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Tags:
Albums: “大象無形” 設計故事館
Comment
羅宇傑:一種可持續的鄉建實踐
野生的建造、再用的建造、接續的建造、和可逆的建造,都是以可持續爲主題的建造技術手段,同時它們都屬於“生長”的主題。建造技術並不是目的,而是通過在技術上的研究和打磨,去獲得和達到一種更具善意的空間狀態。
中國傳統鄉村的生存、生長一直就是可持續理唸下的産物,珍惜物料自古以來是村民們生存、生活的基本法則,不光是表現在建築空間建造上,也體現在人們日常的生産工具、生活用品上。這看似是由於曆來物質匱乏、工業滯後的必然狀態,但又蘊含着古老的東方生活哲學、智慧。
“惜物”不光關乎節省,也蘊藏着珍貴的東方文化,它並不隻是對待物質的處理態度,也是一種遠離虛妄的生活方式。遵從原本的“真實”,格物緻知,鄉村文化才會以一種新的外在體現方式(建築、空間、人)在當下流傳。
駱駝灣村廊架,河北阜平縣龍泉關鎮,2016-18年,羅宇傑/LUO studio提供 ↑
羅宇傑,LUO studio主持建築師,中央美院建築學院建造課題教師。關注可持續的建造方式,主張以更少的材料,去創造更通用的空間。推崇以自然材料進行建造,探索如何更富創造力地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他是2020年“自然建造:Architecture China Award”技術探索獎等多個獎項的得主。
劉慶元:鄉村與木刻
離開行動,離開鄉村,來談劉慶元的木刻是不成立的。從碧山開始,他所創造的鄉村日常生活與木刻形象,以各種方式存在於鄉村社會中。在雲南景邁山,劉慶元爲山上的傣族、佈朗族、佤族和哈尼族人造像,設計與藝術的結合,使這些造像由個體而群像,由黑白而被賦予色彩。在河南大南坡,他創作了“竹林七賢”群像。單個事跡可以由藉助於文字的一個畫麵傳達,而聯綴這些畫麵又可形成一個較爲完整的視覺敘事。如果需要,還可以繼續補充延伸。七賢之像即是村民之像,在這裡,“人人都是竹林七賢”亦是劉慶元想表達的觀唸。
爲社會而給諸衆木刻,是劉慶元木刻行動的出發點。鄉村是木刻天然的發生場域。在這裡,劉慶元的木刻,表現鄉村,且爲鄉村服務。木刻在應對文化問題時,所表現出的及時性與即興特徵,以及在當代社會中的無差別應用,應該是劉慶元的木刻帶給人們的最深思考。木刻這種形式天賦異禀,似乎在一切視覺媒介中,都可以自由呈現而毫不違和,也就是説,無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木刻的公共性還可以得到更爲廣泛的開發。(左靖)
鄉村建設
建築、文藝與地方營造實驗彭州站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Practice of Art, Space and Place
Pengzhou Station
◗ 開幕
◗ 地點
2021年9月23日
September 23, 2021
龍門山·柒村藝術設計中心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鎮金城社區
Longmenshan Qicun Village Art and Design Center
Jincheng Neighborhood, Guihua Town, Pengzhou, Sichuan Province
指導: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
四川省旅遊學會
主辦:
成都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彭州市人民政府
承辦:
彭州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
彭州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
彭州市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遊區管委會
成都湔江投資集團
協辦:
方所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
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
Supervised by:
Sichua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Tourism
Sichuan Tourism Association
Presented by:
Chengdu Culture, Radio, Film and Tourism Bureau
People’s Government of Pengzhou City
Organized by:
Pengzhou Commerce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Bureau
Pengzhou Culture, Sports and Tourism Bureau
Pengzhou Longmenshan Jianjiang River Valley Eco Tourism Zone Management Committee
Chengdu Jianjiang Investment Group
Co-Organized by:
Fangsuo Commune
Beijing Contemporary Art Found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Anhui University
參展人:
家琨建築 李燁 梁井宇 劉慶元 羅宇傑 王求安 向勇 朱競翔 左靖
Participants:
Jiakun Architects, Li Ye, Liang Jingyu, Liu Qingyuan, Luo Yujie, Wang Qiu''an, Xiang Yong, Zhu Jingxiang, Zuo Jing
策展人:左靖
聯合策展人:彭嫣菡
特約策展:王美欽
視覺設計:曲芳正 葉子萌 韓佳
展陳設計:於時雲
展覽統籌:梁恩才 袁祥智 朱琳 羅虹 李久安 馬艷霞 劉利
執行團隊:成都締合美學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完————
關於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BCAF)
中國唯一專注於當代人文藝術發展的公募性基金會和文化智庫
BCAF以“發現文化創新,推動藝術公益”爲使命,在文化創新、藝術公益和智庫研究三大領域展開類型廣泛而富有活力的公益項目,讓更多人自由平等地分享文化藝術,構建創新中國爲主線的人文公民社會。
BCAF緻力於支持具有全球視野的藝術家和創作者,將中國當代文化推介至國際舞台,支持中國新一代的國際文化合作與交流。BCAF已與十數個國家的國際性平台緊密合作,其中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卡塞爾文獻展、威尼斯雙年展、戛納電影節、洛迦諾電影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亞洲協會、亞洲文化協會、帕森斯設計學院、紐約時裝週等。BCAF策劃組織了多項高規格政府項目,例如中歐/中美/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中德文化年、中德青年創新年、“中法文化高峰論壇”、“中國與歐盟在文化遺産、文化與創意産業和當代藝術領域相關方的合作調研報告”、“中歐人文智庫峰會”、“中印文化連線”、“中日文化連線”、“亞洲文化節”等等。
2015年5月至11月,BCAF策劃及組織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國家館,得到了國際媒體和藝術界的廣泛好評。2017年至2020年,BCAF在美國各地成功舉辦了三屆“創新中國文化節”:作爲中美政府最高級別交流框架的“中美社會和人文對話”官方項目之一,文化節探索了中國民間文化外交的新形式。2017年,BCAF中國藝術電影基金支持的電影榮獲洛迦諾電影節金豹獎、第70屆戛納電影節短片金棕櫚獎。同年,BCAF支持獨立電影導演王兵參加卡塞爾文獻展。
2020年,“BCAF國際大師合作系列”攜手國際機構、專業平台、媒體夥伴進一步支持具有先鋒活力的大師項目:坂本龍一、文德斯、大衛林奇、李滄東等全球電影、音樂大師的最新原創項目。
感謝支持BCAF!
北京當代藝術基金會期待大家的參與,共同支持我們有活力、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公益項目。我們深信人文的美與力量。推動中國的多元公民社會發展始終是我們的初心與使命。作爲中國唯一緻力於文化創新、藝術公益、國際交流、智庫研究出版的公募性藝術基金會,我們熱忱地去發現並支持最能代表中國當下具有突破創新精神的機構與項目、最具個人原創性藝術家的鮮明故事與智慧思考,並將我們在中國的工作精華推介到更爲開闊的世界舞台與專業合作中。
陳明發〈閱讀消費〉
明芳此詩面向眼下的消費社會,對準了其心口插進去,引來的不是血流不止,而是我的反思不已。線上閱讀與紙本閱讀有何不同?最好的答案是,前者充滿干擾的噪音,而後者的閱讀體驗則純凈多了。雖然有的紙本讀物——特別是雜誌——也有廣告,但它是靜態的,你不看它就是;而很多廣告也是編輯部本身有所選擇的,一般不違反其辦刊立場。而網站上極大部分的廣告卻是由機械人隨機、動態地置入,什麼性質的內容往往難以預料。明明是在閱讀嚴肅探討兩性關係的深度文章,側欄卻忽然冒出“約會亞洲單身女郎”的廣告,其困擾不下在需要全神欣賞的音樂廳裏,一會兒電話聲響,一會兒小孩走上舞臺,或那位大哥大姐走上前自拍。最糟糕的,是有者把別有意圖的內容當成本文滲入主體內容。一句話,線上閱讀只有越來越重要,而純凈閱讀體驗是線上世界在面對紙本世界時要克服的挑戰。(12.7.2022)
人類學家米德: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
前塑文化
Pre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社會工業化以後,科技日新月異,年長的人就得向晚輩學習了。也就是由於科技的進展一日千裏,文化規範與生活準則,均由年輕人或新生代所創造和領導,教學乃成為由下而上的傳遞過程,掌握嶄新尖端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反而要承擔起再教育年長的任務。
同塑文化
Co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農工社會,生活內容複雜,兒童和成人都可以和同輩學習。也就是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知識、技能與規範的學習與傳遞,只有在同輩間彼此切磋學習,教學的型態成為水平式的傳遞的過程,年長與否,成為次要的考慮因素。
後塑文化
Postfigurative Culture
名詞解釋: 後塑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米德 (Margaret Mead, 1901~1978) 在〔文化與奉獻一代溝之研究〕(Culture and Commitment-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 一書中,提出了文化對人的塑造的概念之一;指原始社會(初民社會),子女只能向長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也就是在傳統型的時代,社會安定,規範明確,教學是一種由上而下的直線傳遞過程,符合傳統的教學方式。
(取自:詹棟樑2000年12月教育大辭書)
愛墾評註:
另譯—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後喻文化。
逃避主義:美籍華人地理學家段義孚認為,逃避主義不僅是人類心智的一種自然機制,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驅動力。在《逃避主義》一書中,他總結了人類四種主要的逃避對象:自然、文化、混沌以及自身的動物性。
人類為了逃避自然的嚴酷無情建立了城市,卻又為城的喧鬧所禁錮,渴望回到自然。人類對於自身某些粗魯的特征感到羞恥和厭惡,於是做出種種努力,要逃避這種本性,整容、遮羞都屬於這種逃避。我們為了逃避心靈的蒙蔽與混沌,發明了科學,但是,當現代科學發展得如此纖細、如此豐富,將觸角延伸到所有的角落、承諾揭開所有隱藏的神秘性時,我們又覺得科學所創造的這個安全、有序的世界有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沈悶氣氛。於是,我們再次懷念起以往主宰我們命運的自然,期待冥冥之中某種神秘力量的介入以及它所帶來的誇張、戲劇性與命運感。就像一位小說家曾傷感地寫到過的:
“過去的年代,那時候,大地腹中的寶石和九霄天的星星還關係到人的命運。不像今天,無論天上還是地下,一切都變得對這些凡夫俗子的命運漠不關心了。任何一顆尚未發現的星星不再關係兇吉,大量新的寶石被開采出來,全部被測了大小、稱了重量、驗了密度,但它們不再向我們昭示任何東西,也不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它們與人對話的時代過去了。”
《萬古》雜誌的專欄作家達米安·沃爾特在一篇名為《大逃亡》的文章中寫到當下人類社會面臨的一個絕妙的反諷:在科學技術驅動之下的現代社會,崇尚理性,背離神明,擁抱現實,但技術並沒有消滅我們對魔法、恐懼、神秘的強烈興趣。我們清空教堂,緊接著就把它們改造成了電影院。《哈利·波特》和《饑餓遊戲》取代了《聖經》;我們想象力的內在世界曾經是祈禱和靈修之所,現在則嵌入到了計算機構築的數字疆域中。
沃爾特還提出,今天的我們可能面臨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集體逃亡——從令人失望的現實世界撤退,穿越到惡龍、女巫、吸血鬼的幻想世界。只不過隨著技術的升級,我們對於幻境的反應不再是懸置“不相信”,而是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這只是個幻境,不是現實。這讓我想到《黑客帝國》中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幕:尼克在女預言家的等候室里看見一個小孩在用他的意志力將勺子弄彎,在驚奇之餘,尼奧立刻領悟到,問題不是要說服自己能將勺子弄彎,而是要說服自己那里根本就沒什麽勺子……
奇幻世界的浸入感越強,我們越需要確認能重返現實世界。畢竟,現實才是我們的命運。很多人因此認為,比起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是一種更健康、更有前途的技術發展方向——VR是與現實世界完全隔離,讓人沈浸在計算機生成的模擬世界里;而AR則是將虛擬世界帶入日常現實——你仍然身在現實空間,只不過這個現實空間的場景中疊加了各種各樣的虛擬物體。如果說VR是“逃避”現實,那麽AR則是在“修補”現實。(陰影之河·無盡的現實)
愛墾眉註:在場——場域與場所
場所的文化屬性的表現形態有:歲時性的民間節日,神聖的宗教聚會紀念日,周期性的民間集貿市場,季節性的情愛交流場所,娛樂性的歌會舞節,盛大的祭祀禮儀及其場所,語言,族群的各種獨特文化,獨特的歷史傳統。
這類旅遊憩遊活動有其狂歡詩性的審美結構,關連場域結構。「場所」這個詞在英文的狹義解釋是「基地」,也就是site。 「場所」在文化意義上,是人的記憶的一種物體化和空間化,可解釋為「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狂歡是人類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現像。從歷史上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都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狂歡活動。它們通過社會成員的群體聚會和傳統的表演場面體現出來,洋溢著心靈的歡樂和生命的激情。狂歡與「場所」是聯系一體的,體現為文化空間:廣場、街區、古村落、「老房子」、廟宇、寺觀、教堂、神山、聖湖、花場等。文化空間仿佛一個文化磁場,進入其中即被「磁化」。 我們把審美主客體的這種meeting形式界定為場域結構。(陳昌茂《論旅遊美的美感經驗》)
張海洲·陸林·賀亞楠:產業鏈旅遊——概念內涵與案例分析·1理論基礎——
1.1產業鏈:產業鏈是社會分工造成的一種社會生產組織方式,早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有了產業鏈的思想論述,其認為“工業生產是一系列基於分工的迂回生產的鏈條”。馬歇爾進一步將分工擴展到了企業與企業之間,強調企業間分工協作。
貝恩提出產業組織SCP(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理論為產業鏈系統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中從“關聯效應”角度指出必然會有一種產業對其他產業產生較強的影響,其發展將會很大程度地促進前向、後向產業的發展。這些理論多是基於“產業鏈”的思想從宏觀層面討論勞動分工、專業化對經濟發展的意義[2]。1985年姚齊源等首次將產業鏈作為明確的經濟學概念提出[2,3],隨著學術研究和產業實踐的動態發展,產業鏈理論內涵不斷得到拓展豐富。
在現代迂回生產背景下,企業個體基於降低交易費用、價值創造最大化、規避風險等目的,通過技術進步、知識整合、產業聯盟等形式不斷推動產業分工深化[4],形成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準市場式和混合式等產業鏈[5]。在技術推動和市場需求拉動下,企業通過專業化分工深化、橫向協同以及創新拓展延伸等方式,推動產業鏈經歷產業集聚與產品系列化、集群分工與產業集成化、產業模塊化和產業網絡化等階段的動態演化發展[6],形成了不同類型復雜多維的鏈式空間結構[7,8]。
產業鏈主要包含了兩層含義,狹義上作為“鏈條”指產業在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過程中按內在的技術經濟關聯要求將有關的經濟活動、經濟過程、生產階段或經濟業務按次序聯結起來的鏈式結構;廣義上作為產業價值系統中的“鏈接”包含了“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空間鏈”的概念維度群,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產業經濟現象[8]。目前產業鏈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辨析、發生過程與培育機制的理論分析、傳統工農業產業鏈實證分析以及以產業鏈為指導的企業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經濟增長研究等領域[5,9]。這些研究既包括產業—企業、供給—需求、內部—外部、縱向—橫向等多組維度,也涉及全球—國家—地區—地方—產業區等多個尺度。同時學者藉由產業鏈的關聯性,還提出了更為廣泛的產業網絡、產業集群、產業區、全球價值鏈等新的區域經濟產業組織形式[9-10]。因此產業鏈研究被認為是兼顧了微觀經濟與宏觀經濟、邊界模糊的中間層次研究[8]。
1.2 旅遊產業鏈
對比傳統產業鏈以最終產品的縱向生產加工為核心的嚴格的投入產出關系,旅遊產業鏈中各環節各自具有生產與消費的同時性,彼此間表現為最終無形的旅遊產品的一種並列組合關系。學者從不同的維度對於旅遊產業鏈中的“鏈接”方向與關系出現了不同的理解邏輯,主要包括基於制造業產業鏈從產業整體對產業鏈刻畫[11-12];基於旅遊者需求邏輯,始於旅遊者決策與行動,止於旅遊者消費體驗實現的旅遊企業價值鏈界定[13];基於旅遊產品與服務供應分配的旅遊產業供應鏈界定[13]以及按照知識分工和價值創造對旅遊價值鏈進行“模塊化”的劃分[14-15]。除了第一種將旅遊業作為廣義的經濟系統,類比制造業產業鏈最終產品的生產技術關聯的鏈型關系進行模仿刻畫外,旅遊學者更傾向於在旅遊產品層面,基於旅遊者消費的時空邏輯,將旅遊產業鏈理解為涉旅部門—企業—產品組合的鏈型關系。這種混合了消費價值鏈和企業商品鏈的理解提供了一個更加符合旅遊業本身獨特性的視角。
1.3 旅遊產業融合
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產業鏈延伸不再只是產業內部縱向專業化分工和企業模塊重組,開始出現了部分環節與其他產業結合的側向拓展現象,這種在兩種以上的產業間發生的產業鏈交叉結合的延伸即為產業融合。產業融合在產業價值鏈的價值再造、政府引導區域經濟增長、企業戰略管理與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顯著效應[16-17]。
而對於基於旅遊者需求,關聯食、住、行、遊、娛、購等多個產業發展起來的旅遊業來說,其本身就具有較強的產業滲透性和邊界模糊特征,被認為具有天然的產業融合特質[18-19]。但旅遊業的這一特殊性也導致了更為復雜的旅遊產業融合現象,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和經驗對於旅遊產業融合的概念內涵和現象本質提出了不同觀點,理論整合遭遇瓶頸。
融合的本質是朝著一個點運動或者是兩個或更多要素的匯合,旅遊產業融合研究困境的問題在於對於旅遊產業的認識不統一,從大旅遊觀的層面理解,開放且不斷擴張的旅遊系統中任意子系統或要素的融合均可稱之為旅遊產業融合[20],這裏既包括了傳統旅遊產業內的子產業系統與其他產業的產品、技術、市場、制度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過程,也包括了以旅遊作為一個產業整體與國民經濟產業部門,例如農業、工業、文化產業等融合發展的過程[20]。另一種從狹義的業態層面理解,旅遊產業融合是指旅遊發展過程中,相關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或生產方式通過企業創新利用導致涵化了相關產業特征或要素的新業態出現的過程[21]。
因此旅遊產業融合是旅遊新業態形成的過程與途徑,旅遊新業態則是旅遊產業融合的結果表現形式。形成旅遊新業態的產業融合路徑主體,是極具旅遊產業特色的資源融合,即基於新的旅遊資源觀和旅遊者需求,將其他產業特色的生產經營活動及其產品,作為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22],這條路徑的形成與旅遊產業的新奇體驗性和閑暇二重性密切相關[23],體現了“全域旅遊”、“旅遊+”等發展觀的核心要義。考慮到產業鏈旅遊研究分析的概念邊界、可操作性和針對性的實際需要,本研究運用狹義上的產業融合概念。(下續)
墾評·深度叙述
說說這次旅行
一場暴雨迎接初夏
把惠安的清新
洗刷得越發通透
旅行中是否有過這樣那樣的“艷遇”
即使是擦肩
也是一種美好
於是,一顆心就這樣被你吸引
尋找每一縷幽香
將跨越時間的斑斕
定格在初夏的惠安
探尋你曾經
走過的每一處風景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崇武天空,
這裏是他們認識惠安的開始。
而婀娜多姿的惠安女服飾表演,
更是把遊客的興致提到最高點。
崇武:石頭與大海的藝術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崇武天空,這裏是他們認識惠安的開始。而婀娜多姿的惠安女服飾表演,更是把遊客的興致提到最高點。
在崇武古城這座石頭堆砌的“城堡”裏,美無處不在,這裏也是邂逅惠安女的好所在。
崇武的石雕舉世聞名,崇武的海岸全國享譽,這些優質資源催生出令人向往的旅遊目的地,在這個初夏慢慢發酵,叫人欲罷不能,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
即使在同一個地方的日出日落,都會因為海水的潮汐,角度的變動而呈現出不一樣的美。(福建惠安美女文創)
愛墾原創·如何經营文史體驗產品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对旅行的期待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