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宗教政治营销
政治学者阿兹米尔(Azmil Tayeb)去年选前发表学术报告,解释伊党在吉兰丹的支配地位。报告揭示,伊党透过州政府机关在基层建立人脉。截至2022年10月,丹州有833名村长,是伊党在民间的“情报收集者”,也是代议士与当地社区的协调人。不仅如此,伊党在丹州14个国会选区各安插一名联委村长(Penghulu Seranta),负责与州外的游子保持联系。
在一定人数的住宅区,一名伊党活跃分子会扮演“住宅区大使”角色,安排区内吉兰丹人与联委村长定期会面。联委村长会同游子分享伊党议程,同时聆听游子的不满与展望。此外,联委村长还与分会遍布全国的“吉兰丹游子协会”(Perakan)保持联系,主要传达伊党对他们的关心,甚至可能游说他们在选举时投选伊党。
伊党予人形象古板、封闭,其实善于使用科技,在选民年龄下调至18岁时,及时攻占这个在全国为数逾百万的群体。除了透过社媒如TikTok在年轻群体宣扬价值观,伊党还在州内各国会选区成立“替代骑行俱乐部”(Alternative Riding Club),让年轻人以轻型摩托组队游行,广受首投族欢迎。
除了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伊党也在吉兰丹回教事务局(Jabatan Hal Ehwal Agama Islam Kelantan)设立一个名为哈拉卡特(Bahagian Dakwah Halaqat)的宣教单位,透过回教堂、学校与州政府机构宣扬伊党政策。这个单位共有540名职员提供训练,培养能够传达伊党政治信息给不同群体的回教大教长(Imam)、宗教师与传教士。这些信息透过星期五布道、例常讲道(kuliah)、回教堂活动等传播,其影响力所发挥的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伊党早在1980年代已萌生经营学前教育的想法,成立“回教幼苗培育中心”(Pusat Asuhan Tunas Islam,简称PASTI)。35年后的今天,全国共有2497所PASTI、教职员9539人,2022年拥有12万5065名四至六岁的学生。学前教育成功后,伊党再接再厉,2016年成立以回教为核心的宗教小学(Sekolah Rendah Integrasi Teras Islam Al-Furqan,简称SRITI),四年后在全国拥有146所。至于宗教中学(Sekolah Menengah Integrasi Teras Islam,简称SMITI),有七所已在2020年试跑。换句话说,伊党已逐渐建立起自身的教育体系——从学前的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并成功培育自己的新世代。
尽管尚未创办大学,但伊党的足迹已遍布马国公立高等学府。各大专校园内的回教大专生学会(Persatuan Mahasiswa Islam)就是伊党的外围组织。这些学会联合起来就是马来西亚回教大专生联盟(Gabungan Mahasiswa Islam Se-Malaysia),乃国立大专学府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
纵观伊党上述部署与经营——以吉兰丹为基地,逐步将影响力扩大至半岛东北部,如今放眼沿着西海岸南下,可见“绿潮”绝非偶然的海啸,而是数十年人脉的经营、观念的塑造。
著文翻译小丹【译海拾贝】“影响者(Influencer)”是什么?
相信小伙伴们都听说过当下比较时兴的“影响者”和“影响者营销”概念。最近,小编在翻译一份商业文件时,也碰到了这个词。原文的句子如下:
Management of online marketing and influencers.
由于这份文件的内容有关成立一家合资公司,小编推测这里是说要找一些网络上影响力较大的人来协助公司进行营销活动。那么,“影响者”是否指“网络红人”呢?这些人是用什么方式去影响别人呢?“影响者营销”又该怎么做?小编上网一查,感觉这个词背后蕴含的意思还是挺多的,外国人对它也有著不同理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影响者到底是个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Merriam-Webster词典对这个词的定义:
译:施加影响力的人:能够启发或引导他人做出行动的人。
分析:这个定义符合该词的字面意思,但略显宽泛。我们来看一下词典给出的例句:
译:懒散与温和的旧式形象和当今的影响者完全相反:他们既有成功的商业经验,又能用自己的身份去影响他人,鼓励他人追求成功。
分析:从例句看来,现代的影响者更像是创业者或是企业家,在社会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个意义似乎与小编遇到的稿件中的词义有些差异。
译:通常特指能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帖宣传某样东西(如消费品),促使他人对其产生兴趣的人。
分析:看到这个定义,小编眼前一亮,因为这与稿件里的词义非常接近。从这个定义出发,似乎影响者确实就是网络红人。来看一下词典给出的例句:
译:被誉为“时尚的未来”的她对希望成为Instagram影响者的人提了一条建议:不要再刻意找个美美的背景,摆个拿著牛角面包或是气球的造型拍照了。
分析:Instagram是国外很流行的一款社交平台软件。该例句也证实了小编的想法。然而,事情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
保险起见,小编又查了一下维基百科对influencer的定义,发现了下面的说法:
译:人们对“影响者”究竟是什么没有统一意见。某书作者将其定义为“对某组织及其潜在客户有影响力的一些第三方人士”,另一位写手的定义则是“对客户形成购物决定有很大影响力的第三方人士,但其可能从来不会对客户所购产品负责”,还有一位则认为影响者是“彼此联系紧密,能形成影响力,思维活跃且足以引领潮流”的人。但这些定义明显是就消费者市场而言的。
分析:从该解释来看,影响者似乎又不局限于网络,而是涉及到普遍意义上的消费者市场。接下来,维基又给出了更具体的描述:
译:影响者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传统上说,营销人员会盯紧容易确认的影响者,如新闻媒体、行业分析师和知名度较高的执行官级别人士。然而,对大多B2C(商对客)行业的采购决策来说,影响者可能包括采购商和零售人员认识的人。对涉及价值较高的B2B(商对商)交易来说,影响者群体可能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并可能包括顾问、有政府背景的监管人员、金融业者和用户群体等。
分析:看来,“影响者”的门道还多著呢。看完了定义之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对该词所指人群进行分类。
在查证定义之后,小编搜索了一些和influencer相关的词条,其中“influencer marketing”(影响者营销)占绝大多数。小编发现,专业商业社交管理的网站https://sproutsocial.com对influencer的分类最为清晰,基本囊括了上一节小编所查到的定义:
译:影响者在营销活动当中由来已久。最初,品牌公司邀请名人和运动员这样引人瞩目的人物为它们做电视和电台广告,帮助其销售产品。后来,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其他类型的影响者也流行起来。今天,影响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名人:艺人、运动员和流行文化明星;
行业专家和思想领袖;
微型影响者:在社交媒体上有影响力的个人;
博主和内容生产者。
今天,影响者营销活动多数发生在社交媒体。通过微型影响者和博主进行营销的成本效益更好,且能为发育中的品牌带来立竿见影的客户信任。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现代的影响者大多与营销活动有关,他们可以是艺人、明星、运动员、行业专家、思想领袖、个人网红、博主和内容生产者等。若在不同行业中进一步细分,影响者可能衍生出更多的种类。如对某些商业领域来说,影响者也可以是新闻媒体、采购商、公司高管、有政府背景的监管人员和用户群体等。(发布于 2019-10-21 https://zhuanlan.zhihu.com)
文化伙伴策略
J:Joint Venture(聯營)─尋找共同出資創業夥伴。
A:Alliance(策略聯盟)─在營運上共同合作。
M:Merger(合併)─兩個公司合併為一個。
A:Acquisition(購併)─買下另一家公司。
L:Licenses(營業授權)─取得其他公司授權。
Big Ideas vs Long Ideas.
The new icon for a "long idea"?
Gareth Kay is one of the few certifiable digital experts out there and he proposes that there’s a subtle bu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big ideas and what he calls “long ideas.” These are ideas that are rich enough to be extended into digital and other channels for a long time. They are less brand ideas than they are brand stories.
Kip Voytek is another digital brainiac I’m lucky to call a friend and he added to Gareth’s description with this long wonderful email:
I still think it’s worth encouraging teams doing digital work to come up with good ideas – emphasis on good rather than big, and plural rather than singular. I have a speech slide with a picture of Madden 2010, World of Warcraft, the iPad, and Nike+ and I challenge people in the audience to come up with the “big idea” behind each of these products. While people invariably come up with a high-level descriptor, they usually wind up discovering that there are dozens and dozens of big ideas in them; design details, executions, lots of ideas that all add up to its market appeal. When I had the Nike account in 2002, Nike kept asking us, “What is the big idea of this site, this app, this page?” An art director finally got exasperated at this ongoing request and said “Don’t you get it? I have to come up with dozens of great ideas to make a great digital experience. If you make me focus on only one, you’ll have an experience with one great moment followed by dozens of mediocre ones.”
Kip went on to suggest that teams who are briefed to find the one big idea almost always come up with a decent concept, while teams that are freed from the mandate for one big idea think about the long view of the customer and come up with rich experiences that work across the entire customer journey.
When we pay to slavish obedience to a “big idea” we can end up leaving a lot of good concepts on the table. Does every single thing we produce have to look like a clone of the main idea? My guess is no. Yes, it needs to report to the same brand, the same idea, but let’s not get all Concept-Nazi. Sticking to the war metaphor for a minute longer, I am reminded by a cool thing my friend Mike Lescarbeau (CEO of Carmichael/Lynch) told me: he compares a really good idea to a nuclear bomb and asks “Does it really have to land precisely on target to work?”
Come to think of it, long ideas apply also to other areas.
Is every single Beatles song the best one they did? No, but the Beatles story, the Beatles voice, the Beatles brand? Solid as a rock. I liken this long idea concept also to the output of authors. I happen to like Stephen King. In my opinion, the last top-notch A+ story he wrote was The Green Mile, but the dude keeps puttin’ the new titles out there and I keep reading because I love his voice. I love the idea of Stephen King. Long ideas are what you want for brands that are gonna be around for awhile. This blog, it’s a long idea, too. Not every posting is A+, but I’m pretty sure I’ve done some good ones. What’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I keep at it, keep posting, keep adding to the original iteration.
So remember: It’s not a big idea if it’s only a big idea for a while.(https://heywhipple.com/big-ideas-vs-long-ideas/)
北京大學:2022年文化產業十大趨勢
第十九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1月8-9日在北京舉行,緊扣「百年征程」與「當代使命」,以「文化基因與中國道路」為主題,從不同角度透視中華文化基因與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深刻聯系、演變軌跡、價值邏輯和融合模式。新年論壇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布《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2022)》,內容包括2021年文化產業十大關鍵詞和十大特征,以及2022年文化產業趨勢預測三部分。
2022年文化產業十大趨勢為:
1、文化強國建設全面推進
2、文化產業繼續數字化轉型
3、電子競技成為被主流認可的文化活動
4、健康與生態問題成為關註重點
5、美育成為社會新風尚
6、雙循環格局進一步完善
7、嚴格、規範化網絡管理成為常態
8、廣播電視領域行業法規將明確化
9、網絡發行機製更加成熟
10、原創性文化藝術內容質量提升
2021年文化產業十大關鍵詞為:
主題文藝作品、NFT藝術、元宇宙、雲展演、紅色文旅、國風節目、雙碳戰略、非遺電商、漫改IP 、女性電影
2021年文化產業十大特征為:
1、打造積極向善的文化環境
2、雙減政策下藝術教育興起
3、雙線融合發展成為新趨勢
4、美學經濟助力城鄉發展
5、數字文化出海力度加大
6、體育行業成為新引擎
7、工藝美術專業人員職稱製度改革
8、智慧城市數字化轉型
9、文化產權保護提升
10、中國表達不斷加強
2022年文化產業十大趨勢為:
1、文化強國建設全面推進
2021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於完成到2035年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因此,未來我們將在文化產業開展全方位的發展布局,堅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堅持以社會效益為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同時加強科技發展規劃,順應數字化大趨勢,在互聯網大潮中積極應變,加強年輕化傳播,促進智能化發展。此外,文化強國的建設要求各地區之間的協調統一,為此,需要加強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成渝區等區域的文化協同共進,增強區域合作的凝聚力,同時以點帶面,帶動全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
2、文化產業繼續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文化產業的數字化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不斷轉型升級,而這在未來依然且始終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趨勢。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深入實踐,各種新業態、新服務、新模式不斷湧現。搭乘「數字快車」,文化產業也在朝著家庭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方向繼續發展。科技創新賦予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將是未來10年的時代主題。整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產業資源,推進5G與VR/AR、4K/8K超高清視頻等技術相結合,積極發展新型文化設施,加快推進文化產業重點領域數字化消費、數字化生產、數字化運營,是未來持續不變的主題,也將有力地提升我們文化產品的創意性與文化服務的體驗感。
3、電子競技成為被主流認可的文化活動
2018年的雅加達亞運會電子體育表演項目中,電子競技作為表演賽事首次登上亞運舞臺,中國隊取得2金1銀的成績,為國爭光。2021年11月,由中國珠江集團公司出資組建的EDG俱樂部派出的代表隊在冰島奪得了S11英雄聯盟年度總決賽的冠軍,標誌著經過十年在電子競技領域的深耕,我國在《英雄聯盟》這一賽事項目上已經取得了和韓國同樣成績。如今,電子競技作為正式項目入選2022年杭州亞運會,響應了12月13日亞奧理事會在官網「支持鼓勵單項協會和各自對應的虛擬運動合作」的口號,也標誌著電子競技作為年輕人喜愛的競技賽事,已經走在了規範化、成熟化、體系化的道路上。在未來,電子競技將越來越成為被主流認可的一項文化活動,對於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健康與生態問題成為關注重點
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綠色、生態、健康、可持續等等關鍵詞將愈發成為廣大人民的新訴求。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而言,健康養生與人居環境質量的問題也日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當下,我國不再著眼於追求純粹的經濟發展速度這一目標,而開始不斷關註人民生活質量方面的話題。一方面,由於中國人口結構日益趨向老齡化,老齡網絡用戶規模也在迅速增長,「銀發經濟」成為一個新的增長點,養老型文化產業也將成為一個重點關註的領域;另一方面,年輕人的健康養生型產業,例如養生餐飲品牌、各類保健運動等,也在不斷湧入市場;此外,在雙碳政策的宏觀背景下,我們對於綠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文化產業領域,相關的低碳模式也將成為重點關註對象。
5、美育成為社會新風尚
2021年,美育教育利好政策頻出,美育已經被提到時代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已然成為一個新的行業發展機遇。2021年4月,教育部成立首屆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2021年5月6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有關情況》(以下簡稱《情況》)。《情況》對近年來美育工作進行了總結,並提出今後工作的三個重點方向:其一是全面深化學校美育教學改革,其二是改善學校美育辦學條件,其三是完善強化學校美育評價機製。在未來,除基本學科教育以外,美育教育也會成為基礎教育中的一大重點,這種模式的推廣,對於改善我國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多維度提升,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6、雙循環格局進一步完善
自2020年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以來,我國便致力於在後疫情時代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文化產業領域,這一新發展格局的目標也將在未來更加清晰明確。從國內情況來看,首要的便是深化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不斷推出高質量的優秀文藝作品;從國外環境來看,無論世界格局如何變動,我們都需要牢牢把握住自身的文化資源優勢,銳意創新,積極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文化出海模式。例如,作為中國網文出海先行者的閱文集團,入選了2021-2022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其開創的「生態出海」模式,實現著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相互融合。
7、嚴格、規範化網絡管理成為常態
規範且明朗的網絡環境對於促成虛擬性公共空間的和諧、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網絡平臺的規範化管理,積極介入監督,加強正向引導。尤其是對於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一代,更是要著力於建立起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例如在遊戲領域,相關部門嚴格限製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遊戲服務的時間,嚴格落實網絡遊戲用戶賬號實名註冊和登錄要求,加強對防止未成年人沈迷網絡遊戲有關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對未嚴格落實的網絡遊戲企業,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等。這些趨勢在未來一年還將繼續堅持推進,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8、廣播電視領域行業法規將明確化
2021年3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於公開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法(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這也意味著我國首部廣播電視法將要在未來出臺。意見稿提出,國家將加強智慧廣播電視建設,推動廣播電視科技創新與服務升級,提升廣播電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廣播電視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深度融合發展。征求意見稿從業務準入、製作播放、傳輸覆蓋、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進行擬定,整體內容明確顯示出國家層面對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高度重視,以及財政、金融層面對廣播電視行業改革發展的鼎力支持。這也預示著我們的廣播電視行業在未來會生成更多規範化的管理模式,也將會帶來更多優質的文化輸送服務。
9、網絡發行機製更加成熟
經過了2020年疫情的網絡電影大爆發,本年度網絡電影無論在製作還是在發行方式上都更加成熟及多元。多部預備於院線發行的電影轉為網絡首發,如《東北戀哥》等,為網絡電影市場帶來了更加成熟和精良的製作。富有經驗的電影人開始陸續轉戰網絡電影市場,為市場繁榮和革新帶來了新的氣氛。由於正處於剛剛興起的階段,網絡電影尚沒能突破其自身觀影人群的天花板,市場下沈的基礎上並未出現口碑引爆之作。在未來一年中,伴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繼續推進與市場的進一步發掘擴大,網絡發行機製將更加成熟,更多的優質作品湧現將成為可能,網絡影視的發行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10、原創性文化藝術內容質量提升
2021年末,《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出臺,對於當前常見的短視頻剪接、授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這種管理規定之下,一部分基於二度創作、視頻搬運的內容製作模式將難以再成為競爭致勝的法寶,也因此開始倒逼內容生產者朝著提升質量、註重原創、深耕內容的方向發展轉型。可以預見,未來一年中,更多的原創性作品將出現在我國的市場中。同時,它也向廣大文藝創作者發出了一個指引信號:只有那些註重大眾需求,不斷提質增效,著力於打磨內容主題,為人民大眾喜聞樂見且具有積極社會意義的優質文藝作品,才能夠成為在文化藝術領域角逐中的佼佼者。
本次報告的發布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向勇教授主持,研究團隊包括鄭雨琦、陳泳樺、黃碧玲、李典峰、李盡沙、潘智欣、裴慧恩、秦晴、徐嘉曼、張瑾瑜、張藝璇、趙晚晴、朱粲。《中國文化產業年度報告(2022)》研究成果將以「文化產業藍皮書」的形式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發起成立於1999年10月,2002年7月經原文化部批準為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2019年12月由文化和旅遊部授予「文化和旅遊研究基地」,是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國家文化智庫。多年以來,研究院圍繞北京大學「紮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戰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秉承「文化可以興國、文化推動世界」的發展理念,積極整合國內外學術資源和社會資源,推動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推進文化創新戰略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學術研究、智力咨詢、知識傳播與文化實踐,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和廣泛的社會影響。
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由北京大學主辦,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聯合國內相關機構,在每年新年之初舉行。新年論壇以最深切的公共情懷、最縝密的學術思辨和最銳意的進取精神,致力於學術與現實交融中國內形勢的深刻洞察和國際趨勢的熱切展望。2022年新年論壇緊扣「百年征程」與「當代使命」,以「文化基因與中國道路」為主題,從不同角度透視中華文化基因與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深刻聯系、演變軌跡、價值邏輯和融合模式。(2022-01-20/來源 : 文化產業新視界 )
劉守英:從熟人社會到熟人經濟
鄉土中國的基本特征是熟人社會。一方面,鄉下人流動性低,信息閉塞,形成農村人的「土里土氣」。另一方面,農產品基於一定血緣、地緣的人際間小範圍交易,市場規模小,價值低,傳導到生產過程,農產品的生產規模必然小,形成農產品的「土」。這種市場和生產特征下的農民必然是貧困的。伴隨改革開放進程,這些土里土氣的鄉下人衝出傳統血緣和地緣範圍,離土出村,變成掙取非農收入的「農民工」。
但是,農產品在進入現代市場經濟的征途中卻困難重重,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是陌生人交易,傳統地域性農產品難以在陌生人社會取得信任,市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交易規模難以擴大,市場價值難以實現,農產品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也難以實現,農業經濟的生產和經營組織難以變革,農產品價值難以提高,農產品也就無法由「土」變「特」。
數字經濟的發展有望打通農產品從熟人社會進入陌生人社會的「天塹」。據阿里研究院數據,相較於2019年,2020年數字化生產指數增長120%,數字化供應鏈指數增長5.7%,數字化營銷指數增長12.3%。2020年超過10%的農產品零售額來自網絡銷售,2021年數十億個商品訂單通過快手發往全國各地,農產品訂單有近5.6億個。
數字技術促進了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互聯網平臺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全國淘寶村數量從2018年的4310個增加到2020年的5425個。農產品電商尤其是直播電商、內容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興起,快手等平臺的出現正在擴寬農產品的貿易範圍和客戶群體。在數字鄉村指數增長最快的100個縣里,有91個來自西部地區。一些偏遠地區的農產品走出大山,新疆、云南、廣西等地的農產品通過平臺進入城市市場,交易規模迅速擴大,農產品價值提升,農村品從「土」變「特」。
2022年前八個月,快手農產品帶貨數量最高的十個城市中,南寧、西安、成都三大西部城市帶貨勢頭兇猛,廣西沃柑、陜西蘋果等特色農產品正通過「直播帶貨」形式走向全國各地。「直播+短視頻」讓南方的芒果、榴蓮,北方的蘋果、李子,水果的馨香甘甜從助農直播間飄到了國內各個角落,滿足了北方人對桔類、瓜類、榴槤等南方水果的偏愛,以及南方人對桃李杏等北方特有水果的鍾愛。打通這一「天塹」的關鍵是平臺經濟消除了傳統農村社會與城市社會的信息阻隔,便利了遠在天邊的潛在買者與「土里土氣」的實在賣者之間的直接交流,賣家將產品提供給消費者,大大節約了交易費用。
平臺和直播方式開啟了陌生人社會的熟人經濟模式,買家靠質量和誠信贏得「老鐵」,「老鐵」規模的擴大促進了產品和市場規模的擴大,更加培育了信任經濟。
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有望促進鄉村產業轉型。筆者對被譽為「淘寶第一鎮」的沙集進行調查,從創始到2020年底,沙集鎮域共在全網開店15891家,占沙集農戶總數80.6%。政府和企業搭建起信息基礎設施,農民配上一臺電腦,連接上網線,一個個「寶貝」跨越傳統鄉村範圍,遞到四面八方的買者手中,沈睡了幾千年的鄉土文化被一根小小的線撼動?
追究背後的奧秘,其一是平臺的作用。平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成為「過去式」,也讓幾千年農業社會以農為生的農民成為「網商」,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鄉村「網商」在多元的平臺上從事互聯網線上交易,成為市場里的供方。平臺對鄉村的撬動非常關鍵。傳統的鄉村社會有的是好東西,但是,它只要在傳統鄉村熟人社會,就出不了原有的交易半徑,原有的交易人群,就不能形成有規模的交易。這些本地的東西就只能是「土」。有了平臺,就將熟人社會的人際交易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非人際交易,市場半徑大大擴展,交易對象大大變化,買方需求大大多樣化,購買力大大增強,原來「土」的東西變成了「特」,鄉村產品的價值大大提升。
其二,市場的興起。平臺讓沙集農民們可以先開店,後生產,先找買家,再做賣家,通過方寸屏幕,根根網線,連接起海量市場,沈寂的鄉村變成繁榮的電商生態。農民紛紛湧入線上平臺,開設有主的網絡店鋪,註冊、店鋪裝修、發佈寶貝、比門店還周到的客服等等。
其三,產業體系的生長。網絡將鄉村以外的需求信息通過網店輸入鄉村,一家家擁有信息的農戶紛紛在自家庭院或宅基地上辦廠,以信息化對接市場,以「鏈」式組織生產,以智能化工具加工制作,形成與全國其他幾個家具市場比肩的電商家具生產體系,家具產業從木條子家具到300餘種產品,到一環扣一環的產業鏈的形成。
其四,服務體系的形成。伴隨網店和產業的壯大,服務體系不斷壯大。專業化的網店裝修、網店設計、視覺設計、品牌營銷、爆款打造、優化推廣等店鋪運營服務商達410家,給企業提供會計財務、法律、註冊、知識產權保護、品牌商標辦理、企業體系認證等服務的企業入駐,蔚為壯觀的物流快遞服務商到2020年底達到235家。是平臺將市場的舞臺搭到了鄉村,一條網線將鄉村與陌生的外面世界連結,蓄勢待發的農民理性地對需求做出反應,需求創造生產,市場創造服務,一場產業革命的大幕在沈睡的鄉村拉開!(2022-10-03 爱思想)
广告文创·故宫文创的灵感
六百年前故宫墙内波云诡谲,故宫“周边”风生水起。
别看现在故宫淘宝各种卖萌傲娇,但其实早在2010年到2013年,他们的微博宣传画风还是比较常规的。
广告人们,快吸一口来自故宫文创的灵感
直到2014年尤其是2015年,故宫淘宝仿佛开窍一般,画风突然急转直上云霄九万里,各种反差自黑萌瞬间虏获大批粉丝。在人设被大家买单之后,故宫淘宝就一发不可收拾的成为了带货小能手,在文创界叱吒风云,无人能敌,卖产品的同时更是巧妙的进行了文化传播。
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究竟要如何结合才能让消费者买单?
故宫的营销手法对我们自身品牌有哪些引导和借鉴作用?
剑走偏锋,反向操作
在故宫淘宝还没有开始立人设之前,大家对博物院和文物的印象都是正儿八经远在天边的感觉,走进博物院大多也是走马观花一遍,游历打卡算是完事。故宫淘宝的微博最开始其实也没什么大动静,人淡如菊的零散宣传著周边产品。
广告人们,快吸一口来自故宫文创的灵感
但人家平静了几年之后决定不这样干了,福至心灵般的改头换面,以一张张自黑卖萌图瞬间C位出道,杀出了一条“血路”,见者大多会心一笑,几乎不会反感这些哪怕是广告的广告,甚至连其他博物馆也被“带坏”了,联手各种卖萌卖腐手到擒来,大家也都乐在其中,再加上本身就比较出彩的文创周边,在年轻人群中,销售量起来并非什么难事。
但故宫也并非一条道走到黑,除了故宫淘宝账号之外,另外一个号故宫博物院的画风则偏向常规一些,以介绍文物及故宫景色为主,中和了故宫淘宝的落地之感。
多管齐下,深度宣传
这些年故宫博物院的“野心”其实十分庞大,格局开拓的也很宏大,虽然说故宫淘宝是卖周边,但文创产品终究只是故宫文化的附属衍生品,本质还是为了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毕竟作为明清两代帝王宫殿,故宫确实是一座十分值得探究的百宝库。
在人设立住之后,有了一定粉丝基数的同时,收起顽心开始“说教”,效果就可谓事半功倍了,再加上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粉丝数只增不减。2016年一部总共三集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在bilibili网直接炸出天际,观众大呼过瘾,弹幕无数,刷新了对纪录片和故宫的看法,纷纷想要师承大师门下,尤其是钟錶组的王津师傅更是收获无数迷妹芳心。趁著纪录片的热度,故宫淘宝顺势推出崭新周边,一气呵成。
之后的《国家宝藏》中,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也都纷纷崭露头角,一副《千里江山图》引起无数观众共鸣,青绿山水画重得大家青睐,故宫淘宝也毫不示弱,顺势而发。
在今年新推出的节目《上新了故宫》中,就更是细节化的展现了故宫之美,第二集根据畅音阁元素上新的限量版睡衣,如今正在淘宝众筹中,早已超出预计,人数还在不断攀升,来自故宫的周边热度可见一斑。
除了上述这些硬核宣传,故宫博物院还出了一款丝毫不做作的APP——每日故宫,每天都会介绍一款文物,以满足故宫真爱粉们的热爱,欢迎界面动画清爽大气,内容干货满满,值得学习观赏。
策划淬炼,设计升华
要想在文创界成为“大佬”,单靠傲娇卖萌消费者可不买单,作为九大博物院之首,加上各路优秀设计师的脑洞汇集,触不可及的文物们华丽变身,成为了故宫文创周边,其中一款仙鹤图样的胶带一经上线更是直接卖到断货,这些胶带大多售完不补,但山寨势力仍层出不穷。
故宫实体店中的“冷宫”冰箱贴也是常常补货的产品,要知道,这枚冰箱贴甚至不是出自故宫自己的策划,是机智的网友们在微博底下留言纷纷求出“冷宫”冰箱贴,作为生活用品,冰箱贴的脑洞加上故宫宫殿--冷宫之名,确实十分应景,也难怪故宫大手一挥就同意设计了,互动之余还能收获一枚新周边,这操作也是令人称奇了。
在故宫里,除了历史厚重的尘埃,其实还有更为轻灵的生物存在,那就是御猫们,可爱的御猫们闲庭信步,总是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能得见撸上一回游人都大为满足,这不,故宫就出了人家萌萌的周边,让大家不再局限于云撸猫,你们直接带回家好了!
其实细看这些周边产品,元素都不複杂,但在故宫博物院的设计之下,单拎组合出来都很赏心悦目。品牌在做自己的文创产品时,大可借鉴此举做适当减法。另外故宫的产品种类也很落地,大多以生活用品为主,实用兼具美观,不单单是作为落灰摆件花瓶之用,也算是实现了这些产品的“终生”价值了。
如何,吸完故宫的灵感欧气之后,对自家的品牌文创有没有一些新的灵感?原题〈广告人们,快吸一口来自故宫文创的灵感〉
企業文創是幹嘛的?——常見的文創產品定製種類
如今實際上問許多文創產品定製公司,市面上的文創產品定製到底有多少,她們必定會跟你們說特別多,單單是製定文化創意,都比以往五六年增漲了多少多少倍,可是大家了解其實現在市面上的文創產品,定製有多少種類嘛?實際上市面上的種類大概能夠分成下面4種。
一:娛樂藝術衍生文創產品定製
娛樂藝術衍生文創產品定製,是依據藝術作品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經濟價值、精神價值而派產生的一系列文創產品,普遍的有影視娛樂、藝術家作品、動漫IP等衍生出來的文創產品它來自於藝術作品本身,卻更改了藝術品自主性、個體性、不可以復製性等特性,成為具備有審美價值的可批量生產加工的一般性文創產品。
2015年,中國動畫電影《大聖歸來》發佈的衍生產品,首日銷售額收入達到1180萬元,打造了中國影視衍生產品的日銷售總額新記錄,2015年也為此被看成是中國影視衍生文創產品定製產業化的元年。
常見的文創產品定製種類
二:生活美學產文創產品定製
生活美學文創產品定製主要是依據對生活的觀察,文創產品有多少把自己對生活習慣的了解滲入到日常文創產品的細節,打造出美的甚至是推動生活習慣的文創產品。如同喬布斯所講,「消費者並不了解自身需要什麼,直至我們拿出自身的文創產品定製,她們就會發現,它是我想要的東西」。生活美學文創產品定製的背後蘊涵深刻意涵、儀式感亦或是匠心精神,我國的傳統的生活美學文創產品定製,應多重視中華傳統生活習慣與創造物的方式。
三:活動與展覽會文創產品定製
活動與展覽會文創產品定製通常指:依據展覽會、社區論壇、慶典活動、產品博覽會、運動會等所製定的文創產品,文創產品定製有多少這類文創產品有比較強的紀念價值,但時效性較短,通常會伴隨著活動的截止終止生產和出售。
四:公司企業與品牌文創產品定製
公司企業與品牌文創產品定製,指的是:依據公司文化、品牌理念等藝術創作過來的文創產品,主要是用於展示和豐富公司文化、商務禮品贈予、互聯網話題營銷等,品牌聯名也是如今品牌與品牌相互之間較為普遍的合作模式。
常見的文創產品定製種類
上述就是作者梳理的有關於普遍的文創產品定製的種類,若有需要能夠直接聯絡集文創設計、工藝品製造、禮品定製、IP衍生產品開發,等於一體的研發供應鏈服務公司。公司企業應致力做「能落地的文創產品定製供應商」打造會講故事的精巧美物。(風車 2022-06-24)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0 Comments 1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9 Comments 4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6 Comments 4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64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6 Comments 52 Promotions
Posted by Covid-19 Narrative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38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5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5 Comments 50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2 Comments 65 Promotions
© 2023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