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on for Form's Blog – July 2022 Archive (7)

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5)

其次,對於“美學是指一種對於藝術進行識別和反思的特定制度”的界定,洪席耶這里“制度”一詞用的是regime,而非system或者law、rule。和他構成對比的是德里達在《文學行為》一書中,將文學理解為一種law或者convention,亦即規則或者慣例和建制,同時他借鑒奧斯汀的語言理論,認為文學是一種具有施行性…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29, 2022 at 9:20am — No Comments

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4)

3 文學性問題與美學的政治

洪席耶提出過一對重要的概念——“治安/政治”(police/politics),“治安”並非福柯意義上的治理術,它是“界定行動方式、存在方式與說話方式分配的身體秩序,並且確認那些身體依其名稱被指派到某些位置或任務上”15,所以,它不是簡單對身體的規訓,而是對人的感知、角色、職業形態等的分配。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詩學》所建立的感性秩序,都是“治安”的體現。“政治”則與治安相對立,它是對感知配置和界定的破壞,政治體現的是真正的平等,是一種表達的模式,“是將一個身體從原先被給定的場所中移動或改變該場所目的的任何活動”16。…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27, 2022 at 8:24pm — No Comments

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3)

我們可以從洪席耶對“人民”的解釋來理解這一問題。通過對雅典歷史的考察,洪席耶認為,“人民”與其說是某種主體性概念,不如說是一種空間意義上的劃分。雅典集市就是“人民”行使權力的體現,它和書寫一樣,眾聲喧嘩但無法表述自身,因而也是沈默且饒舌的存在。經過克里斯提尼改革之後,雅典的社會空間被重新劃分,城邦領地被重塑,在城邦這個共同體空間內,不同人群被分割在不同的空間里,“人民”變成了一種政治形象,它是“無產者的集合,亦即從無產者的附加物以及無產者對共同體整體的認同中誕生的虛空”13



根據這一解釋,“人民”和“無產者”,就不是具體的主體和實在,而是空洞的能指,是一個被劃定的政治空間,這一空間內的人們的情感、語言、體驗等,都是被規定好的。比如由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理論建立起來的再現詩學認為,悲劇要模仿比我們好的人,喜劇要模仿比我們差的人,並建立了文類等級制度,這其實就是文學的政治…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26, 2022 at 9:44am — No Comments

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2)

那麽,洪席耶的獨特性理解體現在何處? 或者說,他賦予這兩種詩學原則的新內涵是什麽呢? 筆者認為,其獨特性就在於從詞與物的關係來重新解釋這兩種詩學原則。自20世紀語言學轉向以來,人們對詞與物之間的關係有了新的理解,詞與物之間不再是一種必然的聯系,寫作也不必然和歷史、思想、真理、意義等糾纏在一起,而只是一種“能指的遊戲”,因此重要的不是寫了什麽,而是完成寫作這一行為本身,以此實現文字的自由,通過寫作顛覆所謂的邏各斯中心主義。



這是羅蘭·巴特、福柯、克里斯特娃、德里達等人理解文學、寫作問題的理論前提,也構成了洪席耶理解文學兩種體制的重要參照,但與他們用“文本”、“意指實踐”或者“書寫”問題,來消解或者替代對“文學”的追問不同…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24,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1)

如果我們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語境的話,就會發現,洪席耶並沒有涉及到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歷史的批判,而離開這樣的維度,僅僅試圖通過文學或者美學來思考人的未來的可能性,在這種美學的政治所建構起來的新的感性空間之內,人的解放會是可能的嗎?

文學研究面對的最尷尬的問題可能就是“什麽是文學”,這是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研究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前提,對“文學”內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文學史敘述模式和文學價值判斷尺度。法國文論家熱拉爾·熱奈特不無嘲諷地說過,愚蠢的問題沒有答案,所以真正的睿智就是不提出這樣的問題1。但事實上,20世紀西方文論在語言學轉向的大背景下,圍繞“文學性”問題,通過語言的詩性功能、陌生化、敘事結構、寫作、文本等多個重要範疇豐富了“文學性”內涵,也豐富了我們對文學問題的理解2。

雅克·洪席耶(Jacques…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9, 2022 at 5:00am — No Comments

朗西埃:古典藝術使“觀念”脫離自身成為詩歌(下)

而文學的古典主義,縮減到真實原則的文學古典主義,意義與聲音真實而難以言表的詩歌和諧原則,看起來就像個老古董。從過去到現在的這一聯系可以被準確定義:它將言語發聲的時間與書寫的時間相對照:

很久以前,人類的聲音是低微的,這也是文學的境況。聲音的出現解釋了最初的文學,從此古典作品開始成形,並擁有了這種令人贊美的氣質。所有人都在聲音中出現,並支撐著觀念的平衡狀態(……)



終於有一天我們學會用雙眼去閱讀,而不是逐個字母去拼讀,也不是去聽,文學就此變得貪婪。

從咬頜到輕擦的發展——從有節奏而連貫到即刻的——從一位聽眾可以承受和需要的,到目光迅速、貪婪和自由地瀏覽時所感受與吸收的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8, 2022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朗西埃:古典藝術使“觀念”脫離自身成為詩歌(上)

當觀念變成詩歌時,它是話語延續的線條,是規則系統強加給表達意願的曲線。通過線條的隨意性,規則的約束指引詩人拋開他自認為“思想”之所想,以及他意欲表達的事物本身。它為詩人打開偶然的和微不足道的視角。它將詩人引向詩歌的內在性,去揭示被表達意願所壓抑的思想真正的可能性。——朗西埃

書寫可以作為引領自身和證明自身軀體的孤獨的言語;反之,也可以成為將思想記入軀體的象形文字。在《沈默的言語》中,朗西埃似乎想要重新描繪一個文學概念的體系,進行一種新的論證,重建一個從康德、謝林、施萊格爾到黑格爾的美學譜系。在書中,朗西埃就整個文學史範疇提出了文學的矛盾問題,在文學史中回顧文學存在的境遇問題,從比較文學角度提出了文學的多重發展問題。本文摘自《沈默的言語》,原文標題為一種懷疑藝術。…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8, 2022 at 3:30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