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自從物價高漲,最先受到威脅的,在我,是吸煙。每日三餐,孩子們捧起碗來,向桌上一瞪眼,就撅起了小嘴巴,沒有肉吃。「爸爸每天吸一包煙,一包煙就是一斤多肉!」我分明聽見那些烏溜溜的眼睛這樣抱怨著。乾脆把煙戒了吧;但已往我有過多少次經驗的:十天半個月不吸,原很容易辦到,可是易戒難守,要想從此戒絕,我覺得比舊時代婦女守節難得多。活到今天,還要吃這個苦?心裡覺得不甘願。
我開始吸劣等煙卷,就是像磁器口街頭製造的那等貨色,吸一口,喉管裡一陣辣,不停地咳嗆,口發澀,臉發紅,鼻子裡直冒火;有一等的一上嘴,卷紙就裂開了肚皮;有一等的叭他半天,不冒一絲煙星兒。我被折頓得心煩意躁,每天無緣無故要多發幾次不小的脾氣。…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February 14, 2016 at 8:55pm — No Comments
莎士比亞有一句名言:「衣裳常常顯示人品」;又有一句:「如果我們沉默不語,我們的衣裳與體態也會洩露我們過去的經歷。」可是我不記得是誰了,他曾說過更徹底的話:我們平常以為英雄豪傑之士,其儀表堂堂確是與眾不同,其實,那多半是衣裳裝扮起來的,我們在畫像中見到的華盛頓和拿破侖,固然是養奕赫赫,但如果我們在澡堂裡遇見二公,*條一絲不掛,我們會要有異樣的感覺,會感覺得脫光了大家全是一樣。這話雖然有點玩世不恭,確有至理。
中國舊式士子出而問世必需具備四個條件:一團和氣,兩句歪詩,三斤黃酒,四季衣裳;可見衣裳是要緊的。我的一位朋友,人品很高,就是衣裳「普羅」一些,曾隨著一夥人在上海最華貴的飯店裡開了一個房間,後來走出飯店,便再也不得進去,司閣的巡捕不准他進去,理由是此處不施捨。無論怎樣解釋也不得要領,結果是巡捕引他從後門進去,穿過廚房,到賬房內去理論。這不能怪那巡捕,我們幾曾看見過看家的狗咬過衣裳楚楚的客人?…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January 14, 2016 at 8:53am — No Comments
我對茶實在是個外行。茶是喝的,而且喝得很勤,一天換三次葉子。每天起來第一件事,便是坐水,沏茶。但是毫不講究。對茶葉不挑剔。青茶、綠茶、花茶、紅茶、沱茶、烏龍茶,但有便喝。茶葉多是別人送的,喝完了一筒,再開一筒。喝完了碧螺春,第二天就可以喝蟹爪水仙。但是不論什麼茶,總得是好一點的。太次的茶葉,便只好留著煮茶葉蛋。《北京人》裡的江泰認為喝茶只是「止渴生津利小便」,我以為還有一種功能,是:提神。《陶庵夢憶》記閔老子茶,說得神乎其神。我則有點像董日鑄,以為「濃、熱、滿三字盡茶理」。我不喜歡喝太燙的茶,沏茶也不愛滿杯。我的家鄉論為客人斟茶斟酒:「酒要滿,茶要淺」,茶斟得太滿是對客人不敬,甚至是罵人。於是就只剩下一個字:濃。我喝茶是喝得很釅的。曾在機關開會,有女同志嘗了我的一口茶,說是「跟藥一樣」。…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January 8, 2016 at 7:25pm — No Comments
鞋子分兩種:橡皮套鞋和木鞋。橡皮套鞋是一種奢侈。木鞋是一種災難,只有鞋底是木頭的,一塊兩指厚的木板。鞋面是灰麻袋布做的,周邊圍有一圈細細的皮帶子。布面就是沿著這條皮帶用釘子釘到鞋幫上的。對釘子而言,麻袋布太不結實了,總是破,首先就是在鞋跟的地方。木鞋是高幫的,有系鞋帶用的小孔,但鞋帶是沒有的。我們把細鐵絲穿過去,在末端旋緊扭死。過不了幾天,小孔周圍的布也就全破了。
穿木鞋沒法屈腳趾。我們沒法把腳從地面擡起來,只能拖著腿。老是拖曳著走,膝蓋都變得僵直。如果鞋底開裂的話,我們就輕松多了,腳趾會自由一些,也可以更好地彎膝蓋…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January 3, 2016 at 6:57pm — No Comments
水泥總是不夠。煤應有盡有。爐渣磚、碎石和沙也一直夠。水泥卻老是用完了。它會自動地變少。對付水泥可得當心,它有可能會成為你的惡夢。它不僅會自動消失,甚至會消失於無形。這樣水泥既無處不在,卻又無處可覓。
班長大吼著:“你們要看好水泥”。
工頭大吼著:“你們要節約水泥”。
風來的時候:“水泥不能被吹跑。”
雨雪來臨的時候:“水泥不能被淋濕。”…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December 31, 2015 at 10:12pm — No Comments
在工地上的八个班中,有一班是由石灰妇女组成的。她们先要把装着石灰石的马车,从马厩旁一个很陡的斜坡拉上去,然后再把它拉下去,拉到工地边的熟石灰池。马车是一个巨大的梯形木箱。车辕两边各栓五名妇女,肩和腰上都绑着皮带。有一个看守在一旁监督。由于拉的时候很费劲,女人们都泪眼浮肿,嘴唇半张着。
特鲁迪·佩利坎就是这些石灰妇女中的一个。…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December 27, 2015 at 8:34am — No Comments
我們在勞動營發的所有東西都沒扣子。內衣和長內褲各有兩根小系帶。枕頭兩端各有兩根小系帶。夜裏它是枕頭。白天就成了我們隨身挎的亞麻布袋,什麽場合都用得上,比如去偷東西或是乞討。
我們管乞討叫“兜售”。這個時候我們不偷,還有,工棚內鄰伴的東西是不拿的。除此之外,我們什麽時候都偷,上班前、上班時、下班後。其實也算不得偷,只不過是下班回家的路上,去瓦礫堆上摘些野菜,直到枕頭袋塞滿了為止。農村來的女人早在三月裏就發現,這種鋸齒狀葉子的野菜羅馬尼亞語叫“蘿柏笪”(LOBOD),家鄉人開春時也吃它,味道像野菠菜,德語名字叫“麥得草”(Meldekraut)。我們還摘一種葉子上長了毛的草,那是野生蒔蘿。前提是:要有鹽。鹽要在集市上通過物物交換才搞得到。它又灰又粗,像鋪路用的碎石,用之前還必須得敲碎。鹽可是值錢的寶貝。麥得草有兩種吃法:…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December 18, 2015 at 11:09pm — No Comments
六點鐘我出發了,夾克裏塞著枕頭,怕萬一集體農莊上有什麽東西可以偷。風“沙沙”地吹拂著長滿野菜和甜菜的田野,橙紅色的野草搖擺著,露珠波浪般閃耀。其中就有如火如荼的麥得草。風迎面吹來,整個荒原襲入我的身體,想讓我崩潰,因為我是那麽羸弱,而它是那般貪婪。在一片野菜地和一片狹長的金合歡樹林背後,是第一座爐渣堆,再後面是草地,草地過去是一片玉米地。然後就是第二座爐渣堆。草中露出土狗的頭來,它們後腿直立著向這邊觀瞧。我看見褐色皮毛的背脊,手指長的尾巴,蒼白的肚腹。它們的腦袋點動著,兩只前蹄合在一起,像人類祈禱時的雙手。就連它們的耳朵也和人一樣貼在腦袋側面。那些頭又點了一下,然後就只剩下荒草在地洞上面搖來擺去,和風吹的完全兩樣,前後就一秒鐘的時間。…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December 13, 2015 at 8:05am — No Comments
我所有的東西都帶在身邊。
換句話說:屬於我的一切都與我如影隨行。
當時我把所有的家當都帶上了。說是我的,其實它們原先並不屬於我。它們要麽是改裝過的,要麽是別人的。豬皮行李箱是以前裝留聲機用的。薄大衣是父親的。領口鑲著絲絨滾邊的洋氣大衣是祖父的。燈籠褲是埃德溫叔叔的。皮綁腿是鄰居卡爾普先生的。綠羊毛手套是費妮姑姑的。只有酒紅色的真絲圍巾和小收納包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聖誕節收到的禮物。…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December 6, 2015 at 8:32am — No Comments
中港矛盾的問題近期由搶購奶粉、打擊水貨客、北區小一學額不足,廷伸至公仔箱。電視劇《老表,你好嘢》以中港兩地的矛盾為題,借題發揮,雜攪笑、諷刺時弊於一身,在聖誕後農曆年前這淡季檔期,也有不俗的收視。有說皆因近年這類戲種不多,在爭產與後宮鬥爭以外另闢一片天空,也有說正好反映現今香港社會的面貌,更有說是因為個別演員面孔新鮮、角色造型與別不同。不管原因是否屬實,《老》劇展示了製作電視節目,從台前到幕後的組合可以靈活一點,因為靈活生創意,創意生改變,改變生契機。
電視創作里程碑…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November 28, 2015 at 3:08pm — No Comments
新的媒介時代,中國內地媒介生態環境無論是在受眾形態、媒介制度、政策環境,還是在行業業態、廣告環境等諸方面均發生巨變, 作為電視媒介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文化節目整體地位、傳播形態、社會功能等必隨之而變。
長期以來,內地電視文化節目在與其他節目類型的碰撞交融中,總體發展呈漸趨式微之勢,特別是在泛娛樂化大潮中,更有求偏安於躁動的電視生態圈一隅而不得的無奈,從央視《讀書時間》停播到陽光衛視“人文歷史”立台標準鬆動,凡此種種,電視文化節目生存之艱難可見一斑。不過與此同時,諸如央視《百家講壇》、《舌尖上的中國》及北京衛視《這裡是北京》等具有鮮明文化特質的電視節目雖似草蛇灰線,又如涓涓細流,滋養著電視文化節目不息之脈,及至新近河南衛視《漢字英雄》(見圖)、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廣受關注,似又昭示出電視文化節目極具前景的勃勃生機。…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November 23, 2015 at 1:00pm — No Comments
是這樣的,在「香港電視」2014年4月11日宣布裁員消息的前一天,這個前途未卜的新聞部,有半數同事去了天水圍執行採訪任務,拍攝被迫遷的德怡幼稚園最後一天家長會,以及訪問校長和家長。隔天,同事把影像及訪問素材剪輯成兩條短片,分別是《校長話》和《家長話》。短片透過社交媒體facebook 臉書傳播,幾天後共錄得超過10萬次觀看,過半數收視來自「校長話」。
為甚麼一條3分多鐘、沒有記者旁白、只剪輯了校長6段說話的新聞短片,能吸引逾5萬次觀看?
我不排除部分原因是「港視效應」,因為這條片在臉書的貼文寫道是新聞部「最後作品」,受眾在同情心驅動之下,收看這個作品以示支持及鼓勵。另一個原因,是《主場新聞》的報道,幫助刺激收視。於我而言,會認為這條短片實踐了 「人文關懷」的精神,感動了受眾,幫忙分享,才累積可觀的收視數字。…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November 20, 2015 at 7:01pm — No Comments
美國創意策略公司(Creative Strategies Inc.)顧問本.巴加林(Ben Bajarin)在《時代》雜誌網路版撰文認為:「Twitter已經成為當今最具顛覆性的新媒介之一」。「在我經常使用的服務中,沒有一個具備像Twitter這樣的即時信息服務。」在中國,微博的被追捧程度絲毫不亞於Twitter在美國受歡迎的程度,甚至有海外研究者認為,新浪微博在許多方面優勝於Twitter。1
「撬動中國」的支點和「公共領域」瓶頸
微博對於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功用,莫過於對公共領域的建構作用。微博將「內容為王」與「關係為輔」兩個方面共時性地統一於一個平臺,並因其可以嵌入大量的協力廠商軟件而成為「富媒介」(rich media)。借助於循環對話不斷產生的「推特流」形成意見的「漲落」,進而達成某種相對性的共識。…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November 14, 2015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力量轉移》一書中,用「顛覆性的傳播媒介」一詞,說明電視在東歐巨變、馬科斯倒台中所起到的顛覆作用。他指出:「在整個世界範圍內,正在爆發的新的傳播媒介亦或是舊媒介花樣翻新的使用,都是對國家權力(有時是推翻)的挑戰。」他還引用喬治.華盛頓大學的媒介專家威廉斯.亞當斯教授的話說:「菲律賓所發生的一切是通過向新式革命的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這是一種通過媒介和符號而進行的革命」。
在該書中,他雖然未給「顛覆性的傳播媒介」下一個確切的定義,但是通過以上闡述,可知它是指那些擁有廣泛受眾和較強的公信力,在歷史變動的關鍵時刻具有顛覆力量的大眾傳播媒介。
微博—顛覆性媒介?…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November 12, 2015 at 6:11am — No Comments
由政府於11月公佈免費電視牌照申請結果,王維基經營的香港電視不獲發牌,至今已不只釀成一個電視工業或政治風波。特首一方面以「保密條例」堅持不向港人交待拒絕發牌的原因;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另一邊廂似為特首護航,以「考慮了一籃子因素」解釋並合理化發牌決定,更譴責一名批評行會採用過時數據的顧問違反操守。但另一邊廂,發牌風波的「當然得益者」,被評新聞及一般節目製作「是是但但」的無綫,連月來「肆無忌憚」的行為,充份暴露電視「壟斷式霸權主義」的極端面貌。另一方面,事件所掀起的迴響,反映電視與管治之間的關係,更說明制定民主多元的媒體政策的重要性。
壟斷的暴力…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November 12, 2015 at 5:54am — No Comments
完美的貞操,無形的花朵
在寂寞的枝頭搖晃,
聖者難得的寶石——它能滿足時間
過濾欲望,靜與動的婚禮
在花冠上將孤獨歌唱,
每個時辰都是純潔的花瓣,
世界摘下了面具,
它的中心晶瑩閃光,
沒有名字的人,我們所謂的上帝,…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28, 2015 at 12:17pm — No Comments
——什麽也沒發生,只是太陽
眨一下眼睛,幾乎沒動,什麽也沒發生,
無可挽回,時間不會逆行,
死者已在死亡中固定,
不能接觸,無法改變面容,
從他們的孤獨和死亡中
無可奈何地註視我們卻無法看見
死亡已化作他們生命的雕像,
永遠存在又永遠空洞,…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23, 2015 at 10:21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18, 2015 at 8:54am — No Comments
帕斯·太陽石(節選)
第十三個歸來……仍是第一個,
總是她自己——或唯一的時辰;
由於你是王後,啊,便是第一或最後一個?
因為你是國王,便是唯一或最後的情人?
——熱拉爾德·德·奈瓦爾《阿爾特彌斯》
一株晶瑩的垂柳,一棵水靈的黑楊,…
Continue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September 14, 2015 at 1:15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