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中華 ] 互市,只是推動了經濟發展嗎?下

明代的馬市

馬市是明朝與邊疆地區互市的固定場所,以交換或買賣馬匹爲主。明朝時期的馬市主要有兩處,一處是設置於遼東地區的遼東馬市(今遼寧撫順和開原),另一處是設置於宣府(今河北張家口)、大同(今山西大同)地區的宣大馬市。

▲得勝堡是明代北方軍事防禦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規模較大的馬市。圖爲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的得勝口古堡群。(圖片來源:大同市政府網站)

馬政是明朝的重要政治議題。馬政制度是指國家對馬匹的管理制度,包括馬匹採辦、牧養、訓練、使用等內容。在中國古代,馬匹尤其是戰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歷代統治者都高度重視馬政。明朝初建時,受到來自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軍事威脅,明太祖朱元璋深知馬匹的戰略意義,多次強調“馬政,國之所重”,推動馬政建設。明朝中期以後,隨着國力的下降,馬政也出現松馳與衰退。

起初,馬市交易內容較爲單一,隨着時間的推移,馬市逐步發展成爲綜合市場,形成以“官市”爲主、“民市”爲輔的格局。馬市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關涉邊貿,還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是明朝對邊疆少數民族所採取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安撫政策。

遼東馬市在明朝諸多馬市中佔據重要地位。在政治層面,明朝政府希望藉助東北地區女真人的勢力,壓制北遷到蒙古高原的北元後裔和其他蒙古諸部。在經濟層面,遼東馬市貿易密切了中原地區與東北地區的經濟關係,構成了溝通蒙古、女真、朝鮮的貿易圈,這也是遼東馬市與其他馬市的顯著區別。

遼東地區最重要的馬市交易地之一是開原(今遼寧開原)。明朝初年,在開原設立了三處馬市,其中,新安關爲與蒙古互市之所,鎮北關和廣順關爲與女真互市之所。與明代的其他馬市一樣,遼東馬市的政治屬性極爲突出,這集中表現在明朝爲少數民族首領頒發官職任命書——敕書,作爲在馬市中進行貿易的憑証。沒有敕書的人不能入市交易,敕書的數量也有限制。以女真部爲例,整個女真部持有的敕書數量不超過1500張。同時,敕書與納貢緊密相連。只有持有敕書的人才有資格向明朝納貢,明朝也相應地給予其超過貢品價值的答禮。敕書與納貢也成爲明代馬市具有官方屬性的主要表現。

▲馬市上熱鬧非凡、交易活躍,良駒駿馬隨處可見。(圖片來源:鐵嶺市博物館微信公衆號)

從“官市”到“民市”的轉型,是明朝時期遼東馬市的一大特點。“官市”是指明朝官方購買商品的交易活動。“民市”是指在“官市”結束之後,當地百姓自由買賣商品的交易活動。明朝初期,馬市中馬匹的交易數量很大,官方買馬是遼東馬市最主要的商業活動。據相關文獻記載,遼東馬市上最大的一筆馬匹交易量達到3000匹。在“官市”交易中,明朝官方組織開展的商品交易以軍事物資戰馬及其配件爲主。相比之下,“民市”是“官市”的補充,交易的商品以滿足週邊各民族所需生産生活資料爲主,規模較小,相關商品包括邊疆地區生産的土特産品,如木材、人參、貂皮、木耳、蘑菇、松子等,以及中原地區生産的作物種子、鹽、絹、緞、佈等。其中,在馬市上交易人參和貂皮,成爲女真部獲取財富的重要途徑。

作爲邊疆治理的重要環節,榷場與馬市是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經濟往來的一種方式,有助於提昇經濟互補性和一體化。互補性建立在各民族生産生活趨同的基礎上,具備獨特的經濟優勢,滿足了彼此的經濟需求。舉例來説,中原地區出産的鹽和布匹有助於滿足邊疆地區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時,邊疆地區出産的土特産也爲中原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補充和更多選擇,如皮毛爲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們提供了冬季禦寒的另一種選擇。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流通使中原與邊疆的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進而增進了文化認同。可以説,從榷場到馬市,展現的不僅僅是中原與邊疆的經濟交流,也是中華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交融以及蘊含在經濟交融背後的文化交融。

(日期:2023-06-27;來源:道中華微信公衆號;本文刊發於《中國民族報》2023年6月27日,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講師。)

Views: 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