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叙事厭倦&焦慮·體驗 4.0 的技藝基礎

創作人怎麼訴說呢?假如他是一位設計家,就用他的設計訴說吧。

設計家的想法都在的設計裏。

是存在主義大師薩特說的吧,“存在先于本質”。這是很自然的事對不對?

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没法子說什麼本質了。存在是什麼?

心頭的覺知而已;有覺知有領悟,才可能開始和世界互動、對话。

人真的很孤獨,在設計的概念前,人更是孤獨;

你能問人說:這條線粗些好還是细些好?這用红色好還是籃色好?

如果事事都有答案,創作者的東西怎麼称得上創作,那東西早存在了。所以,創作不外是克服个人的孤獨。

包括和随着創作而来的荒谬感、無盡的苦悶、悲觀、失望和諧共處。

和谐,在這裏也不是没有衝突的意思,而是在衝突後有和解的可能。

Artwork style by Vincent Bourilhon

延續閱讀

當品牌變成好故事

內容營銷


微電影研究


說故事的力量


Host Studio's Photos


《說好的俳句》


《卡萊爾的書包》

堅持深博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趙雅麗教授:意義+故事,文創產業的「核心引擎」

愛懇雲端藝廊:設計故事館

札哈哈蒂:房子能浮起來嗎?

技藝設計

體驗設計

Rating:
  • Currently 4.5/5 stars.

Views: 47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yesterday

愛墾APP:情動學理框架下的地方感性與五行關係

情動學(Affect Studies) 強調情感(Emotion)與情動(Affect)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的感知、體驗和身體化(embodiment)互動。而地方感性(Topophilia, Place Sentiment),如段義孚(Yi-Fu Tuan)所提出的概念,強調人與地方的情感聯系,以及地方如何塑造人的心理認同。

當我們將五行(Wood木, Fire火, Earth土, Metal金, Water水)引入這一框架時,可以發現五行不僅僅是物理、自然或社會的分類系統,也可以被視為地方感性與情動的五大向度,每個元素都影響著地方的情感氛圍,以及人對地方的感知、記憶和依戀方式。

五行與情動:地方感知的五種向度

五行不僅僅是物質世界的像徵,也可以看作是影響地方情感體驗的五種動力機制:


| 五行 | 情動特質                  | 地方感性表達                     | 情感/感知體驗          |

| (生長) | 向上、擴展、希望 | 植被豐富、成長中、文化復興區 | 好奇、探索、希望、自豪 |
| 激情) | 活力、溫暖、變革 | 祭典場所、革命遺址、夜市、藝術區 | 激情、歸屬感、狂歡 |
| (穩定) | 根基、安全、歷史感 | 鄉村、祖屋、廟宇、祖先祭祀地 | 歸屬感、安定、懷舊    |
| (精致) | 秩序、凝練、制度     | 城市中心、政府機構、商業區    | 效率、敬畏、尊嚴        |
| (流動) | 適應、變遷、記憶     | 河流、港口、碼頭、移民社區  | 離愁、懷舊、漂泊感      |

地方感性如何「呼喚」五行?

在情動學(Affect Theory)視角下,地方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一個情感被編碼、再現和感知的場所。五行系統本身可以被看作一種「呼喚性架構」(Evocative Structure),不同地方因其歷史、環境、社會文化氛圍,展現出不同的五行特質,從而喚起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

(1)木:地方的生長力與希望

例:新興文創園區、城市綠化帶、再生社區 —「木」的地方情動特征:希望、開放、朝氣、探索;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到未來的可能性,激發創造力,如北京的798藝術區、上海的田子坊,給人一種「文化生長」的情動。

(2)火:地方的激情與聚集

例:廟會、夜市、音樂節、體育場—「火」的地方情動特征:熱情、集體能量、戲劇性、節奏感;體驗:這些地方往往充滿聲音、光影、互動,形成情感能量的「高峰」(emotional peak),如泰國宋干節(潑水節)、台灣的九天民俗技藝團的演出,營造出強烈的地方感性。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yesterday

(3)土:地方的根基與穩定

例:老城區、祖祠、鄉村田野、古城牆—「土」的地方情動特征:歸屬感、歷史感、溫暖、懷舊;體驗:人在這些地方會感受到穩固的歷史脈絡,如北京四合院、京都的町屋,它們讓人「情感扎根」,強化地方記憶。

(4)金:地方的秩序與像徵

例:行政中心、宗教建築、金融區、法院—「金」的地方情動特征:尊嚴、敬畏、規則、權威;體驗:金行的地方通常帶有「儀式感」,如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華爾街、紫禁城,它們給人的感覺是正式、理性、秩序感強。

(5)水:地方的流動性與回憶

例:碼頭、移民社區、河流、邊境城市—「水」的地方情動特征:漂泊、記憶、哀愁、流動性;體驗:水行的地方往往帶有變動和歷史疊加的特性,如馬六甲、香港維多利亞港、新奧爾良的法語區,這些地方的「水性」使人感受到變遷、離別、回憶交織的情動。

五行情動如何影響文化創意產業?

當我們將五行與地方情感結合,可以發現地方文創產業可以利用五行的不同特質進行情境設計,使得文創體驗更具吸引力:

| 文創領域 | 適用五行 | 示例 |

| 文創園區                      | (生長) | 北京798藝術區、台北松山文創園 |
| 節慶活動                      | (激情) | 潑水節、燈會、狂歡節                  |
| 歷史文化旅游               | (穩定) | 故宮、老街保存區                         |
| 高端品牌、藝術館        | (秩序) | 巴黎盧浮宮、紐約現代藝術館       |
| 文化記憶、口述史項目 | (流動) | 香港歷史博物館、移民故事計劃   |

這樣,我們可以設計出更具「地方感性」的文創體驗。例如:

「火+木」結合:在充滿活力的新興文化區舉辦創新藝術節。
「水+土」結合:在老城區沿著歷史水道策劃地方歷史敘事體驗。
「金+火」結合:大城市核心區利用科技增強博物館互動體驗使文化更加生動。


五行、地方感性與情動的未來


在文化強國的議程下,中國的地方文化振興不僅是物質上的重建,更是情感與情動的重新激活。五行不僅是一個古老的分類法,更是一個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地方感性、規劃文化產業、設計情感體驗的框架。

如果未來要打造一個情感驅動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們可以利用五行框架分析:

1. 這個地方的主要情動特質是什麼?
2. 它與人們的情感記憶如何聯系?
3. 通過文創設計,如何增強情感連接?

「地方感性不僅是一種懷舊,而是創造未來的情動力量。」

五行的智慧,可以成為文化創意產業深耕地方記憶、激活文化能量的獨特方法論。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27, 2025 at 8:18pm

愛墾APP: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關聯,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整體觀,也彰顯了天、地、人相互協調的宇宙觀。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農耕文化中的時間劃分,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和對應關係相輔相成。以下從哲學內涵、自然規律和文化實踐三個層次進行闡釋:

1.五行與四時的對應:二十四節氣的基礎

五行學說最初的應用之一是解釋四季變化,將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屬性(木、火、土、金、水)與春夏秋冬四季關聯起來:

木(春):像徵生長與發芽,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對應植物從萌發到旺盛生長的階段。

火(夏):像徵繁盛與熱烈,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對應太陽的旺盛及農作物的快速成長。

土(長夏):像徵調和與承接,作為過渡階段,主要對應 四季交替時的土旺時段(如夏末或秋初),強調穩定與轉換。

金(秋):像徵收斂與肅殺,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對應成熟、收割與萬物的凋零。

水(冬):像徵閉藏與休養,二十四節氣中包括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對應寒冷季節與能量的儲藏。

核心邏輯:

五行屬性與二十四節氣中的時間節律相輔相成,表現出自然界循環的平衡與轉化。

二十四節氣是五行在時間維度的具體化,體現了天地變化的動態性。


2.
五行與節氣特性:氣候、物候與人事的結合

每個節氣的特性,可以通過五行的屬性進一步詮釋其氣候特征、自然景觀和對人類活動的指導意義。

木與春(生發):

節氣:立春至谷雨。

特性:氣溫回升,陽氣生發,草木萌芽。

作用:鼓勵耕種與萬物生長,強調順應自然生機的激發。

哲學像徵:與「生」相關,預示萬物復蘇和人類新的開端。


火與夏(繁盛):

節氣:立夏至大暑。

特性:炎熱高溫,陽氣極盛。

作用:促進農作物快速生長,強調陽氣的頂點與能量的釋放。

哲學像徵:與「長」相關,代表生命力的巔峰。


土與長夏(調和):

節氣:四季的過渡階段。

特性:濕熱交替,氣候趨於穩定。

作用:過渡與調和,強調土壤的滋養作用。

哲學像徵:與「中」相關,代表穩定與承接變化的能力。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mi    sol   do   re    la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21, 2025 at 12:34pm

陰陽五行體系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臟:肝、心、脾、肺、肾

五藏:魂、神、魄、意、志

五志:怒、喜、思、憂、恐

五竅:目、舌、口、鼻、耳

五音:角、徵、宫、商、羽


金與秋(收斂):

節氣:立秋至霜降。

特性:氣溫下降,陽氣收斂,果實成熟。

作用:收獲作物,儲存能量。

哲學像徵:與「收」相關,代表生命的收獲與整理。

水與冬(閉藏):

節氣:立冬至大寒。

特性:寒冷封凍,陰氣盛極。

作用:蓄積能量,養精蓄銳。

哲學像徵:與「藏」相關,代表生命的休整與積蓄。

3.五行與二十四節氣中的動態平衡

五行強調相生相克的動態平衡,二十四節氣的運行模式也是自然界陰陽調和、循環往復的體現。


相生關係:

春(木)生夏(火):春天的生長為夏天的繁盛提供基礎。

夏(火)生長夏(土):夏天的陽氣極盛轉化為土的穩定。

長夏(土)生秋(金):土的穩定為秋天的收斂提供支持。

秋(金)生冬(水):秋的肅殺引導冬天的閉藏。

冬(水)生春(木):冬的積蓄為春天的生機蓄力。


相克關係:

春(木)克長夏(土):春的生長突破土的束縛。

夏(火)克秋(金):夏的繁盛壓制金的收斂。

長夏(土)克冬(水):土的穩定控制水的泛濫。

秋(金)克春(木):秋的肅殺限制春的生發。

冬(水)克夏(火):冬的寒冷平衡夏的熾熱。


文化啟示:

節氣變化體現了五行的生克調和,強調自然秩序的自我調節。

二十四節氣幫助人類在農業、健康、社會活動中調適行為,順應五行規律。

4.五行與節氣在人類實踐中的體現

五行和二十四節氣的結合,不僅是自然哲學的反映,更具體落實在古代中國的生活方式中:

農耕:根據節氣和五行調整播種、施肥、收獲的時機。

養生:依據五行屬性與季節氣候,制定養生、食療和疾病預防的措施。

禮儀:節氣祭祀、節慶活動,如春分祭日、秋分祭月,表現五行的時間觀念。

詩歌:二十四節氣詩,借助五行屬性描寫自然景象和情感意象,如杜甫的《立春》。

5.二十四節氣的現代意義:五行視角的當代價值

二十四節氣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於五行理論的節氣思想在現代具有以下意義:

提供生態觀念:五行與節氣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適合現代可持續發展理念。

強調多樣性:節氣的豐富性反映五行的多樣互動,為多學科研究提供新思路。

激發文化創意:將五行與節氣結合,賦予藝術、文化創意產品更多內涵。


結語:五行與二十四節氣的和諧統一

五行學說與二十四節氣之間的聯系,反映了古代中國對自然與生命規律的深刻觀察。五行賦予節氣以哲學內涵,而節氣則為五行提供了時間維度的表達。通過對二者的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揭示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與動態平衡觀,為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復興提供新的啟示。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1, 2025 at 1:05am

圖克爾(Sherry Turkle)《呼唤性物件》~~我非常喜歡這本散文集,因為它精彩地融合了科學與人文學科。圖克爾(Sherry Turkle),一位在麻省理工學院以研究互聯網對身份的影響而聞名的教授,邀請了一些主要是科學家的作者圍繞生活中某個「呼唤性物件」寫文章,這些物件與他們的生活和職業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系。她將這個項目與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的「拼貼」概念(簡而言之,通過物品進行思考)相聯系。

她還為每篇文章加入了哲學智慧的閃光點(從馬克思到博德里亞)。我最喜歡的一篇講的是一件黃色雨衣,這件「太空服」一樣的保護裝備,讓作者在一個看似充滿挑戰的世界中得以生存。之後,他研究了自閉症的神經生物學!我曾經用這個概念讓學生寫過一組散文,結果非常棒。我建議你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也寫一篇自己的。

這本書是最近出版的一系列書籍中的一本,所有這些書都通過為我們文化中的物質物件提供必要的聲音來證明它們的價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分析之所以常被學者忽視,也是有道理的。在一個技術決定論幾乎成了禁忌的學術環境中,學術界逐漸轉向了與物品歷史無關的研究。然而,正如圖克爾的這本書所展示和講述的那樣,這種轉變的代價是沒有充分揭示物品對於使用者和學者而言所喚起的廣泛意義。

我喜歡這本書如何成功地融合了對物品重要性的理論洞見(來自不同領域)以及關於特定物品的美麗故事。圖克爾的引言為每篇文章提供了足夠的背景信息,讓它們能自行表達,但她的結論卻試圖將各篇文章的意義框定在某些特定的定義中,這限制了這些貢獻的優點。相反,我更希望圖克爾自己能寫一篇關於她自己的「呼唤性物件」的文章,畢竟她的學術工作關注的是數字時代身份的形成。

這本關於物品意義的散文集既富有啟發性,又令人沉思。圖克爾在數字世界中最為人所知,而這本書收錄的散文集中探討了有形世界在理解我們自己以及他人觀點中的作用。對我來說,最讓人感動的一篇是關於一枚銀質別針的文章,這枚別針定義了作者對她母親的印象。它同時承載著失落的痛苦和青春的美麗,喚起了關於家族歷史和父母與子女關系挑戰的故事。

這些散文為我提供了許多關於我們物理世界在理解周圍文化中的重要性的視角。雖然每個物品本身並不具備固有的價值,但每位作者都分享了他們如何將個人的意義注入到這些物品中,而這種意義既非常個人化又具有普遍性。這讓我思考博物館作為保存有形物品並為所有人服務的地方的意義。博物館傳統上聚焦於展品對與物品相關的個人以及其所處文化的意義。然而,這些文章讓我思考到,共享的創作權——一個新興的流行詞——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物品的力量不僅僅在於原始的解釋,還在於每個觀眾的個人解讀。

想像力使人們能夠與物品建立個人的聯系,從而繼續延續這些物品的文化意義,超越其最初的含義。理解的層次讓更大的社區擁有了這些藏品,這意味著這些物品在博物館的保護中依然能夠「活」下去。

如果你想更好地理解人類與「物品」之間的關係——那些填滿我們生活的產品和物件——那麼這本書是一個絕佳的途徑。每篇原始的散文前都有一段來自著名作家、哲學家或理論家的引言,其中有些也非常精彩。由於每篇文章相對簡短,這本書也非常適合在時間有限時閱讀(就像我偶爾一樣)。

這本書的主要部分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寫的關於他們賦予個人意義的特定物品的散文。大多數文章都非常愉快,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包括Carole Strohecker寫的《結繩》,Judith Donath寫的《1964年福特獵鷹車》(我曾是1964年款福特Fairlane的最後一任車主,能產生共鳴),以及Howard Gardiner寫的《鍵盤》(我正在讀他另一本書)……當我翻閱目錄時,每一篇我都記得很清楚。

或許讀完這本書最好的反應是寫下你自己生活中類似物品的個人章節,也許是一個能把你與前一代人聯系起來的物品。例如,我有一個設計成生菜葉形狀的帶有波紋的碗,曾屬於我的母親,而在她之前是我的祖母。它有些微裂痕,但我每年小心地使用一次,以紀念她們。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25, 2024 at 10:23am

愛墾APP: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身體-主體性理論是現象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在《知覺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中詳細探討了身體如何成為感知世界的媒介。以下是對其理論的引述和分析:

1. 身體作為感知的先驗條件

梅洛-龐蒂在書中指出:「身體不是我們擁有的一個物體,而是我們存在於世界的方式。」("The body is not a thing, but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the world.")這一觀點強調了身體的根本性——它不是客體,而是主體性展開的基礎,是我們感知和理解世界的前提條件。

通過身體,我們不僅看見世界,而且能夠與世界建立交互關係。例如,當我們觸摸一塊冰冷的金屬時,身體不僅感知到冷和硬的物理屬性,還通過這些感知體驗構建對金屬的理解。這種體驗既是身體化的,也是意義化的。
2. 身體的「意向性」與「在世界之中」

梅洛-龐蒂借用了現象學的意向性概念,但賦予身體獨特的意義。他認為,身體是一個「意向性場域」,即我們通過身體來指向和參與世界。正如他所寫:「身體不是被動地接收感官印象,而是主動地參與到意義的生成之中。」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使用工具的行為。當一個人熟練使用鎚子時,鎚子不再是外部的客體,而成為身體的延伸,幫助我們更直接地觸及工作對象。身體的意向性使得這種體驗成為可能,它表明感知不僅是感官的生理功能,也是身體與世界互動的存在方式。

3. 身體與空間的關係:具體化的存在

梅洛-龐蒂強調,身體不僅是感知世界的主體,也是我們如何體驗空間的基礎。他在書中提到:「身體的空間並不是幾何學的空間,而是我通過身體感知和定位的空間。」("The spatiality of the body is not the spatiality of position, but of situation.")

例如,當我們閉著眼睛行走時,身體的平衡感、皮膚對氣流的感知、步伐的節奏感等,都讓我們在沒有視覺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感知空間。這種對空間的體驗是身體化的,是通過身體的動態性與世界相連的具體化存在。

4. 身體與世界的交互:感知的雙向性

梅洛-龐蒂進一步提出,身體與世界的關係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正如他寫道:「我感知世界,同時被世界感知。」("I perceive the world, and the world perceives me.")

例如,當我們注視某物時,我們不僅僅是通過視覺感知它,那個物體的形狀、顏色、質感也在「反向」影響我們的感官狀態。身體在這種交互中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感知因此成為一種「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活動,而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過程。

5. 感知的整體性:身體與情感的融合

梅洛-龐蒂還特別指出,感知並不是單一感官的功能,而是一種整體性的體驗:「感知是一種具有意義的整體活動,身體的所有部分都參與其中。」

例如,當我們欣賞音樂時,不僅是耳朵在聽,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可能產生共鳴:節奏可能通過手指的輕敲表現出來,旋律可能引發情感的波動。這種體驗是身體與感知之間深度融合的體現,顯示了身體作為感知媒介的全方位性。

總結: 通過梅洛-龐蒂的身體-主體性理論,我們可以認識到:

1. 身體是感知的前提與媒介。 它不是被動的物質,而是主動參與世界的存在。
2. 感知是身體化的行為。 身體通過其意向性,將世界納入其存在的領域。
3. 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是交互性的。 身體既感知世界,也被世界「塑造」。
4. 感知是多層次的整體性活動。 身體的所有部分在情感、認知和物理層面共同作用,形成對世界的感知。

這表明,身體不是單純的生理現象,而是感知和構建世界的核心主體。這一理論為「聲音、物質與情動」的討論提供了重要的哲學依據——身體是體驗聲音、物質存在以及情動反應的具體媒介。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20, 2024 at 11:11am

純正性

我覺得這時的德·蓋爾忙特夫人,甚至比當初我戀慕著她得時候更可愛了。因為我在她身上已無所期待,所以當我把腳擱在壁爐柴架上挺她說話,仿佛在讀一本用往昔的語體寫作的書的時候,我幾乎像獨自一人呆在那兒似的無拘無束,心境平和而寧靜。我的精神境界是超脫的,因而我能夠細細品味她的談吐中那種法國式的優雅,其韻味的純正,在今天的口頭和書面語言中都已是不可復得了。我聽著她娓娓而談,猶如聆聽一首風味純正的法蘭西民歌,甚至覺得依稀能在其中聽出她對梅特林克有所微詞……正如我能覺得梅里美對波德萊爾,司湯達對巴爾扎克,保爾—路易·古里埃對維克多·雨果,梅拉克對馬拉美都有過微詞一樣。我知道,這些嘲貶別人者就思想而言都比他們嘲貶的對象有更大的局限性,然而他們的語匯是更純正的。

全部以本來面目呈現在我眼前

我發覺有時,並且已曾在蓋爾忙特那邊的貢布雷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某些迷迷糊糊的印象曾以另一種方式撩撥我的思維。它們似隱約的回憶,但並不隱藏著往昔的某個感覺,而是一條新的真理,一個我力求揭露的可貴形象。我想著我們為回憶起什麼東西而作的那種努力,似乎我們那些最美的想法像一首首樂曲,即便從來沒有聽到過的也會油然而生,我們努力聆聽,力求把它們破譯出來。我心情愉快地進行回憶,因為這說明我此時已是當初的那個人,說明它在恢復我本性中的一個基本特徵;然而當我想到自那以來我一直沒有進步,想到即在貢布雷我就已經小心翼翼地在腦海中固定我被迫正視的形象,一片雲,一個三角形,一座鐘樓,一朵花,一塊礫石,感到在這些跡象下也許還隱藏著什麼與我應該力求發現的截然不同的東西時,一種思想,它們以象形文字的方式表達的某種思想,我們原以為它們只是代表一些具體的東西,現在想到此我不免悲哀。要把它們破譯出來當然很難,但也只有如此才能讓我們讀到什麼真理。因為,由智慧直接地從充滿光照的世界留有空隙地攫住的真理不如生活借助某個印象迫使我們獲得的真理更深刻和必要,這個印象是物質的,因為它通過我們的感官進入我們心中,然而我們卻能從中釋放出精神。總之,……我都必須努力思考,也就是說使我感覺到的東西走出半明不明的境地,把它變成一種精神的等同物,從而把那種種感覺解釋成那麼多的法則和思想的征兆。而這種在我看來使獨一無二的方法,除了制作一部藝術作品之外還能是什麼呢?此時,種種推論已經湧上我的腦海,因為不管是模糊的回憶,諸如餐叉的碰擊聲或者馬德萊娜點心的滋味,或者借助我力求探索其涵義的那些外形,在我的頭腦里組成一部絢麗複雜的天書的鐘樓、野草之類的外形書寫下的那條條真理,它們的首要特性都是我沒有選擇它們的自由,它們全部以本來面目呈現在我眼前。而我感到這大概就是它們確實性的戳記。我沒有到那個大院里去尋找那兩塊絆過我腳的高低不平的鋪路石板。然而,使我們不可避免地遭遇這種感覺的偶然方式,恰恰檢驗著由它使之起死回生的過去,還有被它展開的一幅幅圖像的真實性,因為我們感覺到它向光明上溯的努力,感覺到重新找到現實的歡樂。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December 5, 2024 at 8:47pm

[吃馬德萊娜點心時的至福感覺]有時,恰恰就在我們感到山窮水盡的時候,一線生機豁然出現;我們敲遍一扇扇並不通向任何地方的門扉,唯一可以進身的那扇門,找上一百年都可能徒勞無功,卻被我們於無意間撞上,打開了。

我懷著剛才說的綿綿愁思,走進蓋爾忙特公館的大院,……我的腳踩在一塊比前面那塊略低的鋪路石板上,我沮喪的心情溘然而逝,在那種至福的感覺前煙消雲散,就像在我生命的各個不同階段,當我乘著車環繞著巴爾貝克兜風,看到那些我以為認出了的樹木,看到馬丹維爾的幢幢鐘樓時,當我嘗到浸泡在茶湯里的小馬德萊娜點心的滋味,以及出現我提到過的其他許許多多感覺,仿佛凡德伊在最近的作品中加以綜合的許多感覺的時候我所感覺到的那種至福。如同我在品嚐馬德萊娜點心的時候那樣,對命運的惴惴不安、心頭的疑雲統統被驅散了。……

剛才還不可解決的難題已全然失去了它們的重要性。可是,這一回,我下定決心,絕不不求甚解,像那天品味茶泡馬德萊娜點心時那樣甘於不知其所以然。我剛感受到的至福實際上正是那次我吃馬德萊娜點心時的感覺,那時我沒有當即尋根問底。純屬物質的不同之處存在於它們所喚起的形象之中。一片深邃的蒼穹使我眼花繚亂,清新而光彩鮮豔的印象在我身前身後回旋飛舞。只是在品味馬德萊娜點心的時候,為了攫住它們,我再也不敢挪動一下,致力於使它在我心里喚起的東西直至傳達到我身上,這一次卻繼續顛簸著,一隻腳踩在高的那塊石板上,另一隻腳踩著低的那塊,顧不得引起那一大群司機的哂笑了。

每當我只是物質地重覆踩出這一步的同時,像這樣踩著雙腳找回我已曾有過體驗的那種感覺的話,這種炫目而朦朧的幻象便重又在我身邊輕輕飄拂,它仿佛在對我說:「如果你還有勁兒,那就趁我經過時把我抓住,並且努力解開我奉上的幸福之謎吧。」於是,我幾乎立即把它認了出來,那是威尼斯,我為了描寫它而花費的精力和那些所謂由我的記憶攝下的快鏡從來就沒有對我說明任何問題,而我從前在聖馬可教堂兩塊高低不平的石板上所經受過的感覺卻把威尼斯還給了我,與這種感覺會合在一起的還有那天的其他各種不同的感受,它們佇留在自己的位置上,佇留在一系列被遺忘的日子中,等待著,一次突如其來的巧合不容置辯地使它們脫穎而出。猶如小馬德萊娜點心使我回憶起貢布雷。

然而,為什麼貢布雷和威尼斯的形象竟能在此時或彼時給予我如同某種確實性那樣的歡樂,足以使我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對死亡都無動於衷呢?


(摘自:《追憶似水年華》[法語: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英语:In Search of Lost Time: The Prisoner and the Fugitive],[法国]馬塞爾·普魯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年—1922年] 的作品,出版時間:1913–1927,共7卷)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November 20, 2024 at 8:45pm

敘事的衰落:後敘事時代的特征 The Age of PostNarrativity 

韓炳哲認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後敘事時代」,個人和社會通過宏大敘事來構建意義的能力正在喪失。他批評新自由主義和數字技術將人類體驗碎片化,使敘事被即時滿足和無意義的信息流所取代。  

宏大敘事(如宗教、歷史或文化故事)曾賦予人類以方向感,而現代社會的數字化生活傾向於即時性與孤立的微敘事。 

技術與消費主義推動的「數字自戀」破壞了敘事所需的深度反思與時間積累。

敘事與時間性:意義的喪失 Narrativity and Temporality 

韓炳哲將敘事與時間性聯系起來,認為敘事是一種將事件編織為意義整體的時間實踐。然而,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與即時性割裂了時間的連續性,破壞了敘事的結構。 

敘事的本質在於「時間的持久性」(durability of time),但數字技術時代強調「即時滿足」(immediacy)和「短期體驗」(shortterm experiences),導致敘事的斷裂。 

他引用聖奧古斯丁對時間的思考,指出敘事的時間感具有深層存在意義,反映了人類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去的記憶以及對當下的行動。

數字時代的孤獨與敘事危機 Digital Isolation and the Crisis of Narrativity 

他批評社交媒體塑造的「表演性自我」(performative self),認為這種現象進一步導致了敘事的崩潰。數字文化推崇快速而淺薄的互動,卻難以承載深度的敘述和情感連結。 

社交媒體中的「點贊文化」消解了深度對話的可能性,個體越來越無法通過敘事來理解他人或社會。

敘事本質上是一種關係的實踐,而數字化生活導致「孤獨的共存」(lonely coexistence),個體被隔絕於虛假的互動之中。

敘事的療愈功能 Narrative as Healing 

韓炳哲強調敘事具有「療愈性」,它能夠幫助個體和群體從創傷中重建意義。然而,在一個敘事危機的時代,人們變得越來越難以通過敘事修復受損的身份和社會關係。 

敘事是歷史性創傷和集體記憶的重要工具,它賦予痛苦以語言和形式,使人類能夠超越創傷本身。 

他批評現代社會對「正能量」和「快節奏修復」的推崇,指出這是對深層敘事療愈過程的扭曲。

詩性敘事的可能性 The Possibility of Poetic Narration 

韓炳哲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的解決方案:通過回歸「詩性敘事」(poetic narration),重新發現人類與世界的關係。他認為,詩性敘事以緩慢、沉思和開放性為特征,與技術時代的快速、確定性形成對照。  

詩性敘事能夠超越消費主義敘事的淺薄,將人類的經驗與宇宙的整體性重新聯結。

這種敘事強調像徵與隱喻,能夠通過間接性和多義性承載複雜的情感和意義。


影響:
韓炳哲在《敘事危機》中通過對現代社會敘事消退現象的深刻分析,指出了技術、資本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對人類存在的意義危機的加劇。他的核心理論不僅對文化理論、哲學和社會批評有重要啟發,也為應對敘事危機提供了重新思考敘事的可能路徑。

值得深究的問題:如何通過詩性敘事修復技術時代的意義缺失?在數字化和社交媒體中,是否存在新的敘事形式可以替代傳統的宏大敘事?

(《敘事危機》作者: [德]韓炳哲;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原作名: Die Krise der Narration.;譯者: 李明瑤;出版年: 2024-5)

Comment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3, 2024 at 4:06pm

讀者反應批評(英語:Reader-response criticism),是文學理論的一種流派,主要關注讀者及其對文學作品的感受。

發展:儘管文學理論長期以來便已關注讀者在創造文學作品的意義和感受中的作用,但現代的讀者反應批評始於20世紀60、70 代的美國與德國。讀者反應批評運動將焦點從文本轉移到讀者[1] ,認為情感反應是批評的合理出發點。 [2] 由於關注讀者的解釋活動,讀者反應批評的實踐不同於支持文本自主性的理論,例如:形式主義和新批評;以及新近的評論運動,例如;結構主義、符號學和解構主義。 [2]

讀者回應批評的代表人物有Norman N. Holland、費許、沃爾夫岡、堯斯 [3]。1929年,瑞洽慈分析劍橋大學生的誤讀,成為讀者回應批評的重要先驅;在《文學探索》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1938)中,路意斯·羅森布萊特指出,教師應避免強加任何「對作品做出正確反應的先入為主觀念」。

讀者反應批評,認為讀者是積極的代理人,賦予作品「真實的存在」,通過解釋來完成作品的意義。讀者反應批評中,文學是一種表演藝術,每個讀者都可以創造自己的、獨特的、與文本相關的表演。另一方面,讀者反應批評,認為閱讀仍是由文本決定,且受詮釋傳統限制,從而避免描述的主觀性。 [3][4]  讀者反應批評與形式主義和新批評理論完全對立,後兩者忽視讀者在文學作品再創作中的作用。[5] 新批評強調,只有文本的內容才是文本意義的一部分,訴諸作者的權威或意圖,乃「意圖謬誤」(英語:Intentional fallacy);而訴諸讀者心理,則為「感應謬誤」(英語:Affective fallacy)

註腳

Das, Bijay Kumar.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Criticism, Fifthe Edition. New Delhi: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 2007: 214. ISBN 978-81-269-0457-0.

Johnson, Nan. Reader‐response and the pathos principle. Rhetoric Review. 1988-03-01, 6 (2): 152–166. ISSN 0735-0198. doi:10.1080/07350198809359160.

Bennett, Andrew. Readers and Reading. Oxon: Routledge. 1995: 32. ISBN 978-0-582-21290-9.

許銘全. 讀者反應批評. 台灣文學辭典資料庫.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Fragoulaki, Maria. Kinship in Thucydides: Intercommunal Ties and Historical Narrative. Oxford: OUP Oxford. 2013: 26. ISBN 978-0-19-969777-9.

文獻

Tompkins, Jane P. (ed.) (1980).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From Formalism to Post-structuralis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18-2401-X.

Tyson, Lois (2006). Critical theory today: a user-friendly guide, 2nd edn. Routledge, New York and London.

(原載:https://zh.wikipedia.org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