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uup's Blog – June 2017 Archive (31)

王鼎鈞《文學種籽》の意象

“文學”有廣義狹義之說。狹義的文學限於用語文表達思想情感。但狹義的文學還有一更狹小的核心,那就是表達心思意念要出之以“意象”,文學作家所寫的乃是意象。認識這個核心,才真正認識文學。作家必須能產生意象並寫出意象。

意象又是什麽?這個術語很難解釋。它愈難解釋,愈有人要解釋它,因此它不止有一個定義。沒有一個定義能使所有的人(尤其是學習寫作的人)滿意。有人說,如果你懂什麽是意象,不需要別人解釋;如果你不懂,別人的解釋是枉然。這話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我們由不懂到懂,有一個過程。所有的解釋也許都難使人立刻豁然貫通,但是一定可以幫助我們過渡。各家對“意象”的註解都有“助解”之功。見過高手下圍棋嗎?有時候,你看見他隨手在空曠的地方擺下一子,簡直毫無用處,但是走著走著,雙方鏖戰到起初落子的地方,那顆“閑子”如畫龍點睛,奠定大局。對於追求“什麽是意象”的人而言,意象的定義也許就是這顆棋子。…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12, 2017 at 11:40am — No Comments

王鼎鈞《文學種籽》の語言功能

語文是一種工具,凡工具都有它的功能,它的功能也都有一個限度。譬如寫字,要用紙筆,什麽時候用生紙,什麽時候用熟紙,什麽時候用硬毫,什麽時候用軟毫,書法家完全明白;譬如打仗,要用槍炮,什麽情形之下步槍射擊,什麽情形之下機槍射擊,什麽情形之下槍榴彈,什麽情形之下迫擊炮,指揮官成竹在胸。作家寫作要用文字,文字能為他做什麽?…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12, 2017 at 11:37am — No Comments

王鼎鈞《文學種籽》の 句

在一套有組織的文字裏,句子可能占重要地位。一個完整的句子表達完整的意義。這意義,是那個叫作品的建築物之一草一木,一磚一石。靠句子與句子的聯結與輝映,作者得以實現他的心誌。字和詞在進入句子以後,立刻發揮作用,盡其所能。“春風又綠江南岸”,若不是前有“春風又”,後有“江南岸”,那個“綠”字有什麽值得贊美?“紅杏枝頭春意鬧”,那個“鬧”字若非納入“紅杏枝頭春意”的序列充當殿軍,又有什麽“意境全出”?…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12, 2017 at 11:34am — No Comments

王鼎鈞《文學種籽》の 字

寫作是把內在語言轉為書面語言,“書面語言”是文字,是有組織的文字,是經過組織能夠使作者表達心靈的文字。文字是一種媒介,對學習寫作的人來說,它是一種工具,可以操練使用以發揮它的性能。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把字一個一個教給孩子,因此,人們有一印象,“字”即一個一個方塊字。白話文興起以後,大量使用復音詞,給新出現的事物命名也都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組成新詞,於是人們又有一印象,“詞”是單字加單字的成品。文法學者說,詞是表示觀念的單位,它可能是一個字,兩個字,或兩個以上的字。盡管如此,練習寫作的人大都把“字”和“詞”分別對待,字是單字,詞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僧推月下門改成僧敲月下門,推和敲都是動詞,可是,據說這是“煉字”,“小橋流水人家”和“小橋流水平沙”才是用詞不同。有人把寫作課程分做用字、遣詞、造句、分段、謀篇,越往後字數越多,足以看出這種意見之“深入人心”。…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12, 2017 at 11:31am — No Comments

王鼎鈞《文學種籽》の散文

文學理論中有兩個術語同音:題材和體裁。當年研究文學的前輩們一時疏忽,沒有考慮到術語有時要訴諸聽覺,以致我們今天談話或演講時必須頻頻聲明是在使用這兩個名詞中的那一個。不過這兩個名詞的制定極有分寸,題材是道出了意象與意義的關聯,體裁是道出了內容與形式的關聯,文學作品的形式恰當地表現了內容,就像(僅僅是好像)剪裁縫制一件合身的衣服把身材表現出來一樣。依“體”而“裁”,“裁”必合“體”,這是當初“立名”的賢者給我們的啟示。

決意寫作的人既已從人生和自然得到題材,下一部就是把題材組織成某種樣式。已被公認確定的樣式有詩、散文、小說、劇本。也許他的題材只適合某一樣式,如短篇小說;也許他的題材可以寫成短篇小說也可以寫成獨幕劇本,由他斟酌選擇其一。凡此種種都屬於體裁範圍以內的事。…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12, 2017 at 11:30am — No Comments

黃萬華·人經風雨陰晴 文成鼎鼐滋味

王鼎鈞一九二五年生於山東蘭陵,自幼受中國古典文學的熏陶,一九四九年後到臺灣,一九七九年應聘至美國西東大學任教,之後定居紐約至今。迄今已出書近四十種,在散文、評論、劇本、小說等領域都有過建樹,但尤以散文見長。

王鼎鈞的散文寫作有過相當長的累積。從廿世紀七○年代起,其散文被歸入以許地山為開山人的博學沈潛“寓言派”散文,被視為“人生說理”的代表作。八○年代移居海外後,王鼎鈞不斷將文體實驗和語言修辭推入新境地,被視為“鄉土派”散文的代表。進入九○年代以後,人們在他的散文中發現了出入於魔幻和現實空間的廣闊世界,發現了將民族審美心理推向陽剛之極致的藝術境地。從九○年代末,王鼎鈞的“宗教散文”更是給他的“散文江山”籠上一層悟境。…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12, 2017 at 11:30am — No Comments

王鼎鈞《文學種籽》の 語言

文章就是說話。寫文章就是寫你要說的話。自從這個“漢字寫白話”的觀念建立以來,寫文章變成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這意思是說,寫“你看會不會下雨”比“君以為天將雨乎”容易。它有希望成為人人具有的一種技能。當然,要把文章寫得很好,寫成藝術品,仍然很難。

“文章就是說話”,這句話往往遭人批評,因為明明有許多白話文學作品跟日常說話大有分別。我們不妨稍作補充,認為“文章是說話的延長”。這“延長”一詞是什麽意思?它表示量的增加,形式的美化和功效的擴大。“錘頭是拳頭的延長”,錘頭所做的正是拳頭要做的事情,它代替了拳頭,同時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拳頭,比真正的拳頭更有力量。文章和說話也有分別,那正是說話延長留下的痕跡。…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12, 2017 at 11:27am — No Comments

陳衛·保護才能~寫作界口耳相傳的“寫作聖經”(27)

對話——李牧/陳衛 4

李牧:在這個問題上,佛教思考得是比較多的,就像和父母的關系一樣,我覺得是一種緣分。你可能是一個高僧的轉世,只是通過父母的身體產生了你,他們養育了你,應該說這只是一種緣分,如果能這麽看的話,也許我們跟父母的關系可以看得更客觀一些。

陳衛:這種感覺我可以一聽,但是不能夠給我安慰。

李牧:佛教裏面講到死的問題,我看了一些佛教的書之後,我對死感覺是一件很自然的東西,就像你這根煙你抽完了,你以為這跟煙已經沒有了,其實都還在,只是變成灰了,還化成熱量了,只不過這個煙的形狀我們看不見了。…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2, 2017 at 10:44pm — No Comments

陳衛·保護才能~寫作界口耳相傳的“寫作聖經”(26)

對話——李牧/陳衛 3



李牧:其實你說到這裏我突然想到的詞是“標準”,是什麽讓我判定自己有才與沒才?是標準,我心裏有個標準,如果我心中能打破這個標準,我就不會為有才與沒才去判斷它。

陳衛:你要相信自己的道路,這個是最最重要的,我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在我們身邊我們都很敬重,李牧就是一個很獨立的人,我們身邊沒有一個人跟你再像了。既然如此,那就說明你有你自己的一條道路,你最重要的東西不會像我也不會像任何一個人。反過來說還有很多比你更聰明的人,他卻沒辦法做藝術,他沈浸在自己的聰明裏。…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2, 2017 at 10:43pm — No Comments

陳衛·保護才能~寫作界口耳相傳的“寫作聖經”(24)

對話——李牧/陳衛 1

時間:2010年9月



李牧:我昨天去看了上海的一個展覽,《有效期》。

陳衛:這個以前好像有人做過。

李牧:對,楊福東、楊振中和徐震在十年之後的今天又做了這樣一個展覽。我和盧森堡美術館的館長談到這個展覽,他說:我看了這個展覽之後,這些作品一點都沒引起我的興趣,因為這樣的展覽是標準的當代藝術,做這樣的藝術可能可以參加卡塞爾文獻展,但是這樣的藝術是沒有意思的藝術。從這裏我們談到藝術系統,我說,當代藝術應該是一個不斷接納新東西的藝術。他說不是這樣的,他說系統是被人操縱的。如果你的東西不在他的系統之內,在它的系統之外,那你基本上是不被承認的。…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2, 2017 at 10:41pm — No Comments

陳衛·保護才能~寫作界口耳相傳的“寫作聖經”(25)

對話——李牧/陳衛 2



陳衛:具體作品不可能都了解,但她非常了解我大體在寫怎樣的作品,我的小說我媽還會經常拿去看,估計不一定都看得懂吧,也很少探討。我也有教她畫些國畫,寫些書法。

李牧:前年你媽媽突然生病了?

陳衛:對,2008年11月手術。

李牧:當時你打電話給很多朋友,希望能得到幫助?…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June 2, 2017 at 10:4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