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圖校友's Blog – September 2020 Archive (8)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8)

一、敘事之「跨界」移動及流變現象愈形顯著



「跨界」指從原有範圍(無論抽象意識或實體)涉足到另一領域, 如將原有敘事內容以不同媒材、組織方式或媒介(平台)再述或轉述之,因而跨界移動與內容形式的變化是「敘事傳播」首應關注的特質。在傳播媒介愈形發達的此刻,小說、電影、電視劇、漫畫甚至新聞報導等俱都顯示了大量快速流動的跨界現象,亦即任何故事經過移接、轉嫁後,新的故事具有多個創新或可追尋的來源,顯示各種「改編」替換了部分或全部媒材及符號的形式與組織。

舉例來說,2004 年 12 月 26…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28,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7)

施植明(1993,頁 xiii/Morin, 1990)繼而指出,「知識並不是世界的倒影而是我們與宇宙之間的對話。我們的真實世界是我們心靈的真實世界,將永遠無法摒除混亂。…理論並非知識的終結,而是可能的出發點」。

而據 Morin(1990/施植明譯,1993),現代科學思維排除了含糊、不確定與混亂後實則僅僅揭露了現象所遵循的簡單秩序。但人們猶需整合所有簡化的思考方式,摒除支解、約簡、單一與盲目的結果進而追求多元向度的知識。在體認所有知識都是未完成與不完備的情況下, Morin 認為要盡力將研究客體放在適當脈絡(context)裡,將過去的事實與可能的變化整合起來重新思考真理與知識。



而如…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26, 2020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6)

五、小結:網路時代的多樣化敘事傳播現象

由是觀之,隨著傳播型態的多元化,傳統以單一媒介說故事(如報紙或電視新聞)之傳播型態早已褪色,取而代之的則是類似上引「遊戲式傳播」帶來之不同媒介間的「互媒性」(intermediality),指「某一文本被另一組文本引述、重構而增加新文本意義」;(見賴玉釵, 2015,頁 1)、「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一個特定的文本運作空間中,有些話語(utterance)是從別的文本中借用過來的,而這些話語將會另外再滋生其他的文本」(見石安伶、李政忠,2014,頁9)、「多媒性」(multimodality),指如何透過多種媒材如語言、文字、圖/影像、聲音來述說同一故事(見江靜之,2014)、「跨媒性」(transmediality;參見唐士哲,2014,頁 28-31)等現象(見 Grishakova & Ryan, 2010…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10:03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5)

四、遊戲傳播興起的互動意涵

另有 Bogost、Ferrari 與 Schweizer(2010)曾進一步討論新聞報導如何「遊戲化」,乃因作者們注意到如美國 Weird 雜誌之出版宗旨已不僅在於提供資訊而也在協助讀者透過「遊戲」瞭解並接近世事,藉此方能「【真正地】擁抱網路媒體以掙扎生存(出自該書封底頁;添加語句 出自本文)。

三位作者認為,「新聞遊戲」(newsgames)具說服力、有告知性並能使人高興(titillate),其所提供的資訊不但互動性強且能重製歷史事件,讓新聞內容「遊戲化」後還能教導讀者瞭解新聞事件發生的過程甚至建構社群。

該書即以上述 Weird 雜誌為例,說明在 2009…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58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4)

三、網路時代的新敘事方式

由以上相關文獻觀之,當網際網路媒介成為傳播主要型式後,「多媒材」與「跨媒材」似已取代早期以單一媒介為載具的傳述方式,以致任何故事或訊息之「創作者」(講述者)與「接收者」(聆聽者)間均非早期傳播理論假設之「產製→接收」(sender vs. receiver)單純關係,卻可能透過網路傳播之多向文本而「交換」、「改造」、「增添」、「拼裝」、「反拼裝」、「挪用」、「再挪用」、「改變」、「重新配置」甚至「盜獵」(「拼裝」後之文字皆出自閔宇經,2010, 頁 95)其原本內涵,遠較主流理論所述之資訊傳播模式複雜許多。5



亦如廖冠智、薛永浩(2013,頁…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55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2)

貳、網路傳播時代之新敘事樣貌 

一、傳統「資訊論」傳播模式之不足2 



一般而言,大眾傳播研究的濫觴淤可溯自二次大戰結束前後美國學術界( 如  Shannon  &  Weaver,  1949;  Wiener,  1948 )對「資訊論」
(information theory)之開展(Peters, 1986),3 也源自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各領域的不同研究者相繼提供了傳播研究發展生機的沃土新芽,後經 W. Schramm「集大成」(語出李金銓,1988,頁 13)後於上世紀五零年代初期漸次開花結果,自此促成了傳播研究的「機構化」…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46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3)

二、敘事典範對傳播學術研究的可能貢獻

延續過去主張(如臧國仁、蔡琰,2013, 2014; Fisher, 1987),本文建議改以「敘事論」為傳播研究之另一典範,乃因在如今網路盛行時代,任何人均可透過如口語、文字、音樂、繪圖、影像等不同媒材而在網路或社群媒介講述、轉述並再述同一故事,且這些相同故事之不同文本也可經「 改編」或「重置」後與不同閱聽眾「互文參與」 (intertextual engagement;石安伶、李政忠,2014,頁 6)。…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蔡琰 臧國仁: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1)

《摘要》

 「敘事論」在此 21 世紀之初業已成為跨學門的後起之秀,除依傳統學理瞭解其所包含之「故事」與「論述」要素外,猶須注意互動圖文及影音符號正以數位形式在現實與虛擬時空進行超文本連結。

本文因而認為,數位時代的敘事傳播觀點可依下述理解:



一、敘事之跨界移動及流變能力愈來愈強;

二、傳播與敘事理論多元並交錯應用;

三、非線性傳播之敘事複雜系統興起;

四、敘事傳播行為乃理性與情感並重;

五、文化壟斷及碎片化敘事現象同存互參。






壹、前言…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September 14,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