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國·雅各布森詩學話語的符號學闡釋 5

布朗也指出,雅各布森早年關於現代主義先鋒派藝術的看法奠定了他全部詩學和語言學理論的基礎。(24)這些觀點也得到了雅各布森本人的印證,在他與潑墨斯卡合著的學術自傳《對話錄》中,他在回憶中寫道:「對謝赫伯尼科夫的詩歌肌理的語音分析促使我把語言學數據用於話語的分析之上。另一方面,這位詩人極具創新性的詩歌作品也向語言的語音投去一道嶄新的光線,引導我質疑語言學中關於語音材料的種種習慣思維,對它們做出根本修正。」(25)

其次,雅各布森在其詩學神話中提出一系列對立結構,如19世紀和20世紀、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散文和詩歌、換喻和隱喻,等等。它們體現出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兩種話語實踐之間的斷裂和沖突,而雅各布森之理論天平總是偏向對立結構中的後者,偏向審美現代性。我們可以由散文和詩歌這對對立入手,分析其中所體現出的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對立。

對雅各布森而言,散文和詩歌不僅是兩種並存的文體,更是兩種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話語實踐方式。在《論帕斯捷爾納克的散文》一文中,他提出,某些時代是散文佔優勢的時代,那時的詩歌也帶有散文特征;另一些時代則是詩歌佔優勢的時代,那時的散文在總體特征上接近於詩歌。20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即屬於詩歌的時代。(26)雅各布森這一觀點令我們想到福柯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認知型(episteme)。所謂認知型是特定時期內話語的可能性條件,它決定在某一個特定歷史時刻,我們能想到什麼,又能說出什麼。福柯指出,由一種認知型到另一種並非平滑漸變,而往往表現為斷裂和突變,從而形成話語的時代特征,可在此基礎上對話語實踐進行歷史形態劃分。雅各布森的散文和詩歌概念同福柯的認知型概念有頗多相近之處,或許可稱之為「感受型」,因為它決定了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感受和藝術表征方式。這種感受不僅體現於文學和藝術的表達中,也體現於日常話語中。

散文和詩歌分別構成了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的「感受型」和話語實踐方式。結合黑格爾關於現代社會之散文氣息的論斷,散文和詩歌的對立所起到的歷史分期作用就更清晰地顯現出來。黑格爾是啟蒙現代性之集大成者,在談論理想的藝術美時,他提出,藝術表現中「道德和正義的行為應當完全具有個人的性格,這就是說,它應完全依存於個人,只有在個人身上,而且通過個人,它才獲得生命和現實」。(27)理想的藝術美只有在所謂「英雄時代」才能得到實現,因為那是個體自足的時代,古代英雄們「根據自己的性格的獨立性,服從自己的專斷意識,承擔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物。如果他們實現了正義和道德,那也顯得只是他們個人的意向」。(28)與煥發著理想的藝術美的「英雄時代」相比,現代社會則散發著散文氣息,因為「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廣度上,近代個人獨立自足性可以自由發揮是很小的」。(29)散文成為啟蒙現代性的主要話語實踐形式,因為它體現出個人選擇范圍的壓縮,主體/語言使用者退隱、消散入對象/語言符號間的關係網絡中,為網絡所吸納,最終成為網絡上的一個節點。作為對啟蒙現代性的反思和背叛,審美現代性選擇詩歌為自己的話語實踐方式,就是要以個人的選擇去干涉、打亂、重構已慣常化的對象/語言符號之流,從而重新確立和彰顯主體的地位。於是,散文和詩歌的對立在雅各布森的詩學神話中超越了一般的文體對立,獲得了具體的歷史內涵,成為啟蒙現代性和審美現代性對立的突出表現。

結語

雅各布森的詩學話語表現為一種神話,它既是一個呈現出詩歌之結構特征的二度符號體系,又是一種審美現代性話語,構成現代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強烈的審美現代性特征令雅各布森的詩學神話獲得了前人未有的遠見,又構成了這一體系內在的盲點。遠見必有其盲點,反過來說,也正因為有盲點的存在,思想才能把它的原料一絲一縷編織出迷人的圖案,呈現出其遠見與魅力。盲點的根源,是存在對存在者自己的遮蔽,存在者無法揭示自己的存在,當他試圖把握自己的存在時,存在總已把他甩在身後。然而,也正因為有盲點的存在,當它被他人思想之光照亮時,它也呈現出存在者的存在狀態,在其中在場的是存在者個人、社會、歷史意識的糾結,是他對傳統的回應和對現實的擔當。這正是理論之遠見之所在,也是真理之為「真」的最終依據。

注釋:

①②Roland Barthes, "Myth Today" Critical Theory: A Reader, ed. Douglass Tallack(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5), p. 31.

③趙毅衡:《符號學,作為學科,作為方法》,載《符號學文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8頁。

④雅各布森、列維-施特勞斯:《波多萊爾的〈貓〉》,載《符號學文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331頁。

⑤⑥Claude Levi-Strauss, "The Structural Study of Myth" Critical Theory Since 1965, eds. Hazard Adams and Leroy Searle(Miami: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86), p. 811, p. 812.

⑦Krystyna Pomorska,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in Literature", Language in Literature, eds. Krystyna Pomorska and Stephen Rudy(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7.

⑧⑨⑩Roman Jakobson, "The Statue in Puskin's Poetic Mythology", Language in Literature, p. 360, p. 361.

(11)(12)Roman Jakobson and Dale E. Peterson, "The Generation That Squandered Its Poets", Yale French Studies, No. 39(1967), p. 123, p. 110.

(13)(14)(24)Edward Brown, "Roman Jakobson: The Unity of His Thought on Verbal Art", Language, Poetry and Poetics, eds. Krystyna Pomorska et al.(Berlin and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87), p. 233-235.

(15)Roman Jakobson, "Linguistic and Poetics", Selected Writings, Volume 3(Hague and Paris: Mouton, 1981), p. 27.

(16)本文篇幅有限,僅選同雅各布森的詩學理論直接相關的論文,無法將雅各布森的普通語言學理論文章納入。同時,所列出的對等項目也遠非全面,讀者當然可以從這十篇論文中找到更多體現對等之處。其意義並不在於提供精確統計數據,而在於以比較直觀的方式顯示對等在雅各布森之詩學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17)T. S. Eliot, "Ulysses, Order and Myth", Criticism: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Literary Judgment, eds. Mark Schorer et al.(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8), p. 270.

(18)吉登斯:《現代性的後果》,譯林出版社2000版,1頁。

(19)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41-42.

(20)Albrecht Wellmer, The Persistence of Modernity(Cambridge,Mass.: MIT Press, 1991), pp. 86-87.

(21)Jurgen Habermas, "Modernity: An Incomplete Project", Postmodernism: 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ed. Wook-Dong Kim(Seoul: Hanson, 1991), p. 262.

(22)周憲:《審美現代性批判》,商務印書館2005版,71頁。

(23)Elmar Holenstein, "Jakobson's and Trubetzkoy's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Language, Poetry and Poetics, p. 25.

(25)Roman Jakobson and Krystyna Pomorska, Dialogues(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 1983), p. 21.

(26)Roman Jakobson, "Marginal Notes on the Prose of the Poet Pasternak", Language in Literature, p. 302.

(27)(28)(29)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96版,236,237,246頁

Views: 1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