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1)

如果我們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語境的話,就會發現,洪席耶並沒有涉及到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歷史的批判,而離開這樣的維度,僅僅試圖通過文學或者美學來思考人的未來的可能性,在這種美學的政治所建構起來的新的感性空間之內,人的解放會是可能的嗎?

文學研究面對的最尷尬的問題可能就是“什麽是文學”,這是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研究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前提,對“文學”內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文學史敘述模式和文學價值判斷尺度。法國文論家熱拉爾·熱奈特不無嘲諷地說過,愚蠢的問題沒有答案,所以真正的睿智就是不提出這樣的問題1。但事實上,20世紀西方文論在語言學轉向的大背景下,圍繞“文學性”問題,通過語言的詩性功能、陌生化、敘事結構、寫作、文本等多個重要範疇豐富了“文學性”內涵,也豐富了我們對文學問題的理解2。

雅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通過對文學的詩學體制、文學的政治、感性的分配、歧感共同體3、美學元政治等核心概念的闡釋,將“文學性”同美學、政治哲學等問題結合到一起,使其具有了更為開放和現實性的內涵。目前學界對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的內涵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但對其理論淵源、內在解釋原則等問題的研究尚有待深入,筆者不揣淺陋,嘗試對這一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

 

1 文學具有指向現實的力量

洪席耶所說的“文學”,不同於建立在再現詩學和表達詩學兩種不同詩學原則基礎上的,現代學科意義上狹隘的“文學”。

洪席耶從詞與物的關係來闡釋這兩種詩學原則。他認為,思考和書寫,不是讓現實進入到“書”里,而是“書”投向現實並成為現實行動的力量,這個過程被他稱為“道成肉身”,這一過程的見證人就是神聖的書寫者,書與現實的關係也就變成了福柯所說的詞與物的關係。再現原則,也就是文學的摹仿論,認為詞與物之間是一種相似性關係,依此原則建立起來的藝術生產體制就是再現詩學。在再現體制之中,文本摹仿的是它所產生的兩個場所,“一個是它由之而來的思想的場所、精神的場所、生活的場所,另一個是它所走向的場所:一個人類的劇場,在那里言語化成了行動,占有了靈魂,帶來了軀體與軀體行進的韻律。”4於是相應產生了兩種摹仿,一種是壞摹仿,如堂吉訶德就是要盲目打破“書”與現實的界限,總想著讓“書”在現實中找到相似的對應物; 另一種就是好摹仿,是在詞與物的相似性關係之外,去尋找另一種力量,讓詞語本身開始生成行為,恢復詞語本身最初的力量,它指向的不再是外在世界,而是遁入精神世界。比如馬拉美的詩歌,就是詩歌指向自身的衝突,這就是所謂的表達詩學。根據這種理解,表達詩學脫胎於再現詩學,語詞開始嘗試著在再現之外,重新去尋找語言本身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也是詩歌所具有的力量。

事實上,洪席耶對兩種詩學的劃分並非新的創造。摹仿和表達的區分,是西方文學研究的傳統,艾布拉姆斯“鏡與燈”的比喻自不用說,黑格爾美學對史詩、抒情詩和戲劇體詩的分類,最能體現這種分類原則。黑格爾認為史詩遵循的是客觀性原則,“按照本來的客觀形狀去描述客觀事物”5,而抒情詩則與史詩相對立,注重的是主體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自我表現,至於戲劇體詩則是史詩原則和抒情詩原則經過協調後的統一,並成為詩的最高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說,洪席耶的理解,仍然是這一傳統的延續。(來源:文藝理論與批評  2020-3月號)

1[法]熱拉爾·熱奈特:《虛構與行文》,《熱奈特論文集》,史忠義譯,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84頁。

2 對於這一問題的詳細研究,可參見拙著《“文學性”問題研究——以語言學轉向為參照》,人民出版社,2011年。

3 共同體是洪席耶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就美學意義而言,洪席耶意在超越近代以來過於強調個體化的美學理論,超越這種所謂的審美自律,建構一種既尊重個體審美感受的差異和歧見,同時又有一種公共意識的集體生活形式。

4 [法]雅克·洪席耶:《詞語的肉身:書寫的政治》,朱康等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7頁。

5 [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99頁。

Views: 6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