下來,這楓樹雖在盛時,可也已經顯露出落魄的光景來了。…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8:00pm — No Comments

余華《古典愛情》(8)

看看天色已黑,柳生遲疑起來,是在此露宿,還是啟程趕路。思忖良久,才打定主意在此宿下一宵,待明日天亮再走。想到此生只與小姐匆匆見了兩面,如今再匆匆離去,柳生有些不忍。故而留下陪小姐一宵,也算盡了相愛的情分。

夜晚十分寧靜,只聽到風吹樹葉的微微聲響,那聲響猶如雨沙沙而來。又聽到河水潺潺流動,似瑤琴之音,又似吟哦之聲。如此兩種聲音相交而來,使柳生重度昔日小姐繡樓下的美妙光陰。柳生坐在小姐墳旁,恍惚聽得墳內有輕微的動靜,那聲響似乎是小姐在繡樓裏走動一般。

柳生一夜未合眼,迷迷糊糊墜入與小姐重逢的種種虛設之中。直到東方欲曉,柳生始才回過魂來。雖是一夜的虛幻,可柳生十分留戀。這虛幻若能伴其一生,倒也是一樁十分美滿的好事。…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2:30am — No Comments

余華《古典愛情》(7)

這一年清明來到,主人家中大班人馬前來祭掃祖墳。丫環婆子家人簇擁著數十個紅男綠女,聲勢浩蕩而來。滿目琳瑯的供品鋪展開來,一時間墳前香煙繚繞,哭聲四起。柳生置身其間,不覺淚流而下。柳生流淚倒不是為墳內之人,實在是觸景生情。想到雖是清明時節,卻不能去父母墳前祭掃一番,以盡孝意。隨即又想起小姐的孤墳,更是一番感慨。心說父母尚能相伴安眠九泉,小姐獨自一人豈不更為淒慘。

次日清晨,柳生不辭而別。他先去祭掃了父母的墳墓,而後踏上黃色大道,奔小姐安眠的河邊而去。…

Continue

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September 8, 2017 at 1:3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