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做出了具體部署。這標誌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對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宣傳文化領域改革創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尚未脫離“邊緣化”風險
中國已建成網絡大國,正在向網絡強國目標邁進。中國互聯網新媒體傳播發展迅猛,世所矚目。目前我國網民數量已超過6億,移動互聯網網民數量已經達到5.27億人,隨著微傳播、社交媒體的強勁滲透,中國正在進入“全民在線”的傳播時代。“寬帶中國戰略”深入實施,物聯網、下一代網絡、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速,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重點的信息化建設,已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新媒體技術發展催生出多元媒體形態,加劇了傳統媒體的生存危機和輿論引導壓力,也對現有傳媒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近年,傳統媒體的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等影響力指標縮水,經營效果、市場占有率面臨嚴峻挑戰,“夾縫中生存”步履艱難。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興媒體形態的搶灘占位,布局了新的意見空間和輿論場域。輿情調查顯示,熱點輿論中2/3源於網絡事件,傳統媒體只占不足1/3的份額,且首發新聞一般離不開網絡的推動。在公共領域,新媒體正取代傳統媒體,發揮議程設置、組織動員、輿論公器的強大效應。同時,依托於“關系”、“鏈接”的長尾效應進一步改變了用戶對“主流”的定位和評價指標,塑造了新的媒體消費習慣。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中葉開始,形成媒體集群化發展趨勢;2003—2012年的10年中,中央推行了新一輪文化體制改革。但傳統主流媒體雖歷經集團化、網絡化、“全媒體”等階段性嘗試,但整體上創新步伐仍顯滯後,閱讀、視聽“黏度”不足,用戶群體流失嚴重,既有傳播方式對數字化成長下的“新生代”、網絡“住民”更缺乏原發吸引力,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意見交往尚未脫離“邊緣化”風險。
新一代信息技術給傳統媒體加快轉型、跨越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意見》的出臺體現了媒體改革政策和實踐的延伸和深化,也是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重大戰略。以新技術引領加快傳統媒體轉型,順應新傳媒環境加快媒體融合,成為新一輪傳媒變革的關鍵議題。
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
開放性、去中心、個性化是新媒體傳播的基本特點,互動是其本質。這些年來主流媒體也一直在推進全媒體的實踐,如人民日報APP客戶端、新華電視、光明雲媒等,它們在“烏克蘭危機”、“新疆暴恐事件”、“兩會”等新聞、突發事件傳播中的作用可圈可點,延展、增強了主流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但同時,新媒體凸顯的現象也值得註意,如信息過載、螺旋效應凸現、信息鴻溝加劇、刻板偏見升級等。加之進入門檻低、網民自身素質參差不齊、把關人缺位等現實原因,微博、微信平臺眾聲喧嘩謠言滋生,網絡大V、自媒體、草根博主等傳播主體引發思想混亂、消弭文化道德觀、制造社會不安定因素等問題,成為新媒體自身難以消解的痼疾。
《意見》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將技術建設和內容建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新技術引領媒體融合發展,驅動媒體轉型升級,以內容優勢贏得發展優勢。發揮新型媒體技術形態“新”和傳統媒體內容“深”的聯動效果、揚長避短,必將帶來信息服務品質的提升、采編流程的創新和輿論生態建設的良性改觀,發揮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互動之下1+1>2的傳播效果。
內容是傳統媒體影響力的根本,也是決定媒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傳統媒體的最大優勢在於內容的生產制作。首先是專業性和權威性。大眾媒體基於真實、客觀、公正、準確、權威之上的選擇、編輯把關和守門意識,以及長於思辨的深度報道、通過事件透視本質的言論力量是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已得到社會的公認。其次是職業操守和道德準則,使專業新聞媒體區別於公民記者、論壇博主、微信好友等其他信息發布者。再次,歷經長期的歷史文化積累,傳統新聞媒體已建立起品牌優勢。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仍將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輿論領袖平臺。
強化互聯網思維
《意見》提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重要的是理念創新,這是媒體轉型的根本。
就我國媒體的“融合”現實看,“互聯網思維”的第一個層面是內容與服務,要建立“用戶核心”的服務意識。“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使媒體成為信息服務渠道,而不單單被認作一種新聞傳遞的載體。Web3.0走向中的中國媒體用戶,參與性和自主性已成為媒體選擇的首要指標。而關註用戶需求做好“核心”服務,內容建設是關鍵。要以專業化的新聞生產呈現權威和深度;要以快捷精簡的“微”報道方式及時發布、瞬時跟進;要針對性推送,以精準傳播“接地氣”;要強化媒體與用戶的互動交流,實現傳播中參與、參與中傳播。
第二個層面,圍繞創新理念占據技術高點,跟進傳播新業態拓展傳播渠道。新型媒體之“新”首先從渠道上打破了“壟斷”。正如傳播學者麥克盧漢所說“媒介即信息”——從門戶時代的新聞跟帖,到論壇博客的用戶生產、再到微博微信的關系社交,創新作為互聯網思維的主題,已實現了傳播渠道的全面變革,並進一步帶來內容生產方式、傳播話語權利、媒體組織結構的變化。順應雲計算、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媒體融合需進一步提升信息存儲、分享和挖掘能力,推動數據交換、整合和分析,幫助用戶發現信息新知,創造新價值。
第三個層面是以開放的態度更新機制、提升管理意識。重組媒體,要運用現代方式帶動媒體內部、機構之間的調整;擺脫居高臨下、單向度的傳播、管理方式,重塑輿論環境;要使媒體不僅在國內傳播擲地有聲,也能夠在對外傳播中發揮強勁軟實力,構建開放中博弈、融合中共贏的新格局。
“深度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怎樣融合,是世界媒體面臨的共同難題。中國媒體實踐表明,傳統媒體雖然可以憑借資金、實力建立起與新媒體的“形式聯結”,但“聯結”不等於融合,“並行”也不等於融合。真正的融合是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基於我國媒體融合態勢,目前可選取四個方面作為著力點。
第一,以改革創新精神實現采編流程再造,推動一體化融合。我國媒體集團內部采編流程運作機制還存在較大不足。如,新老媒體業務之間一般呈現涇渭分明的兩部分,傳統介質的編輯隊伍、平臺精於新聞生產,欠缺表達的活力;新媒體編輯隊伍、渠道則關註點擊率、互動效果,專業素質有待提升。當務之急,媒體深度融合要解決好內部采編機制“兩張皮”並行的問題,一體化發展,化蛹為蝶。
第二,打破媒體產業邊界構建立體化傳播,以新型主流媒體、新型媒體集團實現新媒體、全媒體時代的傳播引領。《意見》指出,要“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以世界媒體產業發展歷程觀之,像CNN、維爾康姆等西方主流媒體話語權的建立,多發軔於政策激勵、媒體產業集群化的建成和行業割據壁壘的打破。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我國新型媒體集團的建立,要大膽引進資本運作機制,打破地域、形態藩籬,引導傳統媒體走出轉型陣痛,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增強中國媒體的國際話語傳播力。
第三,破除思維定勢,建立科學、有效的媒體管理體系。發展與管理有如驅動之雙輪、一體之兩翼,新業態的形成、新機制的運行、新格局的建立,必將帶來治理體系的調整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意見》指出,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針對我國媒體管理不足,新一階段的媒體融合需強化全方位監管、加快法律和自律制度規範,提高技術分析研判水平、加大獎懲力度,建立健全科學管理體系,引導媒體生態治理向高效、融合方向發展,為新型媒體體系的建設和健康發展提供系統化、規範化、科學化的監管保障。
第四,克服“恐慌”借力發力,錘煉、培養人才隊伍,做強新型媒體。媒體的融合,也是人的融合,我國的商業化網絡新媒體在20年的競合沈浮中,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手段、渠道優勢,新浪、騰訊等網絡服務商在發展中也逐漸成為信息整合、內容集成服務的一股重要力量,積累了大量技術、人才資源。媒體的深度融合,要突破過去小而全、大而全做法,借力發力、高效發展,加強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人力資源的整合利用,優化用人機制,探尋新聞專業人才和新媒體人才能量的完美融合。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新媒體管理與輿論導向” 項目首席研究員、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2014年09月17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