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接觸的考古證據


近幾年來出土的許多文物,有助於肯定中國早年與東南亞的來往關系。在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曾經發現中國漢朝的陪葬陶器。其中在蘇門答臘出土的一件,刻有相當於“公元前45年”的年號【8】。可惜,這些早期陶器的發現,並不能證明中國人親身與當地人接觸,因為這些陶器可能由外國旅客或商賈帶到這些地區的。

海涅─格爾德恩(R. Heine─Geldern) 認為婆羅洲達雅克部族和弗洛勒斯島(Flores) 的恩加達人(Ngada) 的裝飾圖案,同中國周朝末年的圖案有極明顯的關係。 難怪人們會推測中國人早在公元前三世初,或更早時期,便開始同婆羅洲接觸了。【9】

                                                                                  (Chinese street early 20th century)


十一和十二世紀的接觸


霍爾指出,在公元1077年時室利佛逝(Srivijaya) 曾經派遣使節到中國訪問【10】。中國人方面也記載了室利佛逝幾名使臣來朝的史實,以及室利佛逝在商業上的重要性。有一名室利佛逝使臣在中國居留甚久,終於在1157年成為中國的一名官員。值得注意的是,在十一世紀之前,中國依賴外國商舶同南洋各國通商。凡是跟中國通商的個別國家,必須根據朝廷所訂立的“納貢”制度行事。並非所有商人(不論僑居海外的中國商人或外國商人) 可以同中國自由進行貿易,只有中國藩屬的統治者所派出的貢使才有資格。【11】


十三和十五世紀的接觸


到了十四世紀,歷史顯得較為明朗。明朝(1368年─1644年) 歷代皇帝再度與南洋各國加強聯系。1405年,三寶太監鄭和首次奉命下西洋。他前後七度南下【12】,其中兩度據說經過渤泥,但我們不曉得他是否在渤泥停留過。在中國的載籍中,我們發現在十五世紀期間,馬來群島的統治者多次到中國向明朝皇帝作禮儀上的拜會。《明史》告訴我們,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Maradja Karna) 於1408年謁見中國皇帝。這次的謁見,對他來說是很愉快和友好的經驗。不幸他 動身返國之前得了重病,結果客死異鄉。中國皇帝旋將其兒子遐旺及王後送回渤泥。有證據說明,遐旺曾數度重訪中國,並繼續遣使朝貢。【13】


費信於1436年寫道:


“凡是唐人至其國(渤泥),甚有愛敬。有醉者則扶歸家寢宿,以禮待之若故舊。”【14】

從中國官方的編年史看來,這期間中國和南洋之間似乎有不少非官方的貿易代表團來往,同時雙方還進行其他各種接觸。

最近,婆羅洲第一個十四世紀的露天遺址完成發掘工作【15】。 1966年7月12日,在砂勞越河三角洲(山都望區 Santubong) 的鐵礦區所展開的大規模發掘結果。在望基山(Bongkisan) 地方發現一堆木炭。過去,根據陶器年代測定法,可以推斷婆羅洲與中國的交往,始於唐代後期。我們有證據說明明朝初年的幾位皇帝,故意破壞東南亞的貿易模式,旨在撲滅私人貿易。並強行實施納貢制度。根據上述陶器年代測定法,相信望基山在整個十三世紀裏都很繁榮興盛。 由於中國當局無力對付山都望之類的貿易中心,可能使雙方交易的綜合網絡遭受破壞。

這種交易網絡正是維持砂勞越鐵礦業的動力和活力。

《諸藩忐》和十五世紀的《東西洋考》對十二世紀和十三世紀的貿易方法,有相當詳細的描述。樂安(J. R. Logan) 於1848年寫道:


“有證據顯示,在九世紀時就有這種貿易在爪哇進行。如果當時已有這種貿易存在,他們(中國人) 可能在極遠占的年代,甚至在婆羅洲馬來王國成立之前,便訪問過婆羅洲。”【16】


田汝康認為中國人與婆羅洲長期通商,和偶而同婆羅洲進行政治接觸的證據,說明婆羅洲在早年時期可能就有一些華人拓殖地。【17】不過,我們手頭卻沒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有這種拓殖地的存在。有些學者認為在十五世紀時, 北婆羅洲便有一個華人拓殖地建立起來。【18】確實與否,尚待查考。


十六世紀的接觸


關於華人和婆羅洲的接觸還有其他的說法。十五世紀時的文萊國下旃達缽,據說是隨鄭和下西洋的一個福建人。相傳文萊的第二位蘇丹(1435年─1450年) 娶了王三品(一譯黃森屏) 的女兒或妹妹為妻。《文萊歷代國王系譜》對此事有所記載。【19】

皮加費達(Pigafetta) 記述麥哲倫(Magellen)1521年在文萊停留的情形時,全未提及文萊有何華人社區存在。不過,他倒提到中國的絲綢,度量衡以及刻上漢字的錢幣。【20】

其他有關十六世紀華人在婆羅洲的商業和拓殖地的記述,都很含糊。對於婆羅洲的真正社會史,只能作某種推測而已。譬如,亨特說葡萄牙人於1520年在婆羅洲海岸發現一個“巨大的”華人拓殖地。【20】如果真的有此“巨大”拓殖地存在,皮加費達應該會作詳細的記載;事實是他隻字未提,不免叫人感到詫異。然而,我們不能否定亨特記述的確實性。他所指的,可能是婆羅洲的另一個地區。

另一項有趣的記載,是來自聖約翰(St. John)。他說,歐洲人與婆羅洲來往的初期階段(十六世紀初葉),有些華人已經定居在文萊,並從事他們“特別擅長”的行業。【22】


附注

8。Purcell, V.,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p. 11。

9。同上書,頁11。

10。注2同引書,頁60。

11。注2同引書,頁60。

12。注8同引書,頁22。

13。Runciman, S.,The White Rajah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0, p. 14. Sarawak Gazette, Kuching: Sarawak Government Printer。

14。費信,《星槎勝覽》,渤泥國條。

15。Sarawak Gazette,No. 1334, vol. XCV, April, 1969, pp. 88-89。

16。Logan, J.,JoumaI of the l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Sea,vol. 2, no. ix, 1848, p. 603。

17。注6同引書,頁2。

18。Heine-Gelden, R.,Prehistoric Research in the Netherland indies,New York, 1945, p.17。

19。JRASMB

20。Pigaffetta,The First Voyage Round the World。

21。注2同引書。

22。St. John, H.,The Indian Archipelago, its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e, vol. 1, London, 1853。


張清江譯 (南洋大學史地系歷史組第一屆) (珍藏自 南洋大學第十屆全球校友聯歡會紀念特刊

Views: 15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