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發博士原創 《心靈素質 8 》 我渴盼妳的碰觸

人類原是很窩囊的動物。既不能飛;又潛遊不過魚類,躍走不過猛獸。每回體能競賽,總要報效一些人口,獎給虎豹、噩魚當糧食。

那,人類怎樣成為萬物之靈呢?


話說人類原是素食者,不是出於主義,而是我們祖先的能力,只足以采摘天然蔬果填肚。有一天,因緣巧合,有個人碰到剛摔死的山羊 。

那人突發一個從此改變歷史的奇想:“水果、素菜以外的東西,會是什麽味道的呢?”於是把山羊扛回去,大家分來生吃。此後,動物有難。

(Feature Photo: Thinking by 3 Joko,http://rumahjoko.blogspot.com/


第二天,男女老幼齊動員,捉山羊去。誰知,第一隻碰到的山羊, 非常兇猛,你動它,它倒回來追你,人羊狼狽扭成一團。危急中,人 隨手拿起一塊石頭敲下去,把山羊敲死了。

當場,人們一面野餐,一 面總結出,大家可以拿住石頭去追山羊。



但第三天,大家又累、又要再挨蔬果。因為山羊族群,自從一連折損二名大員後,便在前一晚開會議決,見到人不要逞強,逃命要緊。所以,盡管人手一石,一整天滿山呼哈呼哈地追趕,太陽下山 了,仍然一無所獲。

他們一面吃水果晚餐,一面欷噓人的腿不夠長,手太短。有人吃到的水果太生澀,順手把它扔到林子裏。就是那麽巧,一只倒霉的松鼠,中擊摔下。有人馬上拍膝喊到:“我們為什麽 不用石頭去丟動物?”



解決問題靠技能


自此,我們的祖先步入了石器時代。他們懂得了一個推動文明進步的方程式:


(手+石頭)X 丟=動物晚餐


丟”,一字秘訣,讓人類手腳的長度延長了,力度加強了。向大自然爭取到,奮鬥求存的更大空間。後來,他們還懂得了把圓鈍的石頭,打磨成棱角鋒銳的石器,確保每次出狩,有所收獲。

有實踐,有肉下肚,得到實惠;出手多不白費功夫,又不必再讓山羊追,從而建立了信心,人們便擴大上述方程式為:


(身體+外在物質)X 技能、方法=心想事成


在這方程式的基礎上,人們懂得了用石起火;又用火冶煉金屬,而進入銅器、石器時代,迎來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社會;為後來的機械、工業、商業、太空、資訊文明,鋪了不歸路,大搖大擺做起萬物之靈來。

於是,世世代代的人類,碰到問題,都敲敲腦袋說:"想點辦法啦。"而看見某位先生規規矩矩,我們稱贊他的妻子:"相夫有術。"某人幾位孩子都學有所長,我們欣賞他:"教子有方。"老人家精神爽落,行動利便,我們形容他:"養生有道。"某位朋友年紀輕輕,做了掛牌公司領導人,我們羨慕他:"經營得法。"某議員腦袋和火災現場一樣熱鬧,我們認為他:"有勇無謀。"某班中學生太跳皮,級任老師得了偏頭痛,我們惋惜他:"束手無策。"


術、方、道、法、謀、策,還有計、轍、路,略,講的都是同一件 事:技能;有辦法、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


不要和老天爭吵,討公道--人生困難重重,這個事實是個絕對的真理;越大的善,越美的夢,遭逢的波折就越起伏。想通了這道理,一切就不能再威脅我們,拙敗我們。因為人類比問題偉大,懂得自求多福,懂得多學習,多動腦筋,多實踐,豐富自己的技能, 是唯一能使自己在種種考驗前,活得更具優勢、更有力量追求夢想,實現善的途徑。



執行技能靠身體


有個教會,要蓋一間教堂 。執事們便到教友家,去勸募建堂費 。 有位教友覺得要花的錢太多了,不想付出 。


一位執事於是說了一個故事,是他自己多年委身的根源 :


"二十多年前,我做了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娃娃的爸爸。從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天起,他就一直在花我的錢 。

"
從嬰兒到年少,在醫務所、醫院裏花的是錢,在糖果店、玩具店 、遊樂場、 超級市場、鋼琴學院、學校、書店, 餐館花的都是錢。

"上了大學,唸書、看電影、跳舞、跟女朋友約會,都是在花錢 。眼看他就將畢業了,卻染上絕症,死了。”

語言裏還有傷痛的爸爸,停了下來 ,清一清喉嚨說:“你知道 , 從此以後,他就不再花我的錢了。一個錢也不花。”


窗外有藍天,人間有愛和夢想;藍天在窗外,愛和夢想,不能只在心靈裏,要散播人間。可是,愛和夢想的果實,不會從天而降。它是 身體執行技能活動的收獲。要怎樣收獲,先要根據一定的方法怎樣栽 。好的使命、目標,必須富於身體力行、實際表現的可能。要不然,只不過是動聽的漂亮話而 已。

人是一切的目的。授給愛的,是人,接收愛的,是人;談情說愛 ,愛也愛不完,了解愛又了解不透的,都是人。夢想的,是人;夢想 成真了,享有的、造福的,甚至受不了的,也是人。


這一切,是有大前提的:這是一個還活住的人。形體還在,有血有肉,傷心時流淚是鹹鹹的,歡笑時大家感受得到他開心的人。

賺錢的,是人;花錢的,是人;分享錢和錢後面的善意的,都是人 。有一天,身體榮休了,人就不再花錢,但也不再賺錢,更不能再分享錢和錢後面的善意。除非,他先立下遺囑,善用遺產,遺愛人世。但那遺囑,也須要在一息尚存,血肉尚溫,可能活動的時候,才能處理。


肉身尚在好辦事


某人意外嚴重燒傷,送院急救。老命給救回來了,但需留院醫療。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他打電話回家。太太給他嚇了一跳:“老的,發生了什麽事?”

“太太,我有一句話,這幾天一直想告訴你。今晚,他們沒看住我 ,我才溜出來打電話給你。”

“到底是什麽事?”

“太太,我跟你講,人讓火燒,很可怕啊--將來我死了,千萬千萬不好送我去火葬,我會受不了的。”


被火燒,對的,很可怕;但那是對活人而言。人死後,被火燒痛不痛苦,無從證明,至少還沒見過誰被火葬後回來投訴。生命尚在,肉身才會恐懼、痛苦、悲傷……,消極的字眼,可以繼續寫;但人生有希望的是,歡喜、豐富、實在……,積極的字眼,同樣可以寫不完。肉身尚在好辦事;這是我們探索良法,掌握技能,超越困境,實 現 善意和仰望,積點分數上天堂,或卷土重來的萬載因緣。


    

有翅的就往高處飛


在電影《人鬼戀》(Ghost)(上圖)中,男主角山姆被同事所謀害,死不瞑目。 有魂無魄,失卻了形體。靈魂是可以穿墻過壁,但心愛的人在眼前, 看得見,已無可碰觸了。

仇家當前,咬牙嚼齒,也無可奈何。人間事 ,吵吵鬧鬧,也不能再涉入了。

他才開始了解,身體的存在,不是理所當然的。活著的時候,和女主角親近,女主角說"我愛你",他卻連這人間最美的語言也不說,只是被動應道:"我也是一樣。"


死後,眼看女主角有難,他也無能為力了。至到另一個老鬼指道他,怎樣先從一個汽水蓋開始,練習集中心靈力量,最後恢復到能與人世再次接觸,報仇雪恨,重拾情人間的溫馨。天堂的光輝於是燦然,孤魂可以升天了,情人間也好無憾地揮手。留給一戲院心有戚戚焉的男女,回家唱主題曲 Unchained Melody。


藝術是很私人的事。看了美麗的電影,各人有各人的理由,獨自陶醉 ; 這部片子讓我體會到的是,身體就是我們生命的具體表現,有魂無魄(軀體),是為冤鬼;有魄無魂,是為行屍 。真正人,有魂 有魄,有身心靈。

肉身還在,做點事,積點功德吧。有翅的就往高處飛,有鱗的就到大海去。但在高飛以前,先學好高飛的技能,免得摔死;遠遊以前,先學好潛水的功夫,免得淹壞。生命難得,不是定期存款,到期不可再續,也不可獲利吐回。到時,有魂無魄,動觸不到這世界,再來一曲 Unchained Melody,把那句"我渴盼你的碰觸。"唱得多淒蒼也沒用了 。(珍藏自24-03-1996《南洋周刊》專欄)

Views: 27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7, 2024 at 1:16pm

愛墾APP:從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探究《我渴盼妳的碰觸》的「互喚」功能~~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角度來看,陳明發博士的文章《我渴盼妳的碰觸》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

此在與世界的共存(Being- in- the- world)

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核心在於人類與世界的共存關係,強調人不僅是獨立的存在體,而是始終嵌入在世界中的存在者。此在通過對世界的實踐、感知與行動,揭示了人對自己與周圍事物的意義認知。在文章中,作者反覆描述人類如何通過行動(如勞動、觸碰、狩獵、創造工具)與世界建立深刻聯系。人類通過身體的勞動與自然互動,逐步認識並改變世界,這體現了海德格爾所謂的「此在與世界的共存」,即通過實踐成為自己,也在實踐中揭示世界的意義。

這種人與世界的共在關係不僅僅是實用性的,更是深層的存在論表達。文中提到的「肉身尚在好辦事」呼應了海德格爾對於「在世存在」的描述,強調存在的實踐性和行動性。人類通過與物質世界的互動,揭示了自身在世界中的獨特位置,這符合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的哲學框架。

詩性寓居(Poetic Dwelling)

海德格爾的「詩性寓居」思想,是他對人類如何在世界中生活和存在的深層思考。他認為人類不僅是生存於世界,而是需要通過「詩性」的方式,來與世界建立一種更深刻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性、工具性的操作,而進入一種與存在本質對話的層面。

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中,人類從偶然發現的死山羊,進而學習狩獵、創造石器並掌握火的使用,這不僅是對自然世界的征服,也是對生活意義的重新發現。這種從感知到掌控的過程帶有強烈的詩性寓居特質——人類通過工具(石器、火等)與自然對話,在每一次的技藝創新與突破中找到與世界的和諧關係。這種創造性的生活實踐不僅是生存手段的提升,還是對存在的審美體驗和詩性表達。

文章中的「我渴盼妳的碰觸」這一反覆出現的主題,展現了人與他者(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人與工具)的深刻聯結。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聯結是詩性寓居的核心,人類不僅是技術化地對待世界,更是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存在」的呼喚。

互相呼喚與對話(Call and Response)

海德格爾的「呼喚」(Ruf)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指的是此在從存在本質中收到的召喚,而人類對這種呼喚的回應構成了自我實現與世界理解的核心。這種「呼喚」並非來自外部的命令,而是源自存在的深處,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覺醒。

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通過經驗和偶然的發現(如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逐漸接收到某種存在的「呼喚」,即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召喚。無論是對食物的需求,還是對世界的探索與創造,這種呼喚推動著人類不斷自我超越。這種互相呼喚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發生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之間。

例如,文中提到的身體在死亡之後失去了碰觸能力,而生者通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獲得力量與意義,這種身體與世界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的「呼喚與回應」的體現。人類通過身體的存在,回應了來自世界的召喚,而這種回應過程具有詩性的內涵,因為它通過生活的細節體現了人類與存在的深層聯系。

死亡與有限性(Being- towards- death)

海德格爾強調,人的有限性和對死亡的覺察是人類理解自我存在的核心。在文章中,作者討論了肉體的有限性和死亡對個體的影響,特別是在《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失去身體的觸覺意味著對存在的體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通過對死亡的反思,活著的人反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存在的意義,這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Being- towards- death)思想緊密相連。

在這篇文章中,身體的存在和死亡的反思,正是在向有限性的邊界靠近的過程中,發現了對存在的更深刻的感悟。身體的「呼喚」不僅在於其能動性與權能性,也在於它提醒人類存在的短暫性和珍貴性。海德格爾強調,只有通過對死亡的覺悟,個體才能真正理解「此在」的本質。文章通過對肉身、死亡、存在的探討,實際上是對海德格爾「向死而生」思想的具體闡釋。

詩性呼喚的實現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的角度出發,陳明發博士的文章確實通過人類的實踐與身體感知,表達了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性呼喚與回應。這篇文字展現了人類通過工具和勞動與自然的對話,通過有限的肉體揭示存在的深層意義,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無論是人類與自然,還是人類與他者,亦或是個體與自身的呼喚,這種雙向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思想的核心。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21, 2024 at 8:17am

愛墾APP:《我渴盼妳的碰觸》~~從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的學術框架分析,陳明發博士1996年原創《心靈素質》系列8〈我渴盼妳的碰觸〉,跨領域文創研究與實踐者將發現,這篇總結陳博士在個體效能與潛質開發實踐經驗的文章,在多個層次上體現了,情感、物質、身體與社會實踐之間的複雜互動。

情動與身體的交織:情動轉折的理論強調,情感不僅僅是個人內部的主觀體驗,而是通過身體和環境的交互呈現。文章中,作者從古代人類發展技能、追求生存資源的角度,描繪了人類在面對自然時,通過身體技能(如丟石頭)的探索,延展身體能力,最終掌握解決問題的「道、法、術」。這種過程不僅是人類物質生存的像徵,更是情感與身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共同作用。

情感-身體-物質的交互性,是情動轉折的核心維度之一。文章不斷提到「碰觸」、「技能」的重要性,而這些都是通過身體的實際操作完成的。正如情動轉折強調,情感並非虛無縹緲的心理活動,它必須通過身體和具體的實踐展現。作者強調了在追求善意、夢想、以及愛的過程中,身體的「尚在」至關重要。這種對身體行動的強調與情動轉折中強調身體在情感產生和調節中的作用形成共鳴。這也毋寧反映了作者在1990年代開始受到海德格爾哲學的影响,特别是海氏“向死而存在”的概念。

對人類情感體驗的具象化:作者通過故事講述了,人類如何從被動生存進化到主動創造技能的過程。這背後體現的是人類在面臨困境和挑戰時,產生的情感體驗,例如恐懼、無力感,以及通過行動逐漸積累起來的信心和希望。這些情感不僅限於內心世界,而是外在化為實際的行動和結果,尤其是通過技能的掌握來克服困難。情動轉折的理論指出,情感是通過與物質和技術的接觸而生成的,而不是孤立地存在。文章的例子展示了這一理論:從祖先無力追捕山羊到掌握石器技能,情感通過物質工具得以外化和表達。

死亡與身體缺席的情感轉折:文章引用電影《人鬼情未了》的情節,探討了當靈魂存在而身體缺席時,人類情感的無助與無力。這一情節揭示了情動轉折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情感的發生需要通過身體的觸感來實現。當靈魂失去觸感的媒介時,即使情感依然存在,也無法實際表現出來。作者借此傳達出生命的物質性和身體性的重要性,進一步印證了情動轉折中,身體作為情感生成和傳遞的核心媒介的思想。

生存與情感的互構性: 作者在文章中反覆強調,人生的各種「技能」和「方法」不僅僅是物質生存的工具,更是通向善意與夢想的路徑。這種通過技能實現夢想的方式,實際上是人類情感與物質實踐相互構成的過程。情動轉折的核心觀點是,情感並非獨立於物質實踐,而是嵌入在社會、文化、物質和技術之中。通過人類的技能和方法,情感得以外在化,成為推動歷史進步的重要力量。

情感與技術的關係: 文章從石器到現代科技,展示了人類歷史上情感與技術的共生發展。人類不僅通過技術解決生存問題,還通過技術表達情感、實現夢想,甚至延伸到與社會的互動。情動轉折理論認為,情感是通過與技術、工具和物質的互動產生的,並且影響社會的整體運作。文中提到的技能、方法與科技進步,都是情感動能的技術化表現,表明情感和技術的共構在歷史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

愛與夢想的具象化: 文末提出的「愛和夢想的果實,不會從天而降」,同樣是情動轉折中的關鍵觀念。情感並不是單純的精神存在,必須通過具體的行為和實踐來實現,依賴於物質和身體的共同作用。這個觀點呼應了情動轉折中物質和身體對於情感體驗的構成作用,強調了情感必須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具體的方式得以實現。

結論:《我渴盼妳的碰觸》通過豐富的敘述,展示了人類歷史、技能與情感之間的深刻關係。從情動轉折的角度來看,作者強調了情感、身體、物質和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互構性,揭示了情感不僅是內在的心理體驗,更是通過具體的物質行為得以具象化的過程。這篇文章傳達了關於情感力量的深刻洞見:人類通過身體、技能和物質實踐,將情感與夢想從內心投射到外在世界,實現了從生存到文明的躍遷。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October 19, 2024 at 5:32pm

墾APP:生成哲學、身體能動性、事件與創造~~從德勒茲的理論視角來看,陳明發博士《我渴盼妳的碰觸》這篇文字可以在多個方面與德勒茲的哲學思想建立聯系,特別是通過「感知-行動-轉變」的路徑,探討人類如何通過實踐與技能掌握世界,從中可引發出德勒茲的某些關鍵論點。

「感知與生成」(Perception and Becoming)德勒茲認為,生成(becoming)是理解存在狀態的核心概念之一,人類的變化不僅是線性的進步,而是通過對世界的感知與行動不斷生成和再生成。陳博士的文章描述了早期人類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通過實踐和經驗積累掌握新技能。這種轉變不僅是簡單的工具改進,而是人類與環境互動後形成的新的主體性。在德勒茲的視角下,人類通過與非人類世界(如動物、工具、自然)的關係建立新的「存在模式」,這個模式不斷在生成的過程中變化。

在文中,人類因偶然發現死山羊,從食用素食到學會丟石頭狩獵,這體現了他們的身體與環境、工具、動物的「生成」過程。這種生成讓人類不僅是通過工具實現了生存技能的擴展,而且這種過程還反映了德勒茲所謂的「與非人類的關聯」,即人與物質世界(如石頭)之間的互動與變革關係。

「身體的能動性與權能」(Embodiment and Empowerment):德勒茲在《千高原》中特別提到身體的重要性,認為身體不僅是個體行動的工具,而且是與世界互動的場域。在這篇文章裡,作者反覆強調「肉身尚在好辦事」,表明身體在世的存在對人類實現目標和夢想至關重要。尤其在電影《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男主角死後失去了身體的觸覺,失去了能動性,這讓他意識到生前擁有身體的寶貴性。

德勒茲強調身體不僅是物理的存在,而且是「強度的集合」(assemblage of intensities),它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來發揮作用。在文中,身體的具體存在(如勞動、付出、行動等)在情感與夢想實現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符合德勒茲的身體與環境密切互動的哲學觀點。

「事件的偶然性與歷史」(The Event and Contingency) 德勒茲對於事件(event)有著獨特的看法,認為事件是某種生成的契機,並且這種契機往往帶有偶然性。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第一次成為肉食者是由於偶然碰到死山羊,這一「事件」帶來了歷史的轉折,開啟了人類新的生活方式。在德勒茲的思維框架中,這種事件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在某種不確定性和偶然性中展開,推動歷史與生成。

這表明偶然性事件能夠通過賦予新的行動路徑(如丟石頭狩獵)產生持續的變化,從而引發整體系統的轉變。文章展示了這樣的事件如何推動了人類進化的歷程,這與德勒茲對「事件」和「生成」的理解密切相關。

「工具的創新與創意」(Creative Evolution)文章描述了人類通過丟石頭、制造石器來應對生活挑戰,並逐漸演化到更高級的文明社會。德勒茲提出「創造性演化」的概念,強調生命不是遵循既定的軌道進化,而是不斷在複雜性與偶然性的相互作用中生成新的可能性。人類學會使用石器和火,是創新的過程,是對環境的重新創造和適應,這些都是德勒茲所謂的「生命力量」的展現。

「感官的優先性與物質性」(Primacy of the Sensible and Materiality)德勒茲的哲學高度重視「感官體驗」和「物質性」的重要性,認為它們在人的生存和創造性實踐中起著關鍵作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不斷強調「技能」與「身體」的重要性,指出人類通過具體的、感官的實踐改變了自身與環境的關係。技能和物質(如石器、火等)是人與世界互動的物質化路徑,強化了德勒茲對「物質性」和「感官性」的關注。

這篇文章可以通過德勒茲的生成哲學、身體與能動性、偶然事件與創造等理論來進行解讀。它展現了人類如何通過偶然的事件、物質與身體的實踐性、技能的創新,在生成中不斷重新定義自身與環境的關係,從而推動文明進步

Comment by 超人偶爾飛 on March 22, 2020 at 3:37pm

《抗疫時期生命美學》

肉身還在,好做事。
先給自己和家人積點功德吧,
別再心野野四處走。

留得肉身在,
哪怕有翅的沒天高飛;
有鱗的沒海深潛?

生命難得,不是定期存款,
到期無法再續,也不可獲利吐回。

何況,新冠肺炎肆虐,
什麼時候到期,誰也料不到。

保重。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