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里蒙·凱南在敘事虛構作品: 《當代詩學》一書的第一版引言中,也表達了同樣的立場。
她說:“我的理論主要基於英美新批評、俄國形式主義、法國結構主義、特拉維夫詩學,以及現象閱讀學等。羅伊·薩默爾也認為經典敘事學發軔於索緒爾語言學、布拉格語言學派、俄國形式主義等。經典“敘事學”既不等同於結構主義、也不隸屬於結構主義的立場,在《敘事分析手冊》一書中得到尤為明確的體現。
《敘事分析手冊》主要由兩部分內容共三章組成,第一部分聚焦於經典敘事學, 由第一章結構主義之前及同期的敘事學和第二章結構主義敘事學構成;第三章後經典敘事學為第二部分的內容。如果將經典敘事學等同於或完全隸屬於結構主義敘事學,那麼上述的第一章結構主義之前及同期的敘事學就被排斥在外,這麼做,就可能有失偏頗,因為它不符合敘事理論的全部發展史。…
Continue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June 21, 2018 at 6:12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20世紀80年代中期, 敘事學逐漸走出解構思潮的陰影, 再度崛起, 迅速躍居為文學研究的一門顯學, 並由經典邁向後經典, 終成經典敘事學與後經典敘事學二分天下的格局。西方敘事理論的發展史表明, 完整意義上的經典敘事學理應由三部分構成:
(1) 結構主義之前的敘事理論;
(2) 結構主義敘事理論;
(3) 與結構主義同期的其它敘事理論。
在對經典敘事學的繼承與超越中, 後經典敘事學確立了自己的存在。然而, 不可忽視的是, 後經典敘事學的崛起也引發了一定的誤解與問題, 頗有澄清和探討的必要。此外,在後經典階段之後, 敘事學的未來走向和發展也值得學界關注與思考。
當下是敘事最受重視的時期,也是敘事理論最為發達的時期。敘事學以其強大的闡釋性、適用性等特點,…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June 21, 2018 at 6:11pm — No Comments
5 結論與建議
(1)中國節事活動研究經過短短幾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困擾深入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概念體系建設相對滯後;研究視野不夠寬闊,研究集中在對節事的某個側面進行局部的分析;基礎數據缺乏積累,研究方法比較單一,定量研究不足,研究成果大多缺乏理論背景,理論研究尚不夠系統化。為此,應加強節事活動…
Continue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June 21, 2018 at 6:01pm — No Comments
田野地點
田野地點詩巫位於北緯 2˚19’、東經 111˚19’,目前是砂拉越州第三大城(次於古晉、美里),拉讓江首屈一指的商業城市,以及詩巫省的首府(黃孟禮 2007:5、8)。詩巫位在拉讓江出海口上遊約100公里處。拉讓江適於航行,詩巫成為更上遊的城鎮加拿逸、桑與加帛的航運中心與商業集散地。自從1850年代開始,華人的城鎮店家與兜售小販就已活躍於詩巫。詩巫華人自我區分為七鄉屬,包括…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21, 2018 at 6:00pm — No Comments
而在實驗探究活動方面,重點如下:
一、活動名稱:轉吧!水晶肥皂
二、活動目的: 學生能獲知水晶肥皂的輸送方式與機構。 學生能發明出一種使肥皂轉向的輸送機構。 學生能培養對企業界中不同輸送製程的好奇心與興趣。
三、活動對象:國小高年級學生
四、活動所需時間:1 小時 …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ne 21, 2018 at 5:30pm — No Comments
以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華人社群的紀念公園為例
徐雨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摘要
在許多富含歷史遺跡的馬來西亞城市,例如檳城與馬六甲,申請文化遺產蔚為風潮。然而,在欠缺文化史跡的城市,人們會如何建構他們的文化遺產?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詩巫市,華人社群呼應自1980年代以來的全馬來西亞華人意識擡頭風潮,一向有意識地重新省思與建構自身的歷史,並由華人社團聯合會擔當提升華人意識的責任,曾主辦兩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節,並以砂拉越州的華人文化堡壘自居。…
Continue伍、結語
由於科技高度發展,產業科技活動也漸趨專精與分工,學生平時很難有接觸的機會。但是產業科技是人類科技活動的重要一環,也是最真實的科技活動。另一方面,產業在回饋社會、照顧當地民眾等正向思考下,也很願意提供軟硬體資源,協助中小學推動科技教育。事實上,有許多企業單位都設有體驗活動的機制,供參訪學生實地操作體驗。…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June 21, 2018 at 2:00pm — No Comments
4.2. 注重遊客感知,挖掘文化創意旅遊中的需求…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21, 2018 at 12:10pm — No Comments
3.2. 研究視角不夠深入
我國文化創意旅遊研究無論是研究對象和內容,還是宏觀層面的政策研究,以及一些城市、景點景區的文化創意研究,都停留在產業層面,缺乏系統化的產業規律論述,缺少對旅遊文化建設的本質、文化創意旅遊內涵的深層次研究。2008 年以後很少有學者對文化創意旅遊的內涵進行深入研究,學者們的眼光大多轉移到地方旅遊發展對策和途徑上,提出了看似不同實則類似的發展模式、發展對策及建議。
…
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21, 2018 at 12:08pm — No Comments
劉艷蘭(2009)利用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模式,對陽朔《印象·劉三姐》進行了實證分析[41]。
伍鵬(2012)提出文化創意產業和旅遊業在景區開發、旅遊品牌節慶策劃、旅遊市場營銷、旅遊商品開發等方面可以實現融合和良性互動[42]。
羅清等(2013)通過對通州旅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背景、原則的分析,提出了通州區旅遊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的主要路徑和戰略措施[43]。
此外,一些學者從具體的文化創意業態出發,探討了文化創意產業與旅遊業的融合發展。楊穎(2008)從業態多樣性現象對旅遊業與創意產業融合後的轉型發展進行了研究…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21, 2018 at 12:00pm — No Comments
2.2. 文化創意旅遊產業發展模式研究
目前,我國學者對旅遊創意產業的整體發展及發展模式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原勃、白凱(2008)提出,創意旅遊產業的發展應遵從以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創意資本為支持,以遊客技能提高為導向,以創意活動過程為手段,以實現遊客自我提升為目的的發展模式[14]。
鄭斌(2008)從“一站式體驗”的角度出發,將文化旅遊創意產業園區開發的主流模式總結為:主題公園模式、影視(動漫)基地模式、藝術園區模式、節慶演出基地模式和新型街區模式[15]。…
Added by Ra Zola on June 21, 2018 at 11:57am — No Comment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