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拿哥's Blog (351)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6

對於孩子來說,動物世界是想像力的神奇樂園,他們喜愛的動物往往具有非凡的功能,可以上天入地,如《愛麗絲夢遊仙境》,在現實與想像的邊界漫遊;或者肢體具有誇張的功能,如迪士尼樂園里的各個小動物,既頑皮又可愛。動物世界是兒童想像世界的物化,動物玩具是可以觸摸的想像世界。

動物的性格都是類型化的,這並不難理解,這正是兒童文學的特點,人(動)物的類型化是為了幫助兒童建立起關於這個世界的道德化的圖譜,建立起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觀念。動物世界是介於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一個中間地帶,成人對兒童的教化和兒童對世界的想像在這里交匯。因為承擔教化的任務,動物惡的一面正在逐漸消失。…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10, 2024 at 9:15a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5

故事是想像力的遊戲,遊戲是想像力的身體力行。它具有想像力的自由,一根棍子既可以是槍,也可以是馬;更重要的是,這種想像力是通過手、腳等肢體的運用來創造出的,它給孩子一種感覺,可以控制把握這個現實世界的感覺。所以遊戲是對現實世界的介入,是生命力的釋放,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是一個審美世界。通過遊戲,孩子確立了自己的力量,肯定了自我,也是對孩子在現實中力量弱小的補償。好的遊戲可以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健康、樂觀、自信的世界觀。…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5, 2024 at 8:30a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4

除了上述類型化要素之外,還有一重要要素是幽默。幽默是一種創造性的、舉重若輕的,同時也是樂觀主義地解釋和處理人生問題的方法,幽默是喜劇美學範疇中的重要因素。廣受歡迎的《芝麻街》其實是一個兒童教育節目,由教育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和影視工作者聯手,有嚴格的教學計劃,是真正的寓教於樂,它在全世界播出,但是版本各個不同,都是結合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行本土化改造,以契合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接受,比如說中國版,就增加了中國孩子的角色,以便中國孩子認同。但是遺憾的是,比較起來恰恰是我們自己增加的這一部分不夠好看,因為幽默感不夠。

孩子們歡迎幽默,因為幽默符合他們樂觀主義的天性,孩子是需要快樂的,快樂是他們精神的氧氣,快樂地學習,正是《芝麻街》的宗旨。而我們對教育的理解卻沒有把快樂列入其中。…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ne 2, 2024 at 6:00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3

那麼,什麼樣的家可以給孩子心靈提供一個溫暖的所在?

我們看看古今中外的經典兒童故事,可以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它們往往都有著共通的精神血緣,和共同的故事原型。翻新的其實只是形式,是外包裝,是主旋律下的變奏。這些故事的原型都有古老的歷史淵源,和民間故事是一個家族,都是由人類的希望與想像灌溉出來的果實。格林童話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全世界兒童的經典故事。眾所周知,它是格林兄弟從民間搜集來的民間故事。



筆者幼年正是文革後期,在家中偷看父親的“毒草”,60年代的《上海文學》,本不是給孩子看的,但我卻對每期一篇的“民間故事”如癡如醉,沒有大人的指點,完全是我個人的發現,在厚厚的合訂本目錄中專找這四個字,並不知道這四個字的意思,但是憑著本能就發現了一個兒童的精神樂園。…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2

前蘇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里有一篇優美而著名的小說《夜行的驛車》,主人公安徒生在對陌生旅伴描述自己時說:

“去年夏天我在日德蘭半島,住在一個熟悉的林務員的家里。有一次我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塊林間草地上,那里有很多菌子。當天我又到這塊草地上去了一趟,在每隻菌子下面放了一件禮物,有的是銀紙包的糖果,有的是棗子,有的是蠟制的小花束,有的是頂針和鍛帶。第二天早晨,我帶著林務員的小女孩子到這個樹林里去。那時她七歲。她在每一支菌子下面找到了這些意外的小玩意兒。只是棗子不見了。大概是給烏鴉偷去了。您要是能看見就好了,她的眼睛里閃著該是多大的喜悅啊!我跟她說,這些東西都是地下的精靈藏在這里的。”

而同行的神父卻憤懣地說,“您欺騙了天真的孩子,這是一個大罪!”…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呂新雨:故事·遊戲·動物·朋友 1

[內容提要]孩子們為什麼喜歡聽故事、做遊戲、愛動物,這里面體現了怎樣的兒童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本文試圖從孩子對生存意義的追尋中回答上述問題,以此建構兒童影視理論,來解釋想像力和參與對於孩子的意義,並探索讀解兒童影視作品的規律。

一.故事的意義

所有秉性各異的孩子都有一共同特點,就是喜歡聽故事。兒童作品的創作者總是困惑於如何講故事給孩子愛聽,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兒童作品不好看,是因為道德教化的重負壓制了想象力,所以頗有呼聲,要求從教化的牢籠中解放想象力。那麼是不是想象力天馬行空,故事稀奇古怪,孩子就愛看呢?我們的確看到很多胡編亂造的故事,但孩子並不喜歡,兒童題材的創作也並沒有因此繁榮昌盛。這其實是兩個誤區。…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下

器樂作品的演奏技術同樣追逐作曲技術的發展而標新立異。這一方面體現在演奏者以高超的演奏技藝,表達不同歷史風格的音樂作品,是視覺化樂譜的聲音呈現;另一方面則體現於20世紀以來演奏家在樂器上詮釋作曲家不斷創新的新音色,更多地強調觀念與文化的聲音表達。前者可以聯想到眾所周知的「鋼琴之王」李斯特,他曾在鋼琴上開拓管弦樂的表現效果,不斷挖掘鋼琴的炫技性、輝煌性,在有效增強鋼琴表現力的同時,也為演奏家的演奏水平提出更高期待。

21世紀的科技發展則給鋼琴家練就而成的技藝帶來了新的挑戰,於是也就有了「朗郎與機器人『斗琴』誰是王者」的故事。據悉,來自意大利的機器人泰奧曾登上北京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多個舞台,曾與朗郎在中央電視台「開學第一課」中合作《彩雲追月》,也曾與歌手任賢齊共同錄制過中央電視台「網絡春晚」節目。由此,音樂中的「藝術危機」應運而生,恰恰呼應斯蒂格勒所謂的「象征的苦難(symbolic…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23,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中

20世紀中葉,以錄音磁帶為媒介的音樂日漸流行,並隨著錄音技術發展形成了「磁帶音樂」。如,皮埃爾·舍費爾在《地鐵練習曲》(1948)中就將生活中采集而來的鐵軌上的聲音編輯為「作品」,通過新科技手段記錄聲音來成就一部「聲音藝術作品」。再如,2010年,秦文琛為管弦樂隊和預制錄音帶而作的《對話山水》,在世界各地采錄了自然界中的真實聲音,包括禪鳴、蛙聲、各種鳥類以及雁群的鳴叫,之後用這些自然界聲音素材制作而成的錄音帶與現場演奏的管弦樂隊在音樂廳內形成多維對話,通過高科技這一技術手段實現「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表達。

在後現代語境中,作曲技術的范疇仍在不斷擴展,作曲家從對樂譜的精雕細琢轉向對「聲音」的探索,這里的「聲音」泛指所有具有創造性的行為或事件產生的音響。如查爾斯·艾夫斯在1910-1915年間創作的《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要求使用14…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6,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上

提及音樂中的「技術」問題,音樂界的學人很容易想到兩大論域:一,音樂創作中的技術,即作曲技術;二,音樂 表演中的技術,即演奏或演唱技術。專業人士也時常將「技術」掛在嘴邊,來評價一部音樂作品亦或是演奏家、演唱家的技藝水平。海德格爾認為:技術作為一種生產行為是「去弊」(aletheia)的形式。斯蒂格勒指出,「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在古代就是技術(tekhnè)」。「技-藝同源」,這個概念可以追根溯源至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將科學分為理論的、實踐的和創造的三大類,作品需要技藝進行生產。在音樂語境中,作曲家通過作曲技術完成樂譜,表演者通過演唱/演奏技術將其生產為聲音作品(音樂)。可以說,上述兩類「技術」更像是完成一部音樂作品的兩個環節,缺一不可,「技術」是呈現與表達「藝術」的手段與途徑。

1.音樂創作中的「技術」…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4,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潘恩榮·設計:通過技術促使公眾理解藝術 下

按照斯蒂格勒的理解,時間是生命活動痕跡,人工物「在時間中印證著生命行為的進化」。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產物,人工物必然也在時間中印證著人類生命行為的進化。公眾,作為人類總最普通的類型,它們每一個人印證著自身生命行為的進化,這意味著,公眾對時間的理解來自於日常生活,即一個人生命周期內的原初的時間記憶。然而,藝術品是一種時間壓縮比最高的人工物。公眾可以容易地理解自身所處的原初世界的時間,但相對困難地理解藝術品中高度壓縮的時間。時間壓縮比升高,公眾對此類時間的理解就越來越困難。那麼,公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是藝術品包含的那一段壓縮比最高的時間記憶。…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2,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潘恩榮·設計:通過技術促使公眾理解藝術 中

2.人工物:時間壓縮的結果

其次,通過技術或藝術壓縮時間,我們獲得的結果是「人工物」(Artifact),因此,人工物是時間固化的結果。

「人工物」指的是非自然界形成的,帶有明顯的人為痕跡的對象。當人類發展出某種固定程序制作人工物時,制作方式以「手藝」或「技術」的名義保存並傳承下來。人類開始批量化、規模化生產人工物——用現在的話講是「產品」。通過「手藝」得到的產品是「手工藝品」(Handcraft),通過「技術」及其機械化方式得到的產品是「技術人工物」(Technical Artifact)。現代技術哲學認為,一個完整的技術人工物的描述須同時包括功能描述和結構描述。前者主要指技術人工物的用途,即「用來作什麼」(For-ness);後者主要指技術人工物的構成性質,如物理、化學、生物或幾何方面的性質。…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3,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潘恩榮·設計:通過技術促使公眾理解藝術 上

斯蒂格勒擔任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文化發展總監後,致力於用「技術」來解決藝術所面臨的「危機」。他強調,「通過技術上的幫助,可以建立起普通觀眾和藝術品之間的互動,從而促成觀眾在心智上對藝術品的解讀。」

斯蒂格勒所提的關於藝術展覽的策劃問題是「如何讓公眾能夠理解藝術」,其解決思路是「用技術在公眾與藝術之間建立溝通交流的渠道」。我認為,這是一個「設計」問題。也就是說,通過技術讓公眾理解藝術的過程,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一個很特殊的一個「設計」過程。在此,我提出一種「設計進路」,探討如何通過技術讓公眾理解藝術。

1.時間:技術與藝術的共同蘊含…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What is the Spatial Turn? by Jo Guldi

What is a turn? Humanities scholars speak of a quantitative turn in history in the 1960s, a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turn of the 1980s in history and literature, and even more recently an animal turn. Beyond the academy, to turn implies retrospection, a process of stopping in the road and glancing backwards at the way by which one has come.

May the weary traveler turn from life's dusty road and in the wayside shade, out of this clear, cool fountain drink, and rest  [E. Speer, “Robert…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March 6,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上海“繁花”:文化軟實力新圖景 下

如何存續這份《繁花》帶來的「熱氣」與人氣,成為代表委員們關心的話題。1月21日,上海市人大代表周衛紅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談到,不能就《繁花》談繁花,就線路談線路。「要把作者、小說或影視劇,與時代,與建築本身,與街區更新相融合,才能更立體、更生活化。」周衛紅說,「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更加優化城市精細化管理,各個產業融入等。只有各行各業都動足腦筋,《繁花》的熱點才能細水長流。」

從《繁花》的文化和消費端思考,上海市政協委員黃羅維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應利用好市民對海派文化的「留戀感」,進一步推動上海老字號的發展、推動海派文化的傳承,以及延續上海的城市文脈。

厲震林則建議:「黃河路這次誕生了很多衍生產品,這讓我們思考,電視劇、電影渾身都是寶,下一步,影視劇從創業階段開始,也許就要想辦法做更多IP的設計。」…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February 9,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上海“繁花”:文化軟實力新圖景 上

推動上海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

一年前的2023年上海兩會,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文旅局局長方世忠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談到,上海文旅產業的重振和全面復蘇是大概率事件。其時,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黃昌勇也告訴記者,滬上演出市場可能會在2023年迎來井噴期:「疫情三年間,有很多好的作品在蓄力,我相信馬上會迎來一個高峰期。」

此言不虛,僅文藝演出市場,上海已實現從大劇院到小銀幕的「全面開花」。…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20, 2024 at 5:30pm — No Comments

木由·經濟困難,要放棄讀書嗎? 5

這種寫法只是一個極端,另一個極端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寫只是一個記錄。所謂「成竹在胸」,或稱之為「打腹稿」。筆者以為,這其實只是一個理想狀態,很難做到。朱光潛先生的做法是在兩者之間,即全用腹稿和全不用腹稿兩個極端的一種折中法。

「在定了題目之後,我取一張紙條擺在面前,抱著那題目四面八方地想。」「不拘大小,不問次序,想得一點意思,就用三五個字的小標題寫在紙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記下去,到當時所能想到意思都記下來了為止。」「這種尋思的工作做完了,我於是把雜亂無章的小標題看一眼,仔細加一番衡量,把無關重要的無須說的各點一齊丟開,把應該說的選擇出來,再在其中理出一個線索和次第,另取一張紙條,順這個線索和次第用小標題寫成一個綱要。這綱要寫好了,文章的輪廓已具……」…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13,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木由·經濟困難,要放棄讀書嗎? 4

朱光潛建議初學者每遇到可說的話,就要抓住機會,馬上就寫。「習文有如習畫,須常備一個速寫簿帶在身邊,遇到一片風景,一個人物,或是一種動態,覺得它新鮮有趣,可以入畫,就隨時速寫,寫得不像,再細看擺在面前的模特兒,反復修改,務求其像而後已。」這種功夫做久了,一是可以養成愛好精確的習慣;二是可以逐漸養成藝術家看事物的眼光,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可發現值得表現的情境;三也可以增進寫作的技巧,逐漸使難寫的成為易寫的。

另外,朱光潛建議初寫者應該由易而難、循序漸進,應從「知道清楚的」和「易於著筆的」這兩種材料入手。一般人至少對於自己日常生活知道得比較清楚,所以記日記是初習寫作的最好方法。…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9,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木由·經濟困難,要放棄讀書嗎? 3

經過勤學苦練,朱光潛從古今中外許多哲人和詩人那里借得一雙眼睛看世界:他從屈原、杜甫那里學得執著,從莊周、列禦寇那里學得徜徉,莎士比亞教會他從悲痛中見出莊嚴,莫里哀教會他在乖訛醜陋中見出雋妙,陶淵明和華茲華斯指引他到自然勝境,近代小說家引他到人心的曲徑幽室。經歷過這種再造,朱光潛認為「文藝的珍貴的雨露浸潤到我的靈魂至深處」,「使我能感傷也能冷靜,能認真也能超脫,能應俗隨時,也能潛藏於非塵世的丘壑」。

筆者最喜歡閱讀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文章,大學時對他寫的說理性散文愛不釋手,常反復揣摩。他十分擅長把「很難說的理用很淺的話說出來」,不管是多麽玄妙、飄忽不定的「理」,經他之手便「化」為淺顯、人人可以感受到的東西。他這種舉重若輕、深入淺出的功夫也是經過苦苦修煉而得來的。…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4,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木由·經濟困難,要放棄讀書嗎? 2

讀書應當分種類。一種是作為公民所必需的常識,另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朱光潛認為,「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對於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乾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這種為了做學問而讀書還須圍繞一個中心去讀。或是科目,或是問題。朱光潛舉例說:「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的從頭讀到尾,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高深研究的準備。」「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採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3,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木由·經濟困難,要放棄讀書嗎? 1

借著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超長假期,筆者用了一周的時間讀完了朱光潛先生的《讀寫指要》,感覺如沐春風,受益匪淺。這是一本指導年輕人閱讀寫作的書,書中告訴喜愛閱讀和初習寫作者哪些是閱讀寫作的坦途,哪些是彎路。

朱光潛是20世紀享譽中外的美學大師,也被譽為「青年人的導師」,不僅因為他從年輕提筆作文開始,就為青年人寫作,更由於他曾經做過中學教師,又在大學里長期任教,比較了解青年人的想法,樂於為他們的人生困惑指點迷津。筆者記得上大學時,在穿過燕南園去圖書館的路上,經常會遇到朱光潛先生在園中散步,印象最深的是他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閱讀本書的過程,時常感覺大師向我走來,那睿智的目光在注視著我,他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與我談心,循循善誘,娓娓道來。…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November 2,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