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媒體頻道》推薦精彩文章、照片請瀏覽以下網頁:

Rating:
  • Currently 4.75/5 stars.

Views: 553

Albums: 愛墾欄目
Favorite of 1 person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Suyuu on March 8, 2021 at 8:11pm


被“中介”掉的“真相”

因爲“中介”,“真相”結果被“終結”掉了。

一般人不清楚,以為自己從媒體上(包括臉書、微信與Whatsapp等社媒)所獲得的“資訊”,就是“知識”。媒體,在英文叫Media,它的隱秘效應就是mediating(中介);它並不直接帶給我們“知識”,“知識”是我們個人反思資訊的結果。

在資訊泛濫的今天,可以說所有的資訊都是被(一些人/集團)“中介過”(動過手腳)的;我們本身要有一套本事來“認識”、“解構”它才行。

以前大學先修班普通考卷有一本Critical Thinking教本,不懂現在還有嗎?即使有也大大的不夠了,至少還需要一點後現代的deconstructionism常識,才能保平安。

我見過最“純潔”的媒體人說:“不會錯的,是XX親自跟我講的,他手頭已經有足夠的議員人數支持他當首相,這幾天肯定變天”。有關記者/媒體把新聞發出去,大家的手機馬上收到信息說:XX報頭條都講了,這次變天定了......。這位記者只是一位Courier Man吧了,負責替人擡轎子、傳文告而已。他不是有頭腦的新聞從業員。

曾經有一場補選,某政黨找了一位電視臺“美女主播”來做候選人,她本身辭了職,開開心心準備做某部長身邊紅人三位Charlie's Angels之一。奈何他們的基層還是比較清醒的,知道本地的所謂電視主播,就只是“唸稿員”而已,稿子是上面的人“中介”好了,再叫她裝模作樣讀一讀而已。結果,大家拒絕了這位“名主播”當他們的候選人,硬是把她扳下馬、不讓她出線!

有人傳言,基層還罵了那位紅人:你的辦公室要鮮花,請到吉隆坡思士街花市去買。這話可當真,或是又被人“中介”過?姑且聽之好了。

關於中文圈媒軆生態的觀察,可參考愛墾網這個系列,或可更新我們的一些理念,再來談“政治論述”好了~媒體與藝頻道 MEDIA § ART

Comment by Suyuu on March 4, 2021 at 6:16pm


石黑一雄·仿效媒軆

順帶一提,我在卡堤基這些學長姊身上注意到一點,這點儘管是對他們加以仔細研究的露絲也都沒有發覺,許多人的行為舉止都是從電視模仿來的。第一次是我觀察蘇西和葛雷格這對情侶的時候,注意到的,他們大概是全校年紀最大的學生,自然也就成為這裡公認的“當家”。每當葛雷格開始高談闊論普魯斯特或其他作家時,蘇西便出現某種特別的舉動:她先對著我們其他人微微笑,轉動眼珠子,誇張的嘴型發出旁人剛好能夠聽見的聲音說:“我的老天。”以前在海爾森,看電視的限制很多,卡堤基也是一樣,雖然沒有人出面阻止學生整天收看電視,但是沒有人對電視有多大興趣。

但是,農舍裡擺了一臺舊電視,黑穀倉也有一臺,我偶爾便會打開看看。因此我才發現原來這套“我的老天”的把戲來自美國連續劇,其中有一集,不管誰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觀眾總是笑個不停。裡面有個肥胖的女人住在幾位主角隔壁,她的舉止和蘇西一模一樣,只要她先生大放厥詞,觀眾便等著她轉動眼珠說:“我的老天。”引發一陣哄堂大笑。當我發現這點,便開始注意所有學長情侶從電視節目學來的種種玩意:包括他們的手勢、一起坐在沙發的姿勢,甚至是吵架、奪門而出的方式。(《别讓我走》第7章)


Comment by Suyuu on February 18, 2021 at 10:44pm


陳明發《“閱讀”年代》


活在一個視覺系的“閱讀”年代,人們原有的“形而上”、“抽象化”思維,在逐漸往“具體上”、“圖像化”靠攏。

已經有許多人,沒張圖恐怕就無法想像與書寫,甚至閱讀。在另一方面,不想向攝影、繪畫甚至錄像臣服的“文字工作者”,對於具體經驗、實際境況,有辦法與之對話、互動嗎?


我年輕時在新聞界服務,采訪線下,也特約受邀寫過一些特寫。那1970年代尾、1980年代頭時節的文字(精神/錢財)禮遇,要比今天的馬來西亞媒體環境好得太多,記得古龍、柏楊和倪匡等名家,都曾在我服務的出版社刊物發表東西。

而我所賺到的最大財富是,是如何從“具體”單一或一系列事件,逐步往抽象化、原則化的方向寫過去。

例如不只是采訪飈車少年的半夜活動的具體實錄,而是探討那行為的心態面、形而上面。


這點行世小技,對我現在每天的早課修煉,還是幫助很大。對這社會是微不足道,但對能領悟進而發揮在個人事業上的友好,他們能體會其能量。


對電視,我是樂觀的,特別是網絡電視。這幾年尤是如此,特別是有了Netflix以後,為很多內容工作者(特别是新一代)提供了很好的出路。看過他們的一些紀錄片,逆主流而走,批判性很強。能很好地發揮媒體的建設面、探討面。

大概是20年以前,馬來西亞高喊要建立“知識型社會”,政府還發表了《知識經濟大藍圖》。職務所在,我曾受多個單位邀請參與探討和推動有關工作。

我在國立南澳大學研究的是“組織創造力”,是“知識型社會”的一個核心要素,所以對於人的知識創造過程做過一些探討。我所認識到的“知識”,不是傳統觀念中的“儲藏”(你記得你所讀,考試時有本事反芻式地答得準);它也不是“常言道”所謂的最可貴的“利器”(知識就是力量)。


我把它分成四個層次:數據、資訊、知識與洞見。“洞見”才是“知識型”、“學習型”社會所要追求的創造維度。怎樣把握這個“創造”維度,各師各法,沒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途徑。釋夢敘事,是我個人的Methodology之一。


有時間的話,請參考我的一些來時路~~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56》: 我的一九九七

我在管理人培訓課程中,常分享這個對知識\洞見的認識~~

陳明發博士《文創技能系列 20》: 灼見孫中山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31, 2021 at 3:25pm


網路主播金句 50

每天告訴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錯”。

糊口若剝去了抱負、胡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閃光並非日頭的專利,你也可以閃光。

獲致幸福的不二法門是珍視你所擁有的、遺忘你所沒有的。

你可以用愛獲得全球,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球。


延續閱讀 》愛墾慕課·營銷篇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31, 2021 at 1:11pm

主流媒軆:人民很苦,節慶獻辭要收費

族群關係很重要,但現在很緊張;免費的文化傳播?日子不再。緊張的新聞?人人越來越愛。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8, 2021 at 1:12pm


陳明發《攝影機和筆杆之間的等號


那是1948年。一位身兼評論家的法國導演,叫阿斯特吕克,在攝影機和筆杆之間,畫上了等號。

我初次讀到這樣的說法,有點優越感。


不是嗎?曾有人說,筆杆勝過槍杆;這樣一來,攝影機不也勝過槍杆?



當我看着以前在戰場上拍攝的黑白照片,那被拍攝的許多深切時刻留了下來,但是當時手握槍杆的軍人已不知何去。


阿斯特吕克的這個“攝影機筆論”,把電影導演變成了作者;就像作者搖筆杆寫作,導演用攝影機創作影像,然後影像完成故事。



現在數位攝錄機普遍了,人人都可以玩影像,人人都可以是電影導演、電影作者,可是,我們闖蕩城市的故事,是否在影像中完成了自傳?說清晰了我們對這城市的感受?(
May 29, 2012)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20, 2021 at 3:52pm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19, 2021 at 10:53am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13, 2021 at 6:20pm


陳明發《甜葡萄情意结》


過去到處留字,現在計劃都收集在一個地方,以便回顧。說話要算數,最怕信口開河,前後矛盾。今天的自己無故推翻昨日的自己,狠摑自己的臉而無覺知;明天又倒回来粉飾前天所為,還嬉皮笑臉、若無其事。

不過,也要警惕自己不要患上“甜葡萄情意结”——以前的人有“酸葡萄心理”一說: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現在的酒舞趴,則有“甜葡萄心理學”;自己選的、吃到的葡萄再爛、再臭,為了捍衛自己“明智的抉擇”,都對人說:這是曠世甜葡萄!

連自己都欺騙,還有希望嗎?

Comment by Suyuu on January 13, 2021 at 5:20pm


陳明發詩想《圈柵派》


今天翻報讀到一則笑話:某報要在2020搞個“全民閱讀”。這當家的難道不知道,自從有了智能手機,早就“人人閱讀”了?只是越來越多人不讀他們的報紙吧了。

首先,很有興趣知道,這當家的過去這兩年,本身又讀過幾本甚麽書; 怎麼還是那般的纸媒視野?

與其鼓勵“全民閱讀”,還不如鼓勵 “全民創作”呢,不好報章副刊每一版都成了個人圈地,這裏一個專有柵欄、那裏一個特邀窩寮,請些好像就只讀過那麽幾本書的人來寫東西。

這一點不叫開放園地,只是請一堆自己喜歡的朋友來家裏聊天。

甚至卡拉OK。


你們本身想談什麼,是你們的自由,但大家都那麼忙碌,誰有興趣注意你們的玩意兒,還要成為你們所归类的“全民”?這年頭還缺那麼點文字非讀不可嗎?

“文化自信”是好的;但這些人本身真正需要的是:戒除“文化過信”。要不,我很難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前景有自信起來。


很多媒體的死亡,不是死在讀者手裏,是死在當家的偏食中。

那些受邀的作者,同在一個溫度層,他們也抓摸得到當家的癖嗜什麼口味,就只寫符合當家的水平的東西,給“知己”的當家慢慢雅賞與陶醉:“啊——我們久待的,就是這樣的東西!正符寡意!”

現在多少的文字工作者,不懂得Tailor-made的服務精神呢?對比509前後的文章,多少人忽然不是那麼“大是大非”了。

他們文風轉變比季候風轉變得還快,季候風吹起來還會有個規律吹個三個月,這些人12點寫的部落格,5點鐘就換了一個立場。

為什麼呢?因爲有權勢的,3點鐘舉辦了一場記者會有新東西發佈,你就不好寫出令人難堪的東西來,讓老編難做。
(24.12.2019 臉書)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