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任重道遠,改革仍需發力
可以看到,新農科建設啟動五年來,高等農林教育的確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產教的結合更緊密,從入學到畢業,育人的過程內外合力、上下連通。
以往,農科專業大都圍繞產業和科學對農業生產的細分進行設置,學科被劃分為種植、植保、土壤化肥、園藝等細分專業。師生們在各自的領域「單打獨斗」,且與實際生產經營的結合不夠,科研成果難以應用,人才在鄉村也扎不下根。
「如今,學科交叉融合成為農林院校專業優化調整的主要方向,新農科學科專業佈局不斷調整。同時,農林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曹志軍說。…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August 10,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懷著對「三農」事業的憧憬,趙一琦成了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的第一屆學生。今年春天,包括她在內的474名大一學生奔赴海南各地,深入鄉村基層,開展為期近兩個月的「認知教育」課學習。「我上課的地方是昌江縣十月田鎮的農業服務中心,鎮長作為校外導師,帶領我們學習解讀政策,到各村莊開展調研。通過課程學習,我體會到了農村基層工作的重要性,也對自己的所學專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趙一琦向記者分享起自己的感受,認真且堅定,「鄉村建設需要具備系統性、專門性知識的人才,以後我想從事相關的工作,為鄉村治理貢獻自己的力量。」…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August 1,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對於地處廣東省廣州市的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來說,「農」與「工」的交叉融合早有傳統。作為一所地方類農林院校,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粵東、西、北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及鄉村振興戰略需求,秉承「注重實踐,扶助農工」的校訓精神,在新農科建設中定位明確,經驗頗豐。
「我們根據不同類型的農林人才培養目標,調整優化課程結構,設立跨門類專業選修課程,實現農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滲透,同時強化教學改革、優化師資隊伍,探索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務部部長周玲豔告訴記者。…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July 27,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山東農業大學扎根農業大省,新增智慧農業、生物育種科學、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獸醫公共衛生、食品營養與健康等7個專業,其中前3個專業實行「本研一體化培養」,致力於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的交叉創新卓越人才。
不只傳統農林院校,其他類型的院校也在積極入局。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海南自貿港建設的契機下,海南大學反應迅速,成為改革熱潮中的一朵浪花。2023年4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成為全國首個本科層次的新農科專業。鄉村治理系於2023年8月正式成立,同時面向海南籍生源開始第一批招生。
海南大學鄉村治理專業「認知教育」課上,學生在幫助農戶晾曬咖啡豆。…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July 24,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新農科建設啟動五年來,高等農林教育的確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學科間的壁壘被打破,產教的結合更緊密,從入學到畢業,育人的過程內外合力、上下連通。
6月21日,中國農業大學2024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隆重舉行,體育館內,工學院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的23名2020級本科生盛裝出席,享受著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這是全國第一批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他們擁有農業工程、機械工程、農學與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知識體系,善於從農業裝備工程專業角度發現和解決工程實際中的技術問題,有望促進中國農業裝備工程技術與智能化水平提升。這些學子的成長成才,是過去五年間中國新農科建設成果的縮影。…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July 2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敘事學是研究敘事的科學,它主要研究敘事的本質、形式和功能。敘事是指在時間和因果關係上意義有著聯絡的一系列事件的符號的再現。因此,敘事不僅包括小說,而且包括電影、戲劇、連環漫畫、新聞片、日記、編年史等等。同時,敘事可以由各種符號的媒介構成,如:書面或口頭的語言、視覺形象、姿式和動作、以及這些媒介的組合。儘管敘事是早在人類出現後就存在的一種活動,敘事理論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詩學》,但是敘事學這個術語的出現才僅僅30幾年。法國批評家茲維坦·託多羅夫在其《〈十日談〉語法》(Grammaire du Decameron, 1969)第一次使用了敘事學(narratologie)這個術語。…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November 11, 2023 at 9:58am — No Comments
The new icon for a "long idea"?
Gareth Kay is one of the few certifiable digital experts out there and he proposes that there’s a subtle but important difference between big ideas and what he calls “long ideas.” These are ideas that are rich enough to be extended into digital and other channels for a long time. They are less brand ideas than they are brand stories.
Kip Voytek is another digital brainiac I’m lucky to call a friend and he added to Gareth’s description with this…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November 25, 2022 at 5:43pm — No Comments
當今世界科技的競爭主要是三大前沿科技: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各國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優劣,唯獨生物技術差距甚大。發達國家利用生物技術大搞種業革命,力圖控制他國種子資源,一些國家的種子已經被殖民化,中國最大的蔬菜基地山東壽光的種子,90%以上為國外企業壟斷。一個國家一旦種子被殖民化,其危害恐怕比輸入鴉片還過之而無不及,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比用槍炮攻城略地的效果來得更廣、更深、更久。因此,種業的發展必須上升到國家意志、國家理念、國家戰略的高度去謀劃佈局。…
Added by Morioka on December 15, 2020 at 10:00pm — No Comments
二是衣錦還鄉的力量。“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發達之後衣錦還鄉,為家鄉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是一份榮耀。衣錦還鄉除了鄉土情懷外,更多的是成功人士回饋家鄉,投資、建廠、修路、辦教育等等。安徽萬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時乾中,經過多年打拼,使公司成長為一個年營銷收入達數十億的企業。事業有成,他一直熱心公益,為改變家鄉教育落後的狀況,捐資5000萬元興建一所民辦非盈利學校,並計劃在家鄉建設一座6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發展現代農業和現代加工業,為家鄉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打造“就業+教育”相互支撐的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把家鄉建設成生態宜居、就業與生活和諧統一的特色小鎮。幫助家鄉脫貧致富一直是京東集團劉強東的心願。他專門在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設立了扶貧基金,補貼貧困村民和家庭;為來龍鎮小學購置了多輛校車接送孩子們上下學,還設立了獎學金和圖書館。發揮好成功人士回報鄉梓、建設家鄉的作用,促進自身優勢和家鄉資源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強大物質動能。…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March 25, 2020 at 2:30am — No Comments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順天時合地利應人心,萬眾翹首,百姓期待。正在萌生的民間各種力量聞雞起舞,應時而動,順勢而為,積極投身於這場前無古人、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建設。這是一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新動力群體。回望40年前,按下紅手印的小崗人,挑著貨郎擔的義烏人,偷擺地攤的章華妹,私炒瓜子的年廣久,是他們大夢先覺,身體力行,成為那個時代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人群。尋找發現這個群體,總結推廣他們的實踐創造,是一個時代凝結新動能的高屋建瓴、具有前瞻性的遠見卓識。 …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March 25, 2020 at 1:30am — No Comments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種業發展迅速,全國已有400多家種子科研機構、10多萬種子科研人才。上個世紀70年代,我們成功培育了雜交水稻、矮桿化小麥,改革開放以來又成功培育了超級雜交稻、緊湊型玉米、優質小麥、轉基因抗蟲棉、雙低油菜等一大批優良品種,有些已居於世界領先水平。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主要農作物品種已經更換了6-7次,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由建國初期的不足0.1%提高到目前的96%,商品種子供應率已由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30%提高到目前的60%,小麥由過去農民自留種發展到目前近70%的商品供種。…
Added by Morioka on March 1, 2020 at 1:30am — No Comments
中國人口的暴漲,發生在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三大盛事的康乾盛世。據史料記載,漢代人口約5000萬,宋明時代四五千萬人,清朝初年中國人口才開始按億計算,但100年後的康雍乾時代,一下子猛增到3億多人。按照明末清初的糧食產量只能養活1億人,100年里人口翻了兩番,用什麼來養活他們,這又是一場種子革命的功勞。
哥倫佈發現新大陸,不僅改變了歐洲,也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美洲的一些農作物新品種不斷傳入中國,使中國經濟社會注入新的發展活力,為人口暴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種子是玉米、地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煙草等,它們在中國大地上逐漸流行開來,尤其是玉米、地瓜,不論什麼樣的水土條件都能生長,適應能力很強,大量的無地農民開墾荒山、坡地,種上玉米、地瓜等,收獲的產品足以養家糊口。在吃飯不成問題的情況下,多子多福的觀念自然導致人口大幅增長。…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February 25, 2020 at 1:40am — No Comments
就像小米在商代無力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一樣,小麥到唐代後期也越來越無力養活中國人,社會動蕩不安,先後出現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到宋朝初年,一種優良的水稻品種佔城稻,傳入中國。佔城稻高產、早熟、耐旱,生長期短。佔城稻的引入,是當時中國南方的一場種子革命。中國南方的先民們對水稻的栽培並不陌生。他們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水鄉,以打漁、采藕、捉蝦、捕蟹為生,天天吃海鮮,懶得去大面積栽種費力費時的水稻,只是搞一點夠吃就行了。多余的稻米就用於發酵做米酒,自得其樂。 …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February 25, 2020 at 1:37am — No Comments
十九世紀之前,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以農養政,以農養兵,以農養城,以農養國,國家機器的運轉靠的就是農業稅收。而農業每次發生質的飛躍,關鍵取決於種子的革命,就中國而言,是小麥、優質稻和玉米、地瓜等品種的引入,使中國農業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種子革命是農業社會經濟繁盛的源頭。
夏商時代,中國人吃的是粟,即小米,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狗尾巴草的種子。以小米為主食,國家儲糧也是粟,祭祀也是獻上粟作為貢品。小米飯就相當於今天的白饅頭。但粟產量不高,隨著人口的增長,越來越需要尋找一種產量較高、能穩定種植的品種。…
ContinueAdded by Morioka on February 25, 2020 at 1:34a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4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