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4)

3 文學性問題與美學的政治

洪席耶提出過一對重要的概念——“治安/政治”(police/politics),“治安”並非福柯意義上的治理術,它是“界定行動方式、存在方式與說話方式分配的身體秩序,並且確認那些身體依其名稱被指派到某些位置或任務上”15,所以,它不是簡單對身體的規訓,而是對人的感知、角色、職業形態等的分配。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詩學》所建立的感性秩序,都是“治安”的體現。“政治”則與治安相對立,它是對感知配置和界定的破壞,政治體現的是真正的平等,是一種表達的模式,“是將一個身體從原先被給定的場所中移動或改變該場所目的的任何活動”16

因此,支配一個共同體的平等原則,就不是自由主義商品交換意義上的平等原則,而與人的感性分配有關。人們的認知模式、感受,以及由這些感知所引發的好惡、對平等與正義的判斷,還有身份和角色,都是被包括審美機制、藝術機制、再現機制等在內的各種機制分配好的。“如果說城邦是以對有用勞動者的明確分配開始的,政治卻是因混入城邦之中的烏合之眾而開始”17

故此洪席耶才會認為,政治就是對那些機制的破壞,是感性秩序重新分配的體制,只有當“治安”秩序被擾亂之後,真正的政治才會發生。


洪席耶所謂“文學的政治”,是其“美學的政治”理論的延伸。洪席耶把文學理解為一種不同的詩學體制,源於他把美學理解為一種藝術的識別體制,是關於藝術標準和界限的制度,“美學是指一種對於藝術進行識別和反思的特定制度(regime):是對制作(doing)和制造(making)的方式、相應的可見性形式以及思考它們關係的可能性方式(正是它假定了這種思維的有效性)的一種鏈接(articulation,也有人將其翻譯成‘縫合’、‘銜接’或者‘接合’等——引者注)模式”18。根據這種理解,傳統美學建立在兩種美學體制上,即美學的再現體制和藝術的審美機制。再現體制規定了制作和感受的方式。再現體制中的作品強調價值、主題的等級,對再現的對象、使用的語言、生活場景等都有明確的要求,並形成了特定的規則,而且往往需要特定的觀眾來欣賞。

近代美學學科出現後,再現體制被藝術的審美機制所取代,藝術脫離其功能,藝術作品被孤立到博物館空間之內,這種機制建立的是自律的藝術,它不再根據實用標準,而是以存在方式來界定藝術,比如康德認為藝術是想象力的自由的遊戲,黑格爾則認為,藝術形式的歷史其實就是精神形式的歷史。藝術的審美機制強化的是作品感受的特殊性,不再關注再現的等級秩序這類問題,因而也就加快了沒有差別的、平等的公眾的建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洪席耶重新思考了美學的真實內涵和美學的政治。


在討論美學的政治時,有兩個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說明。首先,是對“articulation”的理解。“articulation”是當代文論、美學和文化研究中的關鍵詞。有譯者將其譯成“表達”,其實不太準確,從表面看來,這種翻譯有其合理性,但它所蘊含的意思已經不再僅僅是“表達”。霍爾認為這個概念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表示再現、說出、具體陳述,它承載著語言狀態、表達等意義”19; 但另一方面,這個詞就像兩節車廂相連之處,既可以隨時起到銜接作用,也可以隨時拆掉並重構。因此,這種“銜接”就不僅是一種語言的狀態,還包含了那些完成連接的具體、有效縫合了觀念和行為的實踐等。

15[法]雅克·洪席耶:《歧義:政治與哲學》,劉紀蕙等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48頁。

16[法]雅克·洪席耶:《歧義:政治與哲學》,第48頁。

17[法]雅克·洪席耶:《哲學家和他的窮人們》,蔣海燕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第14頁。

18JaquesRanci¨¨re, 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The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 trans. Gabriel Rockhill, London & New York:Continuum, 2006, p.10.

19[英]斯圖亞特·霍爾、陳光興:《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唐維敏編譯,臺北:元尊文化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125頁。

 

Views: 4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