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研究

摘要:在新的媒介環境中,采取科學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非常重要。結合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和心理特征,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可采用“分析――參與”模式。同時,要有創新精神,不斷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和研究,使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理論更加完善、教育行動更加規範、教育效果更加明顯,並最終為國民媒介素養的提高貢獻力量。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媒介發展帶來的問題,逐漸引起社會的重視,信息量太大使人無所適從,信息互相抵觸讓人真假難辨,信息傳播方式多元讓輿情複雜多變,從而造成網絡輿情、網絡傳播道德、網絡不良輿論導向等問題突出。


新媒介環境對人們的媒介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讓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提上了日程。早在199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卜衛發表的《論媒介教育的意義、內容和方法》揭開了中國內地媒介素養教育的帷幕。

隨後,高校作為新思想、新知識發展的重要源泉,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媒介素養教育進行了探索,並針對大學生群體積極開展了媒介素養教育活動。本文以大學生群體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國內外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的差異,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教育背景和媒介接觸情況,提出了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分析――參與”模式,對推動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實踐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全體國民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提供參考。 



一、中西方媒介素養教育模式之比較 


(一)西方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 


1. 媒介素養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四種“範式” 


在討論西方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模式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過去幾十年間媒介素養教育經歷的四次“範式”的轉移變化。

第一,“免疫模式”或“保護主義模式”。該模式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當時的媒介素養教育的職責是給公眾“打預防針”,防止公眾受到有害信息的侵犯。

第二,提高對媒介內容的選擇辨別模式。“二戰”以後,隨著大眾媒介的飛速發展,媒介研究學者發現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不都是有害的,關鍵是如何引導受眾采取明智的選擇,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第三,“分析批判模式”。20世紀80年代以後,媒介研究學者認為,媒介在受眾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他們宣揚的價值觀念,在現實世界之外制造了“媒介世界”,因此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重點,在於揭示大眾媒介文本構建的“媒介真實”與現實世界的巨大差異。

第四,“社區參與模式”。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發現提高媒介素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主張參與式的社區行動,即由對媒介的批判性思考,轉變為通過“賦權”,“促成健康的媒介社區,而非僅僅指責媒介的不是”。 



2. 西方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 


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媒介素養教育的不斷深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開始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進行探索。基於各國的不同國情,主要的模式有以下3種。

一 是英國的“批判――發展”模式。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被概括為6項內容:媒介組織、媒介形態、媒介技術、媒介語言、媒介受眾、媒介再現,強調公民對媒介的整體理解,包含著強烈的分析和批判意識。

二是加拿大的“批判――識別”模式。加拿大繼承了英國的批判思想和意識,但是由於美國強勢的媒介文化的劇烈沖擊,使得加拿大人產生了文化身份識別危機。因此,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中又提出了“文化識別”的內容。

三是美國的“保護――賦權”模式。一方面,美國學者認為,媒介中的“色情”“暴力”等內容泛濫,媒介教育就是要保護未成年人,使他們具有免疫能力;另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後,側重點轉向強調“賦權”,意在“使學生掌握對媒介內容中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內在信息的分析能力,最終達到有效而理智地使用媒介的效果”。 



(二)中國媒介素養教育的模式 


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經引起學者的關注。

早在1924年,我國著名新聞工作者邵飄萍就說過:“新聞與人生之關係既如此之密切,新聞知識應列為國民普遍知識之一。”“中學以上的學校都應開設新聞課程,大學應設立新聞系。”

1929年,著名新聞學家戈公振也指出:“新聞學是無條件的一種國民修養,倘若不讓每一個公民都能知道報紙是出於什麼需要來的,報紙有何力量……”但是,鑒於當時的國情、民情,這一思想並沒有被應用到實踐中去。只有到了20世紀末期,當大眾傳媒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學者才提出了中國內地真正意義上的媒介素養教育問題。 


在中國開始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研究時,國外已經過了4次“範式”轉變,因此這4種“範式”在目前中國的媒介素養教育中都有體現。如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白傳之、閆歡提出在中國構建“辨析――發展”模式。

“辨析”和國外的選擇辨別、分析批判理論同源,旨在提高受眾的信息接受能力;“發展”則是站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立場上,用來“發展”公民的整體素質,“發展”和諧的“人――媒”關係。

陜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南長森提出可采取組織教育、社區教育和自我教育互動的模式,把媒介教育看成是“勞動者生存、發展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從實踐上看,自20049月上海交通大學在本科生中開設媒介素養公選課後,中國傳媒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也迅速跟進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實踐。

目前,國內多數高校都以講座、選修課、社團活動等形式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活動。 



二、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及媒介接觸情況分析 


(一)大學生群體心理特征分析 


研究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必須考慮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尤其是他們的心理特殊性。大學生年齡一般為18歲至23歲,按照發展心理學,這一階段處於從青年晚期到成年前期的過渡階段,其基本特征是:生理發展趨於穩定,心理發展尤其是情感過程趨於成熟,性格已基本定型,智力發展達到全盛時期。

具體表現還有以下3個方面:第一,由於精力充沛,他們對社會關註增多,批判性思維開始增強,但由於社會閱歷較少,理性辯證分析問題還有困難。第二,他們的情感雖然趨於成熟,但是還比較脆弱,表現為意志薄弱、依賴性強。第三,他們思維活躍,主體意識增強,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維,並注重自我挑戰、親身經歷,對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極大的興趣。 



(二)大學生媒介接觸行為和媒介認知情況分析 


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在新的媒介環境中媒介接觸行為更多。筆者通過對河南省8所高校大學生媒介使用情況調查發現,除書籍外,29.9%的大學生每天的媒介接觸時間為3~5個小時。在對媒介的選擇上,74.4%的學生選擇網絡為最經常關註的媒介。在網絡接觸時間上,35.3%的學生每天上網1~2個小時,21.4%的學生每天上網2~5個小時。筆者在對個別大學生的深度訪談中,他們表示對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介的關註很少,多數時間都沈浸在網絡等新媒體之中。雖然大學生接觸媒介時間長,但對於媒介的認知能力卻不容樂觀。因此,在新的媒介環境中,采取科學的教育模式,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就顯得更加迫切。 



三、新媒介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探索 


(一)“分析――參與”模式的基本設想 


結合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和心理特征,筆者認為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可采用“分析――參與”模式。第一步要通過基本的媒介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媒介分析能力、信息鑒別能力,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的主要就是“分析”,是以大學生為主體對媒介、媒介信息的學習思考過程。第二步是讓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媒介活動,用不同類型的媒介實踐活動來提高媒介使用能力,以適應和把握日益發展的信息時代,為自己的成長成才服務。 



(二)媒介素養教育的方法 


這種模式可以用4種方法來實現。第一,進行媒介通識教育。讓他們能夠對媒介有一個整體認知,便於他們將自己零碎的媒介知識進行整理,奠定自身基本的媒介素養。第二,提高信息分析辨別能力。當今的大學生所能獲得的信息是超量的,需要提高他們獲得有效信息、免疫有害信息的能力。前兩方面的教育著重體現在大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上面。第三,加強信息傳播道德教育。在新媒介環境下,大學生參與信息傳播成為可能,必須對他們進行信息傳播的規則和道德的教育。否則,會帶來嚴重後果。第四,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媒介信息傳播活動。大學生參與媒介的能力雖然較差,但是他們的積極性很高,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在實踐中提高媒介素養。 



(三)媒介素養教育的平臺 


1. 課堂教育平臺。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有3種形式:一是作為獨立的一門必修課程,二是作為某一正規課程的一部分,三是作為一門選修課。目前,第三種形式已經逐漸被高校所接受,不少學校開設了媒介素養課程,但多數是全校選修課的形式,這樣只能照顧到一部分大學生群體。筆者認為,有條件的高校應該進一步將選修課上升為必修課,把課程的覆蓋面擴大到全部學生。 


2. 媒介教育平臺。通過媒介機構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重要平臺。一是利用校園網、電視臺、校報、廣播等校園媒介,給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媒介知識。二是利用校園媒介引導大學生參與到校園媒介的信息制作中來,讓他們從事日常的采、編、播等工作。三是通過和有關媒介合作,吸引大學生參與到媒介運行過程中來。如《中國青年報》攜手國內重點高校,共同發起成立的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就是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非常有益的嘗試。 



3. 社團教育平臺。
高校要成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社團組織,通過開展各類媒介素養教育活動,普及推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在教師方面,建議在有新聞傳播類專業的高校,成立媒介素養教育協會,通過定期開展實踐教學、問卷調查等活動,交流教育經驗,研討教育理論。在學生方面,要以專業教師為指導,以新聞院系學生為主成立一支大學生志願者隊伍,深入學校、社區,以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知識普及、傳播和教育工作。 


4.自我教育平臺。加拿大媒介教育專家John Pungente提出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八大成功要素,其中第一條就認為,“傳媒教育必須是一個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在筆者所進行的河南8所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中,“你認為是否需要學校設置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一題的調查結果顯示,87.8%的學生對開設媒介素養課程持肯定態度,這說明他們多數都有接受媒介素養教育的要求。我們要合理引導大學生主動學習,不斷進行思考總結,逐漸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四、結語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剛剛起步,任重而道遠。10餘年的探索為我們的實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為我們進行理論創新提供了動力。

我們要有開拓創新精神,突破陳規,從培養高素質人才、迎接信息時代挑戰的角度,不斷推進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和研究,形成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使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理論更加完善、教育行動更加規範、教育效果更加明顯,並最終為國民媒介素養的提高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陸曄.中國傳播學評論第三輯――媒介素養專輯[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毛富榮等.媒介素養概論[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3]白傳之,閆歡.媒介教育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4]邵飄萍.我國新聞學進步之趨勢[J].東方雜誌,1924,(3). 
[5]南長森.簡論公民的媒介素養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4,(11). 
[6]張開.媒介素養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轉載自《中國論文網》

Views: 14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