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w by David Parsons~日日新,又日新。

Rating:
  • Currently 5/5 stars.

Views: 34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2, 2024 at 8:56am

(續上) 這些基本原理,並沒有想像中的難。蔡宗翰說明,AI都需要先訓練、測試後,才能執行任務,「比方說,我們想讓AI分辨鳥叫聲,先想像你是『正在進行訓練的AI』,分別聽了三種鳥叫聲,並對應鳥名;聽了幾次之後,再想像你是『上線測試的AI』,然後聽其中一種鳥叫聲,並預測那是什麼鳥的叫聲,這就是『監督式學習』。」

除了技術層面,還可以從應用層面去認識AI,試著養成AI思維。他強調,現在有很多資源,都能幫助一般人學習AI。

AI人才必備:表達能力、跨領域能力、更強的專業

除了認識AI,學習善用、活用之外,AI時代的人才還有三個關鍵特質。

第一,是表達能力要好。以ChatGPT的運用來說,使用者的引導是成敗關鍵,「未來你的同事可能是AI,你能不能好好表達,把需求說清楚,就很重要;現在很多學生文字能力不好,甚至有些理工科系直接不採計國文,是太忽視這塊了。」

第二,是要有跨領域能力。蔡宗翰說,以前一個組織內的人多、能明確分工,未來不但組織的人力精簡,大環境還快速變動,分工不再如此精細,每個人都要有跨領域學習的能力,能與他人、與AI合作。

就AI發展的角度來看,也需要愈來愈多跨領域人才,比方說,要做醫療AI、就得與醫護人員合作,要做語音AI、得和語言學家合作,換言之,即便是AI工程師,也必須能跟不同領域的人溝通。

蔡宗翰認為,「T型人才」將會未來的主流,T上面這一橫,代表能觸及的領域,要愈寬廣愈好,而T下面這一腳,亦即自身原本的專業,也要紮得夠深。

父母的任務,是陪孩子找到「有勁」的領域

因此,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質,就是原本的專業能力要更強,「你要知道AI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也要能把AI做出來的、75分的東西,變成90分的東西;平庸的、湊合能用的,都不行了,因為AI就能做出來。」

專業能力強了,才有機會整合、創造,找出新的價值,這就是AI做不到的,蔡宗翰坦言,這並不容易,但是人們未來得面對的挑戰。

落到教育層面上,他建議,當孩子在選科系、找方向時,千萬要以自己有沒有興趣為主要考量,「當你做這件事情『有勁』時,才有可能把這相關的專業學好。」

也別以為,即便找不到興趣,反正讀資工系就能安然度日,蔡宗翰強調,AI也會寫程式、也會取代平庸的工程師的;假若興趣就在文組,也別怕,只要培養好運用AI的能力,能跨領域的合作,在AI時代仍有許多發展可能。

5個思考步驟,練習「AI思維」

在《寫給中學生看的AI課》中,蔡宗翰點出了養成AI思維的具體方法,他強調,AI能應用的範圍很廣,日常小事也可以,具體的思考步驟如下:

Step1:找一件最近讓你困擾的事,工作的、學業的或日常生活,都可以。

Step2:想想看造成困擾的原因為何?能靠自己改善嗎?會耗費很多心力嗎?

Step3:如果希望旁人幫忙解決困擾,能怎麼做?若要用手機、電腦來幫忙解決,又能怎麼做?你希望得到什麼成果?

Step4:是否能用「數位化」且「格式統一」的方式,紀錄每次發生困擾的情形?從紀錄中能看出這些情形的共通點或差異嗎?

Step5:觀察紀錄後,能否找到解決方式,並且得到你希望的成果?

比方說,對於有學齡孩童的家庭來說,「今天小孩要穿什麼衣服出門」常令人困擾,既要對照學校課表,看看是穿運動服、制服或便服,也要觀察當日天氣,依照實際情況微調,例如內搭發熱衣、加背心或加外套等等。

如果想試著讓AI來幫忙,蔡宗翰說,可以先蒐集氣象預報,再紀錄看看全班同學的穿著,大約紀錄個一個月,用「氣象」、「課表」、「小孩相對應的穿著」等資料,便能訓練出一個AI模型,未來要出門前,就能請AI建議本日穿著。

蔡宗翰強調,不必神話AI,但也別逃避,就勇敢務實的用用看,「能運用AI的人,在未來,會因為AI的加乘,更有發揮空間。」

「別再為了分數斤斤計較!」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AI來了,大人請培養孩子
「再學習的能力」,別再填鴨


文/ 黃啟菱(未來Family記者)

傳統強調成績競爭的填鴨式教育模式,不足以讓孩子面對AI時代的競爭,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啟發孩子的學習動機,樂在學習、持續學習,才能適應變遷,實踐理想。

AI時代來臨,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說,傳統的、填鴨的、強調成績競爭的教育模式,已不足以讓孩子面對未來。未來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再學習的能力」。當孩子的學習動機被啟發了,能樂在學習、持續學習,就能適應社會的變遷,進而實踐理想。

而這不只是學校教育的責任,童子賢強調,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他以己身為例,強調正是因為童年時期父母讓他自由探索、並適時給予指引和啟發,讓他樂於學習,而且延續至今。也因此,他很在乎孩子的童年。孩子還小時,他每晚都會唸故事、陪玩,甚至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關心孩子,但別過度焦慮

但童子賢也提醒,家長要關心孩子,卻別過度焦慮。「我鼓勵大家放輕鬆,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老實講,差一個學校、兩個學校,也沒有嚴重到什麼地步。不要逼小孩,別讓孩子對學習有挫折感。」

童子賢長年支持藝文公益和社會議題,日前獲《遠見雜誌》的「君子企業家獎」。童子賢獲獎時謙稱,不敢以「君子企業家」自居,而是以此做為鞭策與砥礪。他期許自己,為更加公義、包容、尊重的環境而努力,打造更能分享、和諧、進步的社會。以下是《未來Family》專訪童子賢的精華內容: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1, 2024 at 7:19am

Q:AI時代來臨,怎麼樣的人才不會被AI取代?

A:首先我要告訴大家,別太焦慮。比如說,20世紀初,台灣社會有七成是農人,但如今台灣留在農業的人,還不到5%。是農耕機的發明與普及讓大家都失業了嗎?當然不是;有人去拍電視、拍電影,有人寫文章、有人開餐廳,有人做隱形眼鏡、有人寫程式,也有人去做美髮、美甲。以前哪有美甲這一行呢?能把指甲畫得那麼細緻、那麼美。

重新定義、思考人的價值

社會確實在變遷,產業確實在轉型。從農業轉到工業,再轉到資訊工業,乃至於現在的AI、新的資訊工業出來。而同時,社會上也有服務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傳播產業、資訊產業、娛樂產業、職業棒球籃球等等,農業也有了新型態、新價值。

我刻意請大家回想從農業時代進展至今,是想強調,這是逐漸調整跟轉變的,未來確實有些工作很可能被AI取代,但不會是一年內就發生的事,而可能是5年、10年、20年……慢慢演變的。如果只有3年就要你從農夫變成工程師,那就會很痛苦。

AI擅長的是資料多、目的簡單的工作。例如圍棋,資料複雜、有幾千個棋譜,但現在只要1GB,幾千幾萬個棋譜就都記起來了。跟機器比記憶沒有意義,就像跟農耕機比力氣也沒有意義。農耕機替代了體力工作,AI也替代了繁瑣的腦力工作,我稱為「腦力粗活」。其實我反而有種憧憬:這樣的進步能帶來無窮的機會,讓人類社會有無限寬廣的空間。

當然,還是得擔心在演變過程中漸漸淪為弱勢。首先,你個人不要淪為弱勢;其次,台灣社會不要淪為弱勢。所以個人要無止境的學習,也要創造學習型的組織、學習型的社會。總歸來說,人要重新定義、重新思考「人的價值」。你要有持續學習的能力、樂在學習的態度。

Q:傳統教育有哪些問題?未來教育的重點為何?

A:台灣的教育還是很填鴨,想要把所有東西塞給孩子。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我的孩子中學時,常常晚上10點、11點作業還寫不完。我說:「可以先睡了吧?」他們總說:「不行,沒寫完明天會被處罰。」都快哭出來了。經常都11點半了,才匆匆忙忙刷牙洗臉睡覺。

台灣的教育也很考試導向,我看到太多名校畢業的人,說他們恨透了中學時期,充滿痛苦。可是當你面對國際競爭的時候,這些考試的能力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其實你只是在2300萬人中廝殺得很激烈而已。很多人離開學校之後就不再讀書了,因為他覺得自己沒興趣,硬被爸媽逼著去念,學校教的也無聊,所以畢業就停止學習。

學校應該教會孩子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

教育不該是死板的知識填鴨。我用資訊產品來比喻,當你在課堂上學到某個CPU、某個手機的事情,那恐怕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才會被寫進教科書。想想看:你願意用四、五年前的手機嗎?等到你教會這個學生,他畢業、服兵役、出社會,可能又過了五、六年了。等到他想運用當初課堂上學會的東西做手機,已經有十年落差了。

但也不用太恐慌。學校教會你基礎,進入產業之後,自己持續再學習,有時學習甚至是沒有方向的。比方說,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CPU,要看AMD跟Intel如何不斷競爭;未來會跑出什麼樣的手機,根本沒有教科書會教你,而是你去體會消費者需求:更大的螢幕、更高的解析度、更強的運算能力等等,大家不斷腦力激盪。

我認為,學校教育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基本能力與「再學習的能力」,並且啟發孩子對某個專業領域的興趣,進入社會後,遇到需要、遇到有興趣的,就自我學習。台灣現在面對國際競爭很恐慌,但我還是要建議爸爸媽媽們:放輕鬆,讓孩子快樂學習,孩子有快樂的感覺,才有可能持續學習。

Q:現代父母普遍工作忙碌,如何兼顧家庭教育?你的經驗是?

A:現在社會因為專業分工,也許爸爸媽媽整天要上班、加班,比較難像我小時候。我自己的方法是,盡量做。我在兩個孩子幼兒園、小學時,每天晚上下班都會講三、五個故事給他們聽,一直到小學畢業都還常講。除了陪著他們講故事之外,也玩遊戲。
他們還小時,我白天只要得了空,就會跑去看他們上課,隔著窗戶偷看,有時也跟老師聊聊天。小孩如果發現我在偷看,都很高興。我以前也會參加學校的家長會。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

我的小孩都沒讀太特殊的學校,就念社區的國小、國中。現在長大了,都在國外讀研究所,還是很感謝我當初的安排,因為朋友就在住家附近。媒體很多時候報導我有這個房子、有那個房子,是錯誤的。我26、27年來沒有搬過家,一直住在當初的公寓。所以孩子的朋友也一直都在附近,很好揪,回國就一戶一戶去串門子。我也沒要他們特別讀什麼,他們都自己選,學人文領域。

家庭教育要盡量做,盡量抽時間。至於學校教育,我要建議:第一,台灣的家長,要尊重跟重視技職教育,不要排斥;第二,不要太填鴨、太跟隨考試的腳步。大家不要為了1分、2分斤斤計較,不但計較孩子,還計較學校跟老師。我女兒國中的家長會時,我聽到很多家長發言,說功課不夠多、孩子不像隔壁班成績進步。我聽了嚇一跳,小孩已經睡不飽了,還要怎樣?

教育的本質是傳道、授業、解惑,但台灣的教育裡,「傳道」超過90%,下課了還要去補習、反覆考試。孩子的時間被塞滿,沒有空玩音樂、沒有時間運動、沒有時間做maker、沒有時間跟朋友聊天,也沒有時間聽爸爸媽媽講故事,因為功課都做不完了,錯過很多家庭教育的機會跟親子共處的時光。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0, 2024 at 7:28pm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找出生存之道

台灣的小孩學習期間還滿可憐的。想一想,如果學習過程充滿痛苦、壓迫感,你就會視學習為苦差事。所以,要盡量讓孩子快樂學習、有快樂的感覺,等到出社會,沒有老師逼,而面對不確定的年代,需要吸收知識的時候,孩子會秉持著比較快樂的心態學習。

學習,才能適應變遷,進而在這個變遷裡面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發展的空間,找出實現理想的方向。

快樂童年為什麼這麼重要?

童子賢很幸運有彌足珍貴、值得回憶的童年。從長輩身上看到的生活態度,到知識的啟發、啟迪,對他都很重要。

童子賢說,他小時候,大人在忙時,都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滿山遍野去玩,常常天亮跑出去,天黑才回來。童子賢也常躲起來看漫畫、玩尪仔標。或是大家弄一個鐵線圈,滿街滾鐵輪,看誰比較厲害,那時可以推5分鐘、10分鐘不倒下來,所以運動量很充足,為了讓它不倒下來,要一直跑,又運動又做maker。

但大人也不是不管。童子賢的父親很善於引導孩子認識大自然。比如說,晚上騎機車載小孩出門,看到星星很美,就停下來,大家坐在馬路邊、草地上看星星,教孩子認北斗七星。有次下雨,父親就在屋簷下跟童子賢說,閃電跟打雷是什麼。阿姆斯壯登陸月球時,他也帶孩子去別人家看電視。因為父親會日文,家裡也訂了日文雜誌。

童子賢家裡開鐘錶行,放學回家後隨時可以見到爸爸媽媽,他很喜歡這樣。放暑假的時候,爸爸有時下午會帶小孩到河邊去玩,不只教游泳,還教遇到危急的時候怎麼水母漂、有人溺水要用竹竿或衣物去拉對方等等。因為爸爸是義勇消防隊的小隊長,有救災專業,童子賢也津津有味的聽爸爸講這樣的專業知識跟技能。

童子賢還曾打工包檳榔、拔花生、採西瓜。西瓜採收前要守在西瓜田,免得別人來偷。他到現在都還記得,夏天很熱,但睡在沙上很涼快,大家挖沙坑、燒篝火,遠遠看,火光淡淡的,很美。

就算上了國中,童子賢也沒補習,學校也沒太多模擬考,音樂課、體育課照上。聯考前,他還代表農業組織「四健會」來台北開年會。他自己搭火車、轉車,花了12小時到台北,台北親戚看到他說:「哇,要聯考了你還來!」他當時也沒特別感覺,不管是種菜、音樂課、體育課,做什麼都興高采烈。

後來童子賢回頭看,才知道這些童年經歷也是一種生活教育,是一種學校課本以外的學習。他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兒時的自由開放,讓他對很多東西充滿好奇,即使從學校畢業了,還是樂在看書、樂在學習新的知識。


精采人物:當校長前,曾做過計程車司機、漁夫、電腦工程師
彭銘君:讓每個孩子發揮天賦,做最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到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在學習路上挫敗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大坪實小校長彭銘君國中時只會「背多分」,因此,很能同理孩子聽不懂、學不會的痛苦。
文/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放眼教育界,新竹大坪實驗小學校長彭銘君的職涯「豐富」的程度,應無人能出其右。過去,他曾是電腦工程師、開過計程車、當過漁夫;還考取了12張街頭藝人證照,在街頭表演,當校長後結合音樂辦學,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優勢能力、發揮天賦。

近年,他又多了一個Youtuber身份,創立「憂娘駕駛」頻道,利用假日記錄分享露營車改裝、車泊、旅遊生活,吸引近13萬人訂閱。彭銘君說:「Youtuber是現代孩子的夢幻職業,如果我們不曾體驗或了解Youtuber工作,要如何引導孩子培養相關的能力呢?」

小二被老師呼一巴掌, 從此對數學心生畏懼

彭銘君的辦學理念是「讓每個孩子做更好的自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在學習路上挫敗的孩子,並不代表他們沒有能力。彭銘君曾經因為學習不得其法,只會死背硬記,國中階段過得很痛苦,因此,很能同理孩子聽不懂、學不會的痛苦。(下續)

延續閱讀

日日新,又日新。

地方文化營銷1.0 PCG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7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9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10, 2024 at 7:34am

(續上)家裡開計程車行,爸爸開車載客、媽媽負責接電話,兩人工作忙碌、沒空管小孩,但對品行和課業要求很嚴格。每次月考前就叫孩子把課本拿出來、大聲朗讀課文,靠著這一招,彭銘君小學成績都能推持前3名。

家裡五個孩子中,彭銘君排行老四,從小是很乖、很聽話的孩子,很容易被大人忽略。在學校十分沈默寡言,最怕被老師點名。

小學二年級時一堂數學課,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多個商品、標上價格,點名他上台計算加法。當時他緊張到腦中一片空白,只看到老師嘴巴在動,但完全聽不懂老師在講什麼,愣在台上幾秒後被老師打了一巴掌,從此對數學心生畏懼。

國中念升學班,少一分打一下

升上國中後,面臨的學習挑戰更大了。只要早自習要考數學,彭銘君就肚子痛,心理壓力影響生理。國中的學科變多,而且數學、理化等科目已經無法單靠死背應付,必須先理解才能夠應用。上課完全聽不懂的他,成績一路下滑,掉到10幾20名。

當時國中還有能力分班,彭銘君念的是升學班,老師會讓2個升學班、相同座號的學生互相比較分數,少1分打1下。他常私下拜託隔壁班的同學不要考太好,免得自己被打得太慘。

彭銘君回憶,國中三年過得非常慘澹。學業上沒有任何學習成就,個性內向的他被同學欺負、霸凌,回家也不敢說,「就算說了,爸媽也幫不上忙。」

考高中時最後考上第三志願,媽媽難掩失望地說:「你完了,人生沒前途。」彭銘君難過得躲在房間哭了好幾天。

抱著「至少學一技之長」的想法,彭銘君選擇念新竹高工機械科。高職強調實作,正好適合彭銘君,其學習方式屬於「操作型」,課業學習如魚得水。課餘時間,他開始自學寫程式、維修電腦, 「從小我都是乖乖聽別人的話,第一次感受到寫程式可以自由控制電腦,實在太有趣了。」

從興趣和能力出發,摸索人生方向

很難想像,彭銘君個性內向的程度;就讀彰師大工教系期間,因為害怕火車站的人潮,大學四年每周往返新竹和彰化,他寧可騎摩托車,光是單趟就要花3個半小時。

內向又不善言辭,要他站在講台上教課,簡直是酷刑。因此,畢業後當老師,並不在他的人生規劃裡。

從大二起、下課後和寒暑假,彭銘君幾乎都在電腦公司當電腦工程師;畢業後自然而然選擇當工程師、幫客戶維修電腦。工作駕輕就熟到讓他心生懷疑「這輩子就這樣過嗎? 」

找不到人生方向的彭銘君,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麼工作,於是從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出發,嘗試摸索可能的方向。

小時候愛釣魚的彭銘君,曾嘗試當漁夫、出海釣魚,「凌晨三點出門,趕潮水出船,遇到海象惡劣時,加上船上柴油的味道,膽汁都快吐出來了,」經過幾次嘗試後,他很確定自己不適合當漁夫。

而後回到家中開計程車,彭銘君的方向感很差,當時也沒有導航系統。有一次他要載一位阿婆從竹東回台北,出門前父親不斷耳提面命,哪個路口上交流道、哪個地方要上高架,路上還要分神陪客人聊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開到哪了,好不容易終於到達目的地,才鬆了一口氣。那次的經驗讓他發現司機工作也不適合自己。

開計程車時,彭銘君感受到一種無奈感,「手握方向盤,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方向」,因此下定決心,有朝一日一定要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

代課經驗獲得被肯定的成就感

一直以來,媽媽很希望彭銘君可以去當老師;當她得知有學校在找代課老師,建議他去試試,拗不過媽媽的期待,只好硬著頭皮試試看。

彭銘君因為具備電腦長才,熱心幫大家修電腦,因此在學校大受歡迎,甚至還有老師搶著幫他上課,好讓他有時間修電腦,「這是我人生第一次覺得能力備受肯定,」彭銘君說。

當時適逢學校一位老師要退休,在兒童朝會發表退休感言時,特別代表學校謝謝彭銘君對學校的貢獻,解決了老師們電腦的問題,全校師生對他投以充滿感謝的眼神。「那一刻,我突然感覺『老師』這個工作充滿希望,值得投入。」彭銘君因此決定投身教育界,隔年,順利考上正式教師。


38歲自學吉他,結合辦學特色

綜觀來看,「學習動機」貫穿了彭銘君大半的人生。

彭銘君說:「再豪華的車沒有汽油也無法啟動,天賦再高的人沒有學習動機,也可能一事無成。」對他來說,「發現自己的不足,想要改變現狀,是學習的動力來源。」

從小內向,儘管很想和人有更多的來往,卻不知從何著手。38歲那年他決定自學吉他,「我想要改變自己,擁有一個可以秀出來的才藝。」零音樂基礎、連五線譜都看不懂的他,透過網路影片自學,每天一下班就抱著吉他練習、抱著入睡。

當時的他也深陷憂鬱症之苦。在偏鄉學校代理校長,行政壓力大,加上個性求好心切,有一天起床後連站都站不起來,整個人天旋地轉,緊急送醫。父母擔憂的眼神讓他非常愧疚,他也擔心自己一輩子耳鳴、聽不到聲音,甚至再也站不起來,人生就毁了,整個人自怨自艾。(下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ly 9, 2024 at 10:54am

(續上)所幸自學音樂的快樂和成就感,不僅讓他走出情緒低潮,更鼓足勇氣、走上街頭表演。

一開始當街頭藝人,有人質疑校長不務正業,但彭銘君清楚自己最終的目標,「希望將舞台經驗帶回學校,教孩子創作和表演。」

「弦樂課」是大坪實小的必修課,每個孩子都必須學習弦樂。彭銘君帶著孩子一起創作畢業歌曲、譜寫歌詞,孩子們拉經典的《卡農》,他彈吉他伴奏,共同完成獨一無二的畢業演出。

彭銘君認為,孩子玩音樂的最大好處是,「可以運用音樂的概念教導品格教育。」在一個團體裡,每個人的個性特質都不一樣,如何溝通相處?彭銘君比喻,「就像樂團表演時,大家拉同樣的C大調,就是優美和諧的音樂;若有人故意唱反調、掉拍或是音不準,聽起來就很不和諧。」

每個孩子都是自己的冠軍

多元智能,為大坪實小的辦學特色。彭銘君強調,依據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每一個孩子一定擁有1到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不是孩子沒有天賦,而是你沒有看到。

「優勢智能是可以發展的、不是固定的。」彭銘君解釋,「弦樂課並不是要培養音樂家,而是教孩子打開五官、六感;音樂,是提升多元智能的一個最好的管道。」

「透過優勢智能,讓孩子用擅長的方式來學習,建立學習信心,並且帶動弱勢領域的學習,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學得會。」

他有一個專屬slogan介紹自己:「我是新竹縣大坪實驗小學校長彭銘君,帶孩子得冠軍。」所謂的冠軍,就是自己。他教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是自己的冠軍」,我們不需要跟別人比,只要跟自己比,「你昨天不會的,今天會了嗎?」「你昨天的壞習慣,今天有沒有往好的方向走?」

只要孩子每天進步一點,一年下來就進步很多,「這是加法的概念,」彭銘君說。「只要比昨天進步一點,孩子絕對不會是零分,而是從昨天的分數繼續往上加,如此一來,孩子怎麼會沒有成就感呢?」[本節完]

曾多聞·捍衛孩子閱讀權,美國圖書教師打造更多元閱讀環境 教育快報

美國禁書風暴已經延燒一年多,在較為保守的州,許多學校紛紛把涉及敏感話題的書收起來。與此同時,有一群圖書教師和圖書館員希望捍衛多元化的閱讀環境,致力把圖書館打造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覺得很安全、被看見的地方。

伊利諾伊州圖書館員羅西·卡瑪歌(Rosie Camargo)在當地圖書館負責拓展雙語項目,支持來自西語家庭的孩子。卡瑪歌本身是第一代移民,小時候剛搬來美國時,她在當地圖書館學英文,並得到作業輔導。

現在,卡瑪歌致力幫助新一代的移民孩子。她指出拉丁美洲國家圖書館很少,而且不像美國的圖書館普遍提供免費的語言學習和作業輔導,所以很多新移民家庭不知道怎麼利用圖書館。這時候,卡瑪歌就要跟他們解釋圖書館的功能,怎麼申請借書證,以及說明圖書館有哪些服務:「我的工作是保證讓每一個對新環境感到不安的移民孩子,在圖書館都覺得受歡迎、很安全。」

透過書籍 認識少數族裔文化

夏威夷州圖書教師洛莉·御坂(Lori Misaka)是日韓混血,在美國出生長大。她從小看著自己的韓裔媽媽因為語言不通與文化隔閡,在新家園面對諸多挑戰,現在她致力把圖書館打造成一個推動多元文化、促進族群融合的基地,不但幫助少數族裔家庭的孩子在圖書館得到他們所需要的語言上的幫助,也鼓勵主流社會的孩子透過書籍,認識少數族裔文化。

御坂在成為圖書教師前曾經是一位高中英文老師,現在她在圖書教師的工作之外,也幫助老師們利用圖書館資源,設計多元文化課程,帶到課堂上使用。

御坂表示,在為學校訂購新書時,她會注意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新書是反映少數經驗的書籍,包括少數族裔作者的作品或者書中有少數族裔角色。

如何將圖書館變有趣又安全

芝加哥圖書教師詹姆士・克萊斯(James Klise)認為,把圖書館經營成一個安全、有趣的空間,讓孩子至少會想走進來,是圖書教師的第一要務。

克萊斯分享,用一些很簡單的小撇步,就可以讓圖書館變得更受歡迎:他所服務的學校有超過900位學生,來自多種多樣的背景,克萊斯會固定改變圖書館的佈置,例如二月份是美國黑人歷史月,他就在圖書館裡裝飾黑人學生的繪畫作品。他並在圖書館裡懸掛彩虹旗,表示支持同志及多元性別認同的學生,甚至力排眾議,讓該校高中部友好同志社團的學生在圖書館聚會。

跟御坂一樣,克萊斯也精心挑選能反映多元文化的書籍,讓學校圖書館的書籍反映該校學生的背景:「我希望每一個學生在圖書館裡都能覺得自己被看見。」

打破成規 借書沒有限制

路易西安那州圖書教師阿曼達・瓊斯(Amanda Jones)因為致力對抗禁書運動、捍衛學生閱讀權,獲得美國圖書教師協會「改變者獎」肯定。

瓊斯剛成為圖書教師的時候,她所服務的學校圖書館是灰色系的,放著一排書、一排電腦,沒有讓學生坐下來的地方。瓊斯接手以後,把一部分電腦搬走,放了些色彩繽紛的沙發,讓學生能坐著看書。接下來,她成立圖書館俱樂部,組織有興趣共同管理圖書館的學生,問他們想看什麼書,想要什麼樣的圖書館,然後按照學生的意見去改變。

瓊斯也改變了圖書館的規定。只要學生按時還書,他們想借幾本書都沒問題,沒有限制。她不按照年級,而是按照主題來做書籍分類:「我不會按照學生的年紀推薦他們該看什麼書。他們對什麼主題有興趣,我就推薦他們那個主題的書。學生應該想讀什麼就讀什麼。」 (《未来Family週刊》2023.03.15;Vol.115)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5, 2024 at 9:16pm

思維(認知)科學在中國的創新與發展

摘要:介紹錢學森先生在中國開創思維(認知)科學的歷程及其主要學術思想, 概要介紹了思維學、思維系統工程的研究, 分析了形象思維、社會思維在思維(認知)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探討了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的互相關聯並對其共同發展進行了展望。

錢學森先生, 除了是人們熟知的兩彈一星元勳外, 在構建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完善系統科學、創建思維(認知) 科學、人體科學等領域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結構從哲學的高度, 涵蓋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等科學技術部門,顯示出它們之間普遍聯系、互相促進、完整一體的關係, 體現了從工程技術、科學、哲學的不同層次的多學科、跨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

只有像錢先生這樣擁有淵博的知識和廣泛的興趣愛好, 對科學研究有扎實功底和深厚造詣, 同時又具備兩彈一星的雄厚的工程實踐和組織管理經驗, 才能高度概括時代的科學技術發展。他在系統科學領域的三個層次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前瞻性地提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其方法論, 在複雜性科學成為新世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研究熱點中走在國際的前列。更重要的是, 他始終關注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可操作性, 面對當前科技與人文交融,自然與社會面臨發展, 他在系統科學、思維(認知)科學、複雜性科學的交叉融合基礎上, 創造性地提出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 , 成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科學方法論。

本文介紹錢學森先生在中國開創思維(認知)科學的發展歷程及其主要學術思想, 概述了思維學、思維系統工程的研究,分析了形象思維、社會思維在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最後探討了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研究的互相關聯, 並對它們的共同發展進行了展望。

1 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是信息時代的要求

追溯歷史, 思維科學這一概念最早是由葉青在1931 年的一篇題為《科學與哲學》的文章中提出。
他把自然、社會和思維三種現象放在同一層面上進行了嚴格的界定, 指出自然、科學和思維的根本區別,在於自然現象是不經過人的行為就已經存在的,社會現象是要經過人的行為才能夠存在的, 思維現象是未經過人的行為的因而未外化成事實的觀念作用和觀念形態 。所以從研究對象來看,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有本質的區別。

作為人的觀念作用與觀念形態的思維現象, 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相比, 是未經過人的行為 , 因而也就成了未外化成事實的存在了。他認為, 思維科學不僅有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 而且不久將會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鼎足而立.


恩格斯(Engels) 曾說: 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 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 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 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因此, 關於思維的科學, 也和其他各門科學一樣, 是一種歷史的科學, 關於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那麼, 我們當前時代的理論思維, 關於思維的科學又是什麼呢?

20 世紀80 年代, 錢學森開創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正是對此問題作出的回答。

思維科學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科學, 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平行的一大科學部門,其產生、發展和研究的推動力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密切相關.20 世紀70 年代, 日本提出了模式信息處理系統計劃(Patter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oject, PIPSP), 其核心是發展語音、文字、圖像等模式識別技術, 解決計算機與人類活動的環境直接通信的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 日本進一步提出了知識信息處理系統計劃 (Knowled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project, KIPSP), 或稱為第五代計算機計劃, 聲稱要把日本的知識信息系統推向世界, 進行一場人工智能對世界的挑戰。

由於計算機是關鍵的信息核心技術, 一時間各國都重視, 美國隨後制訂了高性能計算機計劃, 中國也在863 計劃的信息領域中設定了智能計算機項目(即306 主題), 並成立了相關專家組。當時提出要進行思維(認知) 科學研究, 正是與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等的進展有直接關係, 是要為這些科學技術建立理論基礎。

2 早期國內對思維學的研究

錢學森提倡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與他年輕時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和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IT) 學習工作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他在1991 年4 月做關於人機智能系統的談話時認為, MIT在20世紀60年代的貢獻是培養出一批工程師, 在技術科學和工程之間搭了一座橋梁, 所以後來全世界都學MIT。而CIT 的貢獻則是在上世紀20 年代培養出一批工程師加科學家的人才, 比MIT 培養的人高明一些。

此外, 他發現發達國家中成功的科學研究中心, 都有所謂討論班(Seminar), 他在CIT 也有幸參加過這種活動, 印象很深。後來, 他回顧自己最幸福的時刻: 一是在美國Pasadena 參加導師馮·卡門(T. V. Karman)主持的討論班; 二是60年代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周恩來總理主持的中央專家委員會會議。1 究其原因, 都是高度民主的氣氛, 不管與會者的身份、地位, 大家一起暢所欲言參與討論, 所以思想活潑。

1984 年他推動召開了全國思維科學討論會, 提出思維科學研究的重要性,隨後在國內組織了系統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三個討論班,以這一形式積極推動三門學科的交叉研究和發展, 並先後發表了數篇重要論文和講話[14]. (下續)

延續閱讀: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06

Bow by David Parsons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5, 2024 at 2:10pm

思維(認知) 科學的基礎科學是思維學, 主要研究人有意識思維的規律, 它又可細分為抽象(邏輯)思維學、形象(直感) 思維學和創造思維學三個組成部分。其中, 創造思維是智慧的源泉, 抽象(邏輯)思維和形象(直感) 思維都是實現手段。思維學中目前只有抽象(邏輯) 思維研究較為深入, 已經有比較成熟的邏輯學, 而形象(直感) 思維和創造思維研究工作相對較少, 還缺乏科學的歸納。

創造思維是實現創新的內在機制和深層動力, 貫穿了創新過程的多個層面. 胡錦濤主席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一文中強調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因此,我們應當加大力度研究創造思維, 這對未來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和提升創新意識, 有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實踐價值。

除了思維學之外, 錢學森還將信息的研究列入思維的工作對象。信息是人為了認識事物的需要, 從物質運動概括出來的。對於信息的研究最早是從通訊技術入手的。 美國科學家香農(Shannon) 在20世紀40 年代提出通訊信道中信息傳遞理論, 開始有了對信息的准確計量。後來信息的研究受到控制論的影響, 形成了信息論.由於信息是接受者必須知道如何提取, 它才存在。因此, 研究信息和信息過程的學問信息學, 成為了思維(認知)科學中另一門基礎科學。

3 形象(直感)思維是思維(認知)科學的突破口

思維(認知)科學研究的突破口在於形象(直感)思維, 這是錢學森在斯佩里(Sperry) 開發右腦學說的基礎上, 於1984 年的全國思維科學討論大會上提出的。斯佩里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神經心理學家。1954 年他證明了大腦兩半球的功能具有顯著差異, 提出了兩個腦的概念, 並榮獲了198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作為上世紀50年代同在CIT 工作的同事, 研究興趣廣泛的錢學森受到了斯佩里研究的啟發, 在那時開始思考人的思維問題。這一思考脈絡一直延伸到上世紀80年代,他在國內正式提倡開展思維(認知) 科學的研究。

應當說, 斯佩里的工作, 特別是以形象思維作為主要思維方式的右腦的發現, 給了錢學森很大的啟示。他在1986 年9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指出: 思維科學的研究, 我仍然以為其突破口在於形象思維學的建立, 而這也是人工智能、智能機的核心問題。因此, 這也是高技術或尖端科學技術的一個重點。我們一定要抓住它不放, 以此帶動整個思維科學的研究。

此外, 中國哲學家的一些觀點對認識形象思維也有幫助。熊十力將人的智慧稱為心智, 心智又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叫性智 , 另一部分叫量智。量智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計算,通過科學的訓練而形成的智慧。人們對理論的掌握與推導、用系統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屬於量智, 是抽象(邏輯)思維的體現。

性智是一個人把握全局, 定性進行預測、判斷的能力, 是通過人腦的信息處理獲得的那種直感, 是形象(直感) 思維的結果, 人們對藝術、音樂、繪畫等方面的創作與鑑賞能力等都是形象(直感) 思維的體現。錢學森在熊十力的觀點基礎上,進一步指出: 性智又可分兩層,低一層次是以形象為基本的, 可以稱為象智 , 高層的才是性智(如圖1所示)2.

圖1 量智、象智和性智的關係
Fig.1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quantitative intelligence,imagery intelligence and qualitative intelligence

形象(直感) 思維是比較難以研究的, 但是開展形象(直感) 思維的研究可以使模式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 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5]. Cognitive science 被稱為認知科學。認知是Cognitive, 識別是Recognition, 所以心理學界一部分學者也稱識別為再認知。

人進行模式識別的過程是形象(直感)思維的主要內容之一[6], 在認知過程中, 人首先建立一種
心理意象, 當再看見這個東西, 兩者能匹配, 就再認了。這是最簡單的思想。這種匹配可以從研究思維得到啟發: 它是那麼靈活,怎麼能夠通過機器實現? 機器做起來很死板,只有通過抽取特征。這種模式有什麼特征, 抽取出來, 由特征構成一個簡要的模式, 這樣進行匹配。在探討形象思維的過程中, 錢學森與作者之一曾以對聯為研究對象, 做過一些相關研究工作。

對聯是中華民族獨創的一種文學形式, 錢學森認為對聯與人的形象思維有關, 他指出: 從思維學角度看, 對聯的過程是: 出聯的上聯是給出一個結構, 請應聯的下聯人按此給定結構去找零件, 字、詞填入這個結構, 思維就在於搜索思想庫找材料。這就是對聯答對聯的思維學搜索入結構。3 他認為形象(直感) 思維與答對聯正好相反, 有材料, 但無結
構。思維的任務是找形象, 即結構。因此, 他指出應當利用好中國幾千年的古老文學作品, 從思維學的角度去研究。

4 對思維(認知) 科學的重新界定及揚起一面旗幟

思維(認知) 科學到底研究哪些內容?錢學森指出應當分清什麼是人體科學,什麼是思維科學.他認為感覺和知覺都是人體科學中神經心理學要研究的領域; 而更上一層的所謂感受則是精神學的研究領域; 只處理所獲得的信息, 那才是思維學的研究課題4.

對於信息來說, 有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傳輸、信息的處理、信息的存儲等等環節. 思維學只考慮信息處理, 其他都屬於人體科學的范疇.在處理的方式上, 他認為處理可以只是人干,也可人機結合 。而進一步伴隨著Internet 的普及, Cyberspace (數字空間或信息空間) 越來越融入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 他認為Cyberspace是人機結合的思維思想活動世界, 似可稱為智慧大世界, 簡稱智界5.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5, 2024 at 8:37am

(續上) 1987 年, 圖靈獎獲得者、認知科學大師司馬賀(H. Simon) 教授到中國講學時, 曾於6 月24日給錢學森寫過一封信, 通過中國科學院心理所所長荊其誠轉交給錢學森。信中談到:

“我所熟悉的大多數認知科學家對於超越感觀感知(Extra sensory erception, ESP) 認為是不可知的, 但是對有些情況, 像所有不可知那樣, 經過長時期, 通過證據加以解決, 我了解您本人的興趣在於創造思維以及形象思維, 這兩個題目也是近年來我自己進行的中心研究問題。”

在信的最後, 他提出希望在認知科學方面, 在中國及國際方面飄揚起獨一面旗幟. 隨信還附贈一本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他的專著《人類的認知思維的信息加工理論》。 不過, 由於當時錢學森還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工作, 不方便與司馬賀會面, 兩人遺憾地擦肩而過。


但是, 錢對這封信很重視, 將信轉給作者之一, 使作者有機會從二位大師的觀點學習獲益, 從中汲取營養, 得到啟發, 應用於認知科學領域的研究工作中。5

思維的系統觀與思維系統工程眾所周知, 錢學森在多個學科的開創與發展中作出了突出貢獻, 並且在研究工作中始終體現學科交叉的思想。系統科學是他的另一項代表性工作,按照科學技術體系的三個層次劃分: 工程應用層次, 具有代表性的各種系統工程; 技術科學層次,其《工程
控制論》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經典著作[7]; 基礎理論層次, 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代表作是《創建系統學》一書[8], 書中提出了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及處理這類問題的方法論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9]. 並從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角度指出, 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處於思維(認知) 科學的工程應用層次, 創立並發展它, 將為思維(認知) 科學的技術科學層次和基礎科學層次(思維學) 提供營養。

他進一步提出思維的系統觀[10]: 以邏輯單元思維過程為微觀基礎, 逐步構成單一思維類型的一階思維系統; 解決課題的二階思維開放大系統; 然後是決策咨詢高階思維開放巨系統. 這就是思維的系統觀, 是系統科學方法在思維科學中的應用. 6 即從思維的類型看, 要解決一個課題,即使是比較簡單的課題, 單靠一種思維系統如抽象思維是不夠的,至少要用形象(直感)思維與抽象(邏輯)思維的配合。

所以解決一個課題的思維是更高層次的二階思維系統; 從思維的過程看, 要能解決一個課題必須依靠各種知識和信息, 而且要在思維過程中不斷提供知識和信息, 所以用系統科學的術語來表達, 上述系統屬於開放系統的范疇。

至於咨詢和決策工作, 要解決的、要作出回答的問題更不是單一的課題, 而是課題群, 並且是有相互關聯的課題群。參與問題研究的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 而是一個專家集體, 有幾十甚至更多的人。這種思維過程必然非常複雜, 其規模比思維大系統還要大, 用系統科學術語來說,就是思維巨系統, 也就是更高階次的思維系統。建立和開動這樣的開放思維巨系統,就是思維系統工程。思維系統工程的目的是實現社會思維,湧現群體智慧。

20 多年來, 思維(認知) 科學進一步結合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和複雜性科學的研究成果, 綜合成為人機結合的智能科學的研究, 在國內外開展起來[11 15].


6 社會思維與群體智慧

社會思維是指人作為社會整體對客觀現實的認識, 它是在整個社會時間、社會關係的基礎上, 無數個人思維和各種群體思維交互作用、多元復合的觀念體系. 從思維主體范圍的角度來看, 社會思維包括個人思維和群體思維。群體思維是以若干思維個體組成的群體作為思維主體形成系統的特有功能, 從而產生單個個體所不能達到的整體思維能力. 錢學森認為: 社會思維是多個大腦在信息網的聯通下, 形成比單個大腦更複雜、更高層次的思維體系.如果說形象(直感) 思維是並行多線交聯思維,那社會思維更是如此。 7

因此可以說, 群體思維是在個體思維差異之合理配合的基礎上, 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通過思維互補形成總體思維功能的思維方式。它能夠綜合個別主體之長, 彌補個別主體之短,它既能形成一種個別主體所沒有的新的認識能力[16], 又能使群體中諸個體的認識能力得以擴大.如此反復促進,就形成了整體智慧, 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擴大了的認識能力。

社會思維學正是一門研究人作為集體來思維的規律及其與集體思維的相互關係、相互作用的科學。錢學森在倡議建立思維(認知) 科學的過程中指出: 社會思維學要研究人作為一個集體來思維的規律以及它與集體的相互關係、相互影響。在思維科學中的基礎科學里, 也研究集體和集體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對於一個人思維的作用。 那麼, 反過來說, 個人生活在社會里,它對於社會的集體也有作用、也有貢獻。

因此, 我們要研究個人跟集體和集體創造精神財富在思維方面的相互作用 。當群體處於這樣的思維狀態下, 就會使思維能力大大提高,從而發揮其前所未有的水平, 使思維的結果實現跨越,湧現出群體智慧, 而實現這種群體智慧有賴於綜合集成的科學。(下續)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4, 2024 at 8:57pm

他把社會思維學融入到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法, 並進一步在系統科學、思維(認知)科學、人體科學的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 發展為以人為主、人機結合、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17], 充分體現了人機結合的思想, 綜合了信息空間中的群體智慧[18]

7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的關係

在中國, 錢學森作為思維科學的倡導者, 與認知科學的研究者不同, 他具有控制論和系統論的理論背景, 在科學相關知識上功底扎實、造詣深厚, 又同時具備兩彈一星的工程實踐經驗, 這使得他所倡導的思維科學較之認知科學在層次上更加廣泛, 更時刻關注與實踐密切結合的工程可操作性。

他最初曾建議思維科學的英文譯為 Cognitive Science [4], 並在 19836 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說: 國外的Cognitive science 的確比我們的思維科學窄, 但我想來想去, 還是用這個詞, 但擴大其內含變成我們的思維科學。後來, 考慮到這樣做容易產生混淆, 1986 年他指出: 思維科學是非常重要的, 似應譯為Noetic sciences, 是處理意識與大腦、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的馬克思主義科學。 8

他這樣做不是沒有理由的, 因為盡管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有許多共同之處, 但它們之間的差異也是不容忽視的.與認知科學相比較, 思維科學不僅是一個學科群, 而且還是一個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平行的科學技術大部門, 它具有以下三個有別於認知科學的特點:[19]

1) 思維科學內部劃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應用, 並以認識論為橋梁與哲學相聯系。

2) 就所包含的已有學科或學科分支而言, 思維科學與認知科學也不盡相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 心理學和腦神經學被排除於思維科學之外, 這是從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出發, 立足於建立中國自己具有實踐意義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來考慮。這樣, 可以將更多的工程技術列入到思維科學中來。換言之, 錢學森更傾向於思維科學的實踐和應用, 而不是在哲理思辨以及廣無止境的探索中漫游。

3) 思維科學還預言了有待建立的新學科

作為基礎科學的形象(直感) 思維學; 作為智慧的湧現的創造思維學; 作為體現群體智慧的社會思維學以及在人工智能的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人機結合、以人為主的智能科學等等。他在1988年1月給作者之一的信中談到思維學、思維工程以及指導思維工程的技術科學思維系統學三者之間的關係, 如圖2所示。


上面第3) 個特點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對既有學科做新的劃分, 只屬於現代科學技術體系學的現象學研究 ; 找出那些有重要任務, 但現在還沒有人做的學問, 則跨入了研究一個學科的動力學的疆域, 這往往預示著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的誕生。
第3) 特點為實現如何去提高人的思維能力,這一根本目標指明了方向,為相關新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 認知科學也在不斷向前發展。20 世紀70 年代, 司馬賀曾將其歸納為: 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人工智能[20]. 1993 年美國科學基金委員會在華盛頓組織了一次有30 個大學約100 位專家參加的認知科學教育會議, 會上對於認知科學有一致的看法: 認知科學是研究人的智能(Intelligence)、其他動物的智能及人造系統的智能的科學. 研究內容包括: 感知、學習、記憶、知識、語義、推理、語言、注意、意識及思維等. 由於這門科學具有多學科交叉的性質,人們從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數學、語言學、哲學等不同的領域進行有關的研究. 不難看出從研究人的智能方面,認知科學和思維科學有其互通之處. 認知科學將人的思維作為人工智能和機器智能的理論基礎; 而思維科學是要為人工智能、智能計算機、模式識別技術等建立理論基礎. 兩者在研究內容和目標上,可以說殊途同歸。

回顧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發展史, 它們有眾多的互通之處, 例如: 思維科學的思維分類對認知科學的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 認知科學對人類思維建模曾有許多借鑑和發展. 在今後科學研究的道路上, 兩者同樣可以互為參詳、相得益彰。

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的進展, 都要充分利用現代新技術手段. 例如, 思維科學關於創造性的社會思維湧現需要在萬
維網(WWW)和靈境技術及多種軟件支持下才能完成; 認知心理學新理論的建立, 像自適應神經系統需要在腦神經全景上映圖和定位。我們從歷史和發展中得到啟示, 有理由相信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在人類智能研究, 在後信息時代的人類自身發展和完善的漫長征途上會攜手前進, 經過科學的碰撞思維科學和認知科學飄揚起獨一面旗幟!

(本文作者:戴汝為&張雷鳴;單位: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與智能科學實驗室北京100190;原題:思維(認知)科學在中國的創新與發展 [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oetic (Cognitive) Science in China];謹以此文深切緬懷中國自動化學會創始人及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長錢學森先生;第36 卷 第2期 2010 年 2 月自 動 化 學 報 ACTA AUTOMATICA SINIC;收稿日期2010-01-22;錄用日期 2010-02-02;關鍵詞 思維科學, 認知科學, 形象思維, 社會思維, 群體智慧;參考文獻略,請參閱原文)

Comment by Host Studio on June 11, 2024 at 3:16pm

 沈致隆·科學與藝術結合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

「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數學很美」……科學家們這樣說,是因為大自然本身簡潔有序、高度概括、和諧統一,具有無比美妙的規律。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科學家的直覺、靈感、想像和形象思維能力,需要科學家的情感動力和對美的追求,所以傑出科學成果中具有明顯的審美要素。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多處提到創新人才培養問題:「著力提高學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局面」。

怎樣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什麼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本文在古今中外實例的基礎上,論述科學與藝術的共性、審美和藝術教育對發揮想像力創造力的作用,探討創新人才的特征。

「錢學森之問」啟示科藝結合

2009年11月,錢學森去世不久,安徽省多位教授發表了給教育部部長的一封公開信,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之問」的來龍去脈,要由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總理去錢學森家裡看望他時說起。總理向他介紹了航天方面的工作後,錢學森說:「您說的我都同意。但還缺一個。我要補充一個教育問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問題。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小時候,我父親就是這樣對我進行教育和培養的,他讓我學理科,同時又送我去學繪畫和音樂,就是把科學和文化藝術結合起來。」

在聽見總理贊同自己的意見後,錢學森坦誠指出了中國教育的缺陷:「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從小在父親的督促下同時學習科學與藝術,不僅科學課程成績優異,而且在書法、繪畫上盡顯才藝。1929年錢學森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後常去聽音樂會,且成為學校樂隊的主力圓號手。

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導師與合作者、20世紀最偉大的航空工程學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領軍人物馮·卡門曾說:「我的朋友錢學森是1945年我向美國空軍科學顧問組推薦的專家,他是美國一流的火箭專家……他在『二次大戰』期間對美國火箭研究作出過重大貢獻,是一個無可置疑的天才。他的工作大大促進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科學的發展,他這樣的天資是我不常遇到的。人們都說是我發現了錢學森,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我。」

錢學森無論早期在美國工作,或者被美國聯邦調查局軟禁,還是回國投入「兩彈一星」的事業並成就不朽功勳,只要聽到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或鋼琴奏鳴曲《悲愴》,他的心便會與之共鳴,感受到一種崇高力量的激勵和催動。在這壯美音樂的激勵下,他領悟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他此生的使命。

1991年10月16日在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授獎儀式上,錢學森在講話中說:「下面我還要利用這個機會表示對我愛人蔣英同志的感激……她是女高音歌唱家,專門唱最深刻的德國古典藝術歌曲,正是她給我介紹的音樂藝術以及這些藝術裡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於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或者說,正因為我受到這些藝術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

錢學森為什麼說「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特別強調文化藝術修養對於培養科學創新人才的重要性?這不得不從科學與藝術的共性談起。

科學與藝術求美的共性

表面上看,科學和藝術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但為什麼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說,「科學與藝術是一個硬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並題詞「融合科學與藝術,發展世界之和諧」?這就要從科學與藝術的共性說起。

科學與藝術的重要共性之一,就是對美的追求。也就是說,科學不但求真也要求美,科學家像藝術家一樣追求美,是科學取得創新性成果的原因之一。

莊子說:「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是因為大自然本身很美,揭示大自然規律的科學原理、方程、實驗,也必定存在著審美要素,這是很多著名科學家的切身體會。

英國劍橋大學經典名著《數學原理》的作者、195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伯特蘭·羅素說:「數學包含的不僅是真理,也是無上的美,一種冷峭而嚴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塑。」

對愛因斯坦創建相對論給予重要影響的荷蘭物理學家、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洛倫茲說:「愛因斯坦的理論具有最高的審美價值,每個愛美的人都希望它是真的。」

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員、著名物理學家羅森評論愛因斯坦:「在構造一種理論時,他所采取的方法與藝術家所用的方法具有某種共同性,他的目的在於求得簡單性和美。對他來說,美在本質上終究是簡單的。」

自牛頓以後英國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量子力學的創始人、31歲即獲得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劍橋大學教授狄拉克,在領獎演說中的名言是:「物理學理論都應具備數學美。理論物理學家的工作,就是以漫長的一生追求美。」

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囊括菲爾茲獎、沃爾夫獎、克拉福德獎三項大獎的哈佛大學數學教授邱成桐說:「數學很美。數學的美和藝術的美是相通的。數學家追求的研究成果必須是真的。真與美總是聯系在一起的,這種對美的探究和追求,是讓數學家不停鑽研的動力。」

科學家這樣說,是因為大自然本身簡潔有序、高度概括、和諧統一,具有無比美妙的規律。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科學家的直覺、靈感、想像和形象思維能力,需要科學家的情感動力和對美的追求,所以傑出科學成果中具有明顯的審美要素。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