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徐藝真·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於工業遺產中的實踐
前言
在 2011 年,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發表了世界遺產的未來趨勢:表示保護世界遺產不再僅止於「貴族式」、代表上層階級的文化遺產,而是擴展至影響當代最為重要的系列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具有對全世界人類生活影響的普世性價值;記錄著過去工業革命的輝煌歷史,並徹底改變了當今生活的面貌,是帶領全體人類前往美好時代的偉大印證,所以的確是值得保存並不斷傳誦其歷史意義和價值的重要文化遺產項目。
回顧工業遺產(Industrial Heritages)過去五十年的發展歷史,英國在其中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1959 年英國第一屆全國工業考古學研討會(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rchaeology)上,明確指出政府必須協助國家的工業遺產研究,並將工業遺產視為值得被保存的歷史財產,成立遺產獎券基金(The Heritage Lottery Fund, HLF),以及在大學進行專門的工業遺產再生研究;並於1973 年開始,積極提倡讓工業地景進入世界遺產的名列之一,間接促成了日後「國際工業遺產保存委員會(TICCIH, 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Industrial Heritage)」的產生。
1973 年,第一屆「國際工業紀念物保存會議(FICCIM,TICCIH 的前身)」於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的鐵橋谷博物館(Ironbridge Gorge Museum)召開,並於 1986 年將鐵橋谷正式登錄為世界遺產。
過去,我們鮮少討論關於工業遺產的活化與再利用。但隨著社會對於工業遺產所背負使命的倚仗,以及其價值已日漸彰顯,遺產的活化再生或許比保存來得更為重要(Kammeier, 2009),工業遺產保存歷史考古和工業文化的特色,從一國家資產的保護,達到公共教育和娛樂的目的(Hooke, 2000)。
本研究即從英國文化與遺產政策的發展脈絡,鐵橋谷本身的工業歷史和產業取向,探討其如何再利用過去遺留的老舊工廠及閒置空間,於既有資產的基礎上,發展文化觀光與創意產業;除了休閒娛樂的目的,也達到保存及教育的目標,讓社會了解工業遺產的重要性及保存的必要。
工業發展歷史與背景
近代歷史上影響世界甚鉅的一場變革,即發源自英國的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十八世紀,英國圈地運動(Enclosure Movement)的逐漸興盛,使得地主擁有多餘的資金投入農業發展相關的工業生產上,繼而帶動其他重工業的擴大投資,機械性的大量製造成為經濟基礎。其中,1709 年開始大型的煤礦開採和技術革新,使得鐵器的大量生產得以實現,且由於鐵是許多農具、武器與機械的原料,這項發展遂促成了工業革命的第二波高峰:位於什羅普郡(Shropshire)的鐵橋谷(Ironbridge),從十六世既便開始進行煤礦的開採,富藏多種天然資源;且仗勢著地利之便,坐擁深廣的塞汶河谷(Servern Valley),可將產品運送至港邊,自然成為了當地最早工業化的地區。
適時,貿易商約翰.達比(John Darby)之子―亞伯拉罕.達比(Abraham Darby)從一位麥芽粉碎機製造商,到鐵橋谷開設了鐵鑄造廠,發明能以更快的速度來冶鐵,同時保持其良好品質的重大創新技術,成為工業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而這項突破性的改革被廣泛地認為是工業革命的開端。挾著資源、交通位置的優勢,以及強人亞伯拉罕.達比的帶領之下,鐵橋谷於十八世紀下半葉蓬勃發展,當時能夠出產全英國三分之一的鐵量,並於 1779 年,世界上第一座鐵橋即建造於此。(下續)(見:徐藝真〈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3 章 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於工業遺產中的實踐―以世界遺產英國鐵橋谷(Ironbridge)為例)
除了煤鐵,鐵橋谷還富含許多的石灰石和黏土,所以磁磚與瓷器業也十分地興盛。這項發展必須歸功於塞汶河谷的另一位商人威廉.雷諾茲(William Reynolds),他除了發展工業,還負責新城鎮的房屋、道路整修,並鼓勵如造船及瓷器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因此,即便在 1810 年代之後,鐵橋谷的冶鐵工業因為南威爾斯州(South Wales)等地的鋼鐵生產而相對失色,但 1850 年代開始大量裝飾性磁磚的製造,多少能夠貼補冶鐵工業的缺口。
然而,隨著世界產業轉型的趨勢以及其他國家競相發展工業革命的情況下,鐵橋谷的工業發展於 1870 年代呈現停滯,隨後開始衰退。並且至 1960 年代,英國的礦區紛紛關閉,也由於 1980 年代初期經濟結構生產的專業化,開始出現明顯的區域分化現象,每個地方都漸漸有其代表性的產業基礎(Edwards & Llurdési Coit, 1996);但鐵橋谷已然衰退的工業發展,加上塞汶河谷天然環境的致命傷,不斷的淤塞、氾濫及嚴重的土壤沖刷,都宣告著鐵橋谷已黯然離開了工業革命的舞台。
繁華落盡的鐵橋谷看似已失去昔日的光彩,但部分傳統產業仍然運作著,由1967 年成立的鐵橋谷博物館信託(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Limited)負責工業遺產的保存與觀光發展,重新詮釋及賦予遺產重要的普世性價值,並促使當地的產業及社區獲得永續的發展。時至今日,以工業革命發源地為號召,使得鐵橋谷的觀光客絡繹不絕,在這塊靜謐的樹林河谷間,探尋過去工業革命的傳奇故事。
文化政策與遺產管理
1970 至 1980 年代是英國的「遺產熱潮(heritage boom)」,發展的速度緊追在觀光和休閒產業之後,特別是戰後時期,懷舊思潮的興起,遺產保存運動如雨後春筍般地進行(Edwards & Llurdés i Coit, 1996)。對於工業革命及近代社會變遷著迷的觀光客而言,工業遺產成為一朝聖之地,遺產的管理與重新規劃也成為了首要之務。
在英國負責文化遺產的管理,主要是蘇格蘭本島上的「英國遺產」(English Heritage),以及一些地方當局與信託。英國遺產的前身為英國歷史建築與遺址委員會(Historic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Commission for England),於 1983 年的國家遺產運動(The National Heritage Act of 1983)下所設立;工作主要是將保存遺產的義務由政府部門遞交至人民手中,並賦予人民認識及享受遺產的權利(Brand, 1993)。其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組織,採納政府的建議,但是一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
英國政府也根據遺產的歷史性質和價值,對遺產設定了七大分類,每一分類都有不同的管理方式,然對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資產,也並不會因此提升層級或改變管理的方式。文化遺產屬於全體人民而不是特定族群,遺產的管理只是協助規劃遺產的使用和可接近性,所有權並非政府所獨有。另外,受到 1980 至1990 年代全球私有化趨勢的影響,英國於 1979 年由首相柴契爾夫人(Thatcher)大力推行許多私有化的政策,希望藉此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及執行效率。
於是,文化遺產的管理權順勢下放到地方政府或是遺產社區的手中,許多私人的地方信託組織因應而生,對於資金的來源及使用也變得比較靈活;只是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危機以及政府不斷刪減文化預算的情況下,民間的投資與贊助也相對減少,許多地方信託必須自籌經費顯得艱困。但同樣的,有些信託因為私有化的經營,而免於被政府財政見肘所波及。
延續閱讀:
《藝頻道》電影達人
英國實習體驗書寫
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
文創觀光發展
(續上)英國大部分文化遺產的主要資金都來自遺產彩券基金,其與英國國家文化、媒體與運動部門(UK Government Department for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DCMS)密切合作。遺產彩券基金的管理,來自對公益彩券事業營收的分配,用來進行最廣泛的遺產投資,自 1994 年以來,遺產彩券基金已提供約四百九十七英鎊予國內超過三萬個機構組織。
然而,關於英國文化政策和遺產管理的某些議題值得思考:英國對於文化遺產十分重視,以至於遺產定義及涵蓋內容之廣,即可從遺產分類看出;加上民族性使然,英國對於遺產的活化利用,並沒有太大或是令人驚喜的表現,多半僅是以維持遺產的完整樣貌為保存重點。如此,可能造成政府無法突破遺產保存的限制,充分發揮創意使用的經營方式,產生許多閒置餘載的遺產空間;且花費資金於大量遺產的保存及維護,也成為政府龐大的經濟壓力。
鐵橋谷博物館信託為一間私人有限公司,也屬於一慈善機構,目前擁有約一百六十名的員工,以及超過三百五十位志工,與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進行長期合作,主要任務是社會教育及遺產保存。信託負責共三十六處的紀念物和歷史建築,世界遺產鐵橋以及十家博物館的經營,其中最大的是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信託也進行博物館收藏品的研究,發行刊物以及協助舉辦展覽。
在遺產保存上,信託近年藉由舉辦關於鐵橋歷史的特展,向大眾說明遺產保存的重要性,以籌措經費來進行鐵橋的部分整修;另外,鐵橋谷博物館於 2007年成立英國第一個擁有科學、機械等學科的研究發展中心,並且跟大學的長期合作,提供遺產管理的課程與實習機會。而信託著力最深的是教育計畫:目前計有三十五種不同的教學工作坊,提供手作體驗和親子同樂的活動,且每年將近有七萬名學童團體拜訪鐵橋谷,未來目標是希望四年內能成長百分之五的人次。
而信託主要的營運資金來源,約有一半是博物館門票的收入,超過三分之一是私人捐助及向外申請的贊助,少部分來自鐵橋谷貿易公司(Ironbridge Gorge Trading Company)的營收。信託申請贊助的對象有遺產彩券基金、英格蘭藝術委員會(England Arts Council)以及歐洲地區發展基金會(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等七個組織。
遺產活化與空間再利用
為了促使工業遺產的活化能發揮最大效益,規劃包括如何呈現工業遺產,增加可接近性,讓遺產與觀光客的參考架構產生關連;或是妥善利用遺址的閒置空間,導入體驗經濟的概念,使得觀光客樂於並易於消費,並塑造出鐵橋谷獨特的工業文化意象。而關於遺產的發展歷史、規模及傳統產業型態等,都會影響到其如何活化,以及空間如何再利用,進而左右觀光的發展及文化創意產業的經營。 關於鐵橋谷的遺產活化,可見於幾座博物館:如陶瓷博物館(Coalport China Museum)和磁磚博物館(Jackfield Tile Museum)都是利用廢棄工廠改建成為博物館,閒置的窯爐也直接成為展示的空間。重新使用既有的工業建築不僅可以降低潛在的開發成本,更可以維持遺產本身的完整樣貌與特色(Ball, 1999),至於原本的位置也加強了觀光客的真實性感受。
但是為了完整地保留原始遺產,也可能造成遺產活化的諸多限制。如在磁磚博物館裡,有過去用於存放黏土,由於無法改變遺產內部空間大小和建築材質,致使廠商不能靈活使用,招標無法成功,而已經閒置許久的一排小木屋(圖 3.1, 3.2);為此還使用了額外的資金新蓋建築,以利廠商的進駐。但也還是有在其他空間的運用上,對外提供場地舉辦婚禮,或是租借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作為拍片場景、商業會議、舞會及企業家庭日等用途。〈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3 章 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於工業遺產中的實踐―以世界遺產英國鐵橋谷(Ironbridge)為例)
(續上)以下將以自身所觀察鐵橋谷的觀光發展,說明體驗經濟和創意產業在工業遺產中的實踐:
文化觀光與體驗經濟的發展 在所有類型的遺產觀光中,相對於一些已馳名在外,或充分發展的其他類型遺產觀光,工業遺產所受到的關注相對來說比較有限;這些過去所使用的機器設備,鮮少能使大眾觀光客感覺浪漫或是與美感有任何關連(Edwards & Llurdés i Coit, 1996)。因此,如何將原本的工業遺產,設法轉換成可供觀光客親近、消費的產品,以及在鐵橋谷從無到有創造出一觀光產品或景點,成為觀光發展的第一步關鍵。
以下將分別使用 McKercher & du Cros(2010)的「創造文化觀光產品或景點之要素」及「將文化資產轉化為文化觀光產品之策略」理論,來檢視鐵橋谷的觀光景點及產品是如何策略性地使用發展,提供獨特的觀光體驗:
(1)敍述故事
由於工業遺產是個普遍可見於世界各地的遺產類型,所以若是鐵橋谷過去輝煌的工業歷史,無法傳達給觀光客了解的話,那麼鐵橋谷的鐵橋和工業遺產,與其他的工業遺產就沒有差別,對於大部分的觀光客來說,也並無多少意義。
隨意散落在鐵橋谷的工業遺產比比皆是,必須選擇性地保留具代表性或特別的遺產,用最簡單常見的方式-設置告示牌,將工業遺產的故事說給觀光客聽。如戶外一座棄置的舊熔爐(圖 3.3),告示牌(圖 3.4)上說明了這座熔爐的用途,在過去是如何被使用,使用的歷史,並附上幾張黑白照片,觀光客便能清楚地了解舊熔爐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另外,鐵橋旁過去使用的收費站(圖 3.5),搖身一變成為鐵橋歷史博物館,建築內展示了許多包括圖畫、照片和文件等史料(圖 3.6),觀光客可以直接在收費站內了解建築本身過去的使用狀況,以及鐵橋谷的發展故事。
(2)使資產生動化
敘述故事固然重要,但如何用生動、富有創意的方式來展示資產,使得觀光客不會因為展示難以理解或是枯燥乏味,而對資產興趣缺缺。
鐵橋谷最大且最受歡迎的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即以一座露天博物館(open-air museum)的方式呈現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的工業歷史。露天博物館藉由人們的彼此互動和環境的營造,來詮釋和重現歷史: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是在小鎮的原址上保留或是打造仿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圖 3.7),而部分其他的建築是由別處遷移至此;鎮上還有許多穿著維多利亞時期服裝的員工和志工負責導覽或現場展演工藝技術,過去的歷史頓時躍然於現實生活中,讓觀光客有更直接、活生生的體驗。(圖 3.8)
(續上)當然,使資產生動化也可使用多媒體的方式。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於2009 年全新落成的旅客中心(圖 3.9),便以撥放影片和投影照片,搭配聲光效果,讓觀光客感受維多利亞時期的生活,及工人身處礦場的工作情形。另外,陶瓷博物館也保留完整的窯爐,使觀光客得以進入內部參觀(圖 3.10),並搭配聲光、溫度控制及照片展示,使觀光客能夠實際體驗窯爐運作的方式與情形。
3)使體驗具有可參與性
提供機會並鼓勵觀光客主動參與,是提升體驗品質的有效方式。工程博物館(Enginuity)中,提供許多可以親自動手操作的設施,以及多媒體影音的互動裝置,適合親子同樂,寓教於樂的互動式器材(圖 3.11, 3.12);讓觀光客可以在輕鬆、愉悅的體驗中學習知識,獲得滿意的經驗,並對體驗留下深刻的印象。
(4)突出品質和真實性
生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擁有豐富的工業遺產,而如何在眾多的選擇當中,成為最受觀光客歡迎的目的地,便是要懂得如何提供合理的價格、良好的觀光產品和優質的服務,來突顯鐵橋谷的品質和真實性。
首先,成為世界遺產被認為是一個快速的途徑,此頭銜能夠吸引觀光客的前來,獲選世界遺產成為品質的保證。其次,鐵橋谷又以「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為其行銷品牌,突顯其特別的價值,並提供年度博物館護照的組合,讓觀光客一次購票即可在一年之內,不限次數暢遊鐵橋谷的十個博物館。
(5)表現過去與現在的直接聯繫
如何將歷史快速且直接傳達給觀光客的方式,就是建立起過去與現在的直接聯繫,呈現一地從歷史開端到現代社會的發展情形,歷史便復活。
前述的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露天博物館,便是成功的一例。另外,由於鐵橋谷的部分傳統產業仍在運作,所以在磁磚博物館和瓷器博物館旁都還有工作室和工廠,提供現場展演技術和製作紀念品的服務。
延續閱讀:
《藝頻道》電影達人
英國實習體驗書寫
露天博物館發展文化觀光策略
文創觀光發展
(6)使資產成為奇觀
在特定的時空中,集合所有的觀光產品,一次提供給觀光客消費,使資產成為奇觀的方式就是節慶。鐵橋谷在 2012 年即舉辦多達十九場的文化節慶,於一整年度提供觀光客多樣化的選擇,吸引觀光客前來或再度重遊。今年也因應文化奧林匹克活動,在工程博物館舉辦數位藝術展(CORE),以及展示奧林匹克各個運動項目的科技原理特展。傳統產業轉型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導入 將遺產作為觀光用途使用,被認為是一種帶動區域發展與再生的策略,「工業遺產觀光(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遂成為歐洲體驗經濟的一個新結合。
然事實上,工業遺產觀光在實際運作上,對於區域發展的影響可能有限;因此,如何為遺產當地注入新的經濟活動,而不僅限於發展觀光,成為一項重要課題(Hospers, 2002)。
而探討觀光活動與地方的經濟發展則要透過文化產業化,所謂文化產業化係指將具有魅力、獨特的地方文化,透過行銷的概念,予以商品化,賦予其實體心理價值,經營做為產業則較著重於文化的市場與經濟價值的強化,亦即文化經由企業化經營方式創造市場新氣象,提昇市場價值(楊敏芝,2002)。
鐵橋谷的傳統產業至今仍持續經營,多半是小規模的手工藝產業,如陶瓷及裝飾性磁磚。近年來隨著觀光的蓬勃發展,鐵橋谷信託推動「地區文創產業復興計畫(Renaissance in the Regions Creative Industries Project)」,開始為傳統產業尋找擴展市場的可能,致力於吸引創意階層的進駐和商業投資,希望結合當地的特色產業發展創意經濟,以應付全球化市場的競爭。以下以自身所觀察,歸納出鐵橋谷如何使生產與消費並行的成功要素:
(1)鐵橋谷品牌經營
鐵橋谷保留並尊重傳統產業的發展,標榜沿用傳統的製造技術,許多作品的圖樣設計,都是描繪鐵橋谷內的自然風光與花草樹木,所以每項產品都是獨一無二產自鐵橋谷。信託並於 2012 年成立新零售品牌「From Our Collections」,同先前另一品牌「Made in the Gorge」,販售當地藝術家、設計師及手工藝者的作品(圖 3.13),幫助當地產業行銷,強調鐵橋谷的產品品質,打造鐵橋谷的專屬品牌。品牌的建立同時也幫助傳統產業延伸經營,除了手工業產品之外,也開始設計系列文具及生活用品,擴展市場。
另外,陶瓷博物館也購買知名動畫人物的版權,由當地工廠和設計師自行設計生產,迎合大眾市場喜好的產品(圖 3.14)
(2)結合觀光自產銷售
鐵橋谷結合觀光發展,為傳統產業建立起銷售平台,所有的紀念品店都有販售在地生產的商品。位於布里茨山維多利亞小鎮裡的工作坊,平時除了負責觀光導覽和示範之外,都是以鐵橋谷作為生產基地,接受外頭委託的訂單;其中一家木工工作坊就表示,結合觀光和鐵橋谷的品牌經營,工作坊的營業額比進駐鐵橋谷前,有高出百分之四的成長(圖 3.15)
而陶瓷博物館則是有現場展示的工作坊,將製作陶瓷的每一步驟於觀光客前展演,了解製作過程以及能與製造者直接接觸,可以引起觀光客更多的購買動機(圖 3.16)。
圖 3.15 圖 3.16
(3)文創產業聚集
為吸引創意產業和創意階層的進駐,磁磚博物館旁設立了一棟提供辦公室及展演空間的「Fusion」,目前已有五家創意產業在此營業,包括兩家琉璃藝術公司,以及結合鐵橋谷生態旅遊而招攬的腳踏車店,建築的公共空間也會不定期舉辦展覽。
結語―反思台灣工業遺產的使用
近年來,文化觀光有漸成為大眾觀光的趨勢,創意觀光與體驗經濟的概念因而產生。除了持續發展觀光目的地的特色,還必須能使觀光客獲得其他目的地無法給予的獨特體驗,使目的地能和其他地方有所區別,保持市場競爭力。此外,振興地方經驗也有賴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轉型,結合地方文化,販售充滿故事性的商品,為產業重新找到定位和價值,才是地方永續經營的關鍵。
鐵橋谷集上述兩者概念的結合,成功打造了一受歡迎的觀光目的地,並且也為當地沒落的傳統產業提供發展的機會,觀光發展改善當地的經濟結構和生活環境,同時增強了地方認同感。而回頭檢視台灣的工業遺產發展:除了國家對於遺產保存及發展政策的影響之外,民族性以及社會對於工業遺產的態度,都會左右遺產的價值和運用方式。
目前台灣使用工業遺產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開闢成為文化園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但通常在急於導入創意產業發展經濟的結果,便是容易忽略文創產業與地方的連結,而若失去地方特色,那麼產業的發展也不會持久;更遑論在工業遺產成為文化園區後,遺產的價值是否被保存和彰顯,或者又變成一個毫無把關,僅為賺取高額租金,而吸引一些與地方完全無相干產業的地方。(見:徐藝真〈大英風華,精焠文化〉第 3 章 體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於工業遺產中的實踐―以世界遺產英國鐵橋谷(Ironbridge)為例)
參考文獻
Bagwell, S. (2008). Creative Clusters and City Growth. Creative Industries Journal, 1(1), 31-46.
Ball, R (1999). Developers, regener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 the re-use of vacant industrial buildings.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7(3):140-148.
Bell, D., Jayne, M. (2010). The creative countryside: Policy and practice in the UK rural cultural economy,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6, 209-218.
Brand, V. (1993). English Heritage, Environment & Leisure (pp.47-52). 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
Edwards, J.A. & Llurdés i Coit, J. C. (1996). Mines and Quarries: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23 (2): 341-363.
Hooke, D. (2000). The appreciation of landscape. In: Hooke, D. (ed) Landscape: The Richest Historical Record. Society for Landscape Studies. 143-156.
Hospers, G.J. (2002) 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 and regional restructuring in the European Union.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0(3), 397-404.
Kammeier, H. D. (2009). Managing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Part II - A proposed management tool. City & Time [Online], 4(2). Retrieved from http://www.ct.ceci-br.org
McKercher, B., & Cros, H. d. (2010). 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劉以德, Trans.): 桂魯。
Montgomery, J. (2007). Creative industry business incubators and managed workspaces: A review of best practice. Planning Practice Research, 22(4), 601-617.
Riart, O. P.; Martinez, L. F. M. (2000). Conservation of the European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Heritage - Part 1. Historical Metallurgy, 93(1041), 152-154.
Trinder, B. (1976). MUSEUMS: Industrial Conservation and Industrial History: reflections on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1. 2 (1), 171-176.
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鑄九,(2006)。對台灣當前工業遺產保存的初期觀察:一點批判性反思,《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台北),第 13 期,頁 91-106。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Limited. (2009) . Annual Review 2010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Limited. (2010) . Annual Review 2011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Limited. (2010) . STRATEGIC PLAN 2010-14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 Limited. (2012). GREAT VALUE DAYS OUT 2012/13 DCMS http://www.culture.gov.uk/
Heritage Lottery Fund http://www.hlf.org.uk/Pages/Home.aspx
The Ironbridge Gorge Museums http://www.ironbridge.org.uk/
The Ironbridge Gorge By Virtual Shropshire http://www.ironbridgeguide.info/
UNESCO http://www.unesco.org/new/en/
Visit Ironbridge http://www.visitironbridge.co.uk
曹林·作爲一種文化資本的評論表達
摘要:在社交媒體和大衆傳播的媒介化語境中,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的人更有優勢。
評論作爲新聞職業的核心素養,在塑造“多面手”和“快槍手”上起到了訓練作用。其實,評論不只是新聞職業的核心資本,也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可通用的文化資本。
從法國哲學家德布雷的媒介學的角度看,我們今天遠遠不只是在使用作爲外物的媒介,而是身心都已經沉浸到媒介域中,成爲媒介化的人。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就是媒介化的過程。我們通過朋友圈、微博、抖音表達和交流,獲取信息,闡釋觀點。而在社交媒體和大衆傳播的媒介化語境中,善於表達自己觀點的人更有優勢。
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評論能力都會成爲你的競爭優勢。功利地説,諸多考試涉及評論冩作。高考作文是冩一篇評論(議論文),研究生考試要冩評論,公務員考試要冩評論,很多單位的招聘考題往往也有評論,因爲評論最能考察一個人的綜合素養。在一家單位,文章冩得好,善於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是一種優勢。評論冩作也能養活自己,當下自媒體的內容創業,基本上集中在評論冩作領域。
我從2002年開始冩評論,至今已快20年。我一直以爲受我評論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學新聞的大學生,很多聽過我講座的大學生説是看了我的評論後才選擇新聞這個行業並進入媒體的。評論能影響一個年輕人,甚至能影響他的擇業,是一件多歡喜的事啊。
沒想到,比新聞專業學生關注我評論更多的,竟然是高中生。我的公號“吐槽青年”評論區裡有一些有關的留言,讓我覺得很驕傲。一位叫“子夜雪花”的家長留言説:“曹老師,今天我是專門來感謝你的。閨女是18屆的高考考生,高三第一學期接觸到您的公衆號,我每天打印出來給她看,她的議論文進步很快,今年高考語文121分,考上福大建築學,真心感謝。”還有一位叫“荳芽湯”的家長説:“‘子夜雪花’的孩子是2018年高考生,進福大,我孩子也是,進了福大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我的孩子也是聽老師建議關注曹老師,關注時事、分析冩作結構,今年高考語文131分,好像是市裡語文最好的,我也要感謝曹老師。”(以上兩段評論引自我的公號“吐槽青年”文章後的留言,見2018年10月公號評論)
大連一所最好的中學,幾位語文老師也在向學生推薦讀我冩的那些評論。我聽一個在行業內很有聲望的語文特級老師講,她所在的語文組專門做過對比試驗,讓高一一個班的學生讀我的評論,跟高二一個沒讀的班作比較,讀過的那個班,作文和語文成績有明顯的提高,同題作文下,讀過的高一班,水平明顯高於沒有讀過的高二班。
我知道,我的評論沒有那麼神,對冩作無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有兩點對學生是有幫助的,其一是刺激他們多訓練,很多話題激活他們的表達衝動,活絡他們的思維;其二是開闊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的眼睛從應試課本中抬起,多關注時事和社會,訓練觀察同一時事的不同視角。高考作文,考察的也正是快速流暢的冩作能力和開放敏銳的思維。
當然,這絶不只是“術”的層面,而事關邏輯和思維的訓練。一般人會認爲理解了才能表達出來,而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認爲,不是先理解而後表達,表達就是一種理解,表達出來了,才説明真正理解了。所以我的評論冩作理論會更多訴諸邏輯和思維的訓練。當一個人思維和邏輯清晰了,評論表達自然不會成爲問題。
《時評冩作十六講》是我在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近10年評論教學的梳理,各章節基本按一個學期16節課的內容安排,在結構和內容上與2012年出版的《時評冩作十講》有很大的不同。經過近10年的沉淀,我對新聞評論冩作的一些想法更加制統和成熟,特別是我在經歷博士階段的學術訓練後,更注重對理論的梳理和冩作規律的提煉。比如我在這本書裡針對構思提煉了“抓手論”“身材論”和“冩作的基準線理論”,並把一些學術理論應用到冩作過程中,比如佈迪厄的“誤識理論”、闡釋學中的“陌生化理論”、社會學的“框架理論”。藉助這些理論工具發掘評論的不同角度,讓作爲緘默知識“不可言傳”的評論經驗成爲一種可以教、可以學習、可以積累的顯學,成爲一種經過訓練可以得到提昇的學問。(作者爲中國青年報編委;2019-12-02;來源:青年記者)
宗教政治营销
政治学者阿兹米尔(Azmil Tayeb)去年选前发表学术报告,解释伊党在吉兰丹的支配地位。报告揭示,伊党透过州政府机关在基层建立人脉。截至2022年10月,丹州有833名村长,是伊党在民间的“情报收集者”,也是代议士与当地社区的协调人。不仅如此,伊党在丹州14个国会选区各安插一名联委村长(Penghulu Seranta),负责与州外的游子保持联系。
在一定人数的住宅区,一名伊党活跃分子会扮演“住宅区大使”角色,安排区内吉兰丹人与联委村长定期会面。联委村长会同游子分享伊党议程,同时聆听游子的不满与展望。此外,联委村长还与分会遍布全国的“吉兰丹游子协会”(Perakan)保持联系,主要传达伊党对他们的关心,甚至可能游说他们在选举时投选伊党。
伊党予人形象古板、封闭,其实善于使用科技,在选民年龄下调至18岁时,及时攻占这个在全国为数逾百万的群体。除了透过社媒如TikTok在年轻群体宣扬价值观,伊党还在州内各国会选区成立“替代骑行俱乐部”(Alternative Riding Club),让年轻人以轻型摩托组队游行,广受首投族欢迎。
除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伊党也在吉兰丹回教事务局(Jabatan Hal Ehwal Agama Islam Kelantan)设立一个名为哈拉卡特(Bahagian Dakwah Halaqat)的宣教单位,透过回教堂、学校与州政府机构宣扬伊党政策。这个单位共有540名职员提供训练,培养能够传达伊党政治信息给不同群体的回教大教长(Imam)、宗教师与传教士。这些信息透过星期五布道、例常讲道(kuliah)、回教堂活动等传播,其影响力所发挥的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伊党早在1980年代已萌生经营学前教育的想法,成立“回教幼苗培育中心”(Pusat Asuhan Tunas Islam,简称PASTI)。35年后的今天,全国共有2497所PASTI、教职员9539人,2022年拥有12万5065名四至六岁的学生。学前教育成功后,伊党再接再厉,2016年成立以回教为核心的宗教小学(Sekolah Rendah Integrasi Teras Islam Al-Furqan,简称SRITI),四年后在全国拥有146所。至于宗教中学(Sekolah Menengah Integrasi Teras Islam,简称SMITI),有七所已在2020年试跑。换句话说,伊党已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教育体系——从学前的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并成功培育自己的新世代。
尽管尚未创办大学,但伊党的足迹已遍布马国公立高等学府。各大专校园内的回教大专生学会(Persatuan Mahasiswa Islam)就是伊党的外围组织。这些学会联合起来就是马来西亚回教大专生联盟(Gabungan Mahasiswa Islam Se-Malaysia),乃国立大专学府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
纵观伊党上述部署与经营——以吉兰丹为基地,逐步将影响力扩大至半岛东北部,如今放眼沿着西海岸南下,可见“绿潮”绝非偶然的海啸,而是数十年人脉的经营、观念的塑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32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9 Comments 42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4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0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7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5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7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67 Promotions
© 2023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