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Interesting shot took in normal daily scene, energizes our imagination for a more fulfilling life
Photo Credit: Seiji Mamiya, www.facebook.com/natusame.eos
Tags:
Albums: 愛墾藝廊 ~~ 家居情趣主題館
Comment
【獻給動物朋友的詩】屋頂上的夜鷹與高掛天空的星
文/小熊老師
在山谷圍抱的礫石溪床
你看不見我
在都市叢林的水泥屋頂
你也看不見我
並非過於害羞
只是太完美地融入背景
迷藏是我與生俱來的本領
我一直都在
並且拒絕眾人的無視
所以在星光披覆枕間的長夜
我總忍不住頻頻對空喊話
中氣十足地刷亮了自己存在
—小熊老師〈夜鷹之歌〉
說起「夜鷹」,真是集多種誤解於一身的動物。
首先,牠的名字容易被誤寫為「夜鶯」,夜鶯音域廣而聲線跌宕,常出現在西洋文學和歌曲中。而「夜鷹」其實更接近我們日常生活,一樣是夜鳴之鳥,但聲調單一,一聲聲拉長的「追——追——追——」響亮地迴盪在夜空。當市井之聲漸漸沉澱,夜鷹的叫聲顯得尖銳,固定的節奏像是警報器,擾了不少人的清夢。若說夜鶯是鳥界歌手,那麼夜鷹就是鳥界大聲公了。
其次,夜鷹的名字裡雖然有個「鷹」字,但不是猛禽,在地面時遠遠不及正牌老鷹威武;翼展大於身長的牠,飛行時倒是有那麼一點老鷹的氣勢。體長二十公分出頭,翼展則達六十公分,台灣夜鷹屬中小型夜行性留鳥,外貌十分「無害」:頭大腳短,暗褐的斑羽像樹皮,走路時左搖右晃又似地面飄動的枯葉,當牠窩身溪床礫石堆或頂樓水泥地,一身保護色助牠融入背景。如果白天有機會近瞧牠懶洋洋的模樣,那惺忪眼神,像是永遠都睡不飽。曾有路人拾獲夜鷹,誤以為是保育類的貓頭鷹而送到野生動物救傷單位,雖然兩者外型都有點呆萌,但貓頭鷹可是夜鷹的天敵呀。夜鷹幼鳥遇危險,蹲伏不動是自然反應,別輕易帶走牠,夜鷹寶寶難以在人類飼養下健康長大,若擔心其安危,可將幼鳥置於附近安全地面或頂樓,親鳥自會在薄暮之後將其尋回。
擁有保護色的夜鷹完美地融入背景。圖/張湘如攝影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聯經版的宮澤賢治《夜鷹之星》,小鮫矢雪繪,林真美譯。圖/熊與貓書房提供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續上)二○一六年台中市曾上演一段「夜鷹之亂」。夜鷹繁殖季大約落在每年二至七月,為了求偶,有些地方一月便可聽到鳥界大聲公夜夜高歌,為愛鳴唱且宣示主權,一唱到天明。市府頻繁接獲投訴,希望公權力處理入侵都市的「失眠兇手」。
當年的市長在臉書PO文教導民眾讓夜鷹遠離的方法:清除頂樓雜草積土、多使用頂樓空間、在夜鷹停棲處插旗、以燈光照射、改換頂樓鋪面。PO文一出,引起正反意見兩方激烈討論。有人為夜鷹抱不平:「說入侵就言重了。」原棲息於河川兩岸草叢或闊地的夜鷹,因溪床變動、休耕地減少等因素而產生「都市化」現象,其實造成夜鷹原棲地破壞的包括河川整治工程,讓牠們被迫移住人類屋頂上的正是人類自己。
高美溼地的夜鷹振翅。圖/盧敬軒攝影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加強清理和增加使用夜鷹喜歡停棲的環境,晒衣、種菜,把閒置頂樓營造成空中花園,經常在此活動,自然保有頂樓主權。退一步,戴耳塞、裝氣密窗,也是噪音防治手段。「夜鷹之亂」創造了都市生態的機會教育舞台,讓我們多面向地認識一個物種,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變遷的來龍去脈。
除了失眠曲的「受害者」,其實夜鷹還是有一些人類粉絲的。
二○一二年我在報紙副刊讀到一篇〈我與夜鷹的溪床之緣〉,作者「一點靈」敘說自己因論文寫作遭遇瓶頸,遂開車至蘭陽溪床尋找夜鷹。身心困頓時,走入賞鳥世界,人在天寬地闊間,豁然開朗。這是覓得桃花源的心境。他在布滿卵石和泥沙的河灘高地,觀察到一隻夜鷹從腳邊的草叢竄起,做過功課的他從羽翼特徵辨識出應該是隻母鳥,便低頭留意,果然發現兩顆粉橘色的蛋。接下來一段日子,作者經常帶上相機於清晨或黃昏探訪「老朋友」,兩顆蛋變成兩團小毛球,後來,還親眼看到牠們走動的模樣。過程中,他懂得保持距離,避免長時間干擾。再後來,他從不同的河堤入口進到溪床,發現不同的夜鷹家族在此活動。這樣的觀察紀錄,體現了「公民科學家」精神,也註記了人鳥之間的一段緣分。作者的體會是「把握當下」,他寫道:「我永遠不知此刻我所看到的夜鷹,下一刻是否安然無恙……」我從這篇文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在令人敬畏的那一面之外,也有溫柔療癒的那一面。與這篇文章相遇也是一種緣分,後來此文收進了我所主編的動人故事散文選《愛的圓舞曲》。再後來,我在台中城南推動鄉土教育,規畫設置了鳥蹤筆記站並製作發行「熊愛觀測——鳥蹤筆記地圖」,也算受到了此文的啟發。
夜鷹喙短而嘴大,日本國民作家宮澤賢治(1896~1933)在其《夜鷹之星》一開頭便把夜鷹形容為一種很醜的鳥:「牠的臉上長滿了像是沾了味噌的斑點,扁平的嘴巴,還一直咧到了耳邊。」夜鷹確實擁有一張大嘴巴,古人在昏暗光線中瞥見夜鷹張開大嘴將飛蟲下肚,誤認其張嘴吐蚊,每叫一聲就吐出一群蚊子,所以給牠起了個「蚊母」的名號,傳說這便是夜鷹古名的由來。夜鷹邊飛邊捕食昆蟲,主食蛾類、白蟻等,也幫忙吃掉了不少農業害蟲,包括令果農聞之色變的荔枝椿象。對於深受「蟲害」之苦的人們,夜鷹反倒是益鳥。
宮澤賢治筆下的夜鷹因其貌不揚和孱弱體態受到眾鳥霸凌,再加上名字裡有個「鷹」字而與老鷹「撞名」,屢屢被老鷹威脅,要牠非改名不可。不過夜鷹覺得自己的名字是上天賜予,抵死不從。牠決定飛向遠方,成為燃燒自己的一顆星。牠拜託太陽和星星們:「請帶我去你那裡吧!」但都沒有得到正面回應。不斷失落且精疲力竭,牠在絕望的邊緣重新振翅,朝著看不到盡頭的天空奮力飛去,最終,牠「來到了盡頭」,成為靜靜燃燒的一顆星,「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燃燒」。
《夜鷹之星》的結局,主角實現「成為一顆星」的願望,看似一則勵志故事,然而因不見容於當世而選擇逃離,這樣的心態卻又顯得消極,消極當中,又因對於「避世」的執著而產生積極性的追尋,在得不到奧援的情況下仍獨力飛向天空盡頭,最後是由老天決定了牠的命運。
故事中段夜鷹因獨角仙等昆蟲飛進了牠的嘴裡而不得不「殺生」,萌生了悲憫,這也是牠此世痛苦的來源之一:老鷹要吃牠,牠得吃昆蟲……自然界的食物鏈與弱肉強食,帶給牠極大痛苦。對照宮澤賢治的個人生涯和所處時代,這些情節體現了他的佛家思想,也反映了他對受壓榨的困苦農民的同情。
神話性格的《夜鷹之星》有點悲喜交雜,是一個相當立體而可以多方詮釋的故事。讀完,再回來看看現實世界中的夜鷹本尊,讓我反思「看待一個物種的角度」,夜鷹的醜和可愛、吵和宏亮、拙和有力,只在一念之間。在薩滿的世界觀裡,夜鷹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低調」巫術特性的「力量動物」,雖然你難以掌握牠的行蹤,那穿透性的叫聲卻彰顯了牠的存在。當我們靜心專注地觀照或冥想一種動物,你也許會發現牠正是你的力量泉源。《夜鷹之星》裡的夜鷹雖屬虛構,但創作靈感源自現實,故事中那即便被太陽燒死也要成為光輝的意志,往往是我一年之初聽見第一道「追——追——追——」劃破夜空時,最先浮上心頭的夜鷹力量。(原載:https://nie.merit-times.com)
爱垦網·高阶创造力挑战机械人系列:亲珍情动
“亲珍情动”是一项文创活动,它丰富的语义和情感内涵,传达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情感的深层互动。
亲:亲近、亲密,强调人们与特定对象(如文化、传统、手工艺或自然)之间的接触与互动,适合活动中有动手参与或深度体验的环节。
珍:象征珍贵的物品、文化遗产或独特的体验,能够突出活动内容的稀有性或价值性。
情:指情感、情怀,强调活动中情感的共鸣、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或对文化的情感认同。
动:指身体的活动,也指情感的激动、内心的触动,凸显活动的互动性与深层次的情感激发。
文化体验:设想为一个以文化遗产或传统工艺为主题的体验项目,通过参与者亲手制作或触摸那些“珍贵”且富有历史意义的物品,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
自然探索:以亲近自然、体验珍稀动植物或生态环境为主题,通过情感驱动的互动活动,让参与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珍贵与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
艺术创作:结合艺术和创意,以“亲近”独特的艺术形式或创意表达,激发情感共鸣,并通过动手创作形成与情感相关的“珍贵”作品。
性灵呼应:无论是文化、自然还是艺术领域,活动内容应强调互动性和情感上的深刻体验。通过实际的“亲近”与“珍贵”的物品或体验互动,使参与者感受到情感上的“动”。
叙事设计:项目可以通过讲述动人故事,或设计情景化,强化“亲”和 “情”的概念,让参与者不仅是旁观者,而是情感与体验的亲历者。
为了赋予“亲珍情动”以“情动转折”的文创味道,并进一步延伸它在社区创意中的意义,其创意的延展思路,能够使其不仅仅是个体的体验项目,更成为社区共同参与、情感转化与集体认同的文化活动:
情感转折的关键点:从个人体验到集体共鸣
个人触动、集体行动:活动的设计可以从个体的情感体验开始,通过“亲近”某种文化或自然遗产、珍贵的工艺或故事,产生个人的情感共鸣。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个体的情感体验应该通过社区共创或分享的形式,转化为集体情感的升华。活动可以鼓励参与者在体验后分享他们的情感故事,逐步推动个体的“情动”转化为集体的行动。
情感驱动的行动转折:这个“情动转折”可以体现在一个项目如何引导社区在情感触动的基础上,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创造某种集体文化认同或社会影响。例如,一个关于传统手工艺的体验活动可以发展为社区手工艺展览或集市,让“珍”转化为社区共享的文化资产。
地方文化的“情动”叙事:社区创意往往依赖于地方性叙事的构建。通过“亲珍情动”,社区可以集体探索和发现自身的文化根源与情感认同,进而通过文创活动将这种地方性的情感传承下来。比如,一个小镇的居民可以一起参与采集与当地历史相关的物件、故事或传统手艺,并通过文创设计让这些东西获得新的文化和情感价值。
情感转折的叙事性:每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情感转折点——某个历史事件、记忆或文化符号。通过“亲珍情动”的项目设计,这种转折点可以转化为文创活动的灵感。例如,一个社区可能因某种变迁而失去原有的文化自信,而通过文创项目重新唤起这种文化自信,让社区成员重新“亲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并通过情感共鸣,激发行动上的转折。
社区共创:让“亲珍情动”成为文化资产
从个人到社区的文化创造:社区可以以此活动为基础,发展出长期的文创项目,例如共同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建筑物或文化产品,使其成为集体情感的象征。比如,以“亲珍情动”为主题,社区成员共同打造一个公共艺术装置,这个装置可以体现他们与地方文化、自然的深厚情感连接,并通过情感共鸣引发外来游客的兴趣。
社区合作与文化再生:为了强化社区意义,可以通过协作创意的方式,让社区成员共同策划和执行活动,从“亲近”珍贵文化或自然资源出发,转化为社区共同的情感资产。这种合作不仅能增强成员之间的联系,还能通过“情动转折”使文创活动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动力源泉。
文化传承与未来发展的连接
跨代传承的情感纽带:社区中往往存在着跨代的文化断层,而通过“亲珍情动”,可以将这种断层变为情感上的桥梁。例如,老一辈可以向年轻一代传授传统手工艺或地方故事,而年轻一代则可以通过现代创意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传统加以创新,形成代际之间的文化对话。
情动与未来创造:通过情感的激发和文化的再造,社区可以从对过往的珍视转向对未来的创造。例如,社区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数字艺术等手段,发起创新项目,如AR/VR体验,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让更多人通过创新手段感受到“情动”。
共创“情感经济”的实践
情感驱动的文化经济:社区可以通过“亲珍情动”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情感经济”模式,将文创项目与旅游、教育、文化产业相结合。比如,通过情感与文化的深度体验,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文化节日或体验式旅游项目,让参与者不仅仅是消费者,而是情感的共同创造者。
文创空间的情感场景化:社区可以打造专门的“情动场所”,如文化馆、体验中心等,这些空间不仅仅是展示和销售文创产品的地方,更是社区居民与游客互动、分享情感故事、共同创造记忆的场所。在这些情感场景中,亲密互动和共创使得“亲珍情动”的情感转折成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现象。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创意节庆。
老照片官司
曾看過一則新聞:男人與妻子三十年婚姻破裂,正式離婚,女兒亦已返美繼續讀書——但男人興訟。
二人有關財產分配問題,已一一在庭外解決,應該不是為了錢。
他是為了"回憶"。
男人自中學時代已愛上攝影,到目前為止仍是他唯一沈迷的嗜好,積蓄都花在攝影和買器材上。過去三十年,他為自己建立的家庭拍下至少八千幀照片,記錄了歷史和珍貴的回憶片段,如婚禮、外遊、女兒成長過程、生日派對、學校生活、比賽——總之是生活的一點一滴,喜怒哀樂,——他的前半生!
他與前妻口頭上達成協議,八千幀照片全歸他所有,但到期日她只交還兩疊。為此他不惜興訟,持法官搜查令到她寓所搜回舊照。
他不是為了房子、財產、古董、珠寶首飾、股份、業權——等必爭之物痛苦,而是為了追不回的歲月,留點痕跡。在他心目中,比錢更重要。
女人一定非常恨他,清楚他的"死穴"了(他相信她還暗中收起一部分)。
舊照片而已,科技發達,統統一式兩份,各自紀念,不就完了嗎?——說是他的前半生,也是她的前半生,都一樣珍貴。
她也許只是要他焦灼、傷心、難過,急如熱鍋上螞蟻,然後央求。是故意的吧?
(原題:李碧華《橘子不要哭》為了八千幀照片)
唐代韓愈詩作·晚春
《晚春》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詩作。此詩寫郊游即目所見之暮春景物。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花草樹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歸去,想要留住它,於是使出渾身解數,吐豔爭芳,形成萬紫千紅、繁花似錦的景象,就連那乏色少香的楊花、榆莢也不甘寂寞,來湊熱鬧,因風起舞,化作雪飛,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達了詩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蘊含應抓住時機,乘時而進,創造美好未來之意。全詩語言生動,亦莊亦諧,富含哲理。
晚春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詞句注釋
⑴不久歸:這裡指春天很快就要過去了。
⑵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斗芳菲:爭芳斗豔。
⑶楊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榆莢(jiá):榆樹的果實。初春時先於葉而生,聯綴成串,形似銅錢,俗呼榆錢。《太平御覽》卷九五六引漢崔寔《四民月令》:「二月榆莢成者,收乾以為醬。」才思:才氣和思致。
⑷惟解:只知道。漫天:滿天。宋蘇軾《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之九:「長恨漫天柳絮輕,只將飛舞佔清明。
白話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萬紫千紅競相展示美麗芳菲。
楊花榆莢沒有這種才華情思,只懂得像漫天白雪四處紛飛。
創作背景
此詩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詩題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乃春游郊外時所作。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系此詩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雖然詩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斗豔的場景,但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詩人不寫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卻寫草木留春而呈萬紫千紅的動人情景。詩人體物入微,發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詩人晚春遲暮之感,摹花草燦爛之情狀,展晚春滿目之風采。寥寥幾筆,便展示出滿眼風光,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象。
此詩熔景與理於一爐,在景物描寫中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通過「草木」有「知」、惜春爭豔的場景描寫,反映的其實是自己對春天大好風光的珍惜之情。面對晚春景象,詩人一反常見的惜春傷感之情,變被動感受為主觀參與,情緒樂觀向上,很有新意。「楊花榆莢」不因「無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門弄斧」之譏,避短用長,爭鳴爭放,為「晚春」添色。正是「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紅樓夢》林黛玉《葬花吟》),這勇氣非常可愛。這就給人以啟示:一個人「無才思」並不可怕,要緊的是珍惜光陰,不失時機,「春光」是不負「楊花榆莢」這樣的有心人的。
僅就描寫暮春景色而言,此詩可謂有情有趣,亦不落俗套。詩人全用擬人手法,糅人與花於一體,不說人之惜春,而說草樹亦知春將不久,因而百花爭豔,各呈芳菲。湊熱鬧的還有朴素無華的楊花榆莢,像飛雪一般漫天遍野地飄舞。人言草木無情,詩偏說它們有知,能「知」能「解」還能「斗」,而且還有「才思」高下有無之分。想象之奇,實為詩中所罕見。這是此詩明白有趣之處,堪稱平中翻新,頗富奇趣。
然而「無才思」三字頗怪異,遂引起後人諸多猜測。或謂勸人勤學,不要像楊花那樣白首無成;或謂隱喻人之無才,作不出好文章;或言有所諷喻;或言贊賞楊花雖無芳華,卻有情趣和勇氣。如果說此詩真有寓意,就應當是其中所含的一種生活哲理。從韓愈生平為人來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師,又是力矯元和輕熟詩風的奇險詩派的開山人物,頗具膽力。他能欣賞「楊花榆莢」的勇氣。此處或並非存心托諷,而是觀楊花飛舞而忽有所感觸,隨寄一點幽默的情趣。詩的妙處也在這裡。
此詩之寓意,見仁見智,不同的人生閱歷和心緒可能有不同的領悟。
Related:
Hey! Let's go drinking !
The Light of City: My swan song
追隨感官[詩性] 1.6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兄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八年(792)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參與平定淮西之役,又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政治書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導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風奇崛雄偉,力求新警,有時流於險怪;又善為鋪陳,好發議論,有「以文為詩」之評: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百度)
陳明發〈熱帶雨林的設計靈感〉
在香港導演劉偉強2018年拍的《武林怪獸》一片中,那隻平時可愛萬分無異於寵物的小獸,就像西洋漫畫中的那位綠巨人,一旦心生殺機不僅立即變成一頭大怪獸,還具有綠巨人所沒有的超凡魔力。電影在中國上映時安排在新舊年交替期間,大概爲討個好兆頭吧,這隻怪獸取名“招財”。片裡的各路人馬,爲了求財、升官或得天下而繞着它登場的居多,稱它“招財”很合理。故事説,這是南海渤泥邦所進貢的一頭珍獸。渤泥,婆羅洲古名。這頭怪獸的設計,使人想起婆羅洲森林裡的銀葉猴(Silvered Langur)。這對本土內容文創工作者來説,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提醒:在我們豐饒的自然資源裡,處處存在着珍奇的靈感泉源。(21.6.2003)
(上圖:怪獸“招財”;下圖:婆羅洲銀葉猴)
一壺在手斟酌在你
人生就在茶盤裏,杯子可以加多換大,但生命的活水只有那麽多,你得好好看清楚才行。
我喜歡品茶;一個紅色的小茶壺,配上幾個小巧的茶杯,當然還需要一個茶盤。這套茶具放在一張小茶几上,兩側各排一張靠背的椅子。辛苦一整天,在晚飯收拾好家事之後,秀真和我各自坐定,悠閑地沏一壺茶,品茗個中滋味。
剛沖泡起來的茶勁兒強,從聞香、淺嚐、啜飲,再到回味餘香:從茶色、茶香、水韻的品味,再看看茶葉的伸展柔嫩;沖泡的次數不同,色香味各有不同,其中變化之美,唯心平氣和,有興致與茶為友者,才能品味出來。這時話興打開了,就在茶水的香韻之中,自然流出話題。
我們總覺得茶很像人生百態,鐵觀音具練達厚重的性格,烏龍有樂觀昂揚的個性,高山茶有謙和的柔媚,包種茶有活潑的芳香。每一種茶都各有自己的特質,好像都能實現各自的生命活力。
話題就在香氣和喉韻之中,談笑風聲,孩子們也經常尋香而來,跟我們湊興聊天,享受美好的清閑。這時塵勞紓解,家人常有佳話,逗趣幽默,分享一天的喜樂,或者話峰一回,我們也會互相傾訴心中的悶郁。最後,總會在圓圓的茶盤中化解,在古樸的小茶壺中化作新香,在小杯子的乾坤裏看到希望。這也是另一種禪茶一味的情趣。
在禪門典籍之中,茶確實留下許多佳話。溈山和仰山兩位禪師,在采茶中行禪論道,趙州禪師的吃茶開示弟子體驗禪心,一休禪師在論茶中印可珠光的禪修,還有榮西禪師的“茶味禪味,味味一味”的心傳。茶與禪的關係,就像茶山的茶葉一樣,只能說一片禪心,那能一一枚舉。
我也有一點茶的禪機,就在那只小茶壺裏,很難說清楚,勉強稱它叫茶壺哲學。我發現人生好像一壺茶,一共只有那麽多水,它就像生命力一樣。如果你找來十個茶杯,個個都不能倒滿;如果倒在少許杯裏,就能個個圓滿,當然,你也可以找一個剛好一壺一杯的容量,但在茶盤裏就顯得孤單,如果你用一個更大的杯子,那就有倒不滿之虞了。
我看到有些人,為了急進高升,而忽略了教育子女;為了事業發展,廢寢忘食,而疏忽了健康和生活。我也看過有人只會工作,但不通情理;有人只顧自己,而不關心別人。人生就在茶盤裏,杯子可以加多換大,但生命的活水只有那麽多,你得好好看清楚才行。當然,倒了之後就不能後悔,你必須去承擔,要心甘情願才行。
有一次秀真有機會外放升調,她婉拒了。我問她好好的機會為何放棄呢?她說,“現在孩子需要我們,留點給孩子,別把空間都用光了。”我很佩服她的心量、智慧和慈悲。
圓滿是懂得把直線的兩端拉回來,它看似有限的,但用起來是無盡的。茶壺哲學正在說明,在有限與無限之中,誰有智慧看出茶盤中該放幾個杯子,好好靜下心來,品啜個中滋味之無窮。(鄭石岩·人生路這麼走 6)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