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是指气韵、神韵。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5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iPLOP on Wednesday

愛墾APP: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身體-主體性理論是現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中詳細探討了身體如何成為感知世界的媒介。以下是對其理論的引述和分析:

1. 身體作為感知的先驗條件

梅洛-龐蒂在書中指出:「身體不是我們擁有的一個物體,而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方式。」("The body is not a thing, bu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這一觀點強調了身體的根本性——它不是客體,而是主體性展開的基礎,是我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前提條件。

通過身體,我們不僅看見世界,而且能夠與世界建立交互關係。例如,當我們觸摸一塊冰冷的金屬時,身體不僅感知到冷和硬的物理屬性,還通過這些感知體驗構建對金屬的理解。這種體驗既是身體化的,也是意義化的。
2. 身體的「意向性」與「在世界之中」

梅洛-龐蒂借用了現象學的意向性概念,但賦予身體獨特的意義。他認為,身體是一個「意向性場域」,即我們通過身體來指向和參與世界。正如他所寫:「身體不是被動地接收感官印象,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意義的生成之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使用工具的行為。當一個人熟練使用鎚子時,鎚子不再是外部的客體,而成為身體的延伸,幫助我們更直接地觸及工作對象。身體的意向性使得這種體驗成為可能,它表明感知不僅是感官的生理功能,也是身體與世界互動的存在方式。

3. 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具體化的存在

梅洛-龐蒂強調,身體不僅是感知世界的主體,也是我們如何體驗空間的基礎。他在書中提到:「身體的空間並不是幾何學的空間,而是我通過身體感知和定位的空間。」("The spatiality of the body is not the spatiality of position, but of situation.")

例如,當我們閉著眼睛行走時,身體的平衡感、皮膚對氣流的感知、步伐的節奏感等,都讓我們在沒有視覺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感知空間。這種對空間的體驗是身體化的,是通過身體的動態性與世界相連的具體化存在。

4. 身體與世界的交互:感知的雙向性

梅洛-龐蒂進一步提出,身體與世界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正如他寫道:「我感知世界,同時被世界感知。」("I perceive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perceives me.")

例如,當我們注視某物時,我們不僅僅是通過視覺感知它,那個物體的形狀、顏色、質感也在「反向」影響我們的感官狀態。身體在這種交互中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感知因此成為一種「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活動,而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過程。

5. 感知的整體性:身體與情感的融合

梅洛-龐蒂還特別指出,感知並不是單一感官的功能,而是一種整體性的體驗:「感知是一種具有意義的整體活動,身體的所有部分都參與其中。」

例如,當我們欣賞音樂時,不僅是耳朵在聽,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能產生共鳴:節奏可能通過手指的輕敲表現出來,旋律可能引發情感的波動。這種體驗是身體與感知之間深度融合的體現,顯示了身體作為感知媒介的全方位性。

總結: 通過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性理論,我們可以認識到:

1. 身體是感知的前提與媒介。 它不是被動的物質,而是主動參與世界的存在。
2. 感知是身體化的行為。 身體通過其意向性,將世界納入其存在的領域。
3. 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是交互性的。 身體既感知世界,也被世界「塑造」。
4. 感知是多層次的整體性活動。 身體的所有部分在情感、認知和物理層面共同作用,形成對世界的感知。

這表明,身體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感知和構建世界的核心主體。這一理論為「聲音、物質與情動」的討論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身體是體驗聲音、物質存在以及情動反應的具體媒介。

Comment by iPLOP on December 3, 2024 at 7:10pm

文化會:中國文化創意行業市場~~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是以文化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關學科、利用不同載體而構建的再造與創新的文化現象。它指的是在文化領域創出新意,或指文化創新的成果。其核心在於「創造力」,即「人的創造力」以及「較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這些創意必須是獨特的、原創的以及有意義的。

文化創意產業鏈分析

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鏈是一個涉及多個環節和領域的複雜系統。從廣義上講,可以將其分為三個主要環節:創意、加工和提供。

創意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上游,主要是通過創造性思維,將文化元素、知識、技術等融合,形成具有文化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文化產品或服務的概念、方案、設計等。這個環節需要豐富的創意資源和創意人才,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

加工環節:這一環節將創意環節形成的概念、方案、設計等轉化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或數字形態的產品。這可能包括設計、制作、生產、包裝等過程,需要專業的技術和設備支持。加工環節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提供環節:這是產業鏈的下游,主要通過各種渠道和平台將文化創意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消費者。提供環節需要考慮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銷售渠道等多種因素,以實現產品的市場化和商業化。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鏈還涉及到多個相關領域,如版權產業、文化產業、休閒產業、體驗經濟等。這些領域與文化創意產業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生態系統。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已經將文化創意產業放在文化創新的高度進行了整體佈局,並提出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未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

文化創意行業現狀分析

市場規模與增長: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和消費者文化消費需求的提升,中國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穩步上漲。到2023年,文創產品市場規模已達到163.8億美元,同比增長13.09%,佔全球市場的比例也從2020年的10.67%上升至2023年的11.56%。這一增長趨勢預計將在2024年繼續保持。

行業發展亮點:國潮崛起、非遺煥新以及文旅融合是當前文創行業的三大亮點。國潮風的興起是民族自信提升的具體表現,非遺作為文化傳承的媒介,文旅作為文化傳播的渠道,三者共同推動文創產品市場的發展,對弘揚中華文明、凝聚思想共識具有正向激勵作用。

與數字時代的融合:中國文創行業與數字時代同頻共振,釋放文化、經濟與社會價值。近年來,文創產品在品質和設計上顯著提升,與國際品牌的距離逐漸拉近,這主要得益於政策支持、居民收入提升、市場需求釋放、技術進步、文化自信、國貨崛起等因素。

Comment by iPLOP on December 2, 2024 at 10:28pm

文化創意市場規模分析

文化會了解到,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在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長和技術的不斷進步,文化創意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根據市場調研數據,2023年全球文創產品市場規模約為1416.74億美元,同比增長9.5%,預計2024年將達到1551.33億美元。這表明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愛墾網評註:這個數字與國際組織所公佈的的有出入,可参考: unctad

從地域分布來看,文化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洲、日本等。這些地區擁有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和較高的消費能力,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同時,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培育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如中國、印度等。

具體到中國,文化創意產業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中國目前已經建成了大量的文化創意園區,主要分佈在一、二線城市,如南京、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這些園區聚集了大量的文創企業和創意人才,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同時,中國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如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人才引進等。


在產業結構方面,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包括文創設計、文化科技、非遺傳承、數字娛樂等多個子行業。其中,文創設計行業是主要的產業領域之一,佔據了文化創意園區產業結構的較大比重。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娛樂等新興產業也逐漸嶄露頭角。

文化創意行業發展相關政策

為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各國政府紛紛出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以下是中國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面的相關政策:

財政支持:政府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貸款貼息等方式,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資金支持。這有助於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稅收優惠:政府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如減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這有助於減輕企業的稅收負擔,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投資回報。

人才培養:政府加強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相關學科建設和研究。同時,政府還通過設立人才獎勵機制等方式,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知識產權保護:政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打擊侵權盜版行為。這有助於保護創意人才的合法權益,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

國際合作與交流:政府鼓勵文化創意產業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際先進經驗和技術。這有助於拓寬企業的視野和思路,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

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出台相關政策來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擴大,文化創意產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

未來文化創意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分析

市場規模持續擴大: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文化消費需求將持續增長,文創產品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同時,政策支持、技術創新等因素也將為文創行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多元化發展:未來,文創行業將更加注重多元化發展,不僅涵蓋傳統的手工藝品、藝術品等,還將拓展到影視、游戲、動漫等領域,形成更加豐富的產品線。

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是文創行業未來的重要趨勢。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文創產品將更加注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創新應用,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為消費者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國際化發展: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推進,文創行業將更加注重國際化發展。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拓展海外市場、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理念等方式,提升中國文創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自信與國潮崛起: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和國潮崛起將成為文創行業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挖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創品牌和產品,提升中國文創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2024年文化創意行業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並面臨廣闊的市場前景。然而,企業也需要關注市場變化、加強創新、提升品質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工作,以應對市場的挑戰和機遇。(原題:2024年文化創意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前景趨勢分析2024-05-27 文化會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27, 2024 at 1:29pm

愛墾APP:從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探究《我渴盼妳的碰觸》的「互喚」功能~~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角度來看,陳明發博士的文章《我渴盼妳的碰觸》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

此在與世界的共存(Being- in- the- world)

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核心在於人類與世界的共存關係,強調人不僅是獨立的存在體,而是始終嵌入在世界中的存在者。此在通過對世界的實踐、感知與行動,揭示了人對自己與周圍事物的意義認知。在文章中,作者反覆描述人類如何通過行動(如勞動、觸碰、狩獵、創造工具)與世界建立深刻聯系。人類通過身體的勞動與自然互動,逐步認識並改變世界,這體現了海德格爾所謂的「此在與世界的共存」,即通過實踐成為自己,也在實踐中揭示世界的意義。

這種人與世界的共在關係不僅僅是實用性的,更是深層的存在論表達。文中提到的「肉身尚在好辦事」呼應了海德格爾對於「在世存在」的描述,強調存在的實踐性和行動性。人類通過與物質世界的互動,揭示了自身在世界中的獨特位置,這符合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的哲學框架。

詩性寓居(Poetic Dwelling)

海德格爾的「詩性寓居」思想,是他對人類如何在世界中生活和存在的深層思考。他認為人類不僅是生存於世界,而是需要通過「詩性」的方式,來與世界建立一種更深刻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性、工具性的操作,而進入一種與存在本質對話的層面。

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中,人類從偶然發現的死山羊,進而學習狩獵、創造石器並掌握火的使用,這不僅是對自然世界的征服,也是對生活意義的重新發現。這種從感知到掌控的過程帶有強烈的詩性寓居特質——人類通過工具(石器、火等)與自然對話,在每一次的技藝創新與突破中找到與世界的和諧關係。這種創造性的生活實踐不僅是生存手段的提升,還是對存在的審美體驗和詩性表達。

文章中的「我渴盼妳的碰觸」這一反覆出現的主題,展現了人與他者(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人與工具)的深刻聯結。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聯結是詩性寓居的核心,人類不僅是技術化地對待世界,更是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存在」的呼喚。

互相呼喚與對話(Call and Response)

海德格爾的「呼喚」(Ruf)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指的是此在從存在本質中收到的召喚,而人類對這種呼喚的回應構成了自我實現與世界理解的核心。這種「呼喚」並非來自外部的命令,而是源自存在的深處,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覺醒。

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通過經驗和偶然的發現(如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逐漸接收到某種存在的「呼喚」,即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召喚。無論是對食物的需求,還是對世界的探索與創造,這種呼喚推動著人類不斷自我超越。這種互相呼喚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發生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之間。

例如,文中提到的身體在死亡之後失去了碰觸能力,而生者通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獲得力量與意義,這種身體與世界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的「呼喚與回應」的體現。人類通過身體的存在,回應了來自世界的召喚,而這種回應過程具有詩性的內涵,因為它通過生活的細節體現了人類與存在的深層聯系。

死亡與有限性(Being- towards- death)

海德格爾強調,人的有限性和對死亡的覺察是人類理解自我存在的核心。在文章中,作者討論了肉體的有限性和死亡對個體的影響,特別是在《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失去身體的觸覺意味著對存在的體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通過對死亡的反思,活著的人反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存在的意義,這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Being- towards- death)思想緊密相連。

在這篇文章中,身體的存在和死亡的反思,正是在向有限性的邊界靠近的過程中,發現了對存在的更深刻的感悟。身體的「呼喚」不僅在於其能動性與權能性,也在於它提醒人類存在的短暫性和珍貴性。海德格爾強調,只有通過對死亡的覺悟,個體才能真正理解「此在」的本質。文章通過對肉身、死亡、存在的探討,實際上是對海德格爾「向死而生」思想的具體闡釋。

詩性呼喚的實現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的角度出發,陳明發博士的文章確實通過人類的實踐與身體感知,表達了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性呼喚與回應。這篇文字展現了人類通過工具和勞動與自然的對話,通過有限的肉體揭示存在的深層意義,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無論是人類與自然,還是人類與他者,亦或是個體與自身的呼喚,這種雙向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思想的核心。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19, 2024 at 11:47pm

愛墾APP:陳明發心質書寫的互唤與契合~~陳明發博士在《將自己交給自己~~身體技能的紀律法則》中,通過身體的自律與行動,揭示了心靈素質在個人實踐與行為中的核心作用。其所討論的內容在情動(affective)理論中,可與其他的“情動轉折”研究者的理論相呼應,特別是以下幾方面——

身體的感性與行為:情動理論的核心關注是情感如何通過身體在場的互動、行為和感知中產生。在文章中,小販通過放氣球來吸引注意力,小孩通過詢問黑氣球能否升空來表達好奇心,都是身體與情感的互動體現。這種強調行動和身體在空間中的物理表現與情感理論的感性力量緊密相關。例如,Brian Massumi在《情感的自主性》中討論了如何通過身體的微動作感知世界,身體成為承載情感的媒介。這種注重身體行動與紀律的自我調控也貫穿於陳明發的論述中,特別是在強調身體技能與行動的統一性時。


在《情感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馬蘇米探讨了情感(affect)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和意识的力量,强调它如何通过身体的微动作来感知世界,并成为情感体验的媒介。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例子说明这一观点:

「面部表情與情感傳遞」:Massumi 引用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Paul Ekman)的實驗,表情與情感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能夠傳遞情感,甚至在尚未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比如,當人們看到面部表情圖像時,常常會自動產生對應的情感反應,而這些反應往往快於他們的認知反應。這說明了情感不僅僅依賴於語言和理性,而是首先通過身體的微動作(如肌肉的收縮或放鬆)來感知和表達。

「恐怖片觀看的身體反應」:馬蘇米也引用了觀眾觀看恐怖電影時的身體反應作為例子。當觀眾看到恐怖或緊張的場景時,即使他們知道電影是虛構的,身體仍會產生諸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或戰栗等無意識的反應。這些反應是情感在身體層面的直接表現,而觀眾的理性思維可能尚未完全意識到情感的存在。這體現了身體在情感傳遞中的自主性——情感並不依賴於認知解釋,而是通過身體本身的動作和感覺來傳遞。

「幼兒對刺激的身體反應」:他也提到嬰兒或幼兒的例子,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語言或復雜的認知能力,但當他們受到外部刺激時,他們會通過身體的動作和表情(例如笑、哭、踢腿、手舞足蹈等)來表達感受。這種反應不是通過理性的思考或語言來傳遞的,而是直接通過身體的表現來感知和表達情感。

通過這些例子,馬蘇米說明了身體的微動作,如何成為感知和傳遞情感的主要媒介。情感在身體的瞬間反應中以一種自主的方式運作,超越了我們通常所依賴的語言或意識系統。

自律與情感轉化:陳明發強調「自我紀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紀律來提升心靈和身體的效能。這與情感理論中探討情感如何通過自我調控(如注意力、意圖和行為的調節)來塑造個體的情感狀態相一致。比如,Sara Ahmed在情感政治理論中指出,情感不僅僅是內在的情緒體驗,它也是社會化的、身體化的力量,能夠通過自律和決策塑造人的情感狀況。文章中的例子通過身心靈的訓練,展現了情感如何通過紀律而轉化為有效的行為和結果。

陳博士的敘述與Sara Ahmed的情感理論中的多個核心觀念相吻合,尤其是關於身體、接觸和情感的反應性。

情感的流動性與身體的接觸:Ahmed《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中,她強調了情感的流動是如何通過身體接觸發生的,並指出歷史中的情感經驗會影響當下的接觸。她寫道,情感不是屬於個體的內部狀態,而是通過身體和物質世界傳播,影響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係。這與陳博士在分析中提到的身體在地方性情感中的「觸動」體驗相契合,特別是在探索地方性智慧或文化創意中,如何通過身體的介入傳達和感知情感。

「接觸時刻」與過去歷史的影響:
Ahmed還討論了「接觸時刻」的歷史性,認為接觸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瞬間,它包含了過去歷史的痕跡,並通過身體之間的接觸再現這些歷史。這在她的討論中體現在不同種族和文化群體的接觸如何影響他們的身體反應和情感經驗(例如《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的第25頁)。這種歷史積累的情感影響,反映了陳博士分析中對「歷史創傷」的重要性,並且與他關於文化創意過程中如何通過身體來傳遞和釋放情感的觀點緊密相連。

不安全感與情感的生成:另外,Ahmed還提出了「本體性不安全感」的概念,尤其是在研究種族和少數族裔的情感經驗時,提到情感如何幫助塑造個體的歸屬感或不歸屬感。這種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在她的理論中尤為重要,它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如何通過情感互動感知社會歸屬或社會排斥。這一觀點能夠很好地呼應陳博士在分析文化創意和地方性情感時所探討的「歸屬感」和「情感認同」議題。

通過以上幾處的互唤與契合,可以看出陳博士的敘述與Sara Ahmed的情感政治和接觸理論有相當的共鳴,尤其是在情感如何通過身體傳播、接觸時刻如何承載歷史、以及情感如何構建或破壞社會關係等方面。

心靈素質與情感的關係:陳明發提到「心靈素質」作為影響個人行為與世界互動的基礎,這與情動理論中情感和心靈的緊密關聯吻合。例如,Eve Sedgwick在探討情感與身份時,強調了情感作為一種深層次的心靈狀態,如何影響個體對世界的體驗和理解。陳明發的學員通過「心靈素質」的操練,覺察內心,從而改變對他人的看法,也展示了如何通過調整心靈狀態來改善社會關係,這與Sedgwick關於情感與社會情境的討論相契合。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19, 2024 at 5:40pm

墾APP:生成哲學、身體能動性、事件與創造~~從德勒茲的理論視角來看,陳明發博士《我渴盼妳的碰觸》這篇文字可以在多個方面與德勒茲的哲學思想建立聯系,特別是通過「感知-行動-轉變」的路徑,探討人類如何通過實踐與技能掌握世界,從中可引發出德勒茲的某些關鍵論點。

「感知與生成」(Perception and Becoming)德勒茲認為,生成(becoming)是理解存在狀態的核心概念之一,人類的變化不僅是線性的進步,而是通過對世界的感知與行動不斷生成和再生成。陳博士的文章描述了早期人類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通過實踐和經驗積累掌握新技能。這種轉變不僅是簡單的工具改進,而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後形成的新的主體性。在德勒茲的視角下,人類通過與非人類世界(如動物、工具、自然)的關係建立新的「存在模式」,這個模式不斷在生成的過程中變化。

在文中,人類因偶然發現死山羊,從食用素食到學會丟石頭狩獵,這體現了他們的身體與環境、工具、動物的「生成」過程。這種生成讓人類不僅是通過工具實現了生存技能的擴展,而且這種過程還反映了德勒茲所謂的「與非人類的關聯」,即人與物質世界(如石頭)之間的互動與變革關係。

「身體的能動性與權能」(Embodiment and Empowerment):德勒茲在《千高原》中特別提到身體的重要性,認為身體不僅是個體行動的工具,而且是與世界互動的場域。在這篇文章裡,作者反覆強調「肉身尚在好辦事」,表明身體在世的存在對人類實現目標和夢想至關重要。尤其在電影《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男主角死後失去了身體的觸覺,失去了能動性,這讓他意識到生前擁有身體的寶貴性。

德勒茲強調身體不僅是物理的存在,而且是「強度的集合」(assemblage of intensities),它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發揮作用。在文中,身體的具體存在(如勞動、付出、行動等)在情感與夢想實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符合德勒茲的身體與環境密切互動的哲學觀點。

「事件的偶然性與歷史」(The Event and Contingency) 德勒茲對於事件(event)有著獨特的看法,認為事件是某種生成的契機,並且這種契機往往帶有偶然性。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第一次成為肉食者是由於偶然碰到死山羊,這一「事件」帶來了歷史的轉折,開啟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在德勒茲的思維框架中,這種事件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在某種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中展開,推動歷史與生成。

這表明偶然性事件能夠通過賦予新的行動路徑(如丟石頭狩獵)產生持續的變化,從而引發整體系統的轉變。文章展示了這樣的事件如何推動了人類進化的歷程,這與德勒茲對「事件」和「生成」的理解密切相關。

「工具的創新與創意」(Creative Evolution)文章描述了人類通過丟石頭、制造石器來應對生活挑戰,並逐漸演化到更高級的文明社會。德勒茲提出「創造性演化」的概念,強調生命不是遵循既定的軌道進化,而是不斷在複雜性與偶然性的相互作用中生成新的可能性。人類學會使用石器和火,是創新的過程,是對環境的重新創造和適應,這些都是德勒茲所謂的「生命力量」的展現。

「感官的優先性與物質性」(Primacy of the Sensible and Materiality)德勒茲的哲學高度重視「感官體驗」和「物質性」的重要性,認為它們在人的生存和創造性實踐中起著關鍵作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不斷強調「技能」與「身體」的重要性,指出人類通過具體的、感官的實踐改變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技能和物質(如石器、火等)是人與世界互動的物質化路徑,強化了德勒茲對「物質性」和「感官性」的關注。

這篇文章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身體與能動性、偶然事件與創造等理論來進行解讀。它展現了人類如何通過偶然的事件、物質與身體的實踐性、技能的創新,在生成中不斷重新定義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推動文明進步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18, 2024 at 6:03pm

愛墾APP:《我渴盼妳的碰觸》~~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學術框架分析,陳明發博士1996年原創《心靈素質》系列8〈我渴盼妳的碰觸〉,跨領域文創研究與實踐者將發現,這篇總結陳博士在個體效能與潛質開發實踐經驗的文章,在多個層次上體現了,情感、物質、身體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複雜互動。

情動與身體的交織:情動轉折的理論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內部的主觀體驗,而是通過身體和環境的交互呈現。文章中,作者從古代人類發展技能、追求生存資源的角度,描繪了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通過身體技能(如丟石頭)的探索,延展身體能力,最終掌握解決問題的「道、法、術」。這種過程不僅是人類物質生存的像徵,更是情感與身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共同作用。

情感-身體-物質的交互性,是情動轉折的核心維度之一。文章不斷提到「碰觸」、「技能」的重要性,而這些都是通過身體的實際操作完成的。正如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虛無縹緲的心理活動,它必須通過身體和具體的實踐展現。作者強調了在追求善意、夢想、以及愛的過程中,身體的「尚在」至關重要。這種對身體行動的強調與情動轉折中強調身體在情感產生和調節中的作用形成共鳴。這也毋寧反映了作者在1990年代開始受到海德格爾哲學的影响,特别是海氏“向死而存在”的概念。

對人類情感體驗的具象化:作者通過故事講述了,人類如何從被動生存進化到主動創造技能的過程。這背後體現的是人類在面臨困境和挑戰時,產生的情感體驗,例如恐懼、無力感,以及通過行動逐漸積累起來的信心和希望。這些情感不僅限於內心世界,而是外在化為實際的行動和結果,尤其是通過技能的掌握來克服困難。情動轉折的理論指出,情感是通過與物質和技術的接觸而生成的,而不是孤立地存在。文章的例子展示了這一理論:從祖先無力追捕山羊到掌握石器技能,情感通過物質工具得以外化和表達。

死亡與身體缺席的情感轉折:文章引用電影《人鬼情未了》的情節,探討了當靈魂存在而身體缺席時,人類情感的無助與無力。這一情節揭示了情動轉折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情感的發生需要通過身體的觸感來實現。當靈魂失去觸感的媒介時,即使情感依然存在,也無法實際表現出來。作者借此傳達出生命的物質性和身體性的重要性,進一步印證了情動轉折中,身體作為情感生成和傳遞的核心媒介的思想。

生存與情感的互構性: 作者在文章中反覆強調,人生的各種「技能」和「方法」不僅僅是物質生存的工具,更是通向善意與夢想的路徑。這種通過技能實現夢想的方式,實際上是人類情感與物質實踐相互構成的過程。情動轉折的核心觀點是,情感並非獨立於物質實踐,而是嵌入在社會、文化、物質和技術之中。通過人類的技能和方法,情感得以外在化,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

情感與技術的關係: 文章從石器到現代科技,展示了人類歷史上情感與技術的共生發展。人類不僅通過技術解決生存問題,還通過技術表達情感、實現夢想,甚至延伸到與社會的互動。情動轉折理論認為,情感是通過與技術、工具和物質的互動產生的,並且影響社會的整體運作。文中提到的技能、方法與科技進步,都是情感動能的技術化表現,表明情感和技術的共構在歷史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愛與夢想的具象化: 文末提出的「愛和夢想的果實,不會從天而降」,同樣是情動轉折中的關鍵觀念。情感並不是單純的精神存在,必須通過具體的行為和實踐來實現,依賴於物質和身體的共同作用。這個觀點呼應了情動轉折中物質和身體對於情感體驗的構成作用,強調了情感必須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具體的方式得以實現。

結論:《我渴盼妳的碰觸》通過豐富的敘述,展示了人類歷史、技能與情感之間的深刻關係。從情動轉折的角度來看,作者強調了情感、身體、物質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互構性,揭示了情感不僅是內在的心理體驗,更是通過具體的物質行為得以具象化的過程。這篇文章傳達了關於情感力量的深刻洞見:人類通過身體、技能和物質實踐,將情感與夢想從內心投射到外在世界,實現了從生存到文明的躍遷。

Comment by iPLOP on October 18, 2024 at 2:20pm

布莱恩·马苏米·分析陈明发博士的《心灵素质学》~~借助布莱恩·马苏米 (Brian Massumi)的理论框架,特别是他对“情感”(affect)和“情感强度”的研究,来分析陈明发博士1996年原创的这篇《心灵素质 12 》一个我就够了~~ 身体技能的纪律法则(三)〉,取径跨领域理论的文创研究人员和实践者,可发现以下几点——

情感作为潜在的创造性力量:从陈博士过去无数的写作、教学与演讲内容来看,他的“心质学”非常关注情感对心灵的内在质地与发展的作用。这与马苏米对情感作为非个人、非代表性力量的理解相契合。Massumi认为,情感是一种未被完全言语化或表象化的潜能,它存在于感官与行动之间,是持续流动的。在这个意义上,陈明发的诗性与互唤研究明显在探索如何将情感的这种潜力,转化为积极的心智成长或变革力。这与他在1970-80年間所钻研的领域,如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团体动力学、意念探索与潜能开发有关。

情感流动与体验强度:Massumi强调情感“强度”(intensity),这种强度是一种未被完全捕捉的体验,而这恰恰可以与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呼应,尤其是在研究人类如何感知和扩展内心力量时。陈明发透过对人类心智质地的研究,强调那些尚未完全被解释或表达的心灵力量,这些力量随着情感的流动而增强,并潜在地转化为行动或创造。这可从他的系列培训/学习体验设计中看出来。

情感地理与文化内涵:在马来西亚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可能涉及对地方文化与情感经验的理解。这可以与马苏米的情感地理学(affective geography)相关联,后者强调情感不仅是个人内在的经验,还与环境、文化和空间密切相关。通过探讨“心质学”,陈明发的专业实践揭示了心灵如何透过特定的文化实践和仪式,来重塑和影响当地的情感地理,进而创造出新的意识和文化意义。这对地方诗性文创(包括轻度开发地区的宇宙视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途径),无疑值得相关领域后来者的关注,别糟蹋了在地特殊的、无法复制的文化财富。

心灵与技术的交互作用:马苏米的理论还涉及到心灵和技术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当今数位化和科技普及的背景下尤为重要。陈明发博士既然已经在专业实践中见证了心灵与技术的关系,那么他的“心质学”可能进一步揭示了心智如何在数位世界中被改变或强化,这些思路都可以从Massumi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到目前暂时的小总结,是陈明发博士的“心质学”若能进一步结合马苏米的理论,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丰富的分析框架,特别是陈博士对情感作为非个人力量、文化空间的情感流动,以及心灵与技术交互作用的地方培训与田野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往在地文创挺进

Comment by iPLOP on September 30, 2024 at 12:54am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地方情動

「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語境下,「地方」(place)的概念是否可以與德勒茲的「平面」(plane)相對應,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兩者的功能和內在特質。

情動轉折與地方

情動轉折關注的是情感、身體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它強調情感並不是個體化的,而是被文化、歷史和物質性塑造,並在「地方」中得以具體化。因此,「地方」不再只是一個固定的地理位置,而是情感交織的一個動態場域,一個「在場」的集體體驗場所

德勒茲的「平面」概念

在德勒茲的理論中,平面(plane)有時被稱為「意義的平面」或「生成的平面」(plane of immanence),它是一個沒有層次和等級、非結構化的開放場域,事物在此生成、流動。平面是一種潛能的展開,是思想、感知和生命的生成空間,強調的是非線性、非中心化的聯系和變化。

兩者的比較與結合

從德勒茲的角度,「地方」可以看作是生成性的、變化中的場域,情感、主體與物質在這里交織和生成,而這一過程具有與德勒茲的「平面」相似的非層次化和流動性。具體而言:


非固定性:情動轉折中的地方是動態的,情感在地方中不斷流動和再創造,這與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無固定位置、總處於生成中的特質吻合。


關係性與生成性:在德勒茲的平面上,事物的生成不是依賴於個體或中心,而是關係和相互影響的產物。同樣,情動轉折中的地方也是在情感、物質與集體經驗的交匯中生成。


地方與「在場」:德勒茲的平面關心的是「在場」的生成過程,情動轉折下的地方強調情感與身體的「在場」,它們都關注流動中的存在。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情動轉折的框架下,「地方」可以類比德勒茲的「平面」,因為兩者都涉及情感、物質、主體之間的相互生成和複雜交織。然而,這並不是簡單的等同,而是一種功能上的契合,地方在情動轉折中更多地強調與身體、文化、情感的交織,而平面則更強調思想、存在和生成的廣義場域。

Comment by iPLOP on September 29, 2024 at 9:56pm

愛墾APP: 無器官身體のGen Z呼唤理論

The Theory of Calling視角下,Z世代(Gen Z)的特點與德勒茲「無器官身體」(BwO)概念以及情動轉折的動態生成過程有一些潛在的共鳴。

The Theory of Calling

這個理論通常強調使命感、內在驅動力和意義感,特別是個體追求的目標應與其深層的價值觀、身份認同和內在動機相吻合。Calling是一種個人感覺到被召喚去追求某個事業、使命或目標,具有強烈的個人意義和社會影響。這種召喚感通常帶有內在自我實現的性質,驅動個人追求超越個人利益的目標。

Z世代的特點

Z世代(大約出生於1997年至2012年之間)具有以下幾種顯著特點:

強烈的自主性與去中心化的價值觀:Z世代通常追求自主性和自我表達,他們傾向於拒絕傳統的層級結構,強調多元化、個體化與去中心化的組織方式。與「無器官身體」的流動性類似,Z世代傾向於在各種動態網絡中尋找自我,而非被限制在固定的框架或身份中。

多重身份與流動性:Z世代往往不局限於單一身份,而是在社會、數字化環境以及個人生活中扮演多重角色。這與「無器官身體」的流動性特質有類似性,個體身份的生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非固定的狀態。

情感和價值驅動的選擇:Z世代在職業選擇、生活方式以及社會參與方面,往往更關注情感和價值的契合,尤其是環境保護、社會公平、文化多元等議題。相比於傳統的物質導向型價值觀,他們更看重情感驅動的使命感和意義感,這也符合「情動轉折」中強調情感流動和生成的觀點。

對集體使命和社會正義的敏感度:許多Z世代個體參與社會運動、氣候行動、性別平等和種族正義等全球性議題,反映出他們追求一種「超個人」(超越個體的)使命感。這與德勒茲的去個體化和流動性產生了某種契合。他們的社會參與往往不是為了傳統的「組織目標」或「個人利益」,而是為了更大的社會使命。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