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很後現代's Blog – September 2023 Archive (3)

貝爾納・斯蒂格勒: 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能做什麼?(6)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時間與空間的問題,確切的說,是從感知性中產生並作為感知性本身的時間與空間。對康德而言,感知性是由他所謂空間與時間的形式所構成,特別是指胡塞爾(Husserl)稱之為「持存」(retention)與「預存」(protention)兩者—在時間及其所包含的空間的位移上—的調配。

你們現正聽我說話,而當我對著你們說話的時候,其實正努力在雕塑你們的注意力—這注意力,套句法文,是你們想借給我的;若用英文來講,就是你們想付給我的。但是,要想理解前面提到的問題,不管用借的還是用付的,我們都必須將注意力交給胡塞爾,聽聽他在探討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的分析時所說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分析在日後發展出兩種持存:第一持存與第二持存。…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20,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貝爾納・斯蒂格勒: 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能做什麼?(5)

數世紀以來,第三持存一直是膜拜(culte)與文化的對象,在此意義上也是社會雕塑的對象;力量與知識的有機物和器物試圖藉由第三持存構成公有意志,亦即,一個社會,一個透過或多或少共享的持存和預存所形成的社會氛圍;透過這樣的社會氛圍,我們所謂的文化,負責作為體外化的過程,將技藝轉變為藝術,將偶然與意外事件轉變為必然與真實狀態。

因為[說到底],我們的心靈、私密與獨特的持存和預存,便是奠基於集體而共享的持存和預存,並受其支持;這些持存和預存,起自我們所言所聽且在我們之前便已創造出來的字詞。一切的知識與作品,都是這些集體持存和預存的工藝、膜拜、雕塑與文化;這些持存和預存,是由—或多或少佚名而祖傳的—共同的過去所遺贈,並且投射出一個總是難以確定、無法接近、不大可能的共同的未來;但是,透過作品,這個未來卻總是堅持不懈,保持開放。…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4,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貝爾納・斯蒂格勒: 藝術,在二十一世紀能做什麼?(4)

我在《象徵苦難》的第二卷(Symbolic Misery, Volume 2)裡,試圖描述這種感覺理知迴路構成的條件;此類循環作為一種感覺編造的迴路,也作為一種「不受壓抑的」感覺生產表達迴路(sensori-poietico-ex-pressive)[譯註6] 意思是,世世代代藉由「透過邏輯的」對話(dia-logical)模式,[譯註7] 已然將自身予以體外化:這裡的對話論( dia-logism)指的是巴赫汀…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September 1,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