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獻給動物朋友的詩】屋頂上的夜鷹與高掛天空的星
文/小熊老師
在山谷圍抱的礫石溪床
你看不見我
在都市叢林的水泥屋頂
你也看不見我
並非過於害羞
只是太完美地融入背景
迷藏是我與生俱來的本領
我一直都在
並且拒絕眾人的無視
所以在星光披覆枕間的長夜
我總忍不住頻頻對空喊話
中氣十足地刷亮了自己存在
—小熊老師〈夜鷹之歌〉
說起「夜鷹」,真是集多種誤解於一身的動物。
首先,牠的名字容易被誤寫為「夜鶯」,夜鶯音域廣而聲線跌宕,常出現在西洋文學和歌曲中。而「夜鷹」其實更接近我們日常生活,一樣是夜鳴之鳥,但聲調單一,一聲聲拉長的「追——追——追——」響亮地迴盪在夜空。當市井之聲漸漸沉澱,夜鷹的叫聲顯得尖銳,固定的節奏像是警報器,擾了不少人的清夢。若說夜鶯是鳥界歌手,那麼夜鷹就是鳥界大聲公了。
其次,夜鷹的名字裡雖然有個「鷹」字,但不是猛禽,在地面時遠遠不及正牌老鷹威武;翼展大於身長的牠,飛行時倒是有那麼一點老鷹的氣勢。體長二十公分出頭,翼展則達六十公分,台灣夜鷹屬中小型夜行性留鳥,外貌十分「無害」:頭大腳短,暗褐的斑羽像樹皮,走路時左搖右晃又似地面飄動的枯葉,當牠窩身溪床礫石堆或頂樓水泥地,一身保護色助牠融入背景。如果白天有機會近瞧牠懶洋洋的模樣,那惺忪眼神,像是永遠都睡不飽。曾有路人拾獲夜鷹,誤以為是保育類的貓頭鷹而送到野生動物救傷單位,雖然兩者外型都有點呆萌,但貓頭鷹可是夜鷹的天敵呀。夜鷹幼鳥遇危險,蹲伏不動是自然反應,別輕易帶走牠,夜鷹寶寶難以在人類飼養下健康長大,若擔心其安危,可將幼鳥置於附近安全地面或頂樓,親鳥自會在薄暮之後將其尋回。
擁有保護色的夜鷹完美地融入背景。圖/張湘如攝影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聯經版的宮澤賢治《夜鷹之星》,小鮫矢雪繪,林真美譯。圖/熊與貓書房提供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二○一六年台中市曾上演一段「夜鷹之亂」。夜鷹繁殖季大約落在每年二至七月,為了求偶,有些地方一月便可聽到鳥界大聲公夜夜高歌,為愛鳴唱且宣示主權,一唱到天明。市府頻繁接獲投訴,希望公權力處理入侵都市的「失眠兇手」。
當年的市長在臉書PO文教導民眾讓夜鷹遠離的方法:清除頂樓雜草積土、多使用頂樓空間、在夜鷹停棲處插旗、以燈光照射、改換頂樓鋪面。PO文一出,引起正反意見兩方激烈討論。有人為夜鷹抱不平:「說入侵就言重了。」原棲息於河川兩岸草叢或闊地的夜鷹,因溪床變動、休耕地減少等因素而產生「都市化」現象,其實造成夜鷹原棲地破壞的包括河川整治工程,讓牠們被迫移住人類屋頂上的正是人類自己。
高美溼地的夜鷹振翅。圖/盧敬軒攝影 圖/社團法人台灣野鳥協會提供
加強清理和增加使用夜鷹喜歡停棲的環境,晒衣、種菜,把閒置頂樓營造成空中花園,經常在此活動,自然保有頂樓主權。退一步,戴耳塞、裝氣密窗,也是噪音防治手段。「夜鷹之亂」創造了都市生態的機會教育舞台,讓我們多面向地認識一個物種,也讓更多人意識到環境變遷的來龍去脈。
除了失眠曲的「受害者」,其實夜鷹還是有一些人類粉絲的。
二○一二年我在報紙副刊讀到一篇〈我與夜鷹的溪床之緣〉,作者「一點靈」敘說自己因論文寫作遭遇瓶頸,遂開車至蘭陽溪床尋找夜鷹。身心困頓時,走入賞鳥世界,人在天寬地闊間,豁然開朗。這是覓得桃花源的心境。他在布滿卵石和泥沙的河灘高地,觀察到一隻夜鷹從腳邊的草叢竄起,做過功課的他從羽翼特徵辨識出應該是隻母鳥,便低頭留意,果然發現兩顆粉橘色的蛋。接下來一段日子,作者經常帶上相機於清晨或黃昏探訪「老朋友」,兩顆蛋變成兩團小毛球,後來,還親眼看到牠們走動的模樣。過程中,他懂得保持距離,避免長時間干擾。再後來,他從不同的河堤入口進到溪床,發現不同的夜鷹家族在此活動。這樣的觀察紀錄,體現了「公民科學家」精神,也註記了人鳥之間的一段緣分。作者的體會是「把握當下」,他寫道:「我永遠不知此刻我所看到的夜鷹,下一刻是否安然無恙……」我從這篇文章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在令人敬畏的那一面之外,也有溫柔療癒的那一面。與這篇文章相遇也是一種緣分,後來此文收進了我所主編的動人故事散文選《愛的圓舞曲》。再後來,我在台中城南推動鄉土教育,規畫設置了鳥蹤筆記站並製作發行「熊愛觀測——鳥蹤筆記地圖」,也算受到了此文的啟發。
夜鷹喙短而嘴大,日本國民作家宮澤賢治(1896~1933)在其《夜鷹之星》一開頭便把夜鷹形容為一種很醜的鳥:「牠的臉上長滿了像是沾了味噌的斑點,扁平的嘴巴,還一直咧到了耳邊。」夜鷹確實擁有一張大嘴巴,古人在昏暗光線中瞥見夜鷹張開大嘴將飛蟲下肚,誤認其張嘴吐蚊,每叫一聲就吐出一群蚊子,所以給牠起了個「蚊母」的名號,傳說這便是夜鷹古名的由來。夜鷹邊飛邊捕食昆蟲,主食蛾類、白蟻等,也幫忙吃掉了不少農業害蟲,包括令果農聞之色變的荔枝椿象。對於深受「蟲害」之苦的人們,夜鷹反倒是益鳥。
宮澤賢治筆下的夜鷹因其貌不揚和孱弱體態受到眾鳥霸凌,再加上名字裡有個「鷹」字而與老鷹「撞名」,屢屢被老鷹威脅,要牠非改名不可。不過夜鷹覺得自己的名字是上天賜予,抵死不從。牠決定飛向遠方,成為燃燒自己的一顆星。牠拜託太陽和星星們:「請帶我去你那裡吧!」但都沒有得到正面回應。不斷失落且精疲力竭,牠在絕望的邊緣重新振翅,朝著看不到盡頭的天空奮力飛去,最終,牠「來到了盡頭」,成為靜靜燃燒的一顆星,「一直到現在,都還在燃燒」。
《夜鷹之星》的結局,主角實現「成為一顆星」的願望,看似一則勵志故事,然而因不見容於當世而選擇逃離,這樣的心態卻又顯得消極,消極當中,又因對於「避世」的執著而產生積極性的追尋,在得不到奧援的情況下仍獨力飛向天空盡頭,最後是由老天決定了牠的命運。
故事中段夜鷹因獨角仙等昆蟲飛進了牠的嘴裡而不得不「殺生」,萌生了悲憫,這也是牠此世痛苦的來源之一:老鷹要吃牠,牠得吃昆蟲……自然界的食物鏈與弱肉強食,帶給牠極大痛苦。對照宮澤賢治的個人生涯和所處時代,這些情節體現了他的佛家思想,也反映了他對受壓榨的困苦農民的同情。
神話性格的《夜鷹之星》有點悲喜交雜,是一個相當立體而可以多方詮釋的故事。讀完,再回來看看現實世界中的夜鷹本尊,讓我反思「看待一個物種的角度」,夜鷹的醜和可愛、吵和宏亮、拙和有力,只在一念之間。在薩滿的世界觀裡,夜鷹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低調」巫術特性的「力量動物」,雖然你難以掌握牠的行蹤,那穿透性的叫聲卻彰顯了牠的存在。當我們靜心專注地觀照或冥想一種動物,你也許會發現牠正是你的力量泉源。《夜鷹之星》裡的夜鷹雖屬虛構,但創作靈感源自現實,故事中那即便被太陽燒死也要成為光輝的意志,往往是我一年之初聽見第一道「追——追——追——」劃破夜空時,最先浮上心頭的夜鷹力量。(原載:https://nie.merit-times.com)
愛墾APP:夜鷹(Nightjar)在精神層面上常被視為神秘、魔法和未知領域的像徵。由於其夜行習性和獨特的叫聲,夜鷹與未知和超自然力量密切相關。
夜鷹的像徵意義
夜鷹通常與神秘、魔法和未知領域聯系在一起。它們的夜行習性和幽幽的叫聲使其成為未知和超自然的像徵。
夜鷹作為靈性動物
作為靈性動物,夜鷹傳遞直覺、心靈能力和與精神世界連接的訊息。與夜鷹產生共鳴的人可能具有強烈的直覺,能夠輕鬆地在無形的領域中導航。
夜鷹作為圖騰動物
對於以夜鷹為圖騰的人而言,它代表智慧、保護和指引。夜鷹被認為是秘密的守護者,能夠幫助揭示隱藏的真相。
夜鷹作為力量動物
如果夜鷹是你的力量動物,你可能具備透過表象發現隱藏意義的能力。夜鷹可以幫助你在黑暗和困惑中以清晰和洞察力前行。
遇見夜鷹意味著什麼
在生活中看到夜鷹可能是提醒你需要關注自己的直覺和內心聲音。這也可能表示有隱藏的真相或謎團需要被揭示。
夜鷹的積極意義
從積極的角度看,夜鷹像徵智慧、保護和指引。看到夜鷹可能意味著你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擁有智慧和洞察力來應對挑戰。
夜鷹的消極意義
從消極的角度看,夜鷹可能代表困惑、欺騙或被誤導。如果你以負面的眼光看到夜鷹,這可能是提醒你信任自己的直覺,警惕隱藏的議程或秘密。
總的來說,夜鷹作為靈性動物,提醒我們關注內在的智慧,信任直覺,並在面對未知時保持清醒和洞察力。
關於夜鷹的神話像徵,以下是一些廣泛存在於不同文化和傳統中的像徵性意義:
1. 守護與引導
守護者角色:夜鷹常被視為守護靈,特別是在夜晚的黑暗中,它像徵著對未知世界的保護。許多文化相信,夜鷹的存在可以引導靈魂穿越黑暗,避免危險。
引導真理:夜鷹的敏銳視力和夜行能力被視為發現隱藏真相和揭示秘密的像徵。
2. 超自然和魔法
巫術和靈媒:在許多神話中,夜鷹與巫術和魔法密切相關。它被認為是巫師或薩滿的靈性動物,能夠穿梭於人類世界與神秘領域之間。
亡靈的使者:在一些地方,夜鷹的叫聲被認為是預示亡靈或靈魂臨近的信號,像徵人與靈界的連接。
3. 轉變與重生
像徵新生:夜鷹的夜晚活動與晝夜更替聯系在一起,像徵生命的循環與轉變。它提醒人們,所有的黑暗都有機會迎來光明。
蛻變的像徵:一些文化認為,夜鷹的出現預示著一個人或社區即將經歷轉變和成長。
4. 神秘與未知
隱匿與謎團:由於夜鷹的低調和隱秘行為,它常被賦予與秘密和神秘力量相關的意義。
內心探索:夜鷹提醒人們關注內在世界,探索自我隱藏的情感和潛能。
5. 不祥或警告
預示危險:在部分傳統中,夜鷹的叫聲被視為不詳的預兆,像徵即將到來的危險或災難。
警惕與覺醒:也有神話認為,夜鷹的出現是在警告人們注意隱藏的威脅,提醒他們保持警覺。
文化中的具體像徵
美洲原住民:夜鷹在一些美洲原住民文化中被視為連接人類與祖靈的重要動物,其叫聲被認為能召喚祖先的智慧。
歐洲傳說:在歐洲中世紀,夜鷹被認為與夜間活動的女巫有關,是巫術實踐中的「同伴」動物。
東亞文化:在某些東亞傳統中,夜鷹與星象聯系在一起,被視為天空和命運的使者。
夜鷹的神話像徵多樣,從守護、引導、轉變到警告等,都與它的夜行特性、獨特叫聲和隱秘行為緊密相連。這些像徵意義提醒人們關注內心的直覺與世界的隱秘力量,在黑暗中找到前行的光芒。
陳明發·夜鹰
陳明發·夜鹰~~聖誕節大清早夜雨初歇,天色陰暗。我在飯廳寫東西,忽聞脆亮的鳥啼聲,三四個音符一節,叫了三四節。好奇一看,是一隻濕淋淋的大鳥,蹲在大門口車頂上。趕緊上樓去拿手機,回來時,它已經飛走了。趁其形象與聲音還留在腦子裡,我上網去搜索了二十分鐘,最後確定它叫夜鷹。夜間飛行的益禽,大概是讓雨水與天色耽誤了回林歸路,在民舍短暫歇息時頻頻叫喚,是向主人家打個招呼吧。照片沒拍成,承北婆羅鄉土攝影家劉富威借了幾張照片存念,記上一截事象、聲象與心象互文互象的境遇。(25.12.2024)
(夜鹰,北婆羅鄉土攝影家劉富威攝影作品)
陳明發詩想·窒息現象·阿卡西記錄·
窒息現象,已是普世「特產」。如何給它(們)命名,是一心棲居詩性者的呼吸方法。還好,對時間-存在的覺知,就在那命名的勞作中。(7.11.2024)
意識擴展,卻只能擴展進阿卡西記錄(Akashic Records)嗎?這是後現象世代詩人要頭痛的命名勞作。也是「意念科學」(Noetic Science)注定要回到現象學「感知」與「被感知」的對話。值得嘗試。(7.11.2024)
漢字是象形文字。其象,也可以動態地表現在:字與字結合的圖形、聲韻與聲韻的召喚。漢字表達美的能力,比我們在學校學的還多呢。(7.11.2024 臉書)
愛墾APP:從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探究《我渴盼妳的碰觸》的「互喚」功能~~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角度來看,陳明發博士的文章《我渴盼妳的碰觸》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
此在與世界的共存(Being- in- the- world)
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核心在於人類與世界的共存關係,強調人不僅是獨立的存在體,而是始終嵌入在世界中的存在者。此在通過對世界的實踐、感知與行動,揭示了人對自己與周圍事物的意義認知。在文章中,作者反覆描述人類如何通過行動(如勞動、觸碰、狩獵、創造工具)與世界建立深刻聯系。人類通過身體的勞動與自然互動,逐步認識並改變世界,這體現了海德格爾所謂的「此在與世界的共存」,即通過實踐成為自己,也在實踐中揭示世界的意義。
這種人與世界的共在關係不僅僅是實用性的,更是深層的存在論表達。文中提到的「肉身尚在好辦事」呼應了海德格爾對於「在世存在」的描述,強調存在的實踐性和行動性。人類通過與物質世界的互動,揭示了自身在世界中的獨特位置,這符合海德格爾的「在世存在」的哲學框架。
詩性寓居(Poetic Dwelling)
海德格爾的「詩性寓居」思想,是他對人類如何在世界中生活和存在的深層思考。他認為人類不僅是生存於世界,而是需要通過「詩性」的方式,來與世界建立一種更深刻的關係,這種關係超越了單純的技術性、工具性的操作,而進入一種與存在本質對話的層面。
在陳明發博士的文章中,人類從偶然發現的死山羊,進而學習狩獵、創造石器並掌握火的使用,這不僅是對自然世界的征服,也是對生活意義的重新發現。這種從感知到掌控的過程帶有強烈的詩性寓居特質——人類通過工具(石器、火等)與自然對話,在每一次的技藝創新與突破中找到與世界的和諧關係。這種創造性的生活實踐不僅是生存手段的提升,還是對存在的審美體驗和詩性表達。
文章中的「我渴盼妳的碰觸」這一反覆出現的主題,展現了人與他者(無論是人與人,還是人與自然、人與工具)的深刻聯結。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聯結是詩性寓居的核心,人類不僅是技術化地對待世界,更是在生活與藝術中發現「存在」的呼喚。
互相呼喚與對話(Call and Response)
海德格爾的「呼喚」(Ruf)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指的是此在從存在本質中收到的召喚,而人類對這種呼喚的回應構成了自我實現與世界理解的核心。這種「呼喚」並非來自外部的命令,而是源自存在的深處,是一種深刻的內在覺醒。
在《我渴盼妳的碰觸》中,人類通過經驗和偶然的發現(如從素食者到狩獵者的轉變),逐漸接收到某種存在的「呼喚」,即如何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召喚。無論是對食物的需求,還是對世界的探索與創造,這種呼喚推動著人類不斷自我超越。這種互相呼喚不僅僅發生在人與人之間,也發生在人與自然、人與技術之間。
例如,文中提到的身體在死亡之後失去了碰觸能力,而生者通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獲得力量與意義,這種身體與世界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的「呼喚與回應」的體現。人類通過身體的存在,回應了來自世界的召喚,而這種回應過程具有詩性的內涵,因為它通過生活的細節體現了人類與存在的深層聯系。
死亡與有限性(Being- towards- death)
海德格爾強調,人的有限性和對死亡的覺察是人類理解自我存在的核心。在文章中,作者討論了肉體的有限性和死亡對個體的影響,特別是在《人鬼情未了》中的例子中,失去身體的觸覺意味著對存在的體驗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通過對死亡的反思,活著的人反而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存在的意義,這與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Being- towards- death)思想緊密相連。
在這篇文章中,身體的存在和死亡的反思,正是在向有限性的邊界靠近的過程中,發現了對存在的更深刻的感悟。身體的「呼喚」不僅在於其能動性與權能性,也在於它提醒人類存在的短暫性和珍貴性。海德格爾強調,只有通過對死亡的覺悟,個體才能真正理解「此在」的本質。文章通過對肉身、死亡、存在的探討,實際上是對海德格爾「向死而生」思想的具體闡釋。
詩性呼喚的實現
從海德格爾的「此在哲學」和「詩性寓居」的角度出發,陳明發博士的文章確實通過人類的實踐與身體感知,表達了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性呼喚與回應。這篇文字展現了人類通過工具和勞動與自然的對話,通過有限的肉體揭示存在的深層意義,展現了某種互相呼喚的詩性功能——無論是人類與自然,還是人類與他者,亦或是個體與自身的呼喚,這種雙向的對話正是海德格爾詩性寓居思想的核心。
爱垦APP:陳明發心質書寫的互唤與契合~~陳明發博士在《將自己交給自己~~身體技能的紀律法則》中,通過身體的自律與行動,揭示了心靈素質在個人實踐與行為中的核心作用。其所討論的內容在情動(affective)理論中,可與其他的“情動轉折”研究者的理論相呼應,特別是以下幾方面——
身體的感性與行為:情動理論的核心關注是情感如何通過身體在場的互動、行為和感知中產生。在文章中,小販通過放氣球來吸引注意力,小孩通過詢問黑氣球能否升空來表達好奇心,都是身體與情感的互動體現。這種強調行動和身體在空間中的物理表現與情感理論的感性力量緊密相關。例如,Brian Massumi在《情感的自主性》中討論了如何通過身體的微動作感知世界,身體成為承載情感的媒介。這種注重身體行動與紀律的自我調控也貫穿於陳明發的論述中,特別是在強調身體技能與行動的統一性時。
在《情感的自主性》(The Autonomy of Affect)中,馬蘇米探讨了情感(affect)作为一种独立于语言和意识的力量,强调它如何通过身体的微动作来感知世界,并成为情感体验的媒介。他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例子说明这一观点:
「面部表情與情感傳遞」:Massumi 引用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Paul Ekman)的實驗,表情與情感的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能夠傳遞情感,甚至在尚未完全意識到的情況下。比如,當人們看到面部表情圖像時,常常會自動產生對應的情感反應,而這些反應往往快於他們的認知反應。這說明了情感不僅僅依賴於語言和理性,而是首先通過身體的微動作(如肌肉的收縮或放鬆)來感知和表達。
「恐怖片觀看的身體反應」:馬蘇米也引用了觀眾觀看恐怖電影時的身體反應作為例子。當觀眾看到恐怖或緊張的場景時,即使他們知道電影是虛構的,身體仍會產生諸如心跳加速、肌肉緊張或戰栗等無意識的反應。這些反應是情感在身體層面的直接表現,而觀眾的理性思維可能尚未完全意識到情感的存在。這體現了身體在情感傳遞中的自主性——情感並不依賴於認知解釋,而是通過身體本身的動作和感覺來傳遞。
「幼兒對刺激的身體反應」:他也提到嬰兒或幼兒的例子,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語言或復雜的認知能力,但當他們受到外部刺激時,他們會通過身體的動作和表情(例如笑、哭、踢腿、手舞足蹈等)來表達感受。這種反應不是通過理性的思考或語言來傳遞的,而是直接通過身體的表現來感知和表達情感。
通過這些例子,馬蘇米說明了身體的微動作,如何成為感知和傳遞情感的主要媒介。情感在身體的瞬間反應中以一種自主的方式運作,超越了我們通常所依賴的語言或意識系統。
自律與情感轉化:陳明發強調「自我紀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紀律來提升心靈和身體的效能。這與情感理論中探討情感如何通過自我調控(如注意力、意圖和行為的調節)來塑造個體的情感狀態相一致。比如,Sara Ahmed在情感政治理論中指出,情感不僅僅是內在的情緒體驗,它也是社會化的、身體化的力量,能夠通過自律和決策塑造人的情感狀況。文章中的例子通過身心靈的訓練,展現了情感如何通過紀律而轉化為有效的行為和結果。
陳博士的敘述與Sara Ahmed的情感理論中的多個核心觀念相吻合,尤其是關於身體、接觸和情感的反應性。
情感的流動性與身體的接觸:在Ahmed的《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中,她強調了情感的流動是如何通過身體接觸發生的,並指出歷史中的情感經驗會影響當下的接觸。她寫道,情感不是屬於個體的內部狀態,而是通過身體和物質世界傳播,影響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係。這與陳博士在分析中提到的身體在地方性情感中的「觸動」體驗相契合,特別是在探索地方性智慧或文化創意中,如何通過身體的介入傳達和感知情感。
「接觸時刻」與過去歷史的影響:Ahmed還討論了「接觸時刻」的歷史性,認為接觸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的瞬間,它包含了過去歷史的痕跡,並通過身體之間的接觸再現這些歷史。這在她的討論中體現在不同種族和文化群體的接觸如何影響他們的身體反應和情感經驗(例如《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的第25頁)。這種歷史積累的情感影響,反映了陳博士分析中對「歷史創傷」的重要性,並且與他關於文化創意過程中如何通過身體來傳遞和釋放情感的觀點緊密相連。
不安全感與情感的生成:另外,Ahmed還提出了「本體性不安全感」的概念,尤其是在研究種族和少數族裔的情感經驗時,提到情感如何幫助塑造個體的歸屬感或不歸屬感。這種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在她的理論中尤為重要,它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如何通過情感互動感知社會歸屬或社會排斥。這一觀點能夠很好地呼應陳博士在分析文化創意和地方性情感時所探討的「歸屬感」和「情感認同」議題。
通過以上幾處的互唤與契合,可以看出陳博士的敘述與Sara Ahmed的情感政治和接觸理論有相當的共鳴,尤其是在情感如何通過身體傳播、接觸時刻如何承載歷史、以及情感如何構建或破壞社會關係等方面。
心靈素質與情感的關係:陳明發提到「心靈素質」作為影響個人行為與世界互動的基礎,這與情動理論中情感和心靈的緊密關聯吻合。例如,Eve Sedgwick在探討情感與身份時,強調了情感作為一種深層次的心靈狀態,如何影響個體對世界的體驗和理解。陳明發的學員通過「心靈素質」的操練,覺察內心,從而改變對他人的看法,也展示了如何通過調整心靈狀態來改善社會關係,這與Sedgwick關於情感與社會情境的討論相契合。
爱垦APP: 《锦瑟》版《人鬼情未了》周边商品
围绕重新拍摄的《人鬼情未了》电影主题,可以衍生出一系列富有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的相关商品。结合电影的诗性象征、多维情感表达以及集体文化符号,这些衍生商品可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的形式,带给观众情感共鸣和独特体验——
象征性物件与饰品系列
借鉴李商隐《锦瑟》中象征性物件的多重意象,电影中的重要道具可以成为衍生商品的设计灵感。例如,将情感延续的象征物“锦瑟”或其他关键道具转化为纪念性饰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商品表达对爱情、记忆和失落的情感。
锦瑟主题首饰:设计一系列以锦瑟、琴弦、音符为主题的饰品,如项链、手链、耳环等,象征电影中情感与回忆的延续。这些饰品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可以通过刻字、定制等方式增强情感内涵。
手工定制纪念物品:推出与电影相关的定制手工物件,比如带有情感符号的手工雕刻盒子、情侣手链或戒指,象征主人公之间永恒的爱与承诺。
情感体验与文化共鸣的感官商品
情动转折强调感官体验与情感的交互,电影商品可以通过感官体验来触发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比如,与嗅觉、触觉相关的商品可以唤起人们对电影情感的回忆与想象。
情感香氛系列:推出一系列与电影情感主题相关的香氛,如“失落的回忆”、“相逢的温柔”、“永恒的爱”等香味,通过嗅觉唤起消费者对电影情感的深刻回忆。这类香氛还可以配合不同场景使用,增强观众对情感体验的沉浸感。
电影场景体验套装:将电影中的关键情感场景转化为体验套装,如温暖的蜡烛、柔和的光影灯具,搭配特殊香氛和音乐,消费者可以在家中重现电影的浪漫场景,感受情感的流动。
文化符号与故事延展的文创商品
结合维柯的文化象征与集体记忆理论,可以推出一系列具有文化符号和故事性的文创商品,增强观众对电影的情感连接。这类商品不仅是对电影情节的延续,还可以成为文化共鸣的载体。
文化符号书签与笔记本:以电影中出现的象征符号、台词和情感瞬间为设计元素,推出书签、笔记本等文具类商品。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些物件继续与电影中的情感故事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悟。
故事性卡牌或手工绘本:设计一套与电影情节相呼应的故事卡牌或手工绘本,通过视觉艺术和文字叙述来延续电影的情感体验。这些商品可以让观众在电影之外继续探索故事的细节,深度体验角色的情感历程。
跨媒体互动与沉浸式体验商品
借鉴克里斯蒂瓦关于潜意识与情感流动的理论,可以设计跨媒体互动产品,通过游戏、AR/VR等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对电影情感的互动与参与。
情感互动游戏:开发一款基于电影情节的情感互动游戏,玩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场景选择等方式,体验电影中的情感冲突与心灵救赎。游戏可以通过不同的结局选项让玩家探索角色的内心世界,进一步体会情感的复杂性。
VR/AR情感体验馆:建立基于电影主题的沉浸式情感体验馆,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重新进入电影场景。消费者可以在互动式空间中感受主角的情感波动,并通过参与体验深刻理解电影中的诗性智慧与情感升华。
情感与文化结合的文创艺术品
将电影中的诗性语言和情感意象转化为艺术创作,推出与电影相呼应的艺术品、海报等,供影迷收藏和展示。这类商品可以提升电影的艺术价值,也为观众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诗意海报与艺术画作:设计一系列以电影情感场景、象征物件为主题的艺术海报,海报中的文字与画作可以结合诗意与象征,传递电影中的深层情感。
限量版艺术收藏品:推出限量版艺术品,如手工制作的情感雕塑或与电影情节相关的视觉装置,供影迷收藏。每件艺术品可以附带创作者的情感解读,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诗性与艺术的融合。
註釋·李商隱《錦瑟》
錦瑟:裝飾華美的瑟。瑟:撥弦樂器,通常二十五弦。
無端:猶何故。怨怪之詞。五十弦:這裡是托古之詞。作者的原意,當也是說錦瑟本應是二十五弦。
「莊生」句:《莊子·齊物論》:「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李商隱此引莊周夢蝶故事,以言人生如夢,往事如煙之意。
「望帝」句:《華陽國志·蜀志》:「杜宇稱帝,號曰望帝。……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子鵑即杜鵑,又名子規。
珠有淚:《博物志》:「南海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績織,其眼泣則能出珠。」
藍田:《元和郡縣志》:「關內道京兆府藍田縣:藍田山,一名玉山,在縣東二十八里。」
只是:猶「止是」、「僅是」,有「就是」、「正是」之意。
惘然:失意的樣子;心中若有所失的樣子。
賞析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有人說是寫給令狐楚家一個叫「錦瑟」的侍女的愛情詩;有人說是睹物思人,寫給故去的妻子王氏的悼亡詩;也有人認為中間四句詩可與瑟的適、怨、清、和四種聲情相合,從而推斷為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此外還有影射政治、自敘詩歌創作等許多種說法。千百年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體而言,以「悼亡」和「自傷」說者為多。
詩運用象徵、隱喻的手法,創造性地發展了傳統的「比興」方法。「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想像一下:繪有花紋的美麗如錦的瑟有五十根弦,詩人也一邊在感慨快到五十歲了,一弦一柱都喚起了他對逝水流年的喜悅追憶,暗示自己才華出眾而年華流逝。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