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1871年5月31日──
“華人終於表達了他們的心聲。他們不喜歡傳教士出現在他們當中。他們一向否定基督教教義的主張和基督教追求進步的文明。現在,他們再三要求把傳教調走”。
1871年12月1日──
“據來自福州的一項報告說,距離該地五十英里的四座小教堂,被華族暴民毀壞。中國官員下令汕頭的屠夫,勿把肉類供應外國人”。
令人感到詫異的是,在這些歲月里,雖然華人備受猜疑,但政府仍然繼續鼓勵華人到砂勞越定居。在1874年4月1日出版的《砂勞越憲報》中,我們發現拉惹查爾斯‧布魯克(Charles Brooke,第二任白人拉惹) 作下列宣布:“余,…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6, 2019 at 6:16pm — No Comments
石隆門的公司以為改變局面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他們不相信英國當局會給拉惹假以援手。公司對拉惹的政府也深感不滿。由於鴉片的入口繼續下降,政府的一名稽查員奉命到石隆門巡察。他發覺該地的華人人口大量增加,乃通知收稅官。後來,政府即根據所獲得的證據,認定該公司走私鴉片,宣布罰款一百五十英鎊,而且恫言如果公司繼續私運鴉片,政府將采取更嚴厲的措施對付。1857 年1月,該公司繳了罰款,但卻毫不隱瞞內心的憤怒。不到一個月,公司便造反了。造反行動旋被敉平。結果是,布魯克政府對華人社區猜疑更深。上述事件似乎證明馬來人和達雅克人,有理由對華人懷著厭惡的心理。但另一方面,當局仍然了解到華人可成為砂勞越社會有用的成員。事實盡管如此,華人仍須經過不少歲月,才覺得本身在砂勞越受歡迎。
為了對華人移居砂勞越的歷史有所了解起見,筆者想在此略述詔安人、潮洲人和福建人群體當年來到砂勞越的情形。…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6, 2019 at 6:16pm — No Comments
大批華人在慘無人道的荷蘭軍隊追擊下紛紛逃亡,最後逃到砂勞越。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些華人難民,於1850年前後抵石隆們的背景。他們帶來了蘭芳和其他公司的經驗。他們不習慣於作個卑躬屈膝的人,只有殖民地人民才非如此不可。因此,一開始他們的觀點便和白人拉惹的立場發生衝突。稅款的征收,對華人來說,並非難以容忍的事。但是當有關方面告訴他們必須向拉惹購買某個數量的鴉片時,他們便作出反應。問題是:“他們的反應是否猶如中國對其人民蒙受英國經濟迫害時的反應一般?”顯然易見,白人拉惹在砂勞越售賣鴉片,並未在道德上感到內疚。其實,當拉惹不把華人當人看待時,他是很容易對這種加諸華人身上的惡行和萬惡的毒品,尋找堂皇的理由的。當筆者閱讀有關記錄時,尤其感到詫異的是,華人的反應怎麽不會更加激烈。…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7, 2019 at 11:21pm — No Comments
他對土著的性格並不存任何幻想。他認為馬來人很奸詐,印度人很懶惰,華人也沒有吸引人的地方。【39】在他看來,華人的長相很醜陋,外表就像僵屍一樣。但是在他的撰述中,他對華人的勤勞苦幹精神和對教育的渴求和尊崇,卻深表敬佩。朗西曼聲稱詹姆士‧布魯克隨時準備矯正他的偏見。【40】布 魯克同美國傳教士艾比爾(Abeel) 一次深談後,認定在基督教戒律引導下的教會組織,對砂勞越不可能造成任何損害。如果他否定教會可能帶來的良好效果,簡直等於一個異教徒。究竟這種態度上的改變,是否表示他願意改變其偏見,倒是一件很值得爭論的事。由於他的偏見很深,筆者委實懷疑他會輕易改變態度。…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7, 2019 at 11:19pm — No Comments
C.公司統治的結束
蘭芳大總制從1775年起延續到1884年,一共有十位總長。前五位總長是比較能幹的統治者,因此最初的四十五年是蘭芳公司的黃金時代。打從1821年起,荷蘭人便陸續佔據了婆羅洲東南部地區,作為荷屬東印度的部分殖民地,並嘗試將其殖民地疆界向西推移,結果他們一步一步地伸入蘭芳政府的領土。第五位總長劉臺二受到巴達維亞(今雅加達)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利誘,簽署了一項互不侵犯條約。雖然這條約確保雙方暫時相安無事,實質上卻使蘭芳大總制處於荷蘭的宗主權底下。打從這個時候起,土著不時作亂,蘭芳政府卻因本身力量太過薄弱,無法對付他們。在危急時刻,首府的總廳一片漆黑,空無人影。終於到了1884…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7, 2019 at 11:08pm — No Comments
在我們把注意力轉向砂勞越及其發展之前,有一兩點關於西婆羅洲的局勢,有必要談一談。首先,公司的消滅,並未能治療婆羅洲的政治利經濟弊病。哥羅特說,對付公司的戰爭結束後,有關區域化為貧瘠的農耕地帶,所有礦場幾乎被廢棄。巴素和哥羅特抱著同樣的看法。認為公司的消滅以及公司消滅後華族人口的減少,對婆羅洲的發展打擊不小,致使婆羅洲從此一籌莫展,也許永遠無法恢復舊觀。【34】哥羅特不禁問道:何以荷蘭政府讓爪哇人保有本身的社區制度,唯獨華人不許保有?他又問道:為什麽荷蘭政府抱著這種“恐華心理”,究竟荷蘭政府有什麽理由害怕華人?
巴素批評道:公司組織消失之後,華人酷似失去神經節、腦子或“蟻後”的一窩白螞蟻。然而,華人具有莫大的復原力量,不久他們便對這種挑戰作回應了。…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7, 2019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經過一個時期的策劃後,羅芳伯所率領的一批人馬決定遷移到一個新地點,也就是遷移到三發區東萬律大埔客生息的山心金湖。首先,羅氏的部眾攻擊這個社區。大埔客墾殖民的領袖張亞才率領部屬,逃往他處。羅芳伯遂成為山心金湖區的新領袖。透過賢明的施政和待人以善,他把未逃走的大埔客墾殖民爭取過來。於是,這個新村落開
始築起護墻,興建店鋪,房舍和公司辦事處。這個大埔客和嘉應州客聯合組成的新社區,繼而開辟山林,挖掘水井,發展礦業。由於這些新墾殖民遠離一切外來控制,他們自然而然地便建立起本身的政治機構。他們在羅芳伯的英明領導下,把政治機構建立在原本存在的群體組織上。不到四年, 羅芳伯因協助三發蘇丹敉平叛亂而名聲大噪,加上他深得民心,終於成為西婆羅洲的公認領袖。…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6, 2019 at 12:55pm — No Comments
十七世紀的接觸
十七世紀隨著海上貿易的擴展,華人與婆羅洲的接觸出現了新線索。這個世紀似乎掀起了華人移居南洋的一系列浪潮。對於馬來群島內部和周圍地區的幾乎每一個國家的歷史、政治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一定的影響。
婆羅洲是接受大量增加的華人移民的地區之一。華人來到文萊、馬辰(Banjermasin) 及坤甸(Pontianak) 等地區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的活動並不限於開礦。起初,他們每一隔一段長時期才南來一次,人數也很少。他們抵步後,便開始其一慣的有條不紊的干活程序,披荊斬棘,開辟大片土地,種植胡椒和蔬菜。他們接著從河口附近的新墾殖地,逐漸深入內陸,開山伐木,讓木桐隨著河流漂浮到他們所建成的簡單碼頭。…
Continue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February 2, 2019 at 9:07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