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i kia kiak's Blog (500)

缺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即將發布首份全球文化政策報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於2025年9月29日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的「世界文化政策與可持續發展大會(MONDIACULT 2025)」上,發布首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文化政策報告——文化:缺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Mestiz. Gallo & Gavilan tapestries(西班牙傳統手工藝——譯者注)…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September 26, 2025 at 4:30pm — 3 Comments

[愛墾學術]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U型理論 下

文化差異與語境問題:不同文化中對“靜默”、“直覺”、“開放的心/意志”等內在態度的接受度差異很大。有些文化更偏重直接、行動、效率;對抽象或“靈性/內在覺察”的價值可能會被懷疑或看作不務實。這可能限制這套理論的普遍採用。

風險落入新形式的權威或意識形態:有批評者(如 Kühl 等)認為,Theory U 有時可能被過度理想化,或被某種共同意圖/意識形態/領導者的願景所主導,使得「讓未來浮現」這類過程中,領導者或幾人群體的主觀性過大,而忽略不同利益方之間的權力關係/利益衝突。若沒有妥善處理權力、差異、結構性的不公平,其結果可能偏離理想。 (部分批評見於文獻) (…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September 26, 2025 at 7:00am — No Comments

[愛墾學術] 奧圖‧夏默(C. Otto Scharmer):U型理論 上

理論概要(Theory U 的核心內容)

核心理念

Scharmer 主張,我們常為過去經驗、慣性思維、制度與結構所框限,導致我們無法對未來可能性(emerging future)敏感/回應。為了創造真正新/轉型的變化,我們需要從未來而來(from the future as it emerges)來領導。這種領導,不是從回顧過往或當下問題出發,而是察覺、聆聽、開放自我,讓未來的可能性浮現,再回到當下行動。這個過程 Scharmer 稱之為 Presencing(由 “presence + sensing” 組成),也就是從「存在」(在場)與「感知」中「領會未來」的能力。 (…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September 25, 2025 at 9:00pm — No Comments

郭翠瀟: 尋找非遺「出圈」「出海」的內生動力

[郭翠瀟]尋找非遺「出圈」「出海」的內生動力



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的一項調查顯示,85.8%的受訪青年感覺近些年非遺更火、更「出圈」了,愛上非遺的年輕人越來越多。2024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陝北說書隨《黑神話:悟空》游戲火到海外;雲南楚雄彝繡服飾亮相2024巴黎時裝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融入了時尚設計,從傳統賽裝節的「鄉村T台秀」走上了國際舞台。當這些「出圈」「出海」的非遺項目再次呈現在共青團中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題傳播活動的舞台上時,毫不意外地牢牢鎖住了青年人的目光。…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September 25, 2025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愛墾學術:中國軟實力新一章~從男生爱男生開始?下

(續上)二、BL與中華軟實力:吸引力與張力

然而,如果將BL的國際流行直接等同於「中華軟實力」的提升,就過於簡單化了。



潛在的正面效果




BL 劇提供了一種柔性的文化輸出語言。愛情與情感故事比歷史劇或現實主義題材更容易跨越文化邊界。海外觀眾因為追劇,接觸到中文語言、華人面孔與中國的現代城市景觀,這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中國文化的能見度。


某種程度上,它可以作為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文化輸出方式,比直接的宣傳更具吸引力。…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ugust 31, 2025 at 2:30pm — No Comments

愛墾學術:中國軟實力新一章~從男生爱男生開始?上

近年來,中國大陸的長視頻平台——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合稱「愛優騰」)——積極推動海外業務,試圖在全球串流影視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與 Netflix、Disney+、Amazon Prime 等國際巨頭相比,中國平台的資源與經驗仍然有限,必須尋找適合的突破口。在這樣的背景下,Boy’s Love(BL)/耽美題材成為愛優騰的重要出海先鋒。

耽美劇的海外走紅已有先例。泰國 BL 劇近年在亞洲與拉美風靡一時,中國的耽改劇如《陳情令》、《山河令》也在國際市場上掀起波瀾。因此,平台選擇以 BL 為開路者,並不令人意外。但問題在於,BL…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ugust 31, 2025 at 2:00pm — No Comments

黑格爾:文創與情感于藝術中的碰撞

丹納藝術哲學與黑格爾美學的交融~~黑格爾的藝術哲學有幾個要點影響著丹納,第一: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第二:藝術是認識真理的一種形式,也就是,藝術是以感性形式認識真理;第三: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時代精神的產物。這幾個觀點交雜影響著丹納對藝術作品的詮釋和論述,特別表現在:不同藝術品所傳達的真理必然是屬於歷史真理,也就是真理不同階段的表現;以及,透過對藝術家的作品的深刻探討,就愈能洞察藝術家所處時代的種族(包括民族)特質和風尚。…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August 16, 2025 at 8:0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馬赫:經濟地思考 (to think economically)

奧地利物理學家、心理學家、科學史學家與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1916),在《感覺的分析》(Die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一書中,其中提到科學家的任務包括「經濟地思考」(英文:to think economically),其德文原文、英文翻譯與中文翻譯對照如下——

德文原文: "Die Aufgabe der Wissenschaft ist es, ökonomisch zu…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March 1, 2025 at 7:3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6

中國美學的家國情懷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作家的責任與社會擔當。這主要體現為「詩言志」和「興寄」論。最早提出「詩言志」的是《尚書·堯典》。此後,諸多典籍如《左傳》《莊子》《毛詩序》多次申說「詩言志」。1945年,毛澤東在重慶時,詩人徐遲請他題字,並向他請教怎樣作詩。毛澤東題寫了「詩言志」三個字,這三個字後來成為毛澤東為新創辦的《人民文學》的題詞。「詩言志」中的「志」不是一般的志,而是家國之志。

「興」本為《詩經》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法,後來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初唐詩人陳子昂將「興」與「寄」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新概念——「興寄」,…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6,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5

二是重視含蓄的美。含蓄的美是一種內在的美,這與「中」的內在義相貼合。劉勰《文心雕龍·隱秀》指出:「夫隱之為體,義主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譬爻象之變互體,川瀆之韞珠玉也。」此處的「隱」即為含蓄。含蓄在中國美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宋代詞人姜夔說:「語貴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宋朝極為推崇「韻」,范溫《潛溪詩眼·論韻》中提出,「韻者,美之極」,而韻的特點也是含蓄,正所謂「有余意之謂韻」。

中國美學的最高范疇為「境界」,境界藝術審美領域亦稱「意境」,它是意象的高級形態。境界的特質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王國維《人間詞話》指出:「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惜不於意境上用力,故覺無言外之味,弦外之響。」這種特質,其實也可以歸之於含蓄。含蓄是中華民族標志性的審美觀。…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4

周朝時期,孔子提出「夷夏之別」。孔子輕視少數民族政權當然是錯誤的,但是,他的「夷夏之別」主要不是在血統上,而是在文化上。當時有一種普遍的認識:以周室為代表的中原文化是先進的。凡是認同中原文化的政權均為夏;不認同中原文化的政權則為夷。夷、夏身份並不固定,經常發生變化,楚國、越國、吳國均曾一度認作為「夷」。「夷夏之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打破。一方面,北朝的少數民族政權接受華夏文化,另一方面,南朝也逐漸接受少數民族文化。

中國的文化融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中華民族內部各種民族文化的融會,另一種是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融會。漢朝通西域,首開國門,與諸多當時還不屬於中國版圖的西域國家以及印度、波斯諸國有了商業、文化、政治上的來往。…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November 7,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3

自董仲舒開始的天人合一觀,對中國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如何看待人的生命。蘇軾從董仲舒那里獲得啟發,但他不是簡單地認同人是天化成的,而是將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生命看成一個整體。在《前赤壁賦》中,面對著朋友感長江之無窮而人生之須臾的悲傷,他安慰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之共適。」在蘇軾看來,天人關係有一個如何「觀」的問題。如果將天與人對立起來,那麼天地確實是無窮的,而人生的確是短暫的;但如果將天與人看成一體,那麼天地無盡,人也無盡。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可悲傷的呢?自然物雖各有主,但自然美是可以共適即共賞的。…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23,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2

由周公建立的禮樂治國制度是傳統社會中國的基本國策,集中體現為教化與審美的統一。這一國策在中國三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從未改變,對於當代社會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教化與娛樂的統一在唐代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初唐文化建設上的一件大事,就是確立國家的雅樂體系。雅樂無疑是教化與審美相統一的音樂體系。當時遇到一件有爭議的事情:如何處理陳朝留下來的《玉樹後庭花》。御史大夫杜淹根據儒家的音樂觀點,認為「亡國之音哀以思」,《玉樹後庭花》屬於這樣的作品,不應納入雅樂體系。而唐太宗認為,「古者聖人沿情以作樂,國之興衰,未必由此」,《玉樹後庭花》與陳朝的滅亡沒有關係,它不是亡國之音。尚書右丞相魏征贊成唐太宗的觀點,認為「樂在人和,不在音也」。…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18,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陳望衡:中國美學精神簡論 1

摘要:中國美學精神既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結晶,又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原動力。中國美 學精神具有本體性、主體性和主導性三個要素。它以中華民族的哲學為靈魂,以中華民族的審美為身體,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傳統。中國美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美善相樂,教娛統一;二是天人合一,巧奪天工;三是夷夏一家,海納創新;四是中和之道,臻於化境;五是家國情懷,至美大公。…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October 18,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江飛: 文學性的語言學闡釋:雅各布森與中國文學闡釋學建構 下

其二,以結構分析揭示中國格律詩的普遍模式。在《中國格律詩的模塊設計》(1970)一文中,雅各布森對中國格律詩進行了細致入微的結構分析,他所構建的中國格律詩的模式既簡單明了,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涵蓋了音節組合、平仄、對偶和用韻這四大特征。他運用對稱與反對稱的原理,深入細致地分析了中國格律詩的結構特征,揭示出中國格律詩的普遍模式及其成因,不僅開拓了我們對於中國詩歌的研究視野,更揭示了中西詩學的同構模式,顯示出中西詩學對話與融合的可能性。…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26,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江飛: 文學性的語言學闡釋:雅各布森與中國文學闡釋學建構 上

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1896-1982)是結構主義語言大師、現代語言詩學的創立者。以語言學的視角、理論、方法和批評實踐來研究文學,努力探尋語言學和詩學的跨學科聯姻,首倡「文學性」(literariness)並進行語言學闡釋,正是他留給世界學術的寶貴遺產。正確理解、合理借鑑、批判吸收雅各布森的文學闡釋學,對於建構中國文學闡釋學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一、正確理解:文學性的語言學闡釋…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25, 2024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楊建國·雅各布森詩學話語的符號學闡釋 5

布朗也指出,雅各布森早年關於現代主義先鋒派藝術的看法奠定了他全部詩學和語言學理論的基礎。(24)這些觀點也得到了雅各布森本人的印證,在他與潑墨斯卡合著的學術自傳《對話錄》中,他在回憶中寫道:「對謝赫伯尼科夫的詩歌肌理的語音分析促使我把語言學數據用於話語的分析之上。另一方面,這位詩人極具創新性的詩歌作品也向語言的語音投去一道嶄新的光線,引導我質疑語言學中關於語音材料的種種習慣思維,對它們做出根本修正。」(25)

其次,雅各布森在其詩學神話中提出一系列對立結構,如19世紀和20世紀、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散文和詩歌、換喻和隱喻,等等。它們體現出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兩種話語實踐之間的斷裂和沖突,而雅各布森之理論天平總是偏向對立結構中的後者,偏向審美現代性。我們可以由散文和詩歌這對對立入手,分析其中所體現出的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對立。…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11,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楊建國·雅各布森詩學話語的符號學闡釋 4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10, 2024 at 6:00am — No Comments

楊建國·雅各布森詩學話語的符號學闡釋 3

在《論藝術中的現實主義》一文中,雅各布森分析了「現實主義」一詞所具有的七種含義,指出各個時代的各個藝術流派都宣稱自己忠於現實,並指出藝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主導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繪畫;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現實主義時期,語言。在《論未來主義》一文中,雅各布森探討了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尤其是兩種藝術流派對多種視角的使用,以及藝術幻象的打破。在《俄羅斯最新詩歌》一文中,雅各布森以俄國未來主義詩人謝赫伯尼科夫的詩歌為范例,探討了詩歌的一般屬性,提出語言之詩功能與實用功能對立這一他終生關注的話題。根據布朗的總結,雅各布森這三篇早期文獻中包含了以下一些影響了他一生的思想:

1.語言之「詩功能」。…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6,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楊建國·雅各布森詩學話語的符號學闡釋 2

二、雅各布森詩學中的神話

神話和神話研究是雅各布森詩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克里斯蒂娜·潑墨斯卡(Krystyna Pomorska)指出:「雅各布森認為,神話不僅是值得研究的口傳文學,更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因素,潛藏在我們的一切行為之後。」⑦神話一詞頻頻出現於雅各布森的詩人研究中,如普希金詩歌中雕塑的神話、詩人馬雅可夫斯基的神話,等等。在雅各布森看來,上述詩人的全部作品構成了一個連貫的超文本符號系統,他們的每一首詩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成為能指,共同構成一個更龐大的系統——詩人的個人神話。之所以這些詩歌-能指(即巴特所說的語言-對象)能夠連為一體,構成詩人之個人神話(巴特所說的元語言),正是由於相同組分(既包括主題,也包括話語結構等其他要素)在不同詩歌中的對偶與復現。…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ne 21,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